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韩文的一些作文

关于韩文的一些作文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关于韩文的一些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游韩文公祠

广东省广州棠德南小学四年二班朱亦丹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韩愈曾两次被贬为潮州刺史,与潮州结下了不解的情谊。因此,潮州人民建了这所公祠纪念他。

这所公祠的入口是一个大大的牌坊,上面是四个金色的大字,从右往左看是“韩文公祠”。一进门,眼前就出现了一条很高又很长的楼梯。据说,这条楼梯的级数代表了韩愈在朝中做官的时间,一级就代表一年。我就尽管试一试,我一边走,一边数。走到顶了,一共是五十一级,就代表了他在朝中做官做了五十一年了,

在那里面有一个韩愈的上半身雕塑,如果小孩子摸到他的嘴或鼻子就能说会道,摸了他的胡子就会好好学习,摸了他的耳朵就会听话,摸了他的帽子就代表“贬”的意思。

在院子周围有一条长廊,长廊的边上大概有40块石碑。这都是韩愈所题的诗和词被后人凿出来供游人观赏。

当我们快要离开韩文公祠时,大家提议在门口的牌坊前留个影。我回头看见那块牌坊时,我想:“韩愈多么的伟大,为潮汕人民做了那么多好事,值得我们敬佩他!”

第二篇

少年的他,自取其名,苦读诗书广见闻;青年的他,科举落榜,却发奋图强志千里;中年的他,遭权臣陷害,仍能直言不讳诫君主;老年的他,被贬潮州,但造福百姓为黎民。他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文公。

韩愈的一生经历坎坷,但却拥有学富五车的才华,管不得苏轼对他的生平做出了极高的评价:“文起八代之衰”,他是才高八斗的学者,创作出震古烁今的散文名作;“道济天下之溺”,他是是非分明的思想家,有复兴儒学、文以载道的思想;“忠犯人主之怒”,他是一心为民的清官,直谏君主造福百姓;“勇夺三军之帅”,他是刚正不阿的忠臣,忠君爱国富有宏伟抱负。

韩愈文章的风格如江上之潮,浪推千里,一浪高过一浪,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晚春》了。“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首诗让我深刻地感受到韩愈当时的失落心情,我们做人要做个不服输的人,即使自己无论困难到什么地步,也要坚持下去。韩愈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当时,韩愈被唐宪宗贬谪到偏远荒冷的潮州,可韩愈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这造福百姓,为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事,因此,当地百姓都感念他的恩德。韩愈就像一朵洁白的杨花,不跟其他花朵争奇斗艳,只是悠然自得地在空中飘舞。

我喜欢潇洒飘逸的李白,我喜欢逍遥自在的浩然,我喜欢忧国忧民的杜甫,但我更喜欢那刚正不阿的韩文公,喜欢他的才华,喜欢他的性格,喜欢他的品质……

第三篇

梅花只有经历风雪的洗礼,才能傲立于枝头飘洒怡人清香。

珍珠只有经历海蚌的磨砺,才能造就盈泪宝珠,散发夺目光彩。

海燕只有经历暴风的沐浴,才能振翅于蓝天,释放生命的振奋。

大自然的万物尚且学会接受挑战,迎接挫折,让生命更显魅力,那么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又何尝不需要给年轻的一代更多的锻炼与自强的机会,让他们多一些自我空间,少一些外界关注和溺爱呢?

年轻的一代作为祖国的希望,的确需要受到恰当的关怀与爱护,但更重要的是多给他们一些成长空间,少一些过度的关注,让他们在关爱的呵护中和自强的历程中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作为家长,必须有正确教育和关爱孩子的方法。既让孩子得到关爱,又不溺爱孩子;要培养孩子的自立与自强品质。前南非总统曼德拉曾在狱中生活几十年,在这期间他无法陪在女儿身边细心照顾她。但他坚持以书信的方式保持与女儿的交流,既温馨呵护女儿的成长,又不停教导女儿如何学会自立与自强,最终女儿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试想缺少对女儿的教育,或许会是另一种结果吧!许多事实无不印证着一个道理:只有适度的关爱和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相反,如果一味宠爱,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又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呢?前不久曾沸扬于一时的“杨丽娟追星事件”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她的父亲对她百依百顺,为了满足女儿的愿望,最后不惜自己的生命来完成女儿的追星的要求,这不也正反映了社会中存在对孩子溺爱与过度关注的现象吗?如果只一味溺爱孩子,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只能危害孩子的成长,使其无法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因此,必须多一些成长的空间,少一些关注。

作为社会和学校,也应该多留给孩子一些自我成长和自立自强的机会,让他们得以健康和完善的发展与成长。

是雄鹰,就应该搏击于长空,接受暴风雨的洗礼。

是蛟龙,就应该叱咤于深水,成就生命的灵性。

是猛虎,就应该腾跃于丛岭,展现生命的昂扬。

那么就请多给孩子一些空间,少一些对他们过分的关注吧!

