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绝交的勇气》读后感锦集

《绝交的勇气》读后感锦集

《绝交的勇气》是一本由威廉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绝交的勇气》读后感(一):人际关系断舍离,逃离消耗你的人

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免不了和别人打交道,包括家人、朋友、爱人、陌生人或者网络上的各种人。

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做个社交达人,保证所有人都喜欢我们呢,即使我们的内心并不愿意,或者说,我们舍不得放弃那些已经在身边很久的人,即使对方已经让我们心力交瘁,生活在痛苦之中。

《绝交的勇气》这本书呢,就是讲人际关系断舍离的,让你远离消耗自己的人际关系,真正地懂得自己需要什么,而不是为了所谓的人际沉默成本还在苦苦支撑。本书从爱情、友情、亲情、自我和解以及网络人际关系方面来讲述作者的人际哲学,教会我们更好地整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更有价值的人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发现,人生就是做减法,上学的时候以认识的同学多为荣,但是成年工作后,就会发现,真正陪伴在你身边的也只有那几个挚友,人生的每一次转变都是人际关系的一次筛选,比如工作、换城市、结婚、生娃、离婚、再婚……

其实作者列举的这几种人际关系里面我认为最该断舍离的就是网络上的人际关系,因为网络是一层蒙面布,你看不清对面是个什么人,可能对方只是在你失意的时候安慰了你几句你就认为对方是好人了,殊不知对方在生活中也是个恶人。

近年来网络诈骗非常多,就是因为大家太看重网上的人际关系了,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得不到温暖,被网络上的人一哄就上钩,连对方是男是女都不知道……

更有可笑的,直接为了网上所谓的情人忽略了自己的身边人,或者整天享受在网上被吹捧的感觉,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知乎上有个大V,在网上的问答中他都是幽默风趣,知识渊博,大家都在想着这样的人生活也一定很有意思,岂不知有一天他的媳妇上网发帖子,说此大V竟然一天都跟她说不了十句话,嫌她见识少,说跟她没话说。

这个人不就是迷失在了网络的虚幻中了吗,网上一堆人在后面追捧,可能会有小姑娘说着大叔真棒,结果自己就飘了,对枕边人越看越厌烦,索性将家里的琐事都甩给枕边人,自己彻底去网上寻找真情。

每个人真的要认真的思考自己的生活,想想哪些是陪伴自己一辈子的,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做好人际的断舍离,将生活过得清清爽爽。

《绝交的勇气》读后感(二):《绝交的勇气》:和伪友谊Say BayBay~

最近在看《绝交的勇气》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的题目太有个性了,就入手了一本,准备看看作者到底写了些什么,其实在没拿到书之前,我就觉得作者可能起的这个标题比较夸张,关于社交一类的书,虽然使用了绝交这个词,但其中是在表达拒绝的意思,拒绝日常生活中朋友的无理要求。 等我拿到这本书以后,才发现作者确实是在教我们去处理一些“变质”的友谊,鼓励我们和“有毒”的朋友说再见。提起绝交这个词,我的第一印象不是国产言情剧中那些离了男主无法生存的女配角(女主的闺蜜),而是在《贤者之爱》中的真由子和百合,如果真由子早早就拒绝了百合,甩掉这个有毒的闺蜜,或许这部剧就是别的剧情了吧。 每个人的友谊从开始到延续都是大体一致,具体不同的,有的人的友谊是从小养成的,而有的人是在上学的时候遇到了有共同爱好的人,然后慢慢的成了好友,总之每个人的际遇不同,遇到好友的方式也不同,但有毒的好友往往集合了以下几点: 1、希望你过得好,但不希望你过得比他好! 攀比是发生在朋友和朋友,以及家长和家长之间很正常的对比方式,有的人拿比较当动力,而有的人拿比较来凸显自己的价值,有那么一种人对于自己的优点拼命向自己的朋友炫耀,而对自己朋友的成功和优点却视而不见,对朋友分享的喜悦充耳不闻,或者表现的十分厌烦,那么他就可能要划入你伪友情的列表中了。 2、把毒舌当真性情,吃着你点钱的饭,还对你百般挑剔。 每次吃饭你点单,不论是出去逛街还是去看电影、听音乐会,对方总是以各种理由来摆脱点钱这个重要环节,平时总是变着花样的让你夸她好看和优秀,但却对你挑三拣四,觉得你浑身上下都是缺点,哪点都比不上他。如果你也遇到了这样的”好”朋友,那么请不要把她扔进垃圾桶里,因为垃圾也要面子,直接和她说再见吧~ 3、一直用心索取,从来不在乎你。 当然,还有一种友谊,就是10年之中,不需要你的时候从不联系,觉得你可能会帮得上忙就立马打电话给你,如果你在这几年当中从来没有主动联系过他或者从来不找他帮忙的话,那么也可以结束这段无聊的友谊。 当然这本《绝交的勇气》不仅仅教你怎么和有毒的朋友说再见,而且会帮你理清亲密关系中的选择问题,以及教你如何和父母更好的沟通,以及分享了线下和线上的交友原则,适合每个对交友方面有困惑的人们,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找书看一下。

