绿林网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最新修订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最新修订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最新修订版)》是一本由[美]罗伯特·C·艾伦 / 道格拉斯·戈梅里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4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最新修订版)》读后感(一):读本书时的一些思考

第一章:作为历史的电影史

历史是什么?历史指的是过去发生的事实。而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接触和了解到历史的呢?大部分是通过书本,即文字的阅读,或者影像资料习得的。以书本为例,历史书是由历史学家编著而成的,但是书里所呈现出来的历史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在对具体人物或事件的陈述中或多或少掺杂了一些历史学家本人的主观色彩(举例,某个历史学家描述武则天时用负面的词汇去评价她的女性身份)。所以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历史并不是真正的历史,它只是极大程度上还原了历史。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最新修订版)》读后感(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一本电影史书带来的新思路

自己看过电影史的书籍不多,但对这本印象尤为深刻,它虽不像大卫•波德维尔和克里斯汀•汤普森的《世界电影史》那样出名,但却有自己的特点,本书基本涉及了关于电影史的方方面面的内容,甚至连如何撰写电影史都有介绍,更为关键的是,它同以往的电影史编年结构或是国别史结构不同,作者从美学、技术、经济、社会四个维度出发,对世界电影史做了新的梳理,并在每一个维度的介绍中进行了个案研究,这样对电影史的大洗牌给了我们新的认识与启示,电影史的学习与研究不仅仅可以从其创作角度或是美学角度出发,也可以将其放到具体的历史语境、社会语境、产业发展中去。在最新修订版本的《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中译者李迅加入了国内学者共同编纂的“重构中国电影史学”这一特辑,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在《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编写体系的基础之上对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撰写思路和美好愿景。

作者从美学、技术、经济、社会介绍了世界电影史的发展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最新修订版)》读后感(三):突破“电影目录学”的电影史

考察二十世纪新史学发展历程,各个原本局限于学科内的“专门史”都趋向于与主流史学相融合,这是由新史学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等特点所决定的。可以说,破除学科壁垒,书写“整体历史”,早已成为历史学发展的趋势,电影史也不例外。

传统电影史的书写不仅仅是“电影编年史”,笔者认为其类似于历史文献学,更准确地说是“电影目录学”,即按时间、类型、作者和国别等顺序把电影分门别类加以评介,与传统“经史子集”的目录分类并无本质区别。几种经典的中外电影史都属于此类。这种书写方式本身无可指摘,但其最大的意义在于资料整理方面,可谓是邓广铭先生所说的史学“钥匙”之一。《电影史:理论与实践》则对突破“电影目录学”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提出了“经济电影史”、“社会电影史”等新的研究范式,开始将电影史置于大的历史环境中,使原本较为孤立的电影史学与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传统学科产生互动,无疑将电影史学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这也是本书印行三十年多来都备受推崇的原因所在,前人的赞誉在此无需赘述。本书的“选读指导”部分也极具价值,为希望以新型范式书写电影史的学人指点了可行的方向,也对我们中国电影史学界影响深远。

受世界史学发展潮流影响,自晚清西学东渐以来,几代学人将西方新史学理论引入中国,把历史研究领域从传统的政治史扩大到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历史学也被改造为察见一切社会民生事务的现代化学科。后浪出版公司此次重印本书,也以9篇文章所组成的特辑形式,反映了中国电影史学人在史学革新方向的努力,肯定了对西方所确立的新型研究范式的认同。当然,若是将这些成果注明发表时间并以此顺序排列,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出中国电影史学界的理论进步。

作为读者,我们期待一本运用全新范式的中国电影史能够早日问世,这既需要电影史学界继续把传统的“电影目录学”做好,也需要主流史学界助力,把电影史学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相结合,将电影史研究纳入“影像史学”、“形象史学”的范式当中,使电影和历史互为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汪潮光先生所著《影艺的政治:民国电影检查制度研究》便是这方面的一个进步,但同类型作品显然远远不够。所以时至今日,《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依然对我们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尤其是在梳理西方的电影史书写历程方面。在此要为后浪推出该书的新版点赞。相信伴随新史学的发展趋势,中国电影史也会逐渐变化出全新的样貌。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最新修订版)》读后感(四):《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电影史是什么?

1958年,安德烈•巴赞的文集《电影是什么》第一卷问世时,他在序言中写道:“这一书名并不意味着许诺给读者现成的答案,它只是作者在全书中对自己的设问。”当巴赞在其睿智而优雅的行文中不断追问“电影是什么”时,或多或少已经涉及到“史的问题”。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苦苦求索电影为何物时,必然会不由自主地导向电影的演进和发展,这就形成了比电影本身更加宽广的电影史。

市面上的电影史书籍名目繁多,比如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夫妇包罗万象的厚达974页的《世界电影史》,又如佐藤忠男论述日本民族电影发展的国别史书《日本电影史》,或是说像理查德•纽珀特的《法国新浪潮电影史》那样专门论述一场电影运动的兴衰史。这些电影史著作的迷人之处,并不仅仅在于讲述了那些影片诞生背后的传奇故事,还在于它讲述故事的方法。而罗伯特•C•艾伦和道格拉斯•戈梅里的《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的绝妙价值就在于,它详细地阐述了讲述故事(电影史)的方法,这从该书的副标题可以窥见。

