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黑洞之旅》读后感1000字

《黑洞之旅》读后感1000字

《黑洞之旅》是一本由[德] 海诺·法尔克 / [德] 约尔格·罗 梅尔著作,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32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2-10-2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洞之旅》读后感(一):关于宇宙黑洞的十条冷知识,这本书说得很太有趣了

一个世纪之前,黑洞这个词,还只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一个设想。

100年之后,来自全球各地30多个研究所的200位科学家,开启了一场名为“给黑洞拍照“的伟大计划,由此逐渐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

德国天文学家海诺.法尔克就是这项壮举的发起人。

他带领一众科学家,去到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之外的浩瀚星空,探索未知的黑洞,发掘宇宙的秘密。

海诺在《黑洞之旅》一书中,就详细记录了历史百年,数代科学家如何突破人类认知和想象力的边界,最终在2019年的4月10日,完成人类首张载入史册的黑洞照片。

透过这本书,海诺将天体物理和黑洞的神奇真相,逐一展示给读者。

01 黑洞引力巨大,连光也会被吞噬掉。当人们进入黑洞时,会穿过被黑洞吞噬的光子形成的光子球,此时身上发射的光线会沿着黑洞旋转,然后进入视野当中,所以你可以看到自己的后脑勺。

02 从地球飞到太阳要走过1.5亿千米,这个距离,光需要8分钟。我们看到的太阳,其实是它8分钟之前的样子。

03 行星不仅受到太阳的引力,还可以感受到其他行星的引力。如果行星和太阳有相同的质量,整个太阳系就会立刻分崩离析。

04黑洞属于一种很奇异的天体,即使是光也无法逃脱它的引力束缚,既然光也逃不出去,外面自然就看不见。别说肉眼,就连高大上的科学仪器,都难以捕捉它的身影。

05黑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暗能量黑洞,二是物理黑洞。

06 黑洞照片是用虚拟望远镜网络,也称之为事件视界望远镜,看到的黑洞的视界面。这个望远镜由位于四大洲的8台射电望远镜所组成,图中的黄色线条为连接这些望远镜的“基线”。北至西班牙,南至南极,向选定的目标(一是银河系中心黑洞SgrA*,二是位于星系M87中心的黑洞)撒出一条大网,捞回海量数据,以勾勒出黑洞的模样。

07 如果人类掉入黑洞, 会感受到沿着下落方向的巨大拉伸力,如果他进入的黑洞的质量比较小,人会被“扯”成面条。如果他进入的黑洞质量很大,开始进去时他可能不会有太多的感觉。但是进去之后就会一直往黑洞的中心奇异点落去,直至最后粉身碎骨。

08 每个星系的中心点都有个超大质量黑洞,位于银河系中心的质量就大约是太阳的四百万倍,距离太阳约2.6万光年,位置在人马座A*。

09如果你能够跑进黑洞里观察物体,那么你会发现,你做任何事情都无法完成,因为相对时间是停止的.

10宇宙或许诞生于一个黑洞,如今的宇宙中,存在着以亿计的黑洞,当积累质量到一定程度时,科学家推测,也许会生类似大爆炸的事件,让宇宙重生。

《黑洞之旅》给我们呈现了多角度的解读,从日月星这些天体开始,直到黑洞的成功捕捉,作者贡献了大量详细客观的数据和解读,实乃天文物理爱好者的饕餮。

《黑洞之旅》读后感(二):在宇宙中,我们不过是特别的尘埃

自古以来,人类对于宇宙有着无限的遐想,尤其听说黑洞的存在,更是充满了好奇。 黑洞是洞吗?它里面究竟有什么?如果人掉进去,还能出来吗? 这些问题都是天文爱好者们比较关心的话题。 霍金说:如果你掉进黑洞了,不要放弃,是能出去的。

那果真真的如他所愿吗?人掉进去真的能出来吗? 关于黑洞之谜,随着人们不断研究终将会被解开。 数代科学家通过一个世纪的努力,突破人类认识和想象力的边界,终于在2019年4月10日,完成人类首张载入史册的黑洞的照片。 那是谁启动这项探寻黑洞项目呢?他就是天体物理学家海诺·法尔克,20年立志研究黑洞,并最终促成了项目的完成,并写了一本关于探索黑洞过程的书《黑洞之旅》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旅行的起点是地球。我们会飞跃标记每日、四季和周年变化的太阳和月球,经过太阳系的行星,并学习天文学的历史。这些知识塑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第二部分,我们的旅行目的是现代天文学。恒星经历着诞生、死亡,有时还会演化成黑洞。在大得难以想象的宇宙,在那里处处是星系和巨型黑洞。星系告诉着大爆炸信息,告诉我们空间和时间的开始,关于黑洞代表时间的结束。

