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寂静的春天(校园经典彩绘版)读后感摘抄

寂静的春天(校园经典彩绘版)读后感摘抄

《寂静的春天(校园经典彩绘版)》是一本由[美] 蕾切尔·卡森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静的春天(校园经典彩绘版)》读后感(一):让春天不再寂静

如今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世界各国在环保方面都投入了巨额资金,其实仔细研究环保观念的演变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在战后五六十年代,美国等西方社会,进入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高速工业化模式。当人们因为工业化而欢心鼓舞时,因为使用大量的杀虫剂而造成的土壤污染、水源污染,不但让美国农业地区的人畜受到了疾病威胁,更为严重的是美国当地的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当地的鸟类因为所谓的內效杀灭农药,数量锐减,在美国广大地区形成了鸟类繁殖的真空地带。

面对严峻形势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蕾切尔.卡森,经过大量的实地走访调查,写成了这本《寂静的春天》,在当时美国民众正在遭受大规模化学杀虫剂的毒害,很多现象背后的污染背景并不被普通民众所知晓。本书揭示了事件背后的规律性问题,能够帮助我们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美国小镇,春天的时候鸟儿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的密布田园,这引起了当地居民的警觉,因为自从大规模使用杀虫剂喷雾鸟儿的数量就开始直线下降。城市的扩张,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让农业不再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产业,而成为一个工业化的产品线,订单农业的模式意味着对于农场主来说,产量就是利润和信用的表现。因此,减少病虫害对粮食减产的影响就变得特别重要了,一般的生物灭虫,对虫害影响缓慢,此时正恰逢战后化学工业迅猛发展的时期,于是大量的杀虫剂被制造出来,特别是像DDT等杀虫剂,因为杀灭持续时间长,杀灭的虫子谱系广,而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在杀虫剂的影响下,土壤和地下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在作者蕾切尔看来,土壤是一个地下王国,虫子就像是信使一样穿梭其中,各种植物根茎连接在其中,一套错综复杂而有彼此联系的生态系统并不比江河湖海中的单调。杀虫剂还严重影响了树木的生长,体量较小的灌木植株内部竟然也凝聚了不少的农药残留。蕾切尔还指出,因为飞机喷洒的便利性,对森林、土壤、水源的大面积伤害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惯例。

河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一切污染物的最后承载着,河流中的鱼虾因为污染而大量死亡,河流作为大地血管已经没有了生机,逐渐死寂。在蕾切尔看来,人类为此所遭受到的代价是惊人的,并且最终遭受到了来自大自然的报复和反抗。

在本书的最后蕾切尔语重心长的指出,我们还是拥有另一条道路的选择,可以通过可持续发展,既保护环境,又能够维持人类的发展。

《寂静的春天(校园经典彩绘版)》读后感(二):科技的两端,科技的两难

想起来同《寂静的春天》最早的缘分来自于一部小时候看过的纪录片,几乎是第一次,认识了美国的象征动物白头隼,以及差点让这种漂亮和受人喜爱的鸟类绝种的杀虫剂——大名鼎鼎的DDT。片子里讲述的情景至今可说是历历在目,随着年纪增长,也在很多书里看到推荐这本《寂静的春天》,不过有点没想到的是,机缘巧合之下,让我一年翻开并细细地阅读它两次。

作者卡森女士的文笔首先漂亮的,她笔下描绘给读者的春天,有虫声,有鸟鸣,有郁郁葱葱的树林和野花,有清澈的溪水……春意盎然,是她对自然的热爱。

她的文字同时也是冷静和严谨的,她把化学药剂——杀虫剂和除草剂,对从土壤、水源,一直到从微生物、昆虫、鱼类、小型哺乳动物乃至人类的影响,用大量的数据、实验和案例,清晰又无比真实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可以想象当时初读此书的人是如何地受到震撼)。

她为读者介绍和探讨了大量的关于化学、生物学、医学(甚至包括到一点经济学和政治:比如为了治理某种“害虫”需要的决策和经费,从这两方面对治理方式做出对比)的知识,对各种化学合成药剂的名称,作用肌理,它们的半衰期(往往长的难以想象),它们对环境乃至人体的影响和伤害,这部分内容是书中的重头戏,对一个普通读者来说,实在不能算特别友好,但是卡森女士的文字(翻译老师的功力)又赋予它们一种特别的魅力,读的感觉越触目惊心,越想认真深入地往下读。她笔下的鸟,鱼等等描写得越可爱,使用了杀虫剂之类造成的后果就越痛心。

