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象旅行记》读后感1000字

《大象旅行记》读后感1000字

《大象旅行记》是一本由[葡] 若泽·萨拉马戈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象旅行记》读后感(一):所罗门的行程图

根据作者的描述,我在 Google Maps 上找了大象沿途经过的主要城市,如下图:

《大象旅行记》读后感(二):译后记(节选)

这是一头大象的旅行记,同时也是关于人生的譬喻。书中大象从里斯本到巴拉多利德再到维也纳的行程历史上确实于公元1550至1552年发生过,但除此之外史料寥寥无几,可以说本书中的故事都是萨拉马戈的小说家言。所罗门跋山涉水征程万里,一路上在旁观者眼里多次展现奇迹,但作者并没有安排小说在圆满到达目的地并救下小女孩的高潮处结束,而是又简短地介绍它在不到两年后即去世,之后又遭到剥皮和割掌的待遇。题记的那句“我们总是到达等待我们的地方”,很自然就可以明白这里强调的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本书是萨拉马戈生前的倒数第二部著作,并且在写作过程中他曾因病住院停笔三个月,一度以为自己将无法完成,因此在这样的人生阶段萨氏有如此的关注重点实属寻常。

然而,如果就此把本书纯粹当做人生没有回头路的心灵鸡汤,那无疑是对被哈罗德•布鲁姆称之为“永远会在西方经典中有一席之地”的这位文学巨匠的极大误解,因为他不仅给读者描绘了沿途的风土人情,更为重要地是通过非凡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讽刺提供了对社会多个领域批判的角度。在葡萄牙人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天主教会,作为无神论者的萨拉马戈在作品对其的批判一以贯之,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因为遭禁直接引发他移居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耶稣基督福音》,以及他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对圣经的模仿讽刺《该隐》,而相比之下本书的嘲讽力度毫不逊色,从用普通水想要给大象驱邪、要它在教堂面前下跪以当做奇迹的教士,到迷信大象皮毛可以治病驱邪的普通民众,都成为天主教荒唐的注脚。农夫们因为误解得出结论:上帝是一头大象,最后被证明并不比天主教义更为荒谬。但在萨拉马戈身上可贵的一点是,他并不因为了解人性的黑暗面而愤世嫉俗,批判的文字不会给人硝烟感,而是讽刺中带着怜悯,幽默中带着温情。就像象夫在被问到是不是基督徒时的回答是“差不多吧”,这与葡萄牙另一位著名的反宗教作家阿尔比诺•佛尔加斯•桑帕约(Albino Forjaz Sampaio)在《冷嘲热讽集》中的回答形成了鲜明对比:“我用我仇恨中的所有力气恨着上帝”。从另一个角度看,因为萨拉马戈的着力点主要是在天主教上,所以他对印度教的讨论只能算是浅尝辄止,并没有对两者的教义进行深层次的对比,当然这也并不是本书的主题。

对于另一个掌握权力的阶层即王室贵族,本书沿用了《修道院纪事》使用过的非神秘化技巧,通过聚焦国王、王后、大公等人的私密生活粉碎他们高人一等的印象。最近网上热炒的意大利艺术克里斯蒂娜•古格里Cristina Guggeri的作品瞄准各国元首和宗教领域如厕时的景象,想法与萨拉马戈异曲同工,而这些图片的火热传播无疑证明在今天这个时代民众依然没有达到平视政治人物的程度,所以我们才需要萨拉马戈这样不断的提醒。

在萨拉马戈的不少作品中,姓名都处于可有可无乃至弃之不用的状态,如《失明症漫记》及《所有的名字》,但在本书中,大象和象夫的姓名更迭与权力这一主题息息相关。葡萄牙国王不习惯发象夫名字的发音,抱怨说改成葡语中的常见名若阿金就好了,但最后并未付诸实施;书中最有权力的马克西米利安大公也面临相似的对异域名字的不熟悉,但他一声令下就把大象和象夫的名字都改了,而这对无权的伴侣只能接受与过往割裂的命运。权力的专横与荒诞在本书中还有不少表现形式,比如葡奥两国在交接大象中无谓的斗智斗勇,只重形式而不重实际需求的队列安排等等,但由于命名这一过程具有从宗教(亚当是伊甸园中所有生物的命名者)到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丰富的延展解读空间,无疑是其中最突出的层面。

