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法医之王读后感摘抄

法医之王读后感摘抄

《法医之王》是一本由[美] 科林·埃文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医之王》读后感(一):法医鼻祖是主角,揭开隐藏的真相

“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司法病理学家—伯纳德▪斯皮尔斯伯里”,对法医感兴趣的人,谁能拒绝得了这本书啊!

《法医之王》这本书从斯皮尔斯伯里经手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著名案件入手,其中贯穿着斯皮尔斯伯里名声大噪的过程、英国法庭因斯皮尔斯伯里对法医专家证词态度的转变、直至斯皮尔斯伯里结束自己的一生,虽然书里的20多个真实经典案件距离我们年代久远,但作者描述的时间节点清晰,读起来并不觉混乱。

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了这位法医界的灯塔,更让我知道了一些日常不慎注意,但却对生命有威胁的行为。比如“虽然由迷走神经抑制导致的死亡在水中极为罕见,但是它往往发生在一个人直立地跳入游泳池或河水中,从而导致水突然冲进鼻腔的时候。目击者曾经报告说,即使这种受害者立即从水中被救出,他们还是已经死亡。并且令人疑惑不解的是,他们没有任何挣扎的迹象。”这个直愣愣下水的场景,想想是不是很多不会游泳的人下水第一步动作,或者小孩子在泳池玩水时可能会做的动作,我以前只知道这样肯定会呛水,不知这个动作却在直接要命。

这是一本2021年4月第一次印刷,刚出版不久的新书,在翻阅过程中发现了一处语病错误,写了邮件给中信出版社,几日后得到了回复。希望再版能够得到修正。

2021.7.14

《法医之王》读后感(二):《法医之王》:罪案终结者——伯纳德·斯皮尔斯伯里

对于法医题材的书籍,我只看过法医秦明的《逝者之书》和日本法医界泰斗上野正彦的《非正常死亡事件簿》,前者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对死因的判定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解释,后者则更侧重于对日本法医制度的探讨。总的来说,两者皆以硬核科普为主,胜在知识含量高。

而科林·埃文斯的《法医之王:讲述遗骨背后的真实故事》却走出了一条“星光大道”,通过讲述英国“福尔摩斯”伯纳德·斯皮尔斯伯里的生平故事,来一窥现代犯罪现场调查技术诞生之前,刑侦人员是如何攻破那一桩桩看似完美的谋杀案的。

作为法医学的鼻祖,年轻时的伯纳德·斯皮尔斯伯里并没有多么地出类拔萃,不间断地刻苦学习使得他越发地内向。但是斯皮尔斯伯里狂热的工作态度、顽强的独立精神和绝对忠诚的品格,却吸引了病理学前辈们的注意,并有意将其一步步培养成为法医学会的成员。“伦敦北区地窖谋杀案”使斯皮尔斯伯里开始崭露头角,也是他将长期占据法医学中心位置的开端。

斯皮尔斯伯里在40年的职业生涯中,解剖过上千具尸体,出具过25000余份尸检报告,通过自己擅长的病理学知识,让证言和证据真实到无法辩驳,还原被害经历,为死者发声,使凶手无所遁形。而这些稀奇古怪匪夷所思的案件也为斯皮尔斯伯里不断增加在突然暴力死亡方面无可匹敌的经验,巩固了他举世闻名的“英国现代夏洛克·福尔摩斯”的地位。

伯纳德·斯皮尔斯伯里的法医学经验也促使他成为第一位伟大的犯罪现场调查员。与他同时代的一个人曾说过:“只需借助一个刽子手的短暂的协助,他(斯皮尔斯伯里)就可以单枪匹马地实现一个凶杀行为所应承担的所有法律后果——逮捕、起诉、定罪和最后的验尸。”

在现场勘察工作中,斯皮尔斯伯里对由于警察的装备极差而导致对犯罪现场调查程序的全面审查非常担忧,最终发明了谋杀案调查工具包。经过不断改进的工具包不仅可以安全保存任何证据,而且可以为任何调查工作都能提供恰当的工具。虽然斯皮尔斯伯里在理论著作上留有遗憾,但是在改进刑侦条件规范调查程序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伯纳德·斯皮尔斯伯里还是专家证人这一角色的发明者。那个年代,法律圈的大多数人还都是采取谨小慎微的态度。但是斯皮尔斯伯里在庭审中的风格和势不可挡的气势成为了民众眼中的“罪案终结者“和英国法医学界的超级明星。

《法医之王》虽然是一本传记,但是作者的谋篇布局非常高明,感觉就像在看一部刑侦局。他将斯皮尔斯伯里的人生经历和真实的案件交织叙述,通过一个个司法证据科学仍处于萌芽阶段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经典谋杀案的侦破过程,展示出世人对斯皮尔斯伯里毁誉参半的评价,也让百年之后的读者对这位“法医之王“有着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法医之王》读后感(三):现代法医的历史

