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Jony Ive》读后感精选

《Jony Ive》读后感精选

《Jony Ive》是一本由Leander Kahney著作,Portfolio Hardcover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7.95,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Jony Ive》读后感(一):设计师心灵鸡汤

这是看的同一个作者第二本书,一路的流水账,从一个成功走向另外一个成功,人物面临的困境和挣扎一带而过,没有可以回忆咀嚼之处;就产品而言,无imac,iphone还是ipad都是很好切入点,本来可以讲很完美的故事,确硬生生的错过了。 如果Issacson的Jobs传可以拿10分,这本书可以拿负分。

《Jony Ive》读后感(二):Jony Ive,一个离开乔布斯就不完整的天才设计师。

Jony Ive,一个离开乔布斯就不完整的天才设计师。从书中可以看出Jony在设计方面的天赋和执着,以及APPLE每个关键节点上,乔布斯那神奇的掌控能力。不得不感慨,苹果的成功离不开乔布斯打造的那个团队,这个团队中的每一个人离开苹果也不会获得这样的成就。 本书作者引证过多,也造就了本书一部分内容像流水账扩写。对于想中立的去探寻Jony Ive在苹果公司产品研发的历程的人,还是有一些帮助。书里没有内幕,没有揭秘,没有办公室政治,主线就是Jony如何做好自己心中的产品,仅此。

《Jony Ive》读后感(三):《Jony Ive》

《Jony Ive》

Jony Ive对于苹果公司的影响和作用,一直是我在关注的东西,但是无论是有关于他的采访,还是有关于他报道都是少之又少,这次能够通过Cult of mac编辑Leander Kahney的笔触了解到自己一直想了解的苹果幕后的首席设计师,对于我来说确实是非常的兴奋,于是在第一时间购买了iBooks的版本。

看过之后感觉本书的写的有些头重脚轻,对于Jony年轻时代的东西描述的非常到位丰富,但是对于加入苹果之后,特别是最后Unibody这一章节,确实有些花边新闻的感觉,最后就是单纯的对Jony进行赞美,对于苹果公司的未来和这个首席设计师做了过多的褒奖,难免给人一种有失公正的感觉。

本书对于想了解Apple众多优秀产品背后故事的人来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Jony Ive》读后感(四):就当苹果的周边八卦来看看好了

在苹果的联合创始人去世后的几年内,各种有关苹果的(八卦)书籍层出不穷。这本John Ive的出版,也难免让人有消费死者的揣测。事实上,读完全书后这点疑问也依然无法挥去。

《John Ive》的作者Leander Kahney写过很多Apple相关的书:The Cult of Mac, Cult of iPod, Inside Steve's Brain,还有这本John Ive。与此相对,《Steve Jobs》作者Walter Isaacson的写作范围就广泛的多。从这点来说,Leander这书更像吃定苹果的系列之一。

传记类作品,就像通过镜头看主人公,而作者就是镜头。如果读者无法了解镜头为什么要拍这里,这个构图又是因为什么,就无法还原出主人公的形象来。所以《Steve Jobs》这本书里,Walter Isaacson花费了大量笔墨描写该传记的诞生历程,让读者对传记里的记述,有了立足点去理解或批判。而对比之下,我就不知道为什么John Ive为要给自己写这本书,我也不知道Leander为什么要去写John Ive,主人公和作者之间没有火花,全书没有感染力。

既然作者没说,John Ive也没提,我们不妨揣测下出这本书的目的。也许就像最后一章里所说,它向想外界宣传一个信息,即John Ive才是苹果创新的动力,虽无CEO之名,却是公司的实际核心 - Time Cook以前现在将来,都只是负责把产品更好的卖出去首席运营而已。如果这个揣测属实,不管这是苹果的公关策略,还是John Ive自身对正名的渴求(书中确实暗示了这一点),都是一个可悲的缺乏自信的表现。

