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小城畸人》读后感1000字

《小城畸人》读后感1000字

《小城畸人》是一本由[美] 舍伍德·安德森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城畸人》精选点评: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有点儿读不下……

●你明白吗?我亲爱的!懂吧。别碰!你走吧。我获救了,别怕。请在今夜。嗯。对吧?你们知道的。如今只落得我一个人。

●舍伍德超级传奇一个人了,想到他是因为一根牙签去世,就禁不住感慨,果然是能理解怪人的作家~

●在舍伍德的温斯堡,每颗人心都是一座迷宫。心迷宫复杂难测,无关道德。人人都把话说给乔治·威拉德听,乔治成熟了,他坐上火车离开温斯堡。

●值得反复地读和回味(当然第二遍就该读原文了,有很多我迫切想要读到原文的段落)中间的几个和最后几个的故事非常喜欢,连着读完沉醉和死亡整个人都陷进了温士堡里,没办法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心情。

●书的中文译名给这群人下了定义----「畸人」,远没有英文原名 Winesburg, Ohio来的好。Winesburg是一个符号,那些土生土长或是被命运的马车带到这里的人,活成了一个个标本。但是你认真看标本的纹路细节,着实会感叹竟会如此生动。每一个人都被两股力量拉扯,一边是因为生活毫无意义而颤动,一边是因为热爱生活而泪水盈眶。最终我们的乔治威拉德坐上了火车,看着Winesburg在身后褪去。他会想念他们,但他绝不会再回去。

●当一颗特别的心不再被注目和关心,俄亥俄温斯堡这个小城也就真的不存在了。曾经影响我成长的书,也希望被更多特别的心读到。

●本科读过七八篇原文,还记得作者肆意流淌的笔触写着孤独的小城人。后来每次和小霸王说起身边父母的同事,家里的亲戚,一个个怪异又孤僻的个体,在90年代的大潮中在一个三线城市生活的故事,也不失为另些个《畸人传》的故事吧。

●100年后的今天 我们依旧要反思所谓“古怪”和“正常”的意义 温士堡充满了“畸人” 但每个人本质上都坚守着心中的真理 最后一章乔治离开温士堡决定前往更大的世界闯荡 暗喻了成为“普通人”的心愿和过程 不知是作者的祝福还是讽刺 非常喜欢译者的解读 每一颗特别的心应该被歌颂 也不应阻挡任何一个向往“普通”的人

●似乎在每一位女性人物身上看到自己。

《小城畸人》读后感(一):二读

连续读了两遍,第一遍读了一半感觉不知所云,第二遍才慢慢读出滋味来,去掉故事缘起:作家改装床铺,然后躺在床上胡思乱想,和最后乔治威拉德启程离开温士堡,一共讲了二十个故事,都是小城即温士堡的普通人,慢慢变成畸人的各种故事,面对这样的结果,最后我们要么接受他,也成为畸人,要么随着时代发展跳出自我,自我革命,当然也有可能成为一个普通人,芸芸众生,最后的乔治威拉德就是启程离开温士堡成为一个普通人,其实有时候平平淡淡才是真!

《小城畸人》读后感(二):谁知畸形苹果的香甜

读完这本书的刚刚,大学的班长正来告知我要取消我综测里啥啥加分项的事情。 翻译水平还是很过硬的,但我不是很赞同译后记里译者将“畸形”与“正常”二元化的观点。任何独特的东西在某个视角里可能都源自一种畸形。在作者充满体察和关怀的笔下,我其实能感同身受许多畸人的渴求与痛楚,他们就是这二十年来我的身边人,是我自己。这种独特诚然可能来自一种对自己想象中生活不同寻常的坚持,但恐怕没人能做到不怀抱一丁点小小的信仰和对“解答”的寻求过日子吧?倘若真的那样,又和果园里齐刷刷一个样的苹果有什么区别?作者并不是怀着高人一等的批判目的在书写畸人,他只是将与现代性同等的永远在后世看来都蒙蒙昧昧的,人的生活,描写了出来。 至少在我看来,畸形苹果有时确实香甜非常。 乔治怀着接纳的心态,尝试去理解了每个人的畸形所在,并化为纸上的文字。其中打动我了的篇章非常多,有无法放弃少女时期梦想,对儿子怀着隐秘炽烈爱意的伊丽莎白,有用诗人的心态过日子的瑞菲医生,有怀揣着“闪闪发光的恨意”的电报员。这本小说真的给了我很多启发,在现代化的同质铁蹄下,我们能否继续歌颂畸形,即使它时常带来痛苦?

我想会的。只要我们寻求答案,寻求理解。即使生活里的大多数日子让心灵紧闭也别忘记,它是一道颤抖的堤坝。

《小城畸人》读后感(三):《小城畸人》

《小城畸人》对我来说阅读难度不算大,但我也不能真的看懂什么。 二十一篇中尤其喜欢《纸药丸》,只能说舍伍德了不得,几页纸的功夫,爱情便跃然纸上。另《难言的谎言》和《世事洞明》两篇也很不错。 小说运用人物再现法,以乔治.威拉德的见证者身份贯穿了温士堡小镇居民的生活,最后又以乔治告别温士堡作为小说的结尾,令人唏嘘。 作者在《小城畸人》里叙事的一个特点是先概括事件,然后展开叙述。作品叙事中独特的阻拒性对应了温士堡小镇上人与人之间或多或少的隔阂感。 “理解,是他最渴望的东西。”——乔治.威拉德渴望被理解,所以在最后只能远走故乡,离开温士堡。而“理解”又不仅仅是乔治一个人所渴望的东西,但只有乔治和那“千百个”人做出了解脱“小城畸人”身份的选择,这也正是乔治和镇上其他人不同的地方。而“父辈祖辈的无数人物,从世界的虚无中诞生,过完一生,重新消失在虚无中。”也暗示了这是个无尽的轮回,故事发生在温士堡,走了一个“乔治”,还会有许许多多的“乔治”走出去,当然更多的后来人选择了留下来。 最后,还是挺希望《小城畸人》影视化的。 另外,译者翻译的“旮旯”、“弄堂”、“没差”、“稽首”、“少东家”这些词看得我真的是一愣一愣的……

