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餐桌文化的作文

关于餐桌文化的作文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关于餐桌文化的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餐桌文化的作文篇一

我家的餐桌文化

一般没有特殊情况,我们一家人都会一起在家里吃晚饭,我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聊聊在学校里学习或爸爸妈妈在工作上的事。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吃晚饭的时候,妈妈说:“瑄瑄今天写的这篇《春》的诗歌很好。”妈妈这么一说,突然让我心中产生了一个念头,于是我对爸爸妈妈说:“我给你们设置一个作文题目,然后你们分别写出一篇来,我要看看你们谁写得好。这个题材很简单,就是写秋的诗歌。”爸爸妈妈顿时沉默了下来,看得出他们已经分别陷入了思考。等我们吃完晚饭,收好桌子,我给爸爸妈妈各撕了一张纸,让他们写起来。时间是二十分钟,我在他们中间走来走去,心想:呵呵,这下我可以看爸爸妈妈写的作文了。平常都是他们监督我,现在轮到我来考他们了!

很快,妈妈就交作文了。我急忙拿起红笔批妈妈的作文,我给她改了两句话,就生动多了,最后我给她打了98分。不一会儿爸爸也来交作文了,我一看一个标点符号也没加,还写得我都看不懂,我很生气的给他打了91分。可是爸爸非说他写得比妈妈好,还要我让老师评评理。

第二天,我把两篇诗歌带到学校让老师写评语。可没想到老师竟然把它们当做范文给同学读了,全班哄堂大笑。不过看得出同学很羡慕我有这样支持我的爸爸妈妈,我也很得意。

关于餐桌文化的作文篇二

饭桌上的谈话 寒假到了,紧张的期末考试结束了。分数报出后,我们个个瞪着大眼睛,互相窥视,嘴巴张得老大,表示不相信会考得差。

自以为能考得好的我,一下子像泄了气的球。瘫在桌上不能动弹。

夜深了,我订正完试卷。背起有我体重4/10的书包,苦笑一声,向外走去。不久,就乘火车来到苏州。

第二天晚上,高级厨师――外婆,准备了可口的饭菜。吃饭时,爸爸满面微笑地说:“你说感觉不错,到底考多少分?”“语文88.5分、数学91分、英语94分……”我小声说道。然后,扒着碗里的饭,头怎么也抬不起来,眼睛瞄了一眼他们。妈妈皱着眉头,“啪”的一记耳光落在了我的脸上,我的眼泪“涮涮”而下,如泉水般涌了出来。外婆见此情景,连忙劝阻妈妈不要这么过火。“你爸爸不分昼夜在外工作,为了谁,啊?还考这么低,怎么回事?你上课在不在听啊?!脑子在哪里?”爸爸脸涨得通红,头发都要竖起来了。

“好了,我不跟你多讲!你自己该明白!但我今天要引导你学会学习的正确方法!”爸爸渐渐平定了心情。“首先,做作业速度要快!不写完不可出去玩!

错误不可超过五题!”“每天上课必须认真听!”这一顿饭吃得很冷清,很少有人动筷。外婆说:“快吃呀!”

哎!我真该考好点,要不就不会这么冷清了!我想今后我会加倍努力的……

关于餐桌文化的作文篇三

一天中午,我们一家在吃中饭,桌上有美味的小黄鱼、鲜嫩的青菜,还有一碗清爽可口的丝瓜汤。我喝着丝瓜汤,想到了我们家院子里那已经开花了的丝瓜,“我们家结出来的的丝瓜会不会比这个更好吃呢?”我问。“当然!”妈妈说,“自家种的嘛!当然比买来的还好吃。”弟弟想了想,又问:“如果太多了吃不了怎么办?”“送人呗!”妈妈很高兴地说。“送给谁啊?”弟弟真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当然要送给奶奶喽!”我抢着说,“因为是奶奶把丝瓜苗培育好,然后带给我们,如果奶奶不给我们丝瓜苗,我们哪来的丝瓜?”