法医无论是作为大学里的一门学科还是作为职场上的一个职业,都是这个社会最冷门的专业之一。在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很多甚至一些大城市都没专职的法医,解剖都外包给医院、学校、甚至诊所。然而自从1990年康威尔的首席女法医系列诞生并勇夺爱伦坡、匕首奖等4项欧美主流mystery奖项开始,法医相关类书籍、影视一下子成为了热门题材。不仅大量小说、纪实、专业书籍面世,香港、日本、美国都拍过以法医为主角的大量影视剧。尤其是以“女法医”为主角或者作者的作品,占据了市面上80%以上。这类以女性和验尸为鲜明对比的题材,很好的刺激了读者的好奇心。就以本人来说,基本上每年这类作品题材阅读都在4、5本以上。

本作和其他同类作品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之前我有看过康威尔、莱克斯的小说类、有秦明半科普半纪实类、有日本的结合真实案例讲解的法医小说、有英国以法医工作经历、行业介绍为主的作品、也有以人类学为入手点的法医著作。本作以英国20世纪初著名的法医 伯纳德•斯皮尔斯伯里 为主角,作者 科林•埃文斯 从他的经历、知名案件、最新法医技术、法医学在司法法庭上的作用、他个人对案件的影响等各方面,写了10个章节。

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整理出斯皮尔斯伯里和法医技术的时间线,大家可以对英国法医学的发展有个大致的概念。

1910年,斯皮尔斯伯里初出茅庐第一个案子,他需要从一堆被分尸成肉片中找到并确认死者的身份,这样才能立案。本案中凸显了过往手术或其他治疗痕迹对确认身份的重要性。

1914年,连续发生多起女性意外溺死在浴缸里,斯皮尔斯伯里意识到是一桩连环骗婚杀妻案。本案中法医在法庭上科普了溺死的分析。同时本章里也肯定了世界上最早判断溺死的科学方式为宋慈的《洗冤录》。

1918年女人被分尸案,通过判定现场大量血迹是人血而让凶手伏法。本篇介绍到1901年科学才具备区分人血和动物血迹的能力。

1922年律师毒杀妻子案,死者死后几个月开馆证实其死于砒霜。本篇提到直到1836年马什的砷镜测试法才能确定人体内砒霜的摄入量。该方式到现在仍在使用。在此之前无数凶手用此法毒杀成功免于被起诉。

1924年著名的马洪案,斯皮尔斯伯里从碎片中驳斥了马洪过失杀人的辩护。这个案子促使警局开始装备现场采样工具包。

1929-1930年几件尸体被烧焦案子,凸显斯皮尔斯伯里在火灾中判断他杀的实力。

1933年发生的连续行李箱藏尸案,虽然斯皮尔斯伯里在法庭上作证依然让嫌犯逃脱了制裁。但多年后凶手临死前的供词证实了法医当年的判断。

1947年斯皮尔斯伯里在处理最后一件尸检时去世。

《法医之王》读后感(四):为死者言,捍生者权

《法医之王》,一部关于法医史上将医学病理引入司法的第一人的人物传记。(请牢牢记住这一句话!)

这本小说,以主角斯皮尔斯伯里的成长为时间线,来叙述他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命案。当然,命案并非这本书的重点,重点在于,主角在这些命案中的成长,以及他作为命案的负责法医,如何在法庭上应对来自罪犯的律师对罪犯的辩护。而在回应被告律师的辩护时,斯皮尔斯伯里将法医病理学知识带上了法庭,并逐步地让世人重新认识法医这一行业对于命案的重要性。

单以这本小说的文笔而言,作者的功底深厚,对人物的刻画描写极为细腻,人物的表情和行为仿若成为一幅幅画面呈现于读者眼前。其次是故事的节奏,每一个案件,其故事发展的节奏都令读者十分舒适,其中不乏布置得恰到好处的紧张感和爽快感。

每当斯皮尔斯伯里通过尸检,为命案的侦破作出一些贡献,笔者也体会到一丝愉悦感,对于法医而言,尸检这项工作,就像他们在聆听死者对凶手的控诉,而这项工作的收获,就是对凶手指控的证据。作为一名读者,再读了多篇故事后,笔者与主角产生了一种共鸣,那是一种使命感——为死者言,捍生者权。

除文笔外,这本小说的故事结构设计,也是非常巧妙的。斯皮尔斯伯里每次接触命案,对他来说都是一次成长,而这也是读者能看到、感受到的。其中最为直观的莫过于,小说中,世人对于斯皮尔斯伯里的评价,从一个初出茅庐不为人知的新人成长为世人称道的神探,再到他被授予爵士称号。人都是会成长的,即便主角也不例外,而作者这样的故事结构设计,令读者更有一股真实感。

