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实验室女孩》读后感精选

《实验室女孩》读后感精选

《实验室女孩》是一本由[美] 霍普·洁伦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实验室女孩》精选点评:

●以植物来比喻自己。科研真的很辛苦,尤其是自己出想法,申课题的科研,一批批建模又没有结果的时候真的要绝望。

●苗德岁先生倾情作序 巴拉克·奥巴马赞赏推荐 每个在科研路上配比过坚定与彷徨的人, 都将收获一段没有模板可循的独特人生!

●一位女科学家的成长心路历程,穿插植物科普散文。 用植物的成长过程对比人的成长,有些点虽然简单但还是挺触动的,简单有力。 “要长成一棵百年大树,根本就没有所谓“正确”或“错误”的方式,只有可行或不可行。”

●科学界里会写书的,文学界里懂科学的。作者是生物地质学家,结合身份,以树喻人生,大致是吻合的,有些略牵强之处,可以忽视,蛮好读,很文艺。

●新年第一本,非常喜欢,准备给娃读

●春节期间读完的第一本书,有趣,科普知识同作者在科研道路上的经历交叉在一起写。科研经历部分属于自传性质,有鲜明的特色,女科学家的科研道路总是更艰难,也让门外人一窥科研生活。科普部分写得很好,读起来既轻松又清晰。

●一直迷惑作者究竟是太自信还是太自恋。但看到31节倒数第二段的句子,“于是我做了个决定:我不要做孩子的母亲,而要做他的父亲。”才明白作者的自信有多么强大。

●值得一读

●一本带有作者自传色彩的自传,或许受限于兴趣方向,几乎没有代入感,不过作者及译者本身的故事还是蛮励志的……

●是诚实的自传、是生动的科研记录也是优美的散文集,三种文体相互穿插,以植物做结。读到她在研究工作中的面临的困境与歧视、经历的乐趣与成长,也读到她透过植物的生命所表达出的哲学思考。全书涉及了很多关于偏门的植物学实验的描写,但读起来却毫无晦涩生硬之感(即便是对于生物刚刚及格的我而言),语言节奏很棒,充满谦卑温和的力量,女性研究者所特有的品格。

《实验室女孩》读后感(一):一位让人敬佩的女性

#2022年手边书# 21《实验室女孩》。 科学家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科学家也会因为经费的缺失贫困潦倒,这是一本用真实的笔触记录科学家日常的书。 作者与植物的情感,与挚友又是最好合作伙伴的故事,恋爱、结婚、育儿的种种,都在书中展现。 尾声的文字仿佛就是我们现在所发生的一切: “我们的世界正在悄悄地分崩离析。植物这类4亿年高龄的生命形式,已经被人类文明转变成三样东西:食物、药品和木材。我们无尽地索取这些东西,着了魔似的想让它们变得更多、更有效、更多样。我们对植物生态的破坏程度,甚至已经严重到让4亿年来的所有自然灾害都自叹不如。公路像疯长的真菌四处延展,路两边连绵不断的沟渠就像粗陋的墓室,以发展的名义埋葬了上百万种植物。在地球这颗行星上,苏斯博士书里的世界几乎成真:从1990年起,我们每年都因砍伐树木而给地球新增800多万个树桩。而我的工作就是留下些证据,证明这个世界上真有人在乎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巨大悲剧。”

