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史蒂夫·乔布斯》影评摘抄

《史蒂夫·乔布斯》影评摘抄

《史蒂夫·乔布斯》是一部由丹尼·博伊尔执导,迈克尔·法斯宾德 / 凯特·温丝莱特 / 塞斯·罗根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史蒂夫·乔布斯》影评(一):没有说服力

如果有人觉得法鲨的演绎会将其完全带入到”乔布斯的世界”,这是十分莫名其妙的,因为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即在在于此。

无论法鲨如何表演,这不是乔布斯。任何一个对乔布斯有真正了解的人,肯定会有同样的感受,这个演员没有说服力,甚至在第一幕就已经失败了。而那些跟风狗,则会觉得电影无比传神。这根现实生活简直一模一样,没有人真正了解任何东西,你只需要跟着风向跑就肯定几乎没错,唯一的问题只是让你看上去像一个傻子,而你根本没发现自己看上去像一个傻子。

那些觉得法鲨演得传神的朋友,既没有好好阅读《乔布斯传》,也没有从乔布斯生前的录影中感受到任何东西。那些所谓的“偏执”,所谓的对艺术的追求,并非是停留在表面的不停止的“说”,乔布斯不是那样一个人,甚至他都不是一个说话能流畅到没有停顿和卡顿的人。

这种片子以后还是不要拍了。

《史蒂夫·乔布斯》影评(二):接受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人

原本以为这部电影会展示乔布斯在发布会中的片段,谁知道看到最后也没有展示出来,在我心里是有点可惜的。

这部电影说了乔布斯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甚至是性格上有点缺陷,不知道怎么表达爱,对产品过分执着,反而忽略了对身边的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整部电影的结构甚至他所制作出来的产品也是有这个特点的,他不断地在自己擅长和特点上做到极致,但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但这种缺点也是经过思考以后的选择。我挺喜欢做这种选择的人,而不是面面俱到,但其实什么都没有做好。

2个多小时的电影分成了三次发布会,都是在说之前的准备。第一次是迷茫杂乱但也是乔布斯最自信的,甚至是有点狂妄,说了不少妄言身边的人都感觉不太舒服,也为之后的撕裂埋下种子。第二次基本和身边的人都发生了争吵,正如他的事业一样,让他的人生陷入低谷,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仍然在困境时咬紧牙关,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第三次的发布会看到了在他身上有了一些变化,在经历了起起落落以后,变得从容了也放松了,我比较喜欢乔布斯第三次的变化,特别在最后一个镜头,那种自信的感觉真的会照亮整个世界。

《史蒂夫·乔布斯》影评(三):第一次去了解

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没有自我意志的一切万事万事都是可爱的,而一旦有了自我意志就会开始变得令人讨厌。小时候的没有自我意志的Lisa,自我意志非常强的乔。

第二,正面的结果是负面因素的发展,换句话说,正面因素的发展会造成负面的结果,结果与因素相互转化,循环往复。乔的傲慢是负面的因素和结果,乔的成就是正面的因素和结果。

第三,现代男人要像古时的女人一样守住贞操啊!须养之人难养,好养的人不须养。

第四,谦虚本身就是礼貌和修养,有能力的人才有资格被讲谦虚,没能力的人没资格自己讲要谦虚和要求别人谦虚。谦虚的人往往认为自己不够谦虚,傲慢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已经很谦虚了。有道德的人往往认为自己道德不够而别人在道德方面已经做的足够了,没道德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是有道德的而别人是缺乏道德修养的。

我相信生活中像乔这样有所谓伟大能力的人到处都是,只是并不是人人都有那样的机遇,我们会因为乔的光芒忽略他的黑暗,对他往往热爱多于厌恶。

大家不过是喜爱他的光芒罢了。没有光芒的太阳在现实中到处都是,没人喜爱他们。就像他在某一阶段被解雇一样,那时候就好像太阳暂时失去了光芒,而人们就立刻抛弃了他。

你身边的人吸引你的是怎样的温暖或光芒?

