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江南之旅读后感精选

江南之旅读后感精选

《江南之旅》是一本由[美]比尔·波特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5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江南之旅》读后感(一):江南之旅

我喜欢这本书。

1991年的3000公里,作者比尔波特很有意思,本身其人就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及历史知识,加之短短几天的江南之旅中所见识到的内容,可能比很多中国人还要多,那个年代的待人接物,以及各种寺庙景点的留存,介绍详细有致,可读性非常强,容易国人引起共鸣,也可以作为旅行的参考。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总感觉旅行是很累的事情,每一天都在赶行程,然而,如果留在一个城市超过五天,又会有种呆腻了,可以回去了的感觉。总是这样的矛盾,明明旅行是为了放松,然而其实根本放松不下来,来都来了,哪里都想去看看。比尔的行程也是非常的紧凑,但他们很清楚自己要去的地方,且他很了解中国的情况,比如酒店一定不会客满的这种,总觉得大胡子老外在当时行走江南是有其优势的。

很耐读且有内容的一本江南,想把他的整套都看完。

《江南之旅》读后感(二):比尔·波特寻人记

1991年比尔·波特的江南之旅行至江苏宜兴。他此行的目的是去丁蜀镇朝圣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紫砂。

宜兴地处江苏南部,有山有水,颇具灵秀,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丁蜀是宜兴下属的一个镇,以紫砂闻名。

比尔·波特的这部分经历,成为了《江南之旅》这本书中(仙人与茶壶)薄薄的两页,当时他在丁蜀遇到了一位姑娘,在她的热情向导下才完成了这次访问。20多年过去了,想起这位姑娘,比尔·波特依然心怀感慨。可惜时隔遥远,连对方的名字都没有留下,只有一张当时的照片,聊表安慰。

《江南之旅》读后感(三):你眼里的江南是什么?

1.“江南”是什么意思?“江南”在哪里?比尔·波特说,十个中国人会有十个不同的答案。确实如此,即便是一个家庭中,夫妻二人也不会对“江南”达成共识! 2.于是,比尔·波特和他的两个好朋友,踏上了寻访江南的旅程。一路见闻包括:广州、长沙、庐山、南昌、南京、苏州、杭州、绍兴和宁波,以及慧能、齐白石、毛泽东、刘少奇、杜甫、屈原、陶渊明、虚云、朱耷、李白、孙中山、徐霞客、石屋、寒山和蒋介石,还有瓷器、墨锭、宣纸、茶壶、园林、黄酒。 3.一个外国老人,知道的比中国人多。旅行的方式,比中国人地道。各种旅行中的智慧,更是眼花缭乱,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防扒窃、倒卧铺、住宾馆、谈价格、开口问路,以及买买买中的精打细算,即便是今天,我也也没有几个人能超越比尔的旅行智慧。尤其,是他们对于美酒和美食的欣赏,更是发自内心的。 4.走出家门就是旅行,但很少有人能够游览完毕之后,留下那么多文字记录,发生那么多能与人分享的故事,每件事情都值得学习,玩也是一样的。我喜欢阅读比尔的书,就是想看看别人的行程到底有何不同。

《江南之旅》读后感(四):比尔波特公式

作者的几本书可以说是一个路子:

这本《江南之旅》和《禅的行囊》、《寻人不遇》有很多重叠,和《空谷幽兰》有一些重叠。

我看比尔波特的开始是《禅的行囊》、《空谷幽兰》,让我惊艳。然后是《黄河之旅》,已经没什么印象。接下来是《丝绸之旅》、《彩云之南》、《寻人不遇》,直到这本《江南之旅》。

在跟着作者游历中国、感怀古代中国文化厚重的同时,深感自己的没文化。他去过的地方我也去过,我就是他笔下那凑热闹的旅客。

《江南之旅》读后感(五):比尔波特的江南之旅

多年前曾经看过比尔波特先生写的《空谷幽兰》,由此了解到终南山隐士的修行生活,作为一个美国人,一个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西方人,他已经把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熟悉的人群写得十分生动客观。

这一本《江南之旅》是他写于90年代初的一本游记。西方人写关于中国的游记,波特先生并不是第一人,据我所知,马可波罗和利玛窦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尤其是利玛窦,他所见到的晚明时期的南方中国,有许多现象和习俗,是我们今天依然能感受到的东西,比如:

