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的读后感大全

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的读后感大全

《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是一本由沈奕斐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12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020-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读后感(一):书评

沈奕斐老师的这本书提出了很多观点,也讲了很多值得一试的育儿方法。 说真的,我不太喜欢太具体的育儿方法,因为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方法是固定不变的,人却是变数多多。小孩是人,是变数很多多的一个个小人,所以不可能有任何一种方法适用所以的小孩。 沈老师在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育儿的方法论,书中提了很多方法,比如说贴正面标签法,丢弃百分之八十问题法,底线问题法,小拐杖法,搭阶梯,游戏力法,儿童技能教养十五步,等等。这些方法对育儿都很有帮助。 但是,咱们在延用书用现成的方法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跟书中的案例对比,如果自家孩子符合案例描述还好,如果不符合家长就会变得很焦虑,弄不好还满心的挫败感,又或者怀疑自己的孩子有问题。实际上呢,只是方法不适用而已。 还是那句老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咱们爸爸妈妈在用书的方法的一定要先考虑好自己孩子的实际问题,再根据实际情况,以无条件的爱为前提去修正书中的方法。 这样才能让这本书更好的帮我们解决实际的育儿问题。。。 爸爸妈妈,一起加油吧。。。

《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读后感(二):很喜欢 因为很符合实际和国情 本幼儿园老师超爱嘻嘻

喜欢喵喵 疑问点:如果否认学前班的必要性 或者完全不上 那么学前专业的未来何去何从 幼师这个庞大的群体怎么办 第二 我认为学前教育还是有其必要性 如果沈教授否认了 那么是否存在相对科学 或者说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幼儿园模式呢 老师能心平气和地鼓励我多练习,比他不断纠错又无法让我掌握诀窍好。 “正常”孩子的模式(引申:对伴侣的美好幻想) 看错了是学前班(幼小衔接)的必要性 哪里不符合就改哪里,而这些表征特点很可能根本不是问题,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然表现,背后真正的问题反而被掩盖了。 父母或简单粗暴或苦头婆心地不断给孩子纠正错误的时候,给孩子传达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你很糟糕,我帮助你那么多,你还是做不好。『天呐 我发现 我就是这样的宝宝!! 尤其有的父母还喜欢给孩子贴负面标签,比如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偷懒,胆子小,喜欢打人……说得多了,孩子就会信以为真,把这些标签内化为对自己的认识。但实际上,任何成长都需要反复试错,多次尝试。『汪汪汪 大人也是』

汪汪 感觉大家要不是很累 就是忙于各种考试 家庭 相亲结婚 备孕生孩子 这个专业又有多少人在读呢 在进步再学习呢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所以,即使不同意父母的说法,时间长了也会从产生自我怀疑到最后内化了父母的说法形成自我认同。无论他表现出愤怒还是沉默,父母的语言对他来说一定会产生严重的威力。

这种负面标签贴多了,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造成孩子归属感的缺失。归属感是孩子对自己的认识: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对世界有什么意义?当孩子不断被挑剔、不断被打压的时候,他会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做不了,对这个世界是没有意义的。当没有了归属感,他面对这个世界会有很多的错误反应和处理,甚至自暴自弃。他会缺乏学习的动力,甚至缺乏生活的动力。网络成瘾、厌学、抑郁症等背后都有共同的归属感缺失的问题。(我会在第二章详细分析归属感的问题。)

好奇归属感和密集母职文化

我好像一直没有什么归属感

家乡对我来说只是熟悉感

房间对我来说是安全感

《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读后感(三):孩子有错总改不了,你需要注意这三点(系列书评一)

在《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这本书里,沈奕斐老师讲了她自己学游泳的故事,因为无法理解教练说的“放松”,她最终放弃了学习游泳。

记得10岁的时候,我爸就教我游泳了,但我是在22岁的时候才学会了游泳,中间花了12年!一方面吧,我自己的运动能力不太行,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我爸一直在让我放松,说只要放松,身体就能自然浮起来。

可我就是做不到,只要我一放松,头就会沉进水,那种被水堵住口鼻无法呼吸的恐惧,会瞬间抓住我,接下来肯定就是挣扎、呼救、呛水,再一次失败。这样重复几次,我爸没招了,我也放弃了。直到大学时候我学会了水里呼气,抬头吸气,才终于会游泳了。

在我学会游泳后,我知道我爸教的没错。确实,在水里只要你放松,水的浮力会托住你。但是我爸不知道的是,当时我的真正问题,在于没入水中那一刹那心理上的恐惧。如果当时,他意识到并且能想办法帮我缓解,相信我能更早地学会游泳。

沈老师指出,我们很多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时,道理讲得很对,纠错也很正确,但是我们都忽略了一件事,你有没有说到孩子需要点上?