“还要送给那个种花的人。”妈妈说。“为什么?”我和弟弟很好奇,异口同声地问。“因为妈妈答应那个卖花的人,我们的丝瓜成熟了,就送他几条。”事情是这样的,一天妈妈去买菜,路过一个花店,妈妈进去,看见里面的泥土很好,很肥沃,就问店主:“这土卖不卖?”店主说:“不卖。”妈妈说:“卖给我吧,今年我们家院子里种了一些丝瓜,可是院子里的土太贫瘠了,可能结不出丝瓜了,你那肥沃的土卖给我一些,丝瓜结出来就送给你几条!”店主笑了,说:“卖是不卖的,我送给你一些吧!”妈妈就从店里拿了一些土。

妈妈说:“做人一定要守信用。言必行,行必果。你说出去了,就要做到,你做不到,就不要说。不管丝瓜结了几条,或者很小,都要送给那个种花的人,如果没结出来,也要向他说明一下。”“对,对!”我和弟弟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

我边喝着丝瓜汤边想像着,我们家的丝瓜大丰收,我和弟弟抱着一大堆丝瓜送给爷爷奶奶,种花的人也笑呵呵地接过妈妈送给他的丝瓜……

关于餐桌文化的作文篇四

那一天我们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吃饭,与平常不同,上面多了四个菜,这四个菜包含着酸甜苦辣。都是我那个曾经当过厨师的爸爸做的,还没有开始吃,他就做起了介绍。

“这第一道菜是酸辣鱼,属四川菜系,四川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以其特有的调味和和独特的烹饪技法而著称,各地也称之为‘酸汤鱼’”说到这里,妈妈插嘴了:“不听这些废话,开吃!好不好尝一下才知道!”我抢先夹了一片放在嘴里,酸溜溜的,好吃!

我正在品尝着美味,妈妈说:“人生就是一个调味瓶,酸代表人生中的辛酸与努力。”“说得好!”爸爸首先喝彩起来,“父母的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为了更好的生活,其实父母真的很不容易!”

“接下来是玉米羹,由玉米、鸡蛋、牛肉、盐、生粉等食材烹制而成,稠而不黏,略有甜味。”“你不说我也知道,这可是我最爱喝的汤了。”“甜代表你的幸福感觉。”妈妈又接着前面的说。每当我生病时,你们守在我的床前,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我,我别提有多幸福了。”我们都笑了起来。

“这第三道菜就是苦麦菜,是植物苦苣的全株,叶有苦味,所以一般人都不喜欢吃。”“我也不喜欢吃。”妈妈又来了:“苦代表着你遇到的痛苦与磨难,比方说一个人生病时非常的痛苦,有时疼痛难忍。”

“这最后一道菜嘛,是辣炒白菜,它的特点是色泽嫩绿、质地鲜嫩、咸香味美、活血润经。”妈妈又说了:“我来补充最后一句,辣代表你遇到的意外和令你激动的过往。”“我知道,例如今年寒假去北京,我别提有多激动了!”爸爸听了这句话对我说:“喜欢那里就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一个北京的名牌大学!”

我们的饭吃完了,谈话也结束了。人生就像这一桌菜,充满着酸甜苦辣,人生的酸甜苦辣,要勇敢的承受!那不仅仅是在承受,同时那称为“品尝”。酸甜苦辣,人生少不了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应该品尝它,它让我们的人生多姿多彩,如同一些小溪流向大海必须经历这些…