《绝交的勇气》读后感(三):希望所有人都学会拒绝

我有一位豆瓣好友叫默书书,她经常被一名长者“欺负”,我希望她能阅读到这本《绝交的勇气》,学会拒绝很多事,比如拒绝吃葡萄,拒绝渣男,拒绝熬夜写书评。

以前读木心的《最后一课》,木心传授徒弟的最后三板斧,有一节是这么说的: 诸位将来成功了,也有羽毛会给别人拔去用的。对这种事,最好的态度,是冷贤。 所谓“冷”,就是你决绝了的朋友,别再玩了。不可以的。决绝了,不要再来往,再来往,完了,自己下去了。人就怕这种关系,好好坏坏,坏坏好好,后来炒了点豆子,又送过去(送过去,碗没有拿回来,又吵)。小市民,庸人,都是这样子。 我已经是绝交的熟练工人了。 “贤”,就是绝交后不要同人去作对,放各自的活路。他们要堕落,很好,悬崖深渊,前程万里。他们如果有良知,他们会失眠。 当时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人要约束自己的精力,不要过多损耗自己,要自我地活着。我所谓的自我也并非是天下舍我其谁那种目中无人,而是你先要心中有个完善的自己,一切和自己矛盾的人,能放过的就放过吧,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 但这样其实是很难的,人从来是张嘴说话容易,双手实施难。这本威廉先生的《绝交的勇气》就是用一个个案例逼迫你去做,说是逼迫,我是觉得很多事就是需要逼,才能迫使你做。逼迫并非不好。 那是一定要做呢?人活一辈子,就真的只有一辈子。绝交,未免有点小题大作了吧,以后也许会悔恨吧。这里我再推荐鲁迅的妙文《死》: 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鲁迅所谓的“一个都不宽恕”是对自己的负责,并非宽恕就是善良的,仇恨也是。词语本身只是一场雨,我们总是费尽心机去描述它的色彩。 其实,绝交一事,时间拖得越长越伤害自己。今岁,出于某种原因,我绝交二十余人,多半是出自自己的原因,但也无可奈何。倘若他们再来找我,我也只能再次表明绝交的态度。我想做个好人。 威廉说,“绝交也不可惜,你的善良值得留给对的人”。