比如说写字这件事,在很多父母眼里,写字是个非常简单的事情,横平竖直是最低要求,坐姿也应该保持端正,否则对视力和脊椎发展都不好。而且,现在的小孩子多半都会画画,画笔那是使得溜溜的,写字当然应该没问题。

但实际上,写字是一件非常复杂精细的活动,要手腕部小肌肉的协调配合和力量足够,也需要手眼协调能力。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由于手腕力量没有发展起来,为了做到写字横平竖直,不得不握笔往下或者把自己的身体往前倾,把握笔一边的身体和肩膀向靠近手的方向下压,好让小臂肌肉和大臂肌肉紧张起来,这个时候手腕才会有力量。

显然,这样的姿势端正不了,父母一纠正孩子姿势,字就写不好了,再要求把字写好,姿势又不行。这样来往反复,恶性循环,父母和孩子都难受。

想要孩子真正做我们的要求,务必注意这三点:

确定这要求是符合他当下的心理生理状态的。象写字这件事,根本就不该去让3、4岁的孩子去做,他们的身体发育都还没达到条件。

找到孩子真正的难点,给于恰当的解决方案。

最重要的一点,让孩子有一个自己探索、慢慢感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比我们成人想象的要更长,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耐心,别动不动就不停的催,不停的纠错,还给孩子扣上“懒惰”“不听话”甚至是“笨”的帽子。

欢迎你和我一起阅读沈奕斐老师的这本《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成为一个智慧的父母。

《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读后感(四):为何我们在育儿中付出这么多心力,却依然焦虑?

大概很多当代父母都有这样一种执念:不满自己被养大的方式,所以想方设法要用科学的育儿方式把娃带大,育儿书看了很多本,朋友圈、短视频里刷到相关话题也随时留意,暗自琢磨。可是回到现实生活中,面对家里那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小人儿,面对成长路上一次次打怪升级,知识储备“相当丰富”的我还是一次次败下阵来……于是,挫败、失落、焦虑,我常常在想,为什么学了这么多,这么用心去做的事,反而越来越焦虑呢?

《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中给出的解释是,当前流行家庭教育理念,更多是偏向西方的理论,比如正面管教、PET父母效能法、非暴力沟通等,中国和西方在关系和文化上相差极大,急需理论本土化。而且,家庭教育的方法既要有“道”的高度,又要有“术”的落地性,但今天很多育儿教育太注重“术”,没有把背后的“道”理清楚。

所以,这本书的亮点在于:把学术翻译为实践,把那些靠谱的研究传播开来,讲清问题背后的来龙去脉,讲清各种研究的长处和局限,讲清方法背后的“道”和可操作性的“术”。

读完这本书,最触动我的是第一章中提出的“纠错式教育”。

尽量不打骂孩子,做到温和而坚定是我一直坚持的育儿理念,于是,尽可能耐心的讲道理,对生活和学习上的一些小缺点小问题不断提醒、纠错甚至催促,变成我和孩子交流的常态。日积月累中,我也感觉到这种方式收效甚微,孩子对这些话充耳不闻,有时彷佛是两个阵营的人,为了某件小事势不两立……

作者指出,高频纠错就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太高,高到超出了孩子的需要,既严重干涉了孩子的自我发展,也令作为照顾者的父母压力很大。纠错的实质是父母希望孩子能成为自己心中的”好孩子“,执着于控制孩子的成长节奏和方向,忘了去观察、了解孩子,更不允许孩子试错。

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是父母的恐惧和焦虑,父母以为,因为孩子总犯错,所以才需要纠正,然而实际却是因为父母对孩子否定得太多、管得太多,才导致孩子失去自驱力。