关于餐桌文化的作文篇五

“嗨,开饭咯,伙计们!”随着妈妈一声令下,我们全家老小都从各自的房间里走出来,准备享受“五星级”大师的厨艺。

我的肚子早已饥肠辘辘,看着一桌美味无比的“绝世佳肴”,已经是口水流下“三千尺”了。大家边吃边聊,爸爸却看起了报纸来,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好像不能漏了一条什么重要消息似的。我突然间想起了对 ,爸爸说:“小心别把饭吃道鼻子里去噢!”全家人听了这句话,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爸爸差点真的把饭送到鼻子里去。“你是不是存心想让我出洋相?”爸爸“俏皮”地说。我一下子接不上话来。

“你女儿在提醒你呀,吃饭不能看报纸。”妈妈显然是站在我一边,在帮我说话呢!“对呀!对呀!我就是这个意思。”我顺着妈妈的话题继续往下说。

爸爸被我和妈妈的话逼得“走投无路”,说不出话来。“还不赶快把报纸放好?”我用命令式地口气对爸爸说话。爸爸只得乖乖地听从我们地命令把报纸放回原处。顿时,我好像我的地位比爸爸一家之主的地位还高。

看!我家在吃饭时也很有乐趣吧!

关于餐桌文化的作文篇六

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600字 守望记忆,捡拾遗珠------带您走近我们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什么是遗产你可能知道,那你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这个五一小长假里,长江实验小学一(6)中队向日葵小分队的同学们来到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张同泰名医国药馆找寻答案。

走近张同泰,那白墙青瓦的高墙上“道地药材 岐黄正传” 几个大字苍劲有力,药香扑鼻的药局内两侧高高的柜台和密密的百眼柜,仿佛都在诉说着老店百年的沧桑。

同学们扒着柜台向里面张望,都惊叹道:“哇!好多种药啊!”几位药剂师正在熟练地按医生开的药方称重、包装。她们仍然沿用古老传统的秤竿进行称重,包药也是用传统的黄纸,用红绳子系成方方正正的一包包药。药剂师阿姨向我们介绍了许多种中药,有山楂、有蜈蚣、有葫芦壳……同学们好奇地摸摸、看看、闻闻,这些药材有的香、有的硬、有的长得不起眼、有的长得很可怕,它们功效各不相同却都能治病救人。

同学们还参观了张同泰的“镇馆之宝”—馆藏的古方、制药器具。在医馆里,同学们了解什么是中医的“望、闻、问、切”的辨证论治原则,第一次听说了中医还有针灸、推拿、按摩、拔罐、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

通过现场工作者的讲解和实地的参观,同学们都对传统的中医、中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了初步的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又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正如同学们看到的,真正的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不起眼,可能是一张古方、一个药瓶,也可能的是一门传承多年的行医技术,那些才是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印迹,人类的无价之宝。

我们伟大的祖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新一代的少年队员,我们一定要把这些人类的瑰宝、优秀的中国文化保护和传承下去。

关于餐桌文化的作文篇七

自从鲁迅先生小时候在他的课桌上刻下一个“早”字后,这风格便开始影响历代的莘莘学子,经过几代人的更新改造,就成了我们现在课桌上的“文化”了。

“课桌文化”真是广泛,在班上走上一圈,你准能看见各种各样的“文化真迹”。

课桌甲:“谢霆锋,《只要为你再活一天》。”很明显,课桌的主人是一个喜欢流行歌曲的人。他一定非常喜欢谢霆锋,不管是喜欢他的歌还是喜欢他的人。有自己喜欢的偶像,当然不是一件坏事,把偶像的歌曲和人名写在课桌上,天天看见当然能显示其“铁”的程度。但这种追星的方式太老土,也没什么内涵,它们与“课桌文化”也关联不大,于是我走向下一张课桌。

课桌乙:“上课认真听讲,不讲小话。”嘿,这句话写得好。这不是跟当年的鲁迅先生一样吗?该课桌的主人肯定是上课讲小话被班主任抓住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于是决定“痛改前非”,立志以后再不讲话,但又怕管不住自己,所以在课桌上写下这么一条刻骨铭心的语录,时刻提醒着自己。这主人的主张和决心真让我佩服。但我从这句话也看不出什么“文化”,于是我的视线继续往前探寻。