在序言和引言中,已经谈到关于书中所提到的年代,我(以浅薄的知识量和不成熟的观感)再补充两句:粗略地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时间点,我们今天享受到的已经司空见惯的许多事物的起源或者普及都是从那个时代开始的:电视机、洗衣机、民航客机、卫星、电脑、手机、登月……医学方面也有:抗生素(青霉素)、治愈肺结核、脊髓灰质炎疫苗、彻底消灭天花病毒…(比较讽刺的是有些造福人类的科技正是在战时为了杀死“敌方”人类而诞生的)……现在回过头去看,《寂静的春天》可以说诞生的在从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最繁荣昌盛的岁月,那个年代的人类,是处在和享受着“科技战胜一切”,“改造自然”,“人定胜天”这样狂欢式的科学乐观之中(忽略核弹和人口爆炸带来的阴影的话)。卡森和她的“春天”,犹如为这股热潮兜头浇下的一盆冷水:绝不是单纯的反对,但是,我们来谈谈科技的负面影响,从此处开始,关心资源和环境!我想这也是这本书经久不衰成为经典的原因吧。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本书是完美无缺的。至少我在很多其他书中看到对它的反对意见和值得商榷的之处。比如《逼近的瘟疫》中提到禁止使用DDT之后非洲疟疾的死亡率激增(关于这个议题似乎至今没有结论)……引入“天敌”对抗“害虫”的方法也有演变成“引入了另一种害虫”的结果的案例……

我想卡森女士和她的《寂静的春天》带给我们的更加深层的意义在于:人类永远不知道自己发明或者发现的一个什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科技不可逆地往前发展,只是,如果不想只剩下一个孤零零只剩下人类自己的“寂静的春天”,我们最好慎之又慎……人类追求更方便更舒适的生活无疑并没有错,只不过也许在还没有关注到的地方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希望能避免这种代价由我们身边的动物来付,避免最终变成我们自身(乃至后代)来付。毕竟,我们现在要面对的,已经比书中的时代还要复杂和严峻了。

《寂静的春天(校园经典彩绘版)》读后感(三):为何鸟儿不再歌唱?

1962年9月,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所创作了《寂静的春天》一书,书的标题取自济慈的诗句“湖中的芦苇已经枯了,也没有鸟儿歌唱”。卡森以先进而长远的眼光看到了环境所发出来的警报,并以过人的胆识写出了这本书,用来警醒当时的世人。 此书的出版,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遭受了许多人的攻击和舆论的嘲弄。原因为何?当时的世界处于工业化时期,人们普遍追求工业利益,农业杀虫剂、灭菌剂等农药的使用使农业快速增长。而这类化学药品的使用,除了带来经济利益以外,更长远的是会给社会带来持久的灾难,在人类身上体现在癌症和其他疾病发病率增加。如引言所说,人类这种行为是典型的浮士德式交易,以长远悲剧的代价来换取近期利益。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们都明白了要遵循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卡森《寂静的春天》一书,是这本书唤醒了人们对环境的关怀,对农药潜在危险的深刻认识。 《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分为17章。第一章是明天的寓言,讲述的是白色粉粒使地球生命收到危害,但人类处于危害之中还不自知。第二章是忍耐的义务,人类处于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侵害下,既然忍受了侵害,那么应该有知情的权利。第三章是死神的特效药,像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药物,它们是带有轻毒性的药物,不仅杀死了植物动物,对人类,对环境都会造成遗传性影响,我们不能掉以轻心!第四章是地表水和地下海,这些地方都被杀虫剂和其他化学药物污染,意味着公用水也存在着危险。第五章是土壤的王国,既然水受到了污染,土壤也受到了毁灭。第六章是地球的绿色斗篷,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都由水、土壤、植物等组成,农药的任意喷洒,已经使很多植物濒临灭绝。第七章是不必要的大破坏,伊利诺伊州东部喷洒农药来扑灭昆虫,但却使野生动物和家禽被杀死。从八章到十六章都在写这些化学药物对自然界对人类的影响,鸟儿不再歌唱,因为它们已奄奄一息,河流不再流动,因为它们已经死亡。天灾无人幸免,大自然在反抗,人类终将付出了惨痛代价。而最后一章写的是另一条道路,我们有多种多样的变通方法来代替化学物质对昆虫的控制。例如,借助昆虫的敌人来控制。

我们很幸运生活在新的时期,无论城市乡村,到处鸟语花香。在全球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不再有着要征服自然的错误想法。在卡森的书发表18年后也就是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提到了可持续发展,而这个理念一直持续至今。卡森无疑是伟大的生物学家,伟大的作家。她用文学性的语言描述了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在杀虫剂等化学药物滥用下的恶劣后果,这本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卡森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寂静的春天(校园经典彩绘版)》读后感(四):《寂静的春天》:环境破坏的终极受害者仍然是人类

提到春天,给人的感觉是朝气,是希望,是万物复苏,是生机勃勃。春天,是冬眠的动物苏醒的季节,是枯黄的野草“吹又生”的季节,是北方冰封的河水带着融化的冰块缓缓流动的季节,是南方的鸟儿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的季节……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寂静的春天”是多么可怕,在蕾切尔·卡森的笔下所描绘的“春天”大概就是我们害怕看到的寂静。

