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读后感摘抄

《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读后感摘抄

《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是一本由沈奕斐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12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020-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读后感(一):书评

沈奕斐老师的这本书提出了很多观点,也讲了很多值得一试的育儿方法。 说真的,我不太喜欢太具体的育儿方法,因为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方法是固定不变的,人却是变数多多。小孩是人,是变数很多多的一个个小人,所以不可能有任何一种方法适用所以的小孩。 沈老师在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育儿的方法论,书中提了很多方法,比如说贴正面标签法,丢弃百分之八十问题法,底线问题法,小拐杖法,搭阶梯,游戏力法,儿童技能教养十五步,等等。这些方法对育儿都很有帮助。 但是,咱们在延用书用现成的方法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跟书中的案例对比,如果自家孩子符合案例描述还好,如果不符合家长就会变得很焦虑,弄不好还满心的挫败感,又或者怀疑自己的孩子有问题。实际上呢,只是方法不适用而已。 还是那句老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咱们爸爸妈妈在用书的方法的一定要先考虑好自己孩子的实际问题,再根据实际情况,以无条件的爱为前提去修正书中的方法。 这样才能让这本书更好的帮我们解决实际的育儿问题。。。 爸爸妈妈,一起加油吧。。。

《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读后感(二):语录

1. 孩子是“软柿子”

(1)软柿子是善良 待人接物很宽容 并不是说这个人好欺负

(2)软柿子的认知模式,在家里横在学校里面软这是一种认知模式的错误 如果发现在家里在学校都是这样那可能是孩子性格方面的问题性格很难改变的改变也不舒服

(3)问孩子自己是不是感觉到很快乐,比如我儿子别人不擦黑板他就擦 他帮别人做很多事情他就觉得那没什么我很快乐。在班里投票我也是暖男。 问自己心里是不是快乐 如果孩子不快乐那就不要做。

2.4岁的孩子是没有主见 什么都想要

(1)4岁的孩子本身是没有主见的如果有主见了那很害怕

(2)这里表现的并不是孩子 而是父母本身恐惧的投射在孩子身上 父母觉得孩子怎么怎么样 而不是说孩子自己真正的样态

(3)有时候听别人说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反倒 说明学习能力很强 机场效应

《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读后感(三):很喜欢 因为很符合实际和国情 本幼儿园老师超爱嘻嘻

喜欢喵喵 疑问点:如果否认学前班的必要性 或者完全不上 那么学前专业的未来何去何从 幼师这个庞大的群体怎么办 第二 我认为学前教育还是有其必要性 如果沈教授否认了 那么是否存在相对科学 或者说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幼儿园模式呢 老师能心平气和地鼓励我多练习,比他不断纠错又无法让我掌握诀窍好。 “正常”孩子的模式(引申:对伴侣的美好幻想) 看错了是学前班(幼小衔接)的必要性 哪里不符合就改哪里,而这些表征特点很可能根本不是问题,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然表现,背后真正的问题反而被掩盖了。 父母或简单粗暴或苦头婆心地不断给孩子纠正错误的时候,给孩子传达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你很糟糕,我帮助你那么多,你还是做不好。『天呐 我发现 我就是这样的宝宝!! 尤其有的父母还喜欢给孩子贴负面标签,比如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偷懒,胆子小,喜欢打人……说得多了,孩子就会信以为真,把这些标签内化为对自己的认识。但实际上,任何成长都需要反复试错,多次尝试。『汪汪汪 大人也是』

汪汪 感觉大家要不是很累 就是忙于各种考试 家庭 相亲结婚 备孕生孩子 这个专业又有多少人在读呢 在进步再学习呢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所以,即使不同意父母的说法,时间长了也会从产生自我怀疑到最后内化了父母的说法形成自我认同。无论他表现出愤怒还是沉默,父母的语言对他来说一定会产生严重的威力。

这种负面标签贴多了,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造成孩子归属感的缺失。归属感是孩子对自己的认识: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对世界有什么意义?当孩子不断被挑剔、不断被打压的时候,他会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做不了,对这个世界是没有意义的。当没有了归属感,他面对这个世界会有很多的错误反应和处理,甚至自暴自弃。他会缺乏学习的动力,甚至缺乏生活的动力。网络成瘾、厌学、抑郁症等背后都有共同的归属感缺失的问题。(我会在第二章详细分析归属感的问题。)

好奇归属感和密集母职文化

我好像一直没有什么归属感

家乡对我来说只是熟悉感

房间对我来说是安全感

《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读后感(四):孩子有错总改不了,你需要注意这三点(系列书评一)

在《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这本书里,沈奕斐老师讲了她自己学游泳的故事,因为无法理解教练说的“放松”,她最终放弃了学习游泳。

记得10岁的时候,我爸就教我游泳了,但我是在22岁的时候才学会了游泳,中间花了12年!一方面吧,我自己的运动能力不太行,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我爸一直在让我放松,说只要放松,身体就能自然浮起来。