课桌丙:“他们怎么这样对我,我不活了!”哇!这种话也写得出来。课桌真是让主人发泄的好地方!这主人受到委屈之后怎么不把这桌子打几下,或干脆把桌子拆掉算了。现在的年轻人真是厉害,什么都敢往上面写。就算这主人真的受委屈了,也不应该不活了呀。唉,不知道这课桌的主人现在还在不在人世。我向这桌子鞠了三个躬后,走向另一张课桌,寻找真正的“课桌文化”。

课桌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是我要找的“课桌文化”吗?这句话跟前边几张桌子上写的话相比有什么不同吗?前面的都是凡人凡言,而这一句就是名人名言?也许本段文字的执笔者在涂鸦之时,曾受到旁人的劝阻,而他恰好堂而皇之地“走自己的路”,哪管他人怎么说呢?这就比前边桌上的内容有“文化”些吗?

走了一圈回到自己的座位,我仍在琢磨:什么样的文字才算得上真正的“课桌文化”呢?

看来是找不到准确答案了。我颓然地坐下来,忽然发现桌肚里别有洞天:文--文人、文雅、文明;化--画、划、话。看起来没什么章法,但这起码告诉我,如果不文雅、不文明、无论怎样画、怎么划、什么话,都不能称其为“文化”。

我恍然大悟。

关于餐桌文化的作文篇八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 700字 寻访常州文化遗产—锡剧

在我乡下老家镇上的一条小巷里,住着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我不太清楚,只听大家都叫他“老恽”。我呢,就叫他“老恽公公”。每次回乡下,只要一有空,我爷爷就会带我到他家去玩。

“老恽公公”是一个和蔼可亲,精干利落的老人,和我爷爷差不多年纪。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唱戏,每次还没走到他家的门口,就会听到从他家二楼窗户飘出的“伊伊呀呀”的唱戏声,我爷爷也非常喜欢听戏。所以,他们俩和还有其他几个年纪和他们差不多的人在一起,就会拉起二胡,打起板鼓,弹起扬琴,敲起小锣……在这些乐器的伴奏下,就会有一个或几个人,有女的有男的,有时还会穿着戏服,他们摆出姿势“啊-伊-呀”的唱起戏来。看他们那种陶醉的样子,真是其乐无穷啊! 可我却觉得并没有什么好听的!

有一次我问爷爷,“唱戏很好玩吗?可我怎么觉得不怎么好听呢。”爷爷和老恽公公听了就笑呵呵地说“这是我们老年人的乐趣啊!我们小时候既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电影也难得看一回。各种戏曲倒是很多,我们就在一起学学唱唱,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乐趣了。”“那你们唱的是什么呢?”我又问。老恽公公说:“是锡剧《珍珠塔》。你可别小看这个戏啊,它可是大有来历的。它是发源于我们常州的艺术瑰宝啊!锡剧最早叫常州滩簧,后来叫常锡文戏,现在才叫锡剧的。”“那既然是发源于我们常州的剧种为什么不叫‘常剧’而要叫锡剧呢?”我又好奇地问。老恽公公回答说:“那是因为刚解放的时候有许多唱锡剧的名角都住在无锡。后来国家定名的时候就叫‘锡剧’,但锡剧发源于常州的事实是大家都公认的。”原来是这样啊!我终于明白了。

后来,我又上网查了资料,果然锡剧是发源于常州的,而且还被定为首届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它。现在我听老恽公公和我爷爷在唱戏的时候,不再觉得那么讨厌了,反而觉得别有韵味。