这部小说的简介曾提到,书中的案子都是真实的。这一点笔者暂时没有去深入了解,但在小说中,确实多出注明了引用文献。也就是说,作者所写的大多是有据可查,这无疑是最令人佩服的——光是去了解搜集这么多资料,再用小说的形式写出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当然,这本书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对于故事本身,其中的尸检知识与推理部分稍弱。身为一个推理爱好者,笔者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关于推理的成分确实比较低,不过并不影响大家品味这些命案故事。而尸检方面,尸检时关于法医的部分知识并未写出来。当然,这并非故事的主线,作者只写了一些关键的地方足以推进故事发展即可。

谈及最后这个关于法医部分知识未曾写出的话题,笔者想起曾经看过的一本网络小说。小说的主角是一名学霸,故事的主线是主角从大学数学系学生成长为世界闻名数学家。而在故事主线的发展中,主角解决数学问题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那部小说的作者不止一次写过主角解决了许多如今尚未解决的数学难题,包括世界级的难题,虽然过程大多省略,但仍写了一些关键的定理公式。

想必诸位书友也知道笔者想表达什么了。请回头看本书评的第一段,这是一本人物传记。

作者是第一任务是创作,而不是解决专业难题。他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作者能做的事,便是利用自己已知或是查阅资料得到的知识,写好这个传记,而那些非必要的专业知识,我们没有任何权力去强求作者一定要写出来。

客观来说,这部小说的故事充满了命案,让人爱不释手。可惜,本该拥有极强的推理元素,作者没能写出来了,笔者只能给到四星。

衷心希望作者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法医之王》读后感(五):斯皮尔斯伯里法医实录,凭借一己之力,把法医精神带入刑侦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法医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进步,特别是DNA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指纹库的建立之后,确定一个人的死因和身份,变得越来越容易。但你知道100年前的法医是怎么工作的吗?他们是怎样确定一个人的死因和身份的呢?美国作家科林·埃文斯用这本《法医之王:讲述遗骨背后的真实故事》,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时候,让我们认识英国现代“福尔摩斯”伯纳德·斯皮尔斯伯里和他的传奇尸检故事。

《法医之王》写了斯皮尔斯伯里传奇的一生,他为了法医学和尸体痕迹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那个对于法医工作还没有充分重视的年代,以个人的魅力,让这项工作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一生解剖了超过25000具尸体,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高强度的工作量,但他做到了,把法医的工作影响深入到了刑侦过程中,成为20世纪实证科学和刑事侦查学的奠基人。 这本《法医之王》就是通过十个斯皮尔斯伯里经典故事构成,阅读的趣味性非常之强。在这些故事中,我们也见证了斯皮尔斯伯里不容易的一生,既有着工作的艰辛,也有着他受到的质疑,更多的是斯皮尔斯伯里为了这项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他法医工作在刑侦中的应用。

作者所写的第一个故事,也是斯皮尔斯伯里第一次走入大众视野的故事。这是一个确认死者身份的问题,面对腐败的尸体,怎样确认她是谁?在现在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但在110年前,在1910年,所能用到的技术还非常有限,还必须通过身体的某些特征来确定死者的身份。“大夫”克里平杀死了他的妻子,并埋在了自己的家中,被发现后,要确认克里平有罪,必须确认死者的身份,确认死者就是他的妻子。而能得到的根据只一块皮肤,一块儿曾经做过子宫摘除手术留下的带有疤痕的皮肤,斯皮尔斯伯里需要证明的就是这块皮肤属于下腹部,属于手术位置。当然初露锋芒的他不负众望,但相互倾轧的同行也已经登场,这也就预示着斯皮尔斯伯里注定有被人质疑的一生。在那个时代,检验证据还不是非常严谨的时代,他那些同行们或因为缺少医学知识,或因为嫉妒,或者仅仅是因为要跟斯皮尔斯伯里作对,而质疑斯皮尔斯伯里,和同行做斗争也成为他一生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证明自己的正确,捍卫科学的真理。

《法医之王》中的十个案子中,还有史密斯为了骗取钱财,残忍地杀害了他的历任妻子的故事。他的历任妻子都是被淹死在浴缸之中,像极了自然死亡。如此奇怪的作案手法是怎么做到的呢?也只有斯皮尔斯伯里这样有着想象力,并细致观察入微的人才能发现问题,史密斯难逃法律的制裁。其余故事还包括怎样确认人血和我其他血液差别的案例;怎样判断砒霜中毒还是生病死亡;怎样从已经分解成细小碎块的尸体中找到死因;怎样确定一个被宣布上吊死亡而且尸体已经被破坏掉的人的死因;怎样揭破伪装成汽车事故造成自杀死亡的漏洞,等等,这就是斯皮尔斯伯里传奇的一生,传奇的故事。

斯皮尔斯伯里于1947年12月17日死在了工作台上。他把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法医事业,至死他都没有离开过他所热爱的工作,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医之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