番茄盖饭的《绝交的勇气》

《绝交的勇气》读后感(四):没有一辈子的朋友,只有记得一辈子的人

华为曾经做过一个真实的实验,五位受访者在打开自己手机通讯录前,需要先猜一下手机通讯录里的人数。 他们猜得都很保守,基本说的是两三百人。然后等他们打开手机时,他们发现通讯录里其实有一千多人。 受访者被要求“删掉自己不会主动联系的人”。 他们删的是那些很少联系,互相帮不上忙,甚至看着名字都想不起来是谁的,这些人。 “接着删,这次不考虑工作和应酬。” 他们的通讯录里最终只剩下二三十人。 “剩下的人,除去家人,能说真心话的有几个?” 最终结果是只有两三个人。 有人说,“工作后,你手机通讯录上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能说些心里话的人却是越来越少。”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绝交的勇气》,书的作者是威廉,一个在传媒行业闯荡十年,生活阅历很丰富的作家。 今天,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聊聊朋友这个话题,也是作者威廉人到中年才明白的事:朋友是挑选,而不是收集;没有一辈子的朋友,只有记得一辈子的人;朋友是彼此有“朋友价值”的人。 1.朋友是挑选,而不是收集 年轻的时候,我们理解不到人际关系的真谛,迷信人脉。于是我们每天积极地社交,认识新朋友。 我们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却越来越寂寞。 作者威廉说,落单是他的成年礼。 年轻时的威廉,每天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认识别人。可是,在他过得不好的几段时间里,大半夜,他拿起手中的电话却不知道能打给谁,通信软件更是反复来回开关。 岁月会催熟我们,让我们不再害怕孤独,开始做人际减法。 威廉说:“我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张网,而是一条坚固的绳索,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拉一把,而我能交出信任并用双手紧紧抓着它。” 是呀,对朋友是要做挑选的,而不是没有门槛地收集,那样只会耗费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毕竟,人不会因为一句“我们是朋友”,就真的是朋友了。 2.没有一辈子的朋友,只有记得一辈子的人 人最难忘怀的,不是我们做不了朋友,而是我们本是最要好的朋友,却在时间的冲刷下,渐行渐远。 作者威廉是个很怀旧的人。 工作几年后,他组织过一次老同学聚会。在他发起聚会的时候,大家都很积极。但真聚时,当时读书时最要好的几个朋友都没到。 威廉说的两段话,我印象深刻。 “在各自分飞的日子里,老朋友的顺位早已重新排列。唯独我还不甘心地回望着十几岁的我们,认定这份感情历久弥坚。而这无非是在强人所难。” “物会换,星会谊,过去的事怀念就好,学生时代的友谊就该封存在终生回荡的时空,往后的人生大家若真有缘,不如从头来过。” 是的,对于以前的老朋友,我们心里默默记着就好。时间早已分割了我们,我们已经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但也别丧气,真正的好朋友是会彼此怀念的。现在的我们活在不同的世界,那就重新认识,用新的方式相处吧。 各自过好自己现在的生活,在心底默默祝福对方安好,哪天有缘,遇见了,就直接给对方一个大大的拥抱,不也挺好? 3.朋友是彼此有“朋友价值”的人 威廉说:“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无法成为一个被想到的人,这类朋友在成人世界被判定为没有价值。” 我们以前常听人说,“多个朋友多条路。”所以我们努力多找朋友,希望在自己需要帮忙时,朋友能帮着搭把手。 可惜,年轻的时候都想得太简单。 别人对我们有“朋友价值”,不代表我们对别人也同样有“朋友价值。” 所以,现在很多人的观念都是,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急着交朋友,而是努力增加自己对于别人的“朋友价值”。 当你有“朋友价值”的时候,你自然也不会缺朋友。 我觉得朋友价值分两种,一种是物质的,我们能提供金钱或资源帮助别人。还有一种是精神方面的,我们能给别人提供情绪价值,相处舒适,能给别人提供开心快乐等。 精神层面的朋友比物质方面建立的朋友更重要,因为前者认定的是我们这个人。 威廉说:“不求靠朋友飞黄腾达,但希望在最落魄的时候总有几人不离不弃。” 希望我们都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朋友,并且不会弄丢他们。 华为公司实验的受访者,在实验的最后,还问了一个问题,问他们多久没和这两三个人联系了? 感情是个不联系很可能就没有的东西。 工作再忙,生活再累,也请记得抽空花点时间和精力,花在值得的人身上,维系一下我们的友情。