关于餐桌文化的作文篇九

仍记得

易安的凄凉

太白的愁绪

幼安的鬓间白发

仍记得

老生的面容

丑角的转扇

青衣的点点泪花

兰亭的矫若游龙

石碑上的一部胆巴

毛笔落下

行楷连绵成水墨画

红色桃符

门前年画

如烟似雾

瓷器上绽放青花

手执红灯笼

盘盛圆糖瓜

这是什么

这就是中国文化

关于餐桌文化的作文篇十

夜色茫茫的笼在四野远山,近邻悬着星星点点的红灯笼。屋内是一张圆桌,每一双鞋都在鞋柜上停下,疲劳的人们脸上漾起了衷心的笑——这便是幸福。

“爆竹声声旧岁除”,除夕夜里一张圆桌便寄予了许多文化的韵味。“圆桌”是一个古老而深厚的词。它是远方的游子尽管挥之而去,却长驻在心中的绳结,凝聚几多相思。圆桌文化,成为一部意味深长的书籍,一张圆桌,便为春节最具特色的写照之一;一顿团圆饭,也充当着-张圆桌上并不可少的一份角色,无论是两个人还是十个人,只要围着圆桌,便是对文化的倾信。

古有记载“圆同圜,与方相对”。在圆的背后究竟是如何的底色呢?我想中国人最能解究吧。不错,大到北京的天坛、圜台;小到一件精美的瓷器,无不体现,对圆的审美,圆成中心对称,体现中国人做事的追求,一向追求的完美,如此神般地造就了圆的审美。圆,也是团圆的代名词,那是诗人的一片愁苦,是异客的一味相思,是游人的一面情深;它是一个诗意的存在,无数的作家曾深情地为它抒写,它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存在。

圆桌上,传承着深厚的文化——亲情。小时候, 坐在圆桌旁,只有一心惬意,也许只是为了贪上一口美味,却在圆桌旁消磨了许久时光:长大后,对圆桌更是一种敬仰,一种对文化那发生不息的赞叹,圆桌上是一种饱经沧桑的印记,其实想想,如果追溯到那时,也是一番情趣;在成年后,对圆桌更多的是相思,当再次坐在桌旁举箸时,就会发现我与它已时隔太久,在我们之间区然划开一道长问。

但是圆桌仍存在于人们骨髓之中。今天的圆桌文化,也随时代变迁而改变。在大城小巷,餐厅中或是酒店中,也能追寻到它的浓墨浓彩的一笔。在一场圆桌会议上,传承的也是一种对客人的尊敬,一张圆桌,也不是仅仅的相思的寄主而是更加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

圆桌文化,着实是如此淡雅的一笔墨迹。

一树梨花

都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但汪曾祺先生却说“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的确,与雪相比,梨花更为通透澄澈,温润且轻盈。梨花小小的一朵开满枝头,相比于郁金香的馥郁芳香,玫瑰的热烈无畏,牡丹的优雅宝贵,素白单调的梨花确实显得清心寡欲些了。

风中的梨花,就像一位娇弱的女子在风中瑟瑟发抖,脆弱无助,仿佛马上就会化成一只白蝶飞落下来,落入一池绿帘潭水中,在无人注意的角落,慢慢破烂,腐败。已经失去月亮那样通透的光彩,没人会喜欢这般娇弱的梨花,就像没人会喜欢被玷污了的月亮一样。我忽然想起那个半生烟火,半生落花的李清照,她是否也常会无能为力的叹息,带着数不尽的离殇望着这个与她命运相同的梨花呢?她也只是一个娇弱的的女子,空有一身才华的她改变不了她所经历的苦难,但李清照她坚毅从容,曾写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诗句,也曾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壮语。她也敢于面对现实,忆起前尘往事,她故有“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感叹。正如这满树的梨花,“雪压不住盛放的梅,雨打不弯梨花的枝。” 纵使梨花开满树,其枝条也从不弯折,梨花虽小,却也开得利落,开得旖旎,不压抑,不厚重,为自己而开。梨花枝条不曾弯,李清照孑然一身的傲骨也未曾折。

梨花固然也有衰落的时候,但我心中深处那一抹白永不凋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