太多事不必深究,人类终究是动物,一切终究是虚无。

OK作家、企业家、艺术家、政治家、教育家

《史蒂夫·乔布斯》影评(四):34年来看过的最好的一部人物

34年来看过的最好的一部人物电影,目前还没看到超越的。电影用了真实的乔布斯传里的情节,但法鲨演的却未必是真实的乔布斯。三场发布会用舞台剧的风格把冲突步步提升,当中有温斯莱特充当灭火器给降降温,然后再到下一场把张力更加绷紧,直到最终张力达到巅峰,在我们一夜长大的背景音乐中将情绪炸裂开,达到升华,伴随着父女见的和解,我们的情绪也达到释放。

很多圈外人给乔布斯套上了偶像光环,是看这部剧的障碍。今天的苹果和它的产品伟大,不代表历史上他一直伟大,更不代表他的缔造者是个完人。事实上,在某些方面,乔布斯是个烂人。人人都在描写乔布斯的伟大,不需要另一部电影来复述一遍,因此该剧独辟蹊径,写了乔布斯烂人的一面,但结尾不乏救赎,因此给予我深刻印象与感动。

这部电影还是个粉丝向的片,对写苹果的诸多作品的原著党非常友好,不光是乔布斯传,还有早起安迪赫兹菲尔德写的硅谷革命里的很多细节,不时冒出一个,让原著党非常惊喜。当然,反面效果就是非原著党会看得很无聊,毕竟这一点无法两全。

PS,一个我很欣赏的细节是安迪赫兹菲尔德的角色,很多人对他不了解,可以读一下他写的硅谷革命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早期苹果公司的照片,可以看看剧中角色和真人有多相似,甚至温斯莱特的霍夫曼也非常传神。当然,早期《硅谷海盗》这部电影里伯瑞尔史密斯的演员也有点那个意思,但是还是差一些。

再说一下《硅谷革命》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从一个苹果内部工程师的角度,写了很多麦金塔电脑开发的往事,还有很多乔布斯干过的混蛋事。有些所谓果粉认为这部电影抹黑了乔布斯,那是你用了苹果的产品或者因为苹果的业绩给乔布斯套上了偶像光环,站在员工角度,马云的996都弱爆了。

《史蒂夫·乔布斯》影评(五):自始至终,他孤身一人

人人都知道人生没有一帆风顺,但在面对成功人士时,还是会自动忽略他成名前也曾有过低谷,默认他没有失败过。每当我意识到自己犯了这种错误认知的时候,儿时学过的诗便会浮现在脑海:“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乔布斯是谁?我听说他的时候,他已是智能手机的教父,拥有大批“信徒”,他主持的产品发布会,对于他的追随者来说,不亚于一场朝圣。而穷尽全球顶尖医生毕生之力也无法挽救的离世,更是为他本就话题不断的一生,蒙上了神秘又疏远的面纱。 抱着膜拜大佬,试图寻找成功方法论的心理,我打开了这部电影,看到的却是乔布斯成名前的“黑历史”。我跟着镜头,看着他每场发布会前,都不得不分身应对上司的质疑、好友的不解、家人的咆哮;看着他每次都对产品充满自信,却被现实狠狠打了耳光。成功前,没有人理解他,哪怕是一直陪伴着他的乔安娜。自始至终,他孤身一人。 影片一开头,《2001太空漫游》的作者亚瑟·克拉克站在笨重巨大的计算机面前,向记者和孩子描绘未来的画面 “如果他生活在2001年,他就能在自己的家里拥有一个控制台……他可以通过控制台来访问本地电脑,从而得到日常所需的一切信息……”屏幕里的小孩子听到这些描述,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屏幕外的我在震惊克拉克居然能如此精准地预知未来的同时,却也想不明白导演为什么把这段采访作为开场。 看完电影,我似乎有些明白开头这段采访的用意了:用来解释为什么是乔布斯。毕竟,他不是好上司、好搭档、好丈夫、好父亲,他自私、冷酷、极端、偏执,为什么偏偏是他改变了地球人的生活方式?我想,也许是他早早感知到了信息世界的无限可能,他知道科幻作品中描绘的世界终将会通过他的产品成为现实,哪怕在当时的世界无人懂,他也选择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虽千万人吾往矣。 影片最后,他走上发布会讲台,走进光,我潸然泪下,真的,太不容易了,他值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