第四篇

(一)怎样写好开头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这“凤头”就是指文章的开头,它是从构思到形成文章的第一步,并决定了文章的格局,体现了作者写作的意图。好的开头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记叙文常见的开头方法有:

1、开门见山法。在中考应试作文中,由于时间较紧,考生不必在开头绕大圈子,最好是能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切中题目,引出故事。如一考生的作文《我有一双闲不住的手》,开头是这样写的:说起我的这双手,要是用闲不住来形容,那真是既形象,又生动。它总是摸摸这儿,动动那儿,没有闲的时候。

2、烘托点染法。这种开头往往从描写入手,渲染出一种气氛,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如某考生《关怀》一文的开头:望着父亲那黑瘦的脸,一道道皱纹像用刀子刻上似的,那么深那么长,加上过早霜染的白发,看上去已有五十好几了。殊不知,父亲才45岁。车来了,接过父亲手中攥得潮乎乎的几张人民币,我眼圈一红,又要哭起来,怕父亲看见了,我急忙掉过头去,说:“爸,我走了。”“啊,走好,别把钱丢了,拿好。”文章开头先从父亲的肖像写起,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给大家留下了一个悬念(父亲为什么显得如此苍老),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感情铺垫。

3、开宗明义法。文章一开始便对文章标题中的关键词进行理性的诠释,点明意义,以此起到点染中心的作用。如一考生的作文《我经历的一次小挫折》的开头:挫折是一个人一生难以拒绝的伴侣。它虽然常常给人各种痛苦,却更能让人品尝到痛苦之后的喜悦。尽管我才迈出人生道路的开端,一次次挫折却早已伴随我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而且它们也让我尝到了大大小小的喜悦。

4、回忆往事法。这种开头法常用在以倒叙为主的文章中。文章开头便写出“睹物思人(或事)”的情景,当我们看到某人某物时,就自然而然想起与之有关的往事。其中的“物”是与所写的“人”有关的,且有一定的意义,可以是与朋友分别时互赠的纪念品,或是自己生日时别人送的礼物,也可以是朋友的一张照片、一个有纪念意义的书签,甚至是朋友用过的小物件。此“物”最好是有一番不同寻常的来历,能让自己有一段美好的深刻的记忆。如某考生的《一片枫叶,唤起我美好的回忆》的开头:又是一个深秋的下午,独自倚在窗边,伴着天空飞舞的“金蝴蝶”,我出神地读着书。忽然,一片叶子从书中滑落,火红火红的。“枫叶?!”我惊喜地叫着。这是一片丢了很久的枫叶——是我和一个女孩情谊的见证,蕴涵着我和她在枫林里的故事。两年前相遇的情景不禁浮现在我的眼前……

(二)怎样写好结尾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构成文章的主要部分。好的结尾应该言简意深,余味无穷,画龙点睛,水到渠成,有深化主题、突出中心、增强文章感染力、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可以总结全文,可以抒发感情,可以言尽而意无尽,还可以照应开头。常见的结尾方法有:

1、首尾呼应法。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要互相照应,特别是在结尾要回应开头,使文章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不至于因为开头和结尾相距甚远,而使文章相互脱节,给人以残缺感。如一考生的作文《朋友》的结尾是:漫漫人生路,朋友会有好多,而像父亲这样的朋友却只有一个,我将永远记住他——我的朋友——父亲。

2、留有空白法。作文要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加以补充,从而产生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如一考生的作文《说句心里话》的结尾:路灯发着暗淡的光,我毫无目的地走在平直的马路上。说句心里话,我也曾怀疑过他们是否爱我,难道衡量的角度除了分数就没有别的了吗?我默默地走着,渐渐路上的人少了,可能是都回家了,可是今天我什么时候回家呢?我不知道……

3、余音袅袅法。这种结尾既深刻又发人深省,能够让读者在读完你的文章之后掩卷深思。如《父亲》一文的结尾:“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人天相隔,骨肉永离。爸爸,您在哪里?您在哪里?我无语问苍天,无语问苍天啊!