第三部分,作者根据自己经历,讲述黑洞照片背后的故事。从把黑洞作为自己儿时的梦想到实验项目的构思,到考察全球各地的射电望远镜时惊心动魄的旅程,以及在工作等待黑洞图像面世时的激动心情。 第四部分,作者斗胆介绍几个科学界依然没有公论的问题。黑洞是一切的终点吗? 早时间与空间的开始之间是什么,在其结束之处又会是什么?知道结果对于我们人类又有什么影响呢?

这场进入宇宙的旅程是一场接力赛,一代又一代的天文学家将知识的接力棒传下去,开辟新的世界。 最后,这个旅程会回到我们自己和我们未解决的问题。 因为对于宇宙,我们人类不过是广袤空间中的一粒尘埃上的尘埃。 但是我们可以在这个世界上相信、希望、爱——这使我们成为非常特别的尘埃。

《黑洞之旅》读后感(三):愿我们传递未知的时候能够分享好奇和探索而非恐惧

我们人类不过是广袤空间中的一粒尘埃,我们不能使恒星爆炸,没有让星系轮转,苍穹也不是唯独在我们的头上铺展,但我们可以欣赏和质疑宇宙,我们可以在这个世界上相信、希望、爱——这使我们成为非常特别的星辰。 对于未知的态度决定了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比如外太空或者黑洞,虫洞等,有的人嗤之以鼻觉得现世安稳,没必要折腾太远,有的人却全力以赴,想尽办法了解更多分享更多,让世界以其最真实的样子展现在世人眼前。 前者满足了自己,后者改变了世界。  打碎恐惧的是科学 小时候不敢吃猪尾巴,因为我妈说吃了猪尾巴会在走夜路的时候害怕,前几天和朋友们聊天发现他们小时候也被那样吓唬过。 到底咋回事不知道,慢慢长大后,仍然很少吃猪尾巴,倒是没有注意过是否吃了的人真的很害怕。 原来看到天空中划过的一颗流星,以为那是多么神奇的发生被我遇见了 ,有人叫我赶快许愿,我以为真的有神来之手相助,后来我才知道,流星是那么特殊又自然的存在,只是因为不知道,而变得不知所措或者大惊小怪。 我发现越长大越不那么害怕了,随着了解世界的真相越来越多,也让我越来越知道世界是如何运作的,面对孩子问我的那么多为什么,有时候让我觉得很有趣,但多数还是感觉到自己的无知,需要更多了解关于世界的真相,才能不把恐惧传递。 随着量子物理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被世界广泛传颂,关于外太空越来越多的现象被人们了解,我希望自己能传递一份了解而非恐惧,传递一份真实和探索而非因为无知而停滞脚步。  关于未知你不妨大胆一点 霍金说:如果你掉进黑洞了,不要放弃,是能出去的。 100年前,黑洞还只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一个设想,100年后,世界30多个研究所的200位科学家以史无前例的阵容,共同开启了“为黑洞拍照”的强大计划,揭开了宇宙怪物的真身。 而海诺-法尔克正是这项壮举的发起人,在《黑洞之旅》中作者将天体物理,黑洞研究和宇宙的秘密一一讲述,并详细记录了束带科学家通过一个世纪的奴隶,充沛人类认识和想象力的边界。 终于在2019年4月10日,完成人类首张载入史册的黑洞照片,更惊喜的是在这本书中就有特别清晰的黑洞照片。 在书的封皮写着: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西,比我们整个太阳系还要大。  说实话我是不那么明白的,但是随着书中故事的逐渐铺开,对科学家的精神和他们探索的旅程,除了敬佩还有更多的好奇。 比如对于上帝,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不那么谈论这个话题里未解之事了?因为曾经很多说不明白想不明白的似乎只有上帝能够解释的问题,现在通过科学手段都能够解释清楚。 看清便不恐惧,看清便知道未知充满力量。 关于未知,你不妨大胆一点,去体验去探索,去寻找一种关于科学更清晰的解释。 世界在于自己创造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  世间万物都离不开这样一个道,但是很多人却以为自己就是最明白的,而忽略了大自然诗中存在的运转规律。 曾经有一个老铁匠在即将去世的时候,他的徒弟守护在旁边,追随多年就想从师傅口中听到打铁的秘诀,没想到老铁匠用尽最后一口气告诉了打铁的秘密竟然是:别碰热铁。 这个故事给我很大的触动,往往最牛的规律藏在最简单的常识中,而对于外太空的探索,也便是如此。 有人说黑洞能包含万物,也有人说黑洞深不可测,但霍金说如果你不小心进入了黑洞,你还是可以爬出来的。 走进宇宙系列的探索,远不止一两千字就能说的明白的,如果你感兴趣,推荐走进宇宙系列作品,比如《量子宇宙》《人人能懂的相对论》以及这本《黑洞之旅》,都是非常有意思的探索和研究。  未知太多,大胆一点,勇敢一点,或许那能含藏万物的东东就在不远的将来或身边,最起码在和孩子讲的时候,能传递一份探索,而非恐惧。