回到书里的内容,如果读者对新品开发感兴趣,倒是会有一些收获的。

1. 先有数量,才有质量

很多时候我们象普通消费者一样,觉得出众的设计就像沙子里的金块,一定会闪闪发光,从诞生之初就会宣告自己才是那个唯一的答案。而事实上,那可能只是最终产品给受众的感觉而已。John Ive最初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是他的完成数量。在学校的竞赛里,竞争者一般只会交上几个完成作品,而John Ive会交上了几十个同样完成度的产品。想想10个模型和1个模型摆在评委面前,哪个视觉冲击更大吧。这个重视数量的作风,在Apple的设计工作室里,也有完全保留。

超出同行业水准的数量代表的是对问题的超水准投入和思考,从中产生精品就是比较自然的结果了。一想到天才如John Ive,也还这么重视数量,顿时觉得这个世界还真是恶意满满,没给想偷懒的人留活路啊。

2. 创新不是中心,是全部

很多时候,华尔街对某个公司的创新能力评估,会提到该公司对研发的投入 - 比如每年上亿美金的研发经费或者成百上千人的研发团队。颇有趣味的一点是,书里提到苹果其实并没有独立的研发团队,所有的新品都是由十几人的设计团队做出来。但是这十几个人可以动用整个公司的资源,比如投入几十亿美金去采购光未来几年的数控机床产能。所以即使说整个公司的战略是围绕着产品来的,也不为过。似乎还没听说有别的公司这么孤注一掷过。难怪不管是Steve还是John都喜欢强调,“我们只关心如何做出伟大的产品来”,“而不是赚钱”。

所以这么奇葩的公司,是无法用常规标准来评判了,祝福这个黑天鹅一样的公司,将来会有更多黑天鹅的产品。

《Jony Ive》读后感(五):随时更新

英文版: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B00C5R71U8

中文版:http://read.douban.com/ebook/2432145/

第一遍读完了(2013年11月21日—2013年11月30日)。

开始读第二遍。

以下内容,中文是总结,英文原文引用。注意,不是翻译。

update:2013年12月18日看完第二遍。常态更新到此为止。用时不到一个月,看完两遍。

1、Jony的爸爸Mike是银匠,妈妈是心理学家。Jony和乔布斯一样,有阅读障碍。Mike是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Jony也将是。

“Mike was a person who had a quiet strength about him and was relentlessly good at his job,” added Tabberer. “He was a very gentle character, very knowledgeable, very generous and courteous. He was a classic English gentleman.” These traits, of course, have also been ascribed to Jony.

2、Mike在Jony上高中之前对其有非常巨大的影响:Jony小时候只对拆卸东西感兴趣,而对设计的兴趣是在Mike的培养下产生的。比如在街上走路的时候,父子两会讨论不同地点的路灯该怎么设计;圣诞节,Jony有机会进入Mike在学校的设计室做他想做的物件。

At Christmas, Mike Ive would treat his son to a very personal present: unfettered access to his workshop.

3、Mike经常带Jony出去看设计室和设计学校,这对Jony以后决定从事设计工作有巨大影响。

Mike Ive also took Jony on tours around London design studios and design schools.One formative moment occurred on a visit to a car design studio in London. “At that moment, I realized that making sculpture on an industrial scale would be an interesting thing to do with my life,” Jony later said.

4、Mike改革了英国的设计课程,让工业设计从无到占英国学生7%左右的课程时间。将工业设计从原先的仅仅注重手工艺,转变为学术与手工艺同重,将英国的工业设计提高了很大一个档次。Jony是这场改革的受益者。

Mike Ive took what came to be called design technology (DT) to a new level, establishing a place for the discipline as a part of the core curriculum in UK schools. 4 In the forward-looking design and technology curriculum Mike helped devise, the emphasis shifted from shop skills to an integrated course that mixed academics with making things.

5、Jony在高中学过物理和化学。而且他在高中就非常善于绘画(or铅笔素描?)