4、总结概括法。在结尾时对全文作简单的总结,揭示事件的意义,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如一考生的《给我教益的一件事》一文的结尾:这件事使我受到很大的教益。在别人处于困境时,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友谊、帮助和理解,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5、抒情言志法。结尾用抒情的语句,阐发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直抒胸臆,情感浓烈,感人肺腑,表达作者的愿望和志向,并紧扣题旨,往往能打动读者,引起共鸣。如《爸爸妈妈,你们可知道》一文的结尾:爸爸妈妈,女儿也有自尊,你们别让女儿抬不起头来。爸爸,请不要浑身酒气地把妈妈打得鼻青脸肿;妈妈请不要让那些盘碟再成为你们大战的牺牲品。你们的女儿渴望有一个祥和的家,渴望一片宁静的天地。爸爸妈妈,别再吵了,让我们重建一个美好的新天地吧!

第五篇

我所谓的作文,并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宾偏正短语,亦即写作文章的意思。记得梁实秋也写过一篇基本同题的文章。梁文说教气太重,并且所谓的三个阶段也毫无新意,人人都明白。就好比人要经历少、青、壮、老一样,是一般的发展规律。此文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写得好,仅因为是梁实秋写的罢了。这就好比雷战花天酒地不算新闻,呕心沥血也不是佳作,而刘德华只要拉个女人的手,就足以登头条,莫言打个喷嚏那就是大师力作了。那么这篇小文章有什么高见呢?我仅针对个人而言,一个人写文章并非要经历四个阶段,而是应该分四个阶段。

少年时期应该写诗。年轻人喜欢做梦,不管是理想还是情感,都有种纤尘不染的忧伤,看雨滴屋檐、玉露润花,都会有所感怀。年轻人的心灵,犹如婴儿的皮肤细腻敏感,也如熟脱的蒲公英般轻盈美丽,这正是写诗的大好年纪。从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也是诗。而很多诗人的名篇也是年轻时写就,等到年老了,虽然偶尔作诗,也能发表,那都是沾了年轻时出名的光。不信你看看,现在北岛、食指、李发模、李亚伟写的那些诗,还有年轻时的灵气吗?那些批评家所谓的更加“凝练老到,炉火纯青”,不过是互相吹嘘罢了,诗的特点就是需要不成熟,一成熟了,就只能去写论文了。余光中不管以后怎么写诗,技术怎么老到,永远也达不到写作《乡愁》、《我在雨中等你》时的高度了。诗不是技术性的卖弄,诗是心灵的感动。缺少了婴儿皮肤般细腻的情感触动,岁月的蚀子厚实了心灵的敏感,再怎么写诗,都没有山泉空谷、微雨绣花针的情趣了。

喜欢文学,而少年时候不写诗,就好比读书时不谈恋爱,绝对人生大遗憾。以后再写,就好比不在的芳华,怎么努力都只能是买化妆品的水平。当然,有的自身条件比较好,化妆品尚能博得一点惊艳,但遇到年轻的脸蛋,少女的清纯,总是心虚的。雷战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年轻已经到了尾巴了,才秉烛作得数首,感觉够悲伤。年老者用化妆品应该值得表扬,懂得打扮总比蓬头垢面强,但最应该希望看到的是少年人展现本真的美丽,让诗歌的绝代芳华在你们中间绽放。诗的年纪不写诗,这才是浪费。

第六篇

晚上,我和友人聊天。聊着聊着,她突然说到现在的家长可谓是为了孩子穷尽无数手段。

这个手段暗含贬义。因为这个手段是家长帮孩子外面找老师、找写手写作文。我听到这个手段不禁有些愕然,现在的家长也真的思想蛮活跃开放的。想当年,作业都是我们自己做,更别提作文了。写不出来那就不能睡觉,写不好就要一遍遍重写,哪有什么家长帮你写,还甚至花钱找人代写。不得不佩服、感叹现在的家长真的是极“宠”孩子。

愕然过后,袭来的是满满的震惊。感觉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变了味。你想,当外面的“老师”把作文写完给家长,家长看了以后绝得OK给孩子誊写背出来,孩子把作文交给老师。老师夸,写得真好,你真有文笔。随后又来了作文作业,孩子又不会写,家长又找人。随后又来了作文比赛,孩子又不会写,家长又找人。随后又来了什么演讲稿,孩子又不会写,家长又找人。在老师眼里,啊,你是个会写作文的好孩子。在孩子眼里,啊,我写的作文老师夸了,下次我还要这样。在家长眼里,真好,孩子的作文受到老师夸奖了,什么活动有需要动笔的机会都给了我家孩子。如此循环往复,短暂时期三方都受益,但是长时间下来,孩子丧失了自己写文的能力,甚至推而广之从作文要依赖别人到各科都要依赖。老师也不懂孩子真正水平有多少,没法采取正确及时的教学,有失教师职责。家长这样做白白费了许多钱财和心血。

作文写的好不好不重要。写的坏是因为你肚子里面没有货色,写的好可以说你观察生活仔细,平时书看得多。当然谁都是从不擅长到擅长的一个磨炼过程啊。

人生并没有捷径可以走!