《黑洞之旅》读后感(四):对这本书来说,我是个渣男

这是一本科普书,讲的是人类第一次观测到黑洞的过程,因此中文版书名《黑洞之旅》。我很喜欢,至少自以为很喜欢。但在阅读中,我发现自己一次又一次偏离了重点,以至于几次下笔写书评都半途而废。

第一次读,我关注的是作者的行文方式。作为一本科普书,不可避免地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和专用术语。但仍然能看到作者的叙述在严谨之外,还非常流畅。其中穿插的一些小典故、小故事更是加深了可读性。除此之外,非常难得的是,我在阅读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对自己事业的炽热的情感,对探索未知的强烈好奇心,但作者在行文中并未放肆这些个人情感,反而十分克制,让笔触尽可能地保持客观。这一点,是我非常需要学习的。

我自己的写作,要么是拥有极强烈的个人情感,要么是理智刻板到似乎是另一个人,这并不是我所喜欢的状态。这种状态意味着我的失控。对一个没有天赋的写作者,失控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严苛一点讲,失控意味着不可信任。思索了许久,我发现,从失控走向可控,中间惟一的道路是大量训练。写作者对训练最大的恐惧是什么呢?是害怕磨灭自己所谓的独特性,是害怕自己写出来的只是无人问津的平庸之作。如果接受自己是个平庸普通人的事实,那这其实是一个必然会经历的过程。要想摆脱这个过程,方法也只有一个:更多数量的、更高要求的训练。

后来发现,我不必过于沮丧。仅就这本书而言,是一位天体物理学家和一位编辑的合体之作。这使我想到一句话(也许不太确切):写作加任何一张牌都是王炸,唯独单出是死牌。最纯粹的好的写作技巧,归根结底只有两个标准,一个是讲清楚,一个挑动情绪。很多时候,如果能讲清楚,挑动情绪其实是自然而然的。如果以挑动情绪为首要目的,技巧是学不完的,许多技巧也不具备可学性,并且情绪的起伏和消逝往往都太快了,难以延展,最后徒留焦虑。

这是《黑洞之旅》传递给我的第一个信息:关于写作,追求讲清楚是写作者的第一目标。牢牢记住这一点,比看多少写作课都重要。

第二次读,我关注的是脑子里闪过的片段。比如,我想到人类观察到的黑洞,实际上发生在许多年以前,我看到作者的这本书离作者的工作与写作又相隔好些年,我的读者看到这篇姑且称之为书评的文字又隔了几许时间。黑洞与海诺·法尔克(本书作者),法尔克与我,我与这篇文的读者,彼此处于不同的时间线上。虽然我们看起来都位于地球,都生活在这个时代,但我们的时间线并不相同。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如果时间是恒定的客观航线,我们彼此之间都只属于自己的运行线路,只是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才轻轻交汇,抑或仅仅是为对方投去一瞥。这一瞥,是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是鲁迅的《杂感》: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亦是长夜痛哭者的嘶号:世上并没有所谓感同身受。但作为读者,终会在无数个这样的一瞥里汲取营养滋润自己的灵魂或日常。这大概也是阅读的微小而必要的意义吧。

比如,我看到那些美丽的照片,想到的是,这瑰丽又是在燃烧谁?谁是这火热的燃料,谁享用这流光溢彩,谁目睹这声色雷电?谁的欢笑、谁的叹息、谁的呜咽,在风中漂泊?