在《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作者在阐释过阅读、研究和撰写电影史的意义和价值之后,详细地介绍了研究电影史的传统方法,其中包括了美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等四种主要的方法。由于研究者的目的各有不同,因此每一部电影史著作的写作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无论如何作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结合美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四个方面来阐述电影史,因为唯有如此才不会误入歧途。譬如如果不去综合考虑战后意大利的技术(黑市购买生胶片,不正常观看工作样片就直接冲洗制作)、经济(有限的经济支持)和社会等背景,我们在理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倾向时不免会产生某些误解和偏差。事实上,《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一书第九章中的《美国真实电影的早期阶段》一文便是一篇涵盖了美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四个维度的电影史研究绝佳范例。

当然,本书中部分纷繁芜杂的理论概念不免令人心烦,但有耐心的人却能发现许多别样的乐趣。譬如,尽管你不会对如何进行美学电影史的书写感兴趣,但作者用美国传奇电影大师茂瑙的例子来论证美学电影史写作的过程令人着迷,因为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位导演的魅力和影响力,像“茂瑙和福克斯的策略”这样颇具意义的论题在类似《世界电影史》这样的鸿篇巨著中可能也只是略有提及。此外,在后浪出版的《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最新修订版)中编者又重新加入八十余页附录,将国内的电影史研究状况以及“重构中国电影史学”面临的方法论问题作出了详细的介绍,这也是本书物超所值的部分。

于我个人而言,本书的第十章《选读指导》也是一份价值十足的指南,当然其中包含了一种让人颇感遗憾的价值,那就是许多在电影研究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英语著作比如莫莉•哈斯克尔的《从崇敬到强奸:电影中是如何对待女人的》(1974)、威尔•赖特的《六响枪和社会:结构主义方法的西部片研究》(1975)等都没有中文版。不过,能看到本书的中文版,并且一版再版,也让人颇感欣慰了。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最新修订版)》读后感(五):历史就是阐释

之前艺考的时候曾买过这本书,但当时还没有深入学习和研究相应电影史的知识,再加上考试的功利性和压力买过后就翻了翻再也没有拿起来过了。

最近,在学习电影史时想起了这本书,并买了一本新版本的来进行详细阅读。新版书增加了“重构中国电影史学”的部分,主要是中国电影学者倡导“重写中国电影史”相关文章整理。2008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启动了中国电影人口述电影史工厂,采访了各大城市老一辈电影人的过往经历,从老导演严寄洲到艺术家秦怡等人的口述中进一步增加对电影史的资料收集。陈墨在该工程中提出“三史并举”方法(专业史、心灵史、社会史),每一位老电影人无论口述真实与否都可反映出那一代中国电影人的精神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事业、立场等,正是这种不一致,给予了历史真相以显露的机会。

书中另一部分还讨论了戏曲电影《定军山》,曾经深入大众脑海中的中国最早一部戏曲片是否真的存在,或者说是否真的是一部戏曲电影吗?在这一文中作者给予了我颠覆性的反思。在前人书写的电影史书中我们很理所当然的就认定前人的真理与权威性而少了些许质疑,前人有多少可能接近当时的历史,电影史书中面对百年中国早期电影更多的是推论和遗漏,因此这一文章也可以看成是对书中艾伦、戈梅里二人提出的主张的一大实践。

回到前面主要部分,这不是一部电影史书,这是关于电影编史学研究的一本书。它质疑了曾经的真相和经验论的哲学立场。“过去的事实并不自己说话,是历史学家把他们作为历史论据的一部分让他们说话。”而我们要知道历史学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文中提出了一种实在论研究史学的方法并将其展开实践。这是一种新的思路就如文中引述巴斯克的话:“历史事件不是由事件构成,而是由机制构成。”因此我们研究的恰恰应该是历史构成机制。我们都是读史不是纯粹接受过程而是质疑活动,看到历史内部的生成机制,众多历史事件是众多机制在某一点中爆发而成的结果。我们也要知道所谓“历史事实”实则正用语言学方法来解释:历史事件是通过语言阐释而成的便是历史事实。因此,历史是阐释的过程,而这又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谁来阐释,如何阐释,“没有一个史学家能站在他或她所处文化和经济体制之外”,因此我们很容易在解释历史时受到自身和环境影响。不同国族,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不同阶级都可能会有不同的历史阐释。因此,我想这本书除了给我提供了四种电影史(美学、技术、经济、社会)理论研究方向和实践思路,也从整体上改变了我对历史对电影史的研究方式。提出问题要大于记住结论和真理,提出质疑并努力回溯找寻原因和证据。面对“伟人论”和一系列“决定论”应给予辩证的态度与思考,在那段历史中是否一人或一物便可决定历史呢?

以上是我本人结合本书和个人读后感想而写成,在最后想留下(引用)简妮特斯泰格的一句话:“电影史书写的终极目的乃是通过回忆和表述过去来影响当代社会的公共记忆,进而创造和重塑未来生活的可能性。”这便是电影史的价值和它的意义所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