书中提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没有那么多关注的年代,孩子们也都成长得很好。

我认为,几十年前,包括我们这一代散养长大的80后,当然不能说成长得”很好“,但对比现在科学育儿已成大势但青少年心理问题依然频发的情况,上一代养育我们的”投入产出比“似乎的确更高一些。

忘了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说法:当同样条件下,如果家长很懂教育方法也用心教育,孩子会比较顺利的成长;如果家长不懂教育也不怎么管孩子,这样长大的孩子也不会太差;如果家长不怎么懂教育却又特别关注孩子,这样的孩子就会成长得比较艰难。

所以,我自以为民主又开明的讲道理+纠错式教育方法,在孩子看来,基本等同于唐僧式的唠唠叨叨,这种唠叨的背后,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不认可,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又怎么能听得进去呢。最亲近的人都整日对他百般挑剔,他又怎么能认可自己呢?

看到这里,我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就像一直漏水的水管,终于找到了漏点在哪里。先找到问题,然后研究它,破解它。

书里的第二到第七章,依次从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父母的角色是什么、给孩子贴正面标签、区分问题性质、培养孩子技能、游戏化教育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确实是讲清了问题的成因,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各个家庭的文化语境、背景和孩子都是不同的”,家庭教育的课题很复杂,我们当然不能奢望找到一本书就解决所有问题,从书中看到自己养育方式的不足,看到现象背后的根源问题,进而转变观念,抚平焦虑,这本书值得一读。

《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读后感(五):父母做对这3点,养育孩子更省心

育儿路上,新手爸妈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鸡飞狗跳是日常,母慈子孝要随缘。

我每天为了孩子的作业气得原地爆炸,还为此打过她几次。

我也知道自己的这种教育方式不对,但是又找不到正确合适的方法,直到我读了复旦大学沈奕斐博士的《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

书中提到的优势累积法,倡导家长正面表扬和鼓励孩子的积极行为,而不是反复强调孩子的缺点,因此创造一个和谐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成长。

父母做到这三点,给孩子时间成长,生活越过越省心。

1. 正视孩子的特点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孩子也一样。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各有特点。只是某些特点发生在父母不喜欢的地方,就成了缺点。

比如,我之前看到孩子班里的同学都早早的群里发了作业打卡,而我家的写了一个小时还没写完,我这时已经急火攻心,自然没好话给她。

其实我是知道原因的,她刚接触文化课还一脸懵,甚至手腕还没有足够力气握笔等等。

我拿她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她的拖拉是我不喜欢的,我认为这是缺点。殊不知我家孩子确实接受知识慢,我不必非要强迫她,而是要引导她如何对学习产生兴趣。

来自Pexels

2. 给孩子贴正面标签

表扬孩子时,妈妈们真的别再只说“你真棒”“你好厉害”了!

我们要肯定事情的过程,不是结果。

比如孩子写作业磨蹭,但是写字工整,那我们可以说“虽然今天写作业还是晚了一点,但是你的字写得很工整”。

这样说,孩子认为字写得好,就会被表扬,这个过程是以后可复制的。为了下次得到表扬,他会复制这个过程,这样给孩子贴正面标签,直至养成好习惯。

来自Pexels

3.孩子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总会经历无数的问题。

父母大可不必事事包办,亲自替孩子解决,这样孩子永远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得风雨。

作者儿子在学校被同桌欺负,作者在排除被霸凌的可能性后,并没有找老师或打人同学家长理论,而是询问儿子需要怎样的帮助。

孩子说让妈妈给班主任打电话,希望第二天那个同学向他道歉。

第二天同学道了歉,作者问孩子是否需要换座位,孩子拒绝了。虽然作者发现孩子放学后,会通过画画发泄情绪,作者通过让孩子分享书籍和文具的方式,经过一个学期后,孩子和同桌成了好朋友。

遇到问题让孩子自己解决,他们的自信心会极大增强。

4.结束语

成长终究是孩子要经历的必然过程,父母不能代替,不能主导,却可以引导。

他们的幸福和爱只能由他们自己创造。

父母“懒”一些,凡事不催促不吼叫,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试错去成长,享受亲子关系享受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