6、Jony在高中的时候留长头发,竖起来的长头发。以至于他必须把车顶打开,才能让长头发伸直。

In early 1980s Britain, many post-punk and Goth teenagers wore black clothes, and Jony was no exception. His long black hair, teased into spikes several inches high, made him look like Robert Smith from the popular band The Cure— though without Smith’s heavy eyeliner. Jony’s hair spiked so high that it would have been flattened by the roof of his Fiat, so he opened the sunroof. Teachers remember the bright orange Fiat entering the school yard with a mop of spiky black hair poking out the top.

7、Jony在纽卡斯特综合大学里面接受了非常全面的教育。其教育方式来自德国,注重用手去做,而不仅仅是理论(与英国其它设计学校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相比较)。用手将设计模型做出来也是Jony的一个非常显着的特点。Jony不仅善于做模型,而且热衷于做模型:其他设计学生一般会做30个模型左右,而Jony经常会做100个。比如他在手机还没出现的时候,曾经设计过手机:他做出了100个模型,这100个模型非常类似生物演化过程,差别细微,却不断改进。

8、纽卡斯特综合大学的设计专业是第一年读书,第二年、第三年出去实习,第四年回来做毕业论文。这也是纽卡斯特综合大学非常不同于其他设计大学的地方:这些大学的工业设计专业只有一年实习。

9、Jony毕业之后首先去RWG工作(维基百科上貌似没有这段历程)。很多公司在他毕业之后都给过他offer,包括当时创办了Lunar设计咨询公司、后来被Apple收购的Brunner,但Jony都拒绝了——Jony为了坚守承诺:RWG付了Jony大学学费,Jony毕业之后为RWG工作。直到1989年,RWG业务不行,要和所有设计师重新签订合同,但全部设计师里面只有Jony一个人签订了。其实这是一个法律漏洞:签订这份新合同意味着Jony的承诺已经终结。RWG对Jony而言有三个问题:一是作为设计咨询公司的天然缺陷,无法贯彻设计师的设计理念,甲方大部分是傻逼;二是Jony希望得到提升,公司不允许;三是青睐Jony这尊大神的某些公司只希望Jony一个人为他们设计产品,但是RWG不允许。Jony离开RWG之后去了刚开创不久的Tangerine设计咨询公司。当然,Jony为Tangerine带去了那些青睐他的公司的买卖作为见面礼。

10、驱使Jony离开Tangerine的原因有二:一是设计咨询公司的本质缺陷——他得意的设计被甲方狠狠地羞辱了,二是Brunner的诱拐。Brunner三次试图将Jony招到旗下:第一次是Jony还是个学生,去Brunner的设计公司Lunar参观的时候;第二次是Jony刚加入Tangerine同时Brunner刚加入Apple的时候;第三次是最后一次,Jony终于被Brunner诱拐走了——那是1992年,Jony27岁。难怪Brunner会说:“如果我死了,就会在墓志铭上刻上这么一行字:'这里躺着曾经雇佣了 Jonathan Ive 的那个家伙。'”为了Jony这个好基友,Brunner真是费了不少心。

Brunner had tried to hire Jony three times: when Jony first visited Lunar as a student, when Brunner first started at Apple and when Jony had just joined Tangerine and after Project Juggernaut.

11、在Brunner进入Apple之前,Apple的设计都是外包的。Brunner一手创办了Apple的设计部门,并为设计部门的工作方式定调:设计部门高度独立,以一个设计咨询公司的模式运营,拒绝Apple传统的格子间而采用开放的空间。这种模式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这是Apple的设计部门的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在Jobs回归之后,Apple从原有的工程师驱动产品模式,变成设计师驱动产品模式。当然,设计部门主导了设计+制造两个部分也是第二个特点存在的基础。

12、Apple的生产系统ERP系统是Cook搞的,每4分钟刷新一次。在Cook前,Apple有自己的生产部门,一个在美国,一个在新加坡,一个在冰岛。Cook关掉了这三个自有的生产部门,将全部生产外包。Cook一开始将Apple的存货周期从30天变成2天,接着搞了ERP,完成了实时监控,这个ERP甚至能看到供应商的零部件存货。