第三次读,我关注的是法尔克如何把拍摄黑洞照片这件事做成。上一次我关注一个人如何把一件事做成,还是罗振宇。罗振宇发了十年的60秒公号语音。我把他的动作做了细致的拆解(点击阅读)。但法尔克跟罗振宇不同。罗振宇做成功的核心是他自己,法尔克做成的核心是管理一个庞大的团队。

然后我发现,管理最核心的任务是什么呢?是处理突发事件即意外,这些意外包括各种外来的干扰,人员和工具的不流畅运转,必要资源和相关资源的匮乏等。外行管理内行,出现的问题往往是无法充分信任和理解专业意见,也因此不被专业人员尊重。内行管理内行,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局限在技术层面专业层面难以在必要的时候和外界做充分沟通。

为了做好这份工作,法尔克的足迹遍布各大洲,要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沟通协调,还要对外寻找支撑工作正常运转的资金、资源、合作机会。总而言之,这并不轻松。但法尔克在书里其实着墨不多。

即便如此,这份工作带来的成果并非确凿无疑。甚至是,会被不明所以的好事者用貌似正确的逻辑发起诘难。也许,这就是日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面对的日常。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一个:解决它。

所以你看,我都还没真的进入这本书呢。是不是快变成渣男了,笑。

《黑洞之旅》读后感(五):宇宙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自古至今,人们对星空宇宙的好奇从未消减。宇宙中的黑洞,更是人类特别关心的神秘存在。

黑洞到底是什么,它的里面有什么?去往黑洞是一条充满危险的路吗?如果有人不小心掉进黑洞,最后能走出去吗?

这些问题是很多天文爱好者和研究学家们一直好奇的问题。

霍金说:如果你掉进黑洞了,不要放弃,是能出去的。

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关于黑洞的种种不解之谜,随着人们的研究也逐渐打开和揭晓。

2019年4月,科学家公布了第一张来自遥远星系中心巨大黑洞的照片,这张照片刚一问世,就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兴趣。

这张照片是怎么来的呢?

有一群科学家,他们聚在一起组成团体,他们说服了那些掌握资金和设备资源的人,支持这个项目,而后,这些科学家做了一些观测并且分析数据,最终做出了这张图像。

这个项目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天体物理学家海诺·法尔克常年为此项目努力,已有20余年,并最终促成了项目的成功。随后,他出版的一本书《黑洞之旅》,详细讲述了关于黑洞的探索过程。

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仿佛也开始了这场穿越时空的黑洞旅行,一起探索关于宇宙的奥秘。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的是黑洞之旅的起点,也就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

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回溯到太阳系和天文学的早期历史,更加了解人类与地球、月球的关系,这场穿越时空的旅行就此正式开始。

第二部分是关于宇宙的奥秘,在银河系,我们感受时间和空间的相对,了解恒星经历的诞生与死亡。在银河系继续前行,在大得难以想象的宇宙中,到处都是星系和巨型黑洞。

这本书的第三部分,是作者讲述自己的个人研究经历以及这张黑洞图片背后的冒险故事,从实验项目的构思,到考察全球的射电望远镜,再到最后图像的面世。

在全书的最后部分,作者介绍了科学界几个仍然没有公论的大问题和对未来的展望:黑洞是一切的终点吗?在时间与空间的开始之前是什么,在其结束之后又会怎样?这些对我们地球上的人类有什么意义?

过去先知们几乎不怀疑的事情,现在,我们用肉眼就能感知到,而望远镜和卫星让我们看到了之前任何一代人都不曾见过的未知世界。我们既能看到火星上的云和沙尘暴,还可以看到巨大的发光尘埃云,甚至遥远的银河系里数以千计的各种颜色的恒星。

虽然只是一张小小的黑洞图像,但是背后凝结的却是无数人的贡献,这里面有千年来人们探索知识极限的旅程,有关于时间和空间的革命理论,也有最新的现代技术手段,更有年轻一代射电天文学家的心血,甚至包括一些科学家的全部人生。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努力,黑洞深不可望的黑暗似乎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内,关于这个黑暗世界的真相也将大白于天下。

在地球上生存和生活着的我们,希望活得更好,工作得更好,我们不会止步于仅仅是探索地球本身,我们更期望了解地球之外的存在,也渴望扩大人类的求知极限。

每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繁星点点,发出“在遥远的天地中有什么”的疑问,内心潜藏的太空梦的火苗一次次被点燃。

从古至今,我们不断用我们的头脑、数学和物理学,以及更加精密的望远镜来探索宇宙。现在,我们装备了最先进的技术,踏上了远征的旅途,去前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以及太空研究的未知世界。

在深不可测的外太空,在无穷无尽的宇宙中,在神圣而秩序井然的万事万物中,我们对知识、神话和信仰,充满好奇与敬畏。

探索宇宙的冒险和黑洞深渊的旅程早已开始,而且从未停止,也永远不会结束。在这场追逐时间与空间尽头的探险中,也是一场千万人的心灵旅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