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读后感100字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读后感100字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是一本由[美] 丹尼尔·莱维廷著作,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读后感(一):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和哲学更高的启示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和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贝多芬 看完这本书,你也许就能理解:这不是一位作曲家戴着职业滤镜对自己作品的偏私赞美,而是一位被音乐救赎的灵魂发自内心的礼赞。 作者是一位音乐人(曾任格莱美奖理事成员)。为了解开音乐背后的脑科学原理,重返校园进行神经学专业的学习和研究。这本书出版后得到西方主流媒体的盛赞,中文版的豆瓣评分也达到8.4。 内容有点学术,如果不懂乐理可能不太好懂。不过,个人觉得书中提及的各种音高、音调等专业术语并不需要完全理解。尤其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能够了解到音乐对大脑的多方面影响,日常能有意识的多听好音乐去锻炼大脑,就足够了。这本书我也只是花两小时泛读了一下,就已经觉得受益匪浅!迫不及待写这篇分享笔记。 人在专注欣赏音乐时,大脑的几乎每个区域都会活跃起来,就像一部“各个脑区密切配合的交响乐大作”。能够流传下来的经典旋律,一定是能够唤起人类某种普遍的情感体验。“很多人都觉得伟大的音乐能让我们感受到比自身存在更宏大的事物。” 很多知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有玩乐器的爱好,甚至达到专业演奏水平。比如爱因斯坦、袁隆平和钱学森都喜欢拉小提琴,叔本华则爱好长笛。乐器演奏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这些爱思考的头脑玩乐器应该不只是为了休闲放松或附庸风雅,他们一定是体会到了在这个过程中,大脑思考力的提升,才能够一直坚持。 从现在开始,每天抽出15分钟专注的听听音乐(而不只是把它当作背景音),尝试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绪和情感;如果有时间,去学习一种乐器。坚持一段时间,看看自己会有什么变化?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读后感(二):我们为什么爱音乐,因为他们是一座守护着我们的灯塔

恕我愚钝,本书有关脑科学的内容看完记住的不多,高深的脑科学差点让我放弃,但是我知道除了家人,音乐是我在黑夜中徘徊的伴侣,没有音乐我必然会迷失我的方向。

如此多的章节中,有关于基模的内容让我印象最深,每个人的基模都不同,而我更是十分小众的音乐类型爱好者。实话说,我已经很久没有听过流行乐了,我无法接受那些属于新世界时髦的旋律,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在社交场合里只要有关音乐的话我都插不上嘴,在ktv里我想唱的歌永远找不到。我试过强迫自己听最热单曲,也试过在KTV里,和朋友们共同高唱那些我根本不大喜欢的歌,可是这种音乐的精神洁癖就是无法散去。

现在年纪大了一些,我想我和自己达成了和解。看完这本书,我更加释然了,因为爱那些小众的音乐没错。或许如同书中所说的一样,有些人对于歌曲的偏好在你出生前就已经定好了,我也或许在娘胎里就喜欢上了如今那些经常抚慰着我的老歌,那些有关爱情和孤独的音乐篇章。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呢,每个人独特的音乐偏好基模是和DNA序列纠缠在一起的,不要为了合群和背离那些歌曲,那和背离亲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呢,因为失恋的时候,辛纳屈替你点上了一根烟,告诉你伤心的时刻就是学习布鲁斯的开端。因为明月皎洁的时候,安迪威廉姆斯静静地陪着你看那美丽无比的月之河。因为热恋时,纳特金科尔告诉你上帝说过要有光,而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因为与爱人在夜晚分别时,路易斯普力马提醒你要和爱人好好说句晚安。因为和爱人重聚时,吉蒂凯伦给你讲过她与爱人分离很久后,两个人亲了一次、两次、三次的故事。因为到了圣诞季节了,迪恩马丁写了一张明信片,希望你每天都快乐,每天都是光明的一天,更重要的是那会是一个银装素裹的白色圣诞节。因为这个世界是如此美好,你能听到路易阿姆斯特朗让人如痴如醉的小号。因为音乐,我们每个人都有了和伊迪斯皮阿芙一样的玫瑰人生。

谢谢这本书,谢谢你,音乐。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读后感(三):生而聆听的脑科学原理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 作者:丹尼尔.莱维廷 出版社: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一书中,作者以一种饱含深情的方式探索了音乐的神奇之处。他的文字诙谐而易懂,为读者呈现了音乐无法言说的魅力。 在书中展示了广博的音乐知识。他不仅描绘了音乐对人类的意义,还详细介绍了各种音乐流派的历史和特点。 这样的详实叙述不仅让我对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我对那些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音乐风格充满了好奇。 本书讲述了音乐和大脑如何协同进化。 心理学教授、资深音乐人丹尼尔.莱维廷结合音乐分析、心理学与神经学,述说音乐为何令人迷恋、解译人类最优美的神经冲动。 音乐是最能贴近心灵、感染情绪的创作形式。音乐作品也是我们唯一能够随身携带、不时重新温习的艺术。我们每个人都能轻易举出喜爱的音乐家或音乐类型,却难以解释为何喜欢这些音乐,而非其他音乐。仿佛在音符与和弦之间,还有某种我们能够感知却无法言说的神秘。 作曲家勋伯格说过:"总有一天,心理学家将解译音乐语言。"如今预言的时代已然来临。心理学家运用核磁共振成像与记忆理论,探究人类心智与大脑如何倾听、感受音乐,以完形理论分析音乐家如何颠覆听众心理预期、创作令人惊艳的乐曲。科学的意义并不是要为我们消除神秘,而是要让神秘重现光彩,让神秘焕发生机。如果我们理解人类对音乐的迷恋的本质,就更能深入地认识自己。 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独到见解也深深地触动了我。他通过生动的描述,让我仿佛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魔力。他说:"音乐是一种语言,它超越了文字,以曲调、和声和节奏让我们的灵魂交流。"对于那些信奉音乐疗法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必读之作。 除了关于音乐的内容,我对书中引入的一些非常有趣的音乐历史故事也着迷不已。 这些故事加入了书中,不仅丰富了阅读体验,更向读者展示了音乐与人生的紧密联系。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是一本引人入胜的音乐之旅。书中充满了作者丹尼尔.莱维廷对音乐的热情和见解,充斥着对音乐历史和流派的知识和理解。对于那些对音乐充满热爱或者想要更深入了解音乐的人来说,这本书将是不可或缺的必读之作。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读书笔记打卡 #与音乐的日常 #分享好书 #脑科学原理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读后感(四):爱音乐,就是爱自己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特别喜欢听音乐。在我的人生低谷中,音乐带给了我很多鼓舞和力量,这是一种非常神奇的艺术。