《寂静的春天》是环境类专业导师推荐的必读书单中的一本,虽然说是一本环保科普读物,但是它有别于长篇冗杂的科学论文、实验佐证,摆数据、得结论,作者用她极具魅力的语言,将DDT极其过度使用所产生的危害,生动展示给读者,使其对全社会及全球产生环保问题的极大讨论和重大关注。这本书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作者最初想描述杀虫剂等化学药剂的过度使用,对地球及人类产生的危害这一命题,而更深层次地进入到了人类环境恶化及产生的威胁人类生存的高度。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从一开始的人类对大自然的畏惧,到工业革命的到来,发达国家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开始想要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思想逐渐显现出来。科技让诸多事物有了更便捷、更快速的解决方法,不仅有书中提到的DDT的出现,让杀虫剂中的化学物品进入食物链,对动物产生极大危害,使得诸多动物出现了死亡甚至灭绝;还有诸如海上石油开采及运输,原油的泄露和运输中的意外,石油污染物使得海洋生物的摄食、繁殖和生长发育受到极大影响,改变鱼类的洄游路线;人类活动产生的含氯化合物进入大气层,使得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

但是,人们只想着进步,努力,改造自然,未曾想过,在你过度使用DDT的时候,化学物质已经进入食物链,作为食物链的顶端,人类必然会深受其害;石油污染物不仅伤害的是海洋生物,人类的饮食、出行何尝不会受到影响;臭氧空洞变大,让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增大,人类患皮肤癌的人数进一步增加。虽然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过失,部分国家提出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但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经给全球带来极大的危害和不可逆转的伤痛。

世间万物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冠疫情的爆发,东非的蝗灾,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北美洲的龙卷风和暴风雪,国内的暴雨,沙漠里的洪灾,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川融化,全球海平面的上涨……这些种种灾难和极端天气现象,都是大自然对我们的警示。如果我们继续肆意妄为,迎接我们的恐怕不仅是“寂静的春天”,还有人类的灭绝、地球上的世界末日……

《寂静的春天(校园经典彩绘版)》读后感(五):那些痛的记忆,落在春的泥土里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 谷川俊太郎

作为一本科普书籍,作者通过大量研究追根溯源地展现了DDT是如何通过累积效应,从无机物开始循着食物链逐步富集乃至产生数十数百倍于致死量的巨大的毒性,她分析了昆虫发展抗药性的机制,甚至在细胞层面记录了DDT对生物功能的影响。但在它的科学性之外,很打动我的是它的人文性,详实的数据尽管骇人却总是冰冷,可如在眼前的一只只饱受DDT折磨的动物能最直接地震撼人心。

“鸟病”发生在稻田下种的春天。关于野鸡、鸭子和燕八哥死亡的报告不断地从种植水稻的郡县传来,鸟儿到处找水喝,结果它们瘫痪了,在水沟旁和稻田埂上颤抖着。鹪鹩、知更鸟、猫声鸟和鸣枭一只也没有了,越来越多的地方已没有鸟儿来报春,原来随处可闻的美妙歌声沉寂了。

大戈达德河中出现大量濒死的亚口鱼,它们奇怪地游动着,露出水面喘气、战栗并痉挛,它们的眼睛已蒙上了一层不透明的白膜。濒死的鱼虚弱地顺流漂下。水面上飘着油膜,两岸是死去的鳟鱼。

兔子、麝香鼠和袋鼠也不能幸免。

当此情境,卡森在声声叩问:有谁在守护那些喜欢穿过森林和田野漫游、甚至去河滨探险的孩子们呢?有谁在警惕地守望者以告诉无辜的游人,他们打算进入的田地都是致命的呢?是谁认为一个无昆虫的世界是至高无上的,尽管它由于飞鸟耷拉的翅膀而变得黯然无光?又是谁有权利做出决定,使得这些致毒的连锁反应产生作用,就像将一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水塘,死亡的波纹不断扩散开去?

要完全禁用杀虫剂是不可能的(这也不是卡森的本意),但在选择化学制剂的时候能够考量一下杀灭效果之外的其他因素,能将对物质影响的评估的目光放长远一些,或者适当结合生物学的灭虫驱虫手段(比如“牛奶病”孢子接种的方法),都是对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的一点点贡献。而这些除了需要科学家和政府的推动、监管,同样重要的是数量庞大的农产品种植养殖从业者的身体力行,这便是卡森的故事们的意义。

从地下水、土壤到河流和动植物,乃至人类自己,她全方位地描绘了一个被DDT带来的寂静包围的世界,她不厌其烦地讲述一个个发生在那片土地的角角落落的故事,是因为在卡森看来,环境问题的深层根源在于人类面对自然的傲慢和无知,“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因此,她不是要去跟某一个行业斗争,而是要呼吁所有人端正对自然的态度,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

在1962年,此番言论可谓石破惊天,也引发了许多非议和争论,而经过时间的检验,DDT的危害逐渐显露、日益严重,终于让它被禁止使用。而在今天,生物制剂的危险性依然存在,环境保护仍是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作为持久性农药,DDT会在土壤里存在许多年,但它带来的、灰色的寂静回忆不该随着那些动植物的尸体一起被掩埋。自然自有其美丽和秩序,让我们学会珍惜。

P.S. 安利对这类话题感兴趣的小伙伴去看《汤姆斯河》和《肮脏的三十年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