还望这些家长们早日觉悟过来,现在让孩子轻松,以后便是有他们吃苦的时候。

第七篇

他紧紧攥着手中的这张纸,印刷上去的字一个一个地刺痛他的心,眼泪哒哒哒滴在纸上化开,个别字被泪水浸得早已模糊到辨认不出。他嘴角微微上扬了少许,已经明白了所有的东西,此时此刻,在他心里,一直呼唤着:我将永远感激你们……

十年前的他,那还是一个9岁的男孩,住在一个不算富裕小山村里。正值晚冬,但天气还是异常冷。男孩家外是个不大的小院子,院子里头,左边有棵即将枯死的青松,还在与寒冷这个魔鬼垂死挣扎,树下有口老井,吊起桶的铁杆已是赤红色,仿佛一用力就可以握断,院子几乎铺满了雪,窗纸被寒风刮开了一个巴掌大的洞,吹进屋子里,男孩被吹得直直发颤。

他既是单亲家庭,又是一个留守儿童,母亲在外打工很少回来。但他还有一个爷爷和他相依相存。现在,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母亲能回来和自己一起生活。

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做准备,男孩家里也不例外,和爷爷忙活了起来,又是贴对联又是去买年货。再过几天就是男孩的生日了,听说这次妈妈回来为自己庆祝生日,他感到很高兴,回想起上一次,这是母亲第二次回来探望他了。男孩很兴奋,每每想到明天母亲的到来,总会浮想联翩,爷爷看见他这样开心,自己也笑得合不拢嘴。

晚上,男孩躺在床上,兴奋到实属睡不着,起身望窗外的星空,星星围绕着圆鼓鼓的月亮,他把妈妈想象成月亮,自己则是旁边一刻闪烁的星,不离不弃。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和这片夜空一样:充满了期望。

到了第二天,爷孙俩早早起床,吃过早餐后,男孩就在家里等,爷爷出去迎接他女儿八点整的车。男孩在屋里等啊等,时不时望向窗外,仍不见爷爷的身影。一分又一秒,时针已经指向了十二。火车站里家不远,按理说来回只要一个小时左右呀,男孩瞧了瞧时钟,又过去10分钟了。他心想,一定出了什么事,也许正迫在眉睫等着他的帮助。终于按捺不住,男孩穿好衣服准备去车站。刚抓上门把子,爷爷推门进来了。男孩跑到爷爷身后,又跑到屋子外面,妈妈一定会在屋外给他一个大惊喜。

在屋外巡视一遍,没有发现任何人踪影,剩下的只是白茫茫的一片,悄无声息。男孩懵了,跑进屋子里立马问爷爷:“妈妈呢?”

“妈没买上车票,要不是咱们隔壁家装有电话,接到她的电话,估计还得等个两三个钟。”爷爷身体靠在椅子上,神情恍惚不定。

“那她还回来吗?”

“不回了,”爷爷眼眶红通通的,眼中闪着泪光,爬满皱纹的手抚着男孩的头,“明年或者更久些她再回来了” 男孩听了爷爷的话后,眼圈慢慢的泛红,

第八篇

想象作文,即“新思维作文”的一个侧面。想象作文是指学生在受到感知材料的刺激后,对感知的表象和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从而获得丰富的事物形象材料所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作文。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象,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新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采用了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一、创即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习作动机的一种手段,一般是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独特的表达情境,让学生据这种情境,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习作。创设的情境要精心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其具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习作冲动。通常有这样几种:

1、特定情境。为表现某一特定的中心或主题,可以让学生想象设计出符合这一要求的生活情节或场景。如,你的邻居张大娘,是个老少都夸的热心人,你能否设计一个具体的生活情节来说明她试试看。

2、对比情境。即把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情境中产生的结果想象出来,加以对比。如,下课时,张红正跳皮筋,同学李明走来,郑重其事地递给她一张纸。

A、如果这张纸是她考了100分的试卷。

B、如果这张纸是她考了0分的试卷。

C、如果这张纸是又脏又破的废纸,对方跟她开玩笑。确良

请你想象一下,分别写出张红接到纸以后的表情、动作和语言。

3、连续情境。它是创设一系列前后连续的情境,要学生依次展开想象,进行习作。如:

情境一:你外出打工的父亲已有三年没有回家了,如今春节临近,许多外出打工的人们都已回来。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请你用几句话把它写出来。