最近我读了《我们为什么爱音乐》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讲到了很多与音乐相关的专业知识,还从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等方面剖析了音乐的魅力。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够感受到音乐本身的价值。听音乐时,我们的体内节律,比如心率,会随着音乐节奏加快或减缓,最后达到同频共振。

当听欢快激昂的音乐时,一个人的身体会合着音乐节奏而动起来。我有时候就特别享受这样自在的状态。

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当我们谈讨音乐科学的一面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专业的概念,比如音高,音调,旋律,节拍等等。

作为一个仅仅对音乐比较热爱的人来讲,我对于这些概念并没有特别深入的探索欲。不过写这些概念的过程中,我也认识到音乐的研究范围是很广的。

当我们研究音乐的时候,我们往往并不局限于音乐的诞生以及我们如何听到并且听懂音乐,还希望能够去分析音乐相关的脑神经科学以及生理基础相关内容。

当我们我们听音乐时,即便漫不经心,大脑也在努力工作,甚至不需要意识参与,就能巧妙地进行过滤,指挥和预测。音乐不可能仅仅是某种数学,艺术与科学、逻辑与情感、物理与心理最美妙的结合。

对于不同的音乐流派,我们也可能会有自己比较个人化的热爱倾向。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必要去听懂音乐,仅仅是对某些旋律感到熟悉,就足以带给人们诸多的享受。

村上春树也承认,人其实没法假装自己听得懂古典音乐:专家与业余人士、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其实隔着一道高墙。尤其当对方是位超一流的专家时,这道墙不仅高,还十分厚实。

关于音乐非常奇妙的一点是,如果我们爱上一段音乐,它会让我们想起自己听过的其他音乐,会激活我们生命中各种情感带来的记忆痕迹。

很多人都会感同身受的一点是,当我们遭遇到某些挫折,尤其是感情方面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喜欢去听一些相关的歌曲。有些人说他会因为一首歌而流泪,这并不让人感到奇怪。

我们对音乐的热爱,或许不仅仅因为音乐本身是奇妙的,是充满魅力的,还在于音乐与我们的情感本身有着紧密的联系。爱音乐,也是爱生活,是爱自己。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读后感(五):我们都是天生的音乐鉴赏家

相信每个人都有过“魔音贯耳”的体验,听了一段洗脑的旋律就怎么也忘不掉了,甚至音乐停止了以后自己的耳边还一直回响着这段音乐。

从脑白金到恐龙扛狼,听完以后似乎这些旋律都挥之不去,这是为什么呢?

这本《我们为什么爱音乐》告诉了我们一个惊人的答案:

这种现象被科学家们称为耳虫,又称之为单曲循环综合症,这种病会让强迫症患者非常难受,主要的原因是这首歌的神经回路卡住了,同时它会一直占据我们大脑的处理空间,甚至会对其他神经元进行剪切!

这本书把音乐和大脑的关系讲了个清清楚楚!

负责音乐处理的结构分布于整个大脑。

人类的音乐记忆不仅有后天形成的部分,甚至有先天DNA遗传的部分,也就是说,我们生下来就会聍听音乐。

即使我们没有意识到,音乐仍然可以改变我们的意识,实际上,所有的作曲家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音符的排列组合指挥你的意识。

每一种乐器,甚至每一个乐器,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指纹,但是你需要经过专业的音乐训练才能分辨其中的差别。

音乐天才是存在的,有一部分人类天生的音乐记忆就比别人强大,更容易记得自己听到过的音乐排列组合。

婴儿在两岁左右就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音乐品味”,这往往与他成长的环境有关,到了六岁左右,我们可能不是专业的音乐家,但是我们都是专业的音乐鉴赏家。

幼儿很有可能是先学会唱歌,再学会说话的。

大脑的语言系统独立于其音乐系统,也就是说,语言能力需要后天努力,但是先天不会任何语言的人仍然会欣赏音乐。

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类别中包含哪些是由其家族相似性决定的,因此音乐的类型是根据其相似性灵活定义的。

大多数人听歌是为了得到一种情感体验,这也就是流行歌曲大多都是情感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本书还详细地阐述了音乐和大脑如何一同进化,以及音乐(好的或者坏的)对我们的大脑产生的重大影响。

作者自由地将生物学、考古学、心理学、分析哲学、脑科学、音乐文化等领域的各种知识串联、诠释,为我们解开了音乐的秘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