《实验室女孩》读后感(二):蝉噪林逾静

《实验室女孩》给我的印象是一本绿意盎然的书,看这本书就可以获得魔法变身成小蚂蚁穿梭在森林和荒野中,偷听树在人类不注意时候的汩汩低语,走进树的世界,成为小绿精灵。 它其实是一部带有植物学科普色彩的自传,我很喜欢作者边解释专业术语边讲工作和生活趣事的叙事节奏。虽然有些东西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但是尝试去理解我不懂的领域很让我有收获感。原来植物和人类竟然有这么大的差别!眼下我改变了用静止的方式去思考树木的做法,树才不是消极被动等待条件满足的呢,它们主动渴求,攫取,利用一切能获得到的资源,来对抗从播下种子到长成大树中的千千万万个风险。树有人类不具备的品质——它们永远坚定,为了发芽、长高不择手段,除了变得更强壮之外没有退缩的余地,在这一点上人类没有树木伟大。 作者是一名女科学家,所以清楚地知道女性在科研路上要面临的不公和羁绊,虽然她说她不像树而像一个蚂蚁,但是我觉得她就是一颗永远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树!她勇敢,自信,坚韧,我在她身上明白了要成为一个能够“有伟大的发现”的学者所必须的品质——有把某件事当作一生的“事业”的魄力(显然我没有这种能力)。她是一名精神力强大的探险家,我喜欢琢磨她面对层出不穷的人生意外时的反应,我第一次发现,人是多么多元化的一种存在,“她在面对那种情况时居然是这样想的!” 我经常会被她所惊奇。我想她是那种就算在无人区丛林进行野外考察时,一不小心掉到深坑里也会顺便研究一下土壤分层情况再想办法呼救的人,这一点让我着迷。 看这本书还经常被一些美式幽默逗得发笑,比如质问一棵树“小老弟你为什么就是不开花呢”,或者出于很奇怪的理由把彩虹称作“以自我为中心的王八蛋”,或者把她自己的实验室称为“猴子丛林”因为每个人都像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卖艺的猴子。 我最爱的部分,是作者她和比尔之间难以界定的感情,用灵魂伴侣、见习伙伴、同谋、姐弟等等这些词都无法描述他们早已交融的生命轨迹。我也不想用“浪漫”这种俗套的字眼来形容他们的相处模式,可是他们的确太浪漫了!我想不出其他更有诗意的方式来描述,简单来说就是,在彼此的心里他们都是世界上最值得所获成就与荣誉的人,他们知道彼此只是个正常的“普通人”却仍毫无保留地珍视对方,他们的玩笑话永远不会冷场,旅行计划从来是两个人即兴想出来的点子然后用百倍的热情参与,在北极冰川上极昼的照耀下翩翩起舞,在爱尔兰高地的苔藓草地上冒雨做实验,即便他们共度了几十年时光,像形影不离的异卵双生子一样亲密,但他们仍未结成夫妻,这是超过了爱与守望的情感,令人生羡。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巧合,这本书是我学林学的亲友在书店买盲盒送我的,我认为这简直是天意,我命中注定要与“植物”发生什么联系,现在我也从植物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好好思考要把下一片绿叶长在哪里。

《实验室女孩》读后感(三):去吧,以科学为志业,做那个懂得最多的女孩,于千千万万个同道人,修建让子子孙孙为之敬畏的工程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漫长的躁动青春,真正10年的时光,我都在探索where I am supposed to be。我读了很多很多的书,走了很多很多的路,终于得到有关我此生命运的天启。

一直清醒,一直谦卑,一直鲜活。 Be awake, be aware, be alive.

身为一名天才的女性地球生物学家,虽然很多只是寥寥数语,但我们还可以从书中看到作者所付出的让人望其项背的努力和历经的曲折无比的艰辛。“如果这件事简单,那早就有人做成了。”

原来,世界的规则从没有什么应许之地,就像一棵种子,等待千年才迎来一次绽放;就像一棵树,调动身体所有的能量开枝散叶;就像一片苔藓,逆天改命也要存活。

植物远比我们更勇敢,也更懂得存活的智慧。

这本书是一封邀请函,让我更加坚定要不畏困苦,不畏牺牲,活出自己的生长曲线。

希望有一天我可以把自己的故事说与世人听。

“我在数不清的夜晚独坐到天明,燃烧钢铁之烛,强忍心痛,洞见未知的幽冥。如同经年追寻后终悉秘密的人一样,我渴望把它说与你听。”

“我擅长科学,这是因为我不擅长听讲。有人说我聪明,也有人说我笨。有人说我想做的太多,也有人说我做成的全无价值。有人说因为我是个女人,所以我做不成想做的事;也有人说因为我是个女人,所以我才能做出现在的成绩。有人说我可以拥有永恒的生命,也有人说我会早早地过劳死去。有人因为我太女性化而规劝我,也有人因为我太男性化而不信任我。有人说我太过感性,也有人指责我冷酷无情。然而,关于现在和未来,所有说这些话的人都未必有我看得清楚。这些老生常谈让我接受了身为女性科学家的事实,没有人知道我到底是什么,而这份认知空白,也让我一路上随心所欲地塑造女性科学家的形象。我不盲从同事的建议,也不好为人师。当我遇到不顺的情况时,我会对自己说两句话:别把工作太当真。但必须当真时就得好好做。 我对该知道的事却不尽知己能安之若素,但我确实知道自己必须知晓的事情。那天中年之前,我就知道会有人告诉我:你的发现并不特别。事实上,确实有一位比我年长和睿智的科学家告诉我,他以前就预测到过我现在发现的东西。当他向我解释,我观察到的东西并非真正的天启,只是印证了一种明显的假设时,我礼貌地聆听。他说什么都没关系。没什么能改变发现一个秘密后 又可以短暂持有它的那种铺天盖地的甜蜜一一就在刚才,宇宙把这个秘密给了我!我有一种直觉,既然它给了我一个小秘密那么总有一天它还会给我一个大秘密。”

“世间万物都比我们最初设想的复杂,从发现中获得快乐的能力,是过上美妙生活的诀窍。”

“每一次开始都是一场等待的终结。上天只给每个人一次存活于世的机会,每个人身上都是失败和成功的并存。”

“科学研究是一份工作,既没那么好,也没那么差,所以我们会坚持做下去,迎来一次次日月交替,斗转星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