《大象旅行记》读后感(三):庞然大物的象行记以及世俗所见

先说说全书排版,字体小,密密麻麻,加上作者萨拉马戈又不喜欢用对话的符号,所以阅读起来有点点阻碍,但也不妨碍全书的阅读。

大象是亚洲象,而象夫也随着大象来到了葡萄牙,从印度到欧洲,两者是外来者,也是异乡人。大象在欧洲史特别的,异样的,大家带着从未见过的阳光围观,热闹,然后慢慢地被遗忘。也正是被遗忘,又要耗费大多的粮食,大象胃口好,而且庞然大物,所以大象被作为一件“礼物”送给了奥地利。大象,作为异国相交的礼仪之物,从印度到葡萄牙,再到奥地利。

而正是在这段旅行记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毕竟我们生活中并不是每天能够见到大象。犹记得上次几只大象跑到西双版纳的场景,国内报道得如火如荼。作为一只庞然大物,大象是一个“被看见”的最好的东西。它被打造成一个宗教礼物,而大象也被萨拉马戈用来批判权力的专横,教会的荒唐,民众的愚昧等的武器。

大象和象夫的被命名。无论是堂若昂三世,还是马克西米利安大公,他们都对大象和象夫的名字指指点点,前者将象夫改为“若阿金”,后者把大象改为“苏莱曼”,象夫改为“弗里茨”。大象和象夫被入乡随俗,他们失去了自主的命名权,连自己的名字都被剥夺,然后重新赋予。即使象夫多有不甘,但为了生存只能屈服。

大象被当成宗教的神迹。小说里,要求大象对着教堂跪下双腿,展示一种屈服的神迹,这个片段是强迫的,大象被象夫指引着屈膝,而象夫也经过“神迹”后的出售象毛,大赚了一笔。象夫在奴役面前,也是被迫沦陷。而后来大象救了小女孩,我认为是一种善良的本性,而不是出于宗教神迹。

大象旅行记里,大象本身就被当做一种宗教的“神迹”,被展览,被游行。读懂小说,我们还要懂得天主教和新教的差别,我还特意学习了下,分清楚了里面的差别。作者主要是对天主教的一言堂权力进行抨击。

我注意到里面,作者还穿插着讲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是象夫讲的象神,一个是指挥官讲的母牛,象神如何复活,母牛如何与狼搏斗,这些都是传统文化里的神话,但是他们彼此都没有相信,抱着怀疑的态度,不接受。这很好地凸显了文中人物以及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冲突,外来的文化对当地的影响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大家无非就是凑个热闹,看马戏一样审视“大象”这种庞然大物,然后离开,忘记。甚至是硬要用自己的思维或认识去圈住这个庞然大物,重新命名,重新赋予宗教神性,重新给一切外来的东西附上一种合理的常规的认识。

大象在两年后死亡,死后尸体被肢解,用作摆设或者实用性用品。相对于精神文化,普罗大众更能理解接受的还是现实的价值作用,这东西有没有用?有何作用?

在护送大象的途中,这段旅行记,对于象夫也好,对于指挥官也好,随行的人员在遥远的路途中,他们是有所得的,并且有所悟,慢慢地他们用有血有肉的眼光去看待“大象”,在旅途中想起了家乡和亲人。结束以后,指挥官会更爱家人,象夫也消失不见,我认为是回乡了,所有人陪着大象走过的人,在路途中,遇到的迷雾、狼群、雪山等都让他们成长,领悟。

大象旅行记,这名字一听就特别有一种诗意或者韵味在里面,这也是我读的原因。在各大平台网罗收购后,我有了11本萨拉马戈的书,这要是我读的第一本他的作品。接下来,慢慢享受。

By冬瓜明

20220822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