情境二:正当你准备把写好这些话作为一封信投寄给你父亲时,他却突然出现在你的家门口。这时,父子(女)相见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呢请写出。

情境三:正当你们相见时,却从远处急匆匆跑来两名警察,一边跑一边呼喊着你父亲的名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猜猜看,写出来。

这种连续性的情境作文,用一条线索贯穿始终,步步深入地进行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某种表达能力。创设一个个有连续的情境,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变即通过改变原文中的表达方式或内容进行想象作文

具体种类有:

1、变人物的活动环境。文章中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了独有的思想、感情及个性。如果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这些人物又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如,小音乐家扬科来到我们身边,他将有什么样的命运呢请写出来。

2、变故事情节。情节是为表达作者的主观意识而展开的,如果改变文章的某一情节,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命运也会随之变化。如,和氏璧被秦王抢了去,蔺相如没能完璧归赵,故事又会如何发展呢写一写。

3、变人物的个性。人物的个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物的行动,并因此而使故事产生不同的结果。如蔺相如如果不顾全大局,和廉颇斤斤计较,故事的结果会怎样呢写下来。

4、变文章的侧重点。由故事的结尾重新构思故事的发生、发展过程,如《穷人》中,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说说写写。

三、缩即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条件,通过想象编写出符合要求的小故事

具体形式有:

1、据词语编故事。即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一组词语为线索编写故事。设计这类问题时,应注意词语在意义上的相互联系,便于学生凭借词语扩散思维。如,据下列一组词语间的前后顺序,通过想象编写一个小故事。

2、据词句编故事。教师让每个学生在三张纸条上各写一个短语。第一张写“谁”,第二张写“干了什么”,第三张写“为什么”,然后把每个同学写的纸条分类放入三只箱子,并把这些纸条搅乱,再让每个学生分别从每只箱子中拿出一张纸条,拼合起来后成为整个句子。如,猪八戒/考试没考好/我不高兴。学生就可以据这句话的意思展开想象,编写故事。

3、据笑话、幽默编故事。教师可先说一个笑话或小幽默,再让学生据此编写故事。

四、看即通过一系列的、丰富的、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刺激,来引发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习作的一种形式

具体方式有:

1、看电视。电视节目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特别是一些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卡通片,更是为他们所喜闻乐见,如《猫和老鼠》。教师可以把它录制下来,选取其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一段画面,消去声音后,让学生观看,据画面中描和老鼠的动作、神情想象它们的语言或是想象故事的完整经过写下来,最后,再和原画面的声音或故事情节进行比较。

2、看玩具。学生生活中喜欢的玩具人人都有几个(件),他们的想象往往也是随着这些玩具的刺激而引发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全体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拿来,统一放到事先准备好的摸物箱,让学生摸出一件后,想象跟玩具有关的种种事情。如这个玩具是谁的他(她)喜欢它吗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什么事还可以让学生分别拿出两三个,以它们为主人公想象出一个童话故事。如一个学生摸出了玩具汽车、布娃娃和玩具牛,教师可启发他们想: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通过一件什么事使它们联系在了一起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在一个个问题的启迪下,学生的形象思维活跃起来,习作就有话可说了。

3、看图画。图画是现实生活的缩影,但它反映的生活只能是静态的,是一种瞬间的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想这幅画前后发生了那些事,这件事发生时周围的环境怎样,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各是如何,然后写下来。

第九篇

在2005年11月25日时,从巴黎传来了韩国传统节日“端午祭”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的消息。一时间,中国的国民都愤愤不平,很多人都在网上骂“偷了我们的节日,还去申遗,真是太没素质了……”

对于这件事,我觉得我们中国人说话有点太伤人了,人家韩国可能只是想和我们一块儿过端午节而已,至于这样骂他们吗?韩国的“端午祭”又不是中国的端午节,人家只是稍微模仿了一下而已,虽然节日差不多,但它毕竟是韩国的节日,肯定与中国的端午节不太一样啊!人家韩国在我们的基础上略加改进,从而变成了另一个节日,我们中国人应该为他们感到高兴才对啊!

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这个道理我们中国人怎么会一直理解不了呢?为什么牛顿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因为他在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略加了自己的想法,所以便发现了那么多的奥秘。人家韩国不也正是这样吗?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就应该让大家都目睹一下啊,为什么要这样遮着藏着不让外国人知道呢?这也太自私自利了吧!

中国的那些强大的核武器与军事装备不也是用了别人的手法才造出来的吗?别人不说你也就算了,你居然为了这么小的一点利益去说人家,这样做显得你很光荣吗?显得你很伟大吗?显得你很了不起吗?

中国啊,我的祖国,你何时才能醒悟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