13、在Jony的领导下,尤其在最近几年,Apple的设计部门10%的时间用来做传统的设计工作,90%的时间用来实现他们的设计。Rubinstein是工程师那边的老大。因为设计部门进入了产品制造领域,导致Jony和Rubinstein不断发生摩擦甚至严重的矛盾,最后Jony直接去找Jobs说:要么留我,要么留Rubinstein。这不废话么,Jobs肯定留Jony。2005年,Rubinstein从Apple滚蛋。所以说,Jony这人也不是那么厚道。后话,2006年Rubinstein去了Palm,2009年当上了Palm的CEO;悲剧的是2010年7月HP收购了Palm于是Rubinstein在HP工作,2012年2月,Rubinstein从HP离职。Rubinstein是Jobs从NeXT带到苹果的老兵。

14、在Cook捋顺了生产部门之后,Apple也并不是非要将生产放在中国:因为还有很多便宜的地方可以做外包的。但是,因为大部分的Apple产品都用铝来生产,而全世界的铝生产顶尖技术都在中国。所以……

美国铝生产商搞砸了之后:“At Apple, good enough is not good enough,” said Satzger. “American companies(a U.S.-based aluminum supplier) could not understand the quality that is required for a customer-facing part on an Apple product— the little things that customers notice.”

2003年非典,Jony和一些设计师被隔离了3个月,在富士康,为了搞定超级大难题Power Mac G4的生产。

15、iPod的设计流程里面Jony只当了一个skin guy,Jony痛恨当一个skin guy。在iPhone出来之前,Motorola的ROKR调用iTunes,可以给ROKR传输100首歌。ROKR逼迫Apple必须做出自己的手机。

the Motorola ROKR phone made it apparent to all concerned that Apple needed to make its own phone.

16、Tony Fadell不会买Jony Ive的红色Mac Pro的……据说,Tony当初离开Apple,就是因为经常跑到Jobs那里去说Jony的坏话,然后和老婆一起被踢出Apple了。是Tony Fadell搞出了iPod。

17、Jony设计了iPhone的硬件,遵循极简主义,去掉一切不必要的东西。Jony不喜欢拟物化,因为这种非常强调设计的设计,不符合Jony“去掉设计的设计”的哲学。iOS 7是Jony的设计哲学在软件上的体现。iPhone终于实现了软硬件设计哲学的统一,或者说,美学的统一。

18、Jobs说,渣公司不是缺钱,而是缺乏好的产品。Jobs回归Apple的第一天,就对董事们说,当时的Apple产品一点都不性感,也就是缺乏吸引力。这种见解让Jony钦佩。Jobs具有天生的美学能力,对产品内部美的执着是Jobs和Jony都具有的。

19、Jobs的美学观念是野生的,Jony的美学观念是从学校学来、不断精修各种理论提炼出来的。我觉得,一个合理的猜测是:Jobs在Jony面前,是不可能有100%自信的。因为野生的,毕竟会弱很多。这也是为什么Jobs无法离开Jony的原因:Jobs需要一个在美学上比自己强大的人,因为他知道自己在这个领域还不够强大。

20、为什么不评论Jony在苹果的设计过程?因为苹果的保密工作做得太好了,这本书并没有很好的说明Jony+Apple是怎么做的。但是,《Jony Ive》说,Jony正在写一本书,来回答他在Apple是怎么设计产品的。So,大家还是一起期待Jony的这本书吧。

21、补充其他人的对本书的评论:

A、师北宸:读完《乔纳森●伊夫传》发现,其实苹果的便携式产品设计风格基本上是伊夫定义的,便携设备从iPod就开始了。伊夫甚至扭转了乔布斯对白色的厌恶。这么看的话,乔布斯的去世对苹果的影响没那么严重。只要伊夫及他的工业设计团队在,苹果依然能保持足够的创新力。(https://twitter.com/Beichen/status/419326507022942209)

B、@tualatrix写的《乔纳森传》书摘及随想:http://imtx.me/archives/1878.html?utm_medium=twitter&utm_source=twitterfeed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