(1)中国人十分崇拜一些神像,可愿望未能实现时,他们会毫不留情地砸毁这些神像。可很快又会平息下来,再拜其他神像。

(2)由于我们的建筑风格与他们的截然不同,我们便成了他们参观的对象……如果要是收门票的话,我们还能赚一些钱呢。

(3)每当我到一些人家拜访时,都得到了盛情的款待。而他们的妻子和孩子会从各个角落里冒出来,跑来看我。

利玛窦作为一个外来者,其实是十分敏感细心的,他甚至能察觉当时社会的弊端:他们将现世视为天堂,沉醉于盛宴戏曲、歌舞笙箫和世间一切陋习,晚明的社会风气有股烂苹果的味道。正像世界各国的高官显贵们一样,他们也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尽情地享受着这一切。而那时沉醉其中的中国人,缺少的正是这种清醒态度。

当年的利玛窦十分犀利地道明了一些东西,但比起后来的比尔波特,他仍是显得被动,因为他所面临的是一个等级严明,规矩繁缛的时代,人身自由受限,且他对中国文化和人物也都陌生,往往是等待被接见,被交往,没有足够的欲望去了解更多的事物。比尔波特却不同,90年代的中国已经改革开放,他本身又是汉学家,懂中文,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东方宗教,并且还亲身体验过修行生活,这些条件和积累使他能够自由且自主的制定旅行计划、路线,带上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享受这趟江南之旅。

波特从香港出发,途径广州、衡阳、长沙、平江、汨罗江、赤壁、武汉、九江、南昌、景德镇、歙县、黄山、南京、宜兴、无锡、常熟、苏州、湖州、杭州、绍兴、天台、奉化、宁波、舟山,最后到达上海结束旅程。这条路线,正是包含了地理概念中大江南(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区)和小江南(江浙沪)的,有心者如果注意波特所去过的地方,会发现这其中大多是人文古迹,如杜甫、李白之墓、赤壁遗址、兰亭、鲁迅故居、沈园、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灵隐寺、天一阁等等,其中还有大量寺庙,这些地方,或许许多国人都未必会去,甚至对此陌生,而波特为此辗转奔波,兴致颇浓,九十年代的国内,许多地方交通并不发达,旅途中他不得不求助各类人士,用超出预算的价格去搭车,住宿,并且忍受小偷、乞丐、不怀好意的人和拒绝入住的酒店。幸好,他是个乐观通达的人,并不抱怨,他熟悉中国的文化,大概做好了入乡随俗的准备,大多数时候,他还是受到了关照的,比如每次去寺庙,他都能得到方丈的陪同指引和免费斋饭,有一次被拒绝,他用手臂上的疤痕证明了自己佛门俗家弟子的身份,以此获得了对方的认可。

波特虽然是个美国文人,但身上却有中国传统文人的特质,谦逊,随和,和李白一样浪漫、嗜酒,并且懂得敬畏和选择合适的情境。

有一次,船过赤壁,他赶紧从正在参观的驾驶舱跑到甲板上,举杯祭奠苏东坡,他熟悉那两篇著名的《赤壁赋》,想感受下江上清风和明月,赞美他们永恒的存在。他们在甲板上待到午夜,直到被风雨惊醒,才回到船舱。

他们路上所花费的钱大多数给了旅馆和交通,还有一部分则买了酒,红酒是波特的最爱,其次还有啤酒、黄酒。他曾在李白的墓前洒酒,在苏州饭店土坡上对月饮酒,在西湖的游船上用一下午喝完了两瓶红酒。他也乐于尝试各类地方菜,比如无锡排骨、银鱼,湖州丁莲芳的包子,杭州奎元面馆虾爆鳝面,苏州绿杨馄饨,绍兴茴香豆。他在苏州看到了现烤的羊角面包,高兴非常,毕竟那是个西餐并不普及的时代。

值得说的是,他也不避讳政治方面因素,曾去到毛泽东故居、南京中山陵、蒋介石故居,写到寺庙古迹时也提到了。最危险的一次大概是在湖州寻石屋遗迹时误入军事设施,冲出来的士兵端着枪,幸好军官明事理,了解波特身份后,还领他去了目的地。

这段行程中大多数接触到的人都是比较温良的,那个年代,质朴善良还是主流的品质。

《江南之旅》这本书很值得一看,虽是外国人写,却并不浅显疏离,波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了解支持他顺利走完了这三千公里,到达他所向往的地方,瞻仰他所敬仰的遗迹,体验他所未预料的人世。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喝过的酒,读过的诗,都将成为这位美国文人弥足珍贵的记忆,所谓知行合一。

最后,附上波特在天台国清寺寒山洞所写的一首诗:

坐在崖下的寒山洞外,

他的诗篇让我感慨万千。

锄头挖地的声响不觉,

僧侣的遗骸肥沃了农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