《绝交的勇气》读后感(五):不一定要热爱你的工作,但一定要热爱生活

《绝交的勇气》 作者:威廉 解读:小小兜 “我不想长大,长大后什么原则都摧毁,小时候的梦想全变不对。我的整个世界布满了各种绝对,批判着我和我的理想不配。” 这几句是歌曲《我不想长大》的歌词。 如果可以,谁不想一直当个任性的小孩。可是我们也清楚,没有人可以不长大。 长大的过程是痛苦的,更是迷茫的。我们都知道要长大,却没有一个人告诉我们,该怎么样来长大。 但是没关系,我们可以看看别人的成长经历。 《绝交的勇气》这本书的作者威廉,就属于年少不知事,中途家里破产,被迫成长。毕业后,又几次非自愿离职,最终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青年。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威廉关于自身成长方面的感悟:在困境中放任自己,就是一种恶性循环;不一定要热爱你的工作,但一定要热爱生活;该对抗的不是别人的眼光,而是自己的心。 1.在困境中放任自己,就是一种恶性循环 上大学时,威廉家里先是工厂失火,后面又是父亲海外经商失败,家里多年的积蓄毁于一旦。 威廉当时正在学习设计,课程很花钱。 为了完成摄影课的作业,只能找同学借相机。和一个同学借的次数多了,有次无意间听到:“好烦,怎么不自己买?” 威廉的眼睛里瞬间起了雾气。 无助的时候,威廉只想睡觉。他特别想自己是在做梦,梦醒了,一切都能回归正常。 可惜,一切事与愿违。 于是,威廉彻底放弃了挣扎,放任自己。 放任的后果是,课业弄砸,人更加痛苦自卑。 人情绪不稳定时,说话都带着刺,亲近的同学一个一个都慢慢离去。 被大环境遗弃,人际关系又失去了平衡,最终,威廉陷入了自我情绪里,很难自己走出来。 大学最后一个暑假,威廉才开始振作起来,确定了新的目标,考研。 那段黑暗时光让威廉长大了不少。他说:“我开始喜欢改变,唯有改变,才有机会靠近原本触不到的未来。” 这是一个人心态上的改变,当软弱无济于事时,那就只有勇敢向前。 2.不一定要热爱你的工作,但一定要热爱生活 可能因为吃过没钱的苦,毕业后的威廉,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工作上。 当一个人把一件事视为自己的全部时,一旦受伤,那种伤害是巨大的。 刚进入社会的威廉,就遭受到了一顿“暴击”。 他连续被炒了三次鱿鱼,第一次因为同事恶意陷害,第二次因为领导要换成自己的亲信,第三次则是莫名其妙地背了黑锅。 这些非自愿离职,给威廉的心里留下了很大的创伤。 最后一次离职,他整整一个月没主动联系任何人。直到母亲打来电话,他像个孩子一样嚎嚎大哭:“我没有不认真,为什么每次都这样,为什么?” 人在低潮时,亲人的关心,做点平常喜欢做的事,都会给予我们一定的力量。 在这些力量的帮助下,威廉修复了内心创伤,重新回到了职场。 一年后,威廉升了总编辑,负责当地最大的流行网站运营。 虽然最后因为理念不合还是离开了,但这次的威廉已经能够平静面对。 作为老资格的“被炒人员”,威廉说:“当一个公司说你不适合时,并不是否定了你整个人。而如果自己的心态没调整好,人被压力击垮。这时候,真正能修复我们的是生活,而不是更多的工作。” 我们一天有24个小时,八个小时专注工作,八个小时好好休息,剩下的八个小时,我们就学着好好生活吧。 3.该对抗的不是别人的眼光,而是自己的心 电影《绿皮书》里有个经典的镜头,黑人音乐家唐,在健身房里被人打得满脸是血,躲在角落发抖。 然后,他问司机:“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又不像个男人,那么,你告诉我,我到底是谁?” 其实,这是个自我认同的问题。 我们可能每天会接收到很多别人给我们的反馈信息,内心不坚定的人,会容易因为外界丢失掉自己。 威廉有比较重的口音,一个人孤身来到异地时,不想被别人归为异类,便会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日常。 直到有一年回老家,有个家乡人问他是哪里人,说听口音不像本地人。 当时的他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 把外地口音模仿得再像,终究也不会是他们的同类,而在真正的同类这里,却因为模仿又成为了另一个另类。 经过这次事件,威廉反而认清了自己的心。不再抗拒自己的口音,遇到别人拿自己的口音开玩笑时,也能一笑置之。 很多时候,我们从众的改变,其实是因为我们内心不自信。 所以,当我们遇到别人挑剔的眼光时,我们更需要的是强大自己的内心。 就像威廉最终意识到,说哪里的口音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说了什么。 希望我们都有一颗坚定的心,这样才不会在本就沉浮的世界里跟着沉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