《小城畸人》读后感(四):我们不过都是畸人

《小镇畸人》这个名字让人不禁想到《俗世奇人》,但却一点都不一样,反倒是有些像《一千零一夜》的套路:

老头是一个想把床铺垫高些的作家,木匠是个内战的老兵,两个人凑在一起,本来是一件关于修床的事情,可躺在床上的老头偏偏胡思乱想,琢磨着自己认识的那些人,越想越有精神,才有了那一长串怪人的队列,有了这部小说。作者还在最后调侃道:至于为作家改装床铺的木匠,我提到他,只是因为他有点像那些被称为“普通人”的人,是作家写的《畸人传》中,与易懂、可爱离得最近的一个。”

技巧上有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意识流,现实主义等等等等。“他首次正式将潜意识写进小说,从此现实主义和意识流创作开始同时在美国小说中大放异彩,滋养了不止一代美国作家的成长,被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塞林格、卡佛等众多作家奉为偶像。”这些都是虚名,想到这里我突然懂了为什么这本小说集读起来有点生涩且需要很大专注,怕是这种朴实自然的潜意识的原因。

“把人变成畸人的,正是真理。对此,老头阐释得很透彻。在他看来,这些人拿了一个真理在身边,然后只遵照着这一个真理,活了一辈子。于是乎,人成了畸人,怀抱的真理成了谬误。”因为人认定了一个道理,将其当作信仰和本能,实际却不可得,便有了欲望,有了冲突。但要做出些什么,依旧道阻且长。

“按作者的逻辑,我们至少有两条路。一是享受古怪,做自己的怪人,因为在小说里,摆脱永远是没有用的。二是怀疑一切,时刻提醒自己真理也是五彩斑斓的,放弃执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看开”。”要我想,这两条路都是死路或者未知,因为这个时代并不鼓励和宽容这两种选择,并且很少有人能发现这两条路。

小说的结尾,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乔治威拉德离开了小镇,是摆脱固执、去往更广阔的世界呢?还是深陷困境,浑浑噩噩呢?都有可能,但还是留下了些许微小的希望:毕竟总会生出新的可能,或者一切积重难返。突然想到刚刚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表达,意思是:并不是去到更远的地方便一定能收获自由,自由的感受是从心底里生发和感受的。

面对自己的“古怪”时,我们有几分自信?又将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小城畸人》读后感(五):没有畸人的畸人传

这部小说的英文原名是《俄亥俄州的温士堡》,叫这种名字自然会让人忍不住与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做对比,而且两本小说还是同一时期,都是二十世纪初出版的,但是一对比《小城畸人》真是惨不忍睹。这种程度的作品居然号称“开创美国现代主义小说新局面”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都柏林人》为什么会被认为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作品?因为乔伊斯通过这部情节只是一些瞬间,但所有这些瞬间又并没有明确地与生活中其他的瞬间区别开来,不会产生什么明确的结果和影响的瞬间的作品表明,生活中没有什么瞬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生活的琐碎,徒劳,虚无,绝望之感是无差别地呈现于每一个瞬间的——只要你能真正描写一个瞬间。但《小城畸人》对生活的认识是相反的,这部小说集中大多数的故事都试图叙述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瞬间,一个把人毁掉的瞬间,并且将之相当笨拙地插入人物小传之后。(我也很惊奇一部具有现代主义开创性意义的短篇小说集居然一篇不落地介绍角色生平……)

《小城畸人》这个名字也不是中文译者加的,而是作家自己在楔子里用的,他称自己这部作品为《畸人传》,(用了英文单词grotesque,这个单词的原意是岩洞里诡异的壁画,我是从《遥远的星辰》这本小说的英文版里学来的,波拉尼奥用这个词来形容维德尔)“小城畸人”这个翻译相当好,将正副标题巧妙地融在了一起。

但作品内容是配不上这个名字的,小城畸人,它让人联想到那些被圈禁在封闭落后的小镇中,承受内心激情折磨的人,他们或是因为外表平庸或是因为机缘巧合只能在小镇生活的死水一潭中挣扎,被内心的激情和生活的琐碎磨损成一副怪异的样子。对,没有悲剧,没有崇高,没有美,没有任何事情发生,根本没有能够让激情冲决而出的瞬间,即使一不小心迸发热情也立刻意识到这是自我欺骗,生活才没有值得全身心投入的忘我瞬间刚刚只不过自欺欺人而已!无事发生才是重点,但本书总是试图创造一些乏善可陈的瞬间来说明生活的悲剧性,他在寻找那些节点,那些人生为什么就失败了的节点。殊不知这样的节点是不存在的,人是在持续不断的打击中走向失败的,我们挑选一个瞬间只是因为这个瞬间和其他的瞬间毫无区别~哎,一本号称开创现代小说的小说集,居然没有理解现代生活的悲剧在于生活中已经没有任何可以称之为悲剧性的东西。

总之,小说和畸人没有任何关系,充其量算是说了几个孤独者的故事,这些故事中的孤独者都喜欢向作者,也就是书中的人物——记者乔治威拉德讲自己的故事(从文本中我看不出来他们这样做的理由)。即便如此,即便只是讲几个孤独者的故事,乔治威拉德也一个都没讲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