可我就是做不到,只要我一放松,头就会沉进水,那种被水堵住口鼻无法呼吸的恐惧,会瞬间抓住我,接下来肯定就是挣扎、呼救、呛水,再一次失败。这样重复几次,我爸没招了,我也放弃了。直到大学时候我学会了水里呼气,抬头吸气,才终于会游泳了。

在我学会游泳后,我知道我爸教的没错。确实,在水里只要你放松,水的浮力会托住你。但是我爸不知道的是,当时我的真正问题,在于没入水中那一刹那心理上的恐惧。如果当时,他意识到并且能想办法帮我缓解,相信我能更早地学会游泳。

沈老师指出,我们很多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时,道理讲得很对,纠错也很正确,但是我们都忽略了一件事,你有没有说到孩子需要点上?

比如说写字这件事,在很多父母眼里,写字是个非常简单的事情,横平竖直是最低要求,坐姿也应该保持端正,否则对视力和脊椎发展都不好。而且,现在的小孩子多半都会画画,画笔那是使得溜溜的,写字当然应该没问题。

但实际上,写字是一件非常复杂精细的活动,要手腕部小肌肉的协调配合和力量足够,也需要手眼协调能力。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由于手腕力量没有发展起来,为了做到写字横平竖直,不得不握笔往下或者把自己的身体往前倾,把握笔一边的身体和肩膀向靠近手的方向下压,好让小臂肌肉和大臂肌肉紧张起来,这个时候手腕才会有力量。

显然,这样的姿势端正不了,父母一纠正孩子姿势,字就写不好了,再要求把字写好,姿势又不行。这样来往反复,恶性循环,父母和孩子都难受。

想要孩子真正做我们的要求,务必注意这三点:

确定这要求是符合他当下的心理生理状态的。象写字这件事,根本就不该去让3、4岁的孩子去做,他们的身体发育都还没达到条件。

找到孩子真正的难点,给于恰当的解决方案。

最重要的一点,让孩子有一个自己探索、慢慢感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比我们成人想象的要更长,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耐心,别动不动就不停的催,不停的纠错,还给孩子扣上“懒惰”“不听话”甚至是“笨”的帽子。

欢迎你和我一起阅读沈奕斐老师的这本《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成为一个智慧的父母。

《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读后感(五):不要常挑毛病,让孩子自己主宰

看到书名,挺有翻来看看的欲望的,因为我们确实很“懒”,基本上现在的模式也是放养。

其实我很不喜欢别人不停地纠错我自己,所以推己及人,我也尽量不想去纠孩子的错。一直觉得挺给女儿自由,也很尊重她的想法的,但最近观察自己,还是发现我会经常跟她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你应该如何如何”的句式。

其实教育孩子到底怎么样比较好,我也不知道,但还是记录一下这本书中,我感觉我站在孩子视角希望父母做到的点,以此来自省。

【1】

目前,教育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纠错教育”。因为父母脑海中总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或者一个所谓的“正常孩子”,所以看孩子的眼光总是挑剔的。父母还常常坚信可以为孩子提前设计好一条正确的道路,只要孩子照着自己设计的道路走,就会很顺利。父母还有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的恐惧感,会想象小问题能引发严重的后果,所以认为必须把任何一个错误都扼杀在摇篮里。在这样的认知支配下,父母的教育方式就变成“纠错+讲道理”,如果讲道理没有用的话,就用惩罚来替代。

但实际情况却是:纠错教育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严重破坏了亲子关系,使得孩子和父母都生活得很辛苦,严重的甚至让孩子和整个家庭都出现问题。要改变这种纠错教育的倾向,提倡优势累积教育法,改变过去父母以纠错方式让孩子成长的逻辑,让父母少关注问题,多关注目标,努力让孩子体验成就感,积累成功经验,找到自我激励机制,最后“自我实现预言”。这种方法也能有效改善亲子关系,让亲子关系更和谐。

【2】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孩子并不是白纸一张任父母涂写,也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孩子有自己的成长逻辑。所以,成人要放下自己的傲慢,学会和孩子共情,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

孩子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博弈需要孩子有时间和机会去不断亲自体验。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自我成长,而不是成为他的“自我”,替代孩子成长。

【3】

爱孩子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其实是两个问题。爱一个人如果方式不对,不仅起不到爱的作用,还有可能成为一种捆绑和消耗。

父母对孩子的好的爱也会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热爱。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很“爱”孩子的父母并没有唤醒孩子对生活的激情,反倒让孩子对生活充满了厌倦。

孩子最不喜欢听的话之一就是:为你好。因为孩子真的没有感觉到父母的要求会让自己变得更好。父母每次说这句话往往针对的是未来的“好”,但孩子此时此刻一般都是不快乐的。利己者不是站在对方的生命本质上体验什么叫爱,而是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来判断。

孩子是他生命的主宰,我们只是他身边最重要的环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