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有关创建新集体|初一七年级政治教案的作文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有关创建新集体|初一七年级政治教案的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创建新集体|初一七年级政治教案的作文篇1

第二框 创建新集体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对心目中的班集体的想象,生成班级的共同目标,从而产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激发学生为班集体贡献自己所能的积极性,初步形成共建良好班集体的愿望。

【重点】各尽所能,奉献集体

【难点】班集体共同目标的形成。

【课前准备】

让学生写出在新的集体里,我能为集体做点什么贡献。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设计】

讨论:我们来到新的学校,开始中学生活,组成了新的班集体,那么,为什么我们可以叫一个集体,是不是只要是一群人在一起就可以叫一个集体呢?电影院的一群观众是不是一个集体?运动场外的观众是不是一个集体?

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是多种多样,也有的同学可能说不出什么原因。先不急于说出结论,通过以下活动,得出初步的概念。

活动1:我心目中的班集体。先分组交流,我心目中的集体是个什么样子的。每组指定一个同学记录,准备在全班交流。在分组交流的基础上,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把本组的交流结果在全班宣读,老师做好板书。交流之后,将内容再次筛选,生成班级的共同目标。

在交流前,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学习风气、班级舆论、文明礼貌等几方面去描绘。

生成共同目标后,提问:剧院的观众、运动场外的观众有没有共同目标?从而得出集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

过渡:我们有了一个班级的共同目标,那么,班内的每一个成员如何去做,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活动2:讨论:学校准备国庆节前举办秋季运动会,我们都想取得优异的成绩,为班集体争光,每一位同学如何去做才能取得好成绩呢?先分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共建集体。这是班集体的又一个特征: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由这一结论,推广到其他班级事务方面,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新的班集体有许多事情需要大家去做,板报组成员、科代表、班委会成员、各小组长等社会工作需要同学们去做,如何对待这些服务性工作,希望大家思考后做出选择,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正确选择。请同学们课后写一下我在秋季运动会上能为集体做什么。

过渡:在一个班集体中,同学之间无论在学习过程中,还是班级活动中,或者日常生活中,都需要相互之间的帮助,需要互相配合协作,遇到此类的事情时,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才是正确的呢,才能表现出我们班集体的凝聚力呢?

活动3:讨论:第28届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的夺冠和美国梦之队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有关创建新集体|初一七年级政治教案的作文篇2

第二框创建新集体

一、链接新课标

本教案依据新课标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逐步树立为班级服务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要求编写。

二、教学总体设想及依据

本课教学围绕四个活动展开:一是“一滴水与一杯水”,教师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明白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二是“讲讲我的小故事”,使学生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对自己成长的作用;三是“畅谈我心目中的班集体”,感知有了共同的目标后,给我们带来的不懈动力;四是“小记者行动”,激发学生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

三、本教案的特色和风格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小组合作活动中,通过竞赛的方式,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到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员,了解班集体对个人的健康成长所具有的作用。

能力目标:提高对问题的认识能力,以及交流合作、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集体的情感,使他们体验到集体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初步具有热爱集体、建设集体的自觉性,并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地为建设良好的集体作贡献,初步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班集体的共同目标是每个同学前进的动力;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理由:因为该内容的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对其今后的人生道路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初一学生比较幼稚,他们往往只是从自己直接的具体感受来理解事物,对集体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同时,人的思想是易变的,要把集体主义思想内化为具体的行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通过情景教学,以活动为载体,以比赛为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好办法。

六、教法及教具。教法:探究式学习和活动教学法。教具:水,杯子,实物投影仪,歌曲磁带等。

七、总体板书设计(见教学过程)

八、课时:一课时

九、具体教学过程

(事先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人多可以多分组,每组围座一圈,展开活动,并进行竞赛,同时挑选出四位同学与老师一起组成评审团,对每一个活动进行公正评分。)

新课导入:(约4—5分钟)

活动一:一滴水与一杯水。将一滴水滴到地上,观察反应(马上消失),而一杯水却不会消失。思考并讨论:

1. 为什么一滴水离开杯子后就会马上消失?

2. 如果说小水滴也有灵性,它不想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并不时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然后学生回答,评委发表意见并打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