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利他主义者之死: 乔治·普莱斯传读后感精选

一个利他主义者之死: 乔治·普莱斯传读后感精选

《一个利他主义者之死: 乔治·普莱斯传》是一本由[以]奥伦·哈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假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48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利他主义者之死: 乔治·普莱斯传》读后感(一):利他主义究竟为何

标题似乎想讲述某人生平,但内容全面围绕利他主义的生物遗传、社会文化等理论展开,通过一个人的生平,对各种遗传进化理论做介绍,对标题中的乔治·普莱斯的生死(至少在书的前半)反倒并不怎么在乎。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因为要沿时间线对人物生平进行介绍,于是对进化理论的描述就只能简略带过,而因为是沿时间线展开的,普莱斯的出生前、幼年和童年时期,作者几乎都在介绍各种进化理论,我差不多已经忘了乔治·普莱斯是谁。

说回书的内容,一方面是进化理论,根据我的理解,各种进化、道德来源的学说似乎都没有确实的、不可撼动的证据,有的只是“能够解释某种情况”而已,不能服人,而且随时可能被推翻;另一方面是关于乔治·普莱斯其人,智商极高,生平复杂,研究过化学、计算机、经济学等各个学科,经历了从无神论者到笃信基督到二次皈依,历经了研究员、大学讲师到流浪者各种阶段,从美国到了大洋彼岸的英伦,最后在非法占据的小楼里亲手结束了生命。如此庞杂的内容,我几乎无法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甚至看到最后,连利他主义到底是什么我都没有搞清楚。按照乔治·普莱斯的所做,利他主义似乎是帮助他人,为他人提供自己能提供的一切,他把酗酒的流浪者带到自己所在的大学研究室让他们居住,把自己身上最后一便士给了街头的流浪者。但他的所有物又是从哪来的呢?是写信让自己的兄弟从大洋彼岸寄过来的。也就是说,他每进行一次施舍,就会相应地进行一次索取,他自己并不产出任何东西,仿佛一个施舍中介。所以这样的行为体现出的利他主义到底该怎么定义呢?在我看来这个过程中,如果排除掉他这个不赚差价的中间商,就是有资源者对无资源者无偿的付出,那是不是说无资源者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施舍然后在施舍上睡大觉呢?

越读书我就越迷惑,本来是想从书中找到一点确切的证据或是理论,但我似乎越来越混乱,希望这只是一个阶段,能够随着读书的深入自然消失。

《一个利他主义者之死: 乔治·普莱斯传》读后感(二):善良的公式

1

2

是个体选择(自私)还是群体选择(利他)?自然选择,与随机漂移?

基因并非决定一切。后天的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影响了基因的适应性,并进行选择。

感觉文中提到的那种互帮互助的学术友谊非常让人向往,而且学术氛围特别好。

是一本有趣的了解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著作,标题取得好。文中也不乏许多处深刻的探讨。

对推理论证过程的描述也很生动通俗,非常有意思,仿佛跟着经历了那个年代和Price的一生。

看样子利他主义者的实践绝称不上令人向往,人无法改变另外一个人。Price的实践,又能有几个人做到呢?

互助在某些情况下是有利于群体的生存的,比如在均具有利他主义倾向的群体之间,相比具有自利倾向的群体,他们就更有可能助推彼此通往成功(在弯曲的巷道的竞争)。但如果是一个群体里,既有自私者,又有利他者(在笔直的大道上),那么,显然利他者容易被自私者利用和掠夺。

这里还可能涉及到博弈论的知识,即囚徒困境。怎样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不能预知对方会如何出牌的情况下,最好的应对是“背叛”。对此加以扩充,延展为各种应对策略,比如“鸽子”、“老鹰”、“报复”、“逃避”等,其中收益最大的策略是“报复 ”。因此,一个集体里,对不合作者加以惩罚,采取报复策略,是为了宣示自己是团体的一份子,有利于团体的延续。其实,不同的策略也有不同的支持基础。比如,逃避未见得是坏事,因为可以加速竞争的结束,认输者越早退出,成本越小。动物世界里,为什么会进化出装饰性大过攻击性的鹿角?因为消灭对手并非其真正目的。其实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利他,为的是整个种群的延续。动物的精妙和神性体现在,它们进化达到了计算机运算得出的合适值。

有一些有趣的结论,互助行为更常见于亲缘关系之间。所以,人会对和自己相貌相近的人怀有更多帮助的善意,而像继子女则更容易遭受父母的虐待(感觉可以去裁判文书网看看)。于是想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Price公式的具体推导我其实看不懂,太久没学数学,协方差的概念都忘光了。个人感觉,是因为这个公式可以含括多个层面的变量和分析,可以结合不同学者在各自层面上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探索,所以要更为完整。里面还说道,一盎司的数字胜过十吨的语言,非常有趣。

《一个利他主义者之死: 乔治·普莱斯传》读后感(三):或许道德的追求是比合作的本能更可怕的存在

孤独的天才

如果让我们去预测一个会站在进化遗传学顶峰睥睨众生的英雄,乔治·普莱斯绝对不是我们会选中的人,甚至不是我们会考虑的人。他性格古怪,家庭破裂,更别说人生的最后几年看起来与流浪汉别无二致。他是神童,是天才,但他仿佛不知道要把自己的才华置于何处,亦或舍不得只将自己的才华置于一处。他研究过辐射医学、半导体、卟啉、超自然现象、经济学、“设计机器”、外交政策、计算机、神学和进化遗传学。他不是我们认为的或者期望的那种在某个领域专注一生,靠积累和天分功成名就的学者。他更像一个游侠,永不停歇的游荡在他感兴趣的领域探寻宝藏。

就这样的人,独获秘宝,你说那些勤恳耕掘的矿工们生气不生气?

“利己还是利他?”性状的进化已经基本成为了无可争议的共识,行为的进化此时成了检验进化论成色的最终试金石。自然到底是环境和个体间互相伤害的黑暗森林,还是互相促进繁荣的伊甸园,既是解释众多生物行为的答案,也是讨论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但如果我们回头认真看看生命的演化进程,那一个个奋力生存繁衍的低等细胞聚集、分工、分化,一步步演化成千姿百态的多细胞世界,也许我们会得到些许启示。生物,可以是一个单独的行为个体,也可以是由一群特化的单细胞生物聚居共生的集群。从这个角度来讲,或许合作才是生命永恒的主题,而竞争只是合作五线谱上强劲的音符而已。

听上去,生命应该更像是一首抒情歌在时间的长河里萦绕不绝。

“按照达尔文的说法,进化是人类产生道德的关键。”但社会学家最想从进化论学者那里得到的是一个更进一步的答案:人类的道德到底是否超脱于自然界中的利他主义?这决定着人类是徒劳的在自然的手掌心里翻跟头,还是早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能通过有意识的行为与自然抗衡。但是从进化论中学习越多,越会发现,人类的行为仿佛不是在进化,而是在退化。

这种退化随着社会发展愈演愈烈。不间断的城镇化压缩了人的生存空间,市民间的竞争取代了以往村牧民的合作,货币交易的冰冷取代了互助的温情。生存的压力源从自然变成了彼此,欺骗成为了日常,信任变成了稀物。我们变成了囚徒困境中的囚徒,变成了博弈论里非赢即输的玩家,战胜对手变成了唯一的选择,非对称优势变成了唯一的追求。

我们可以这么说,对自然选择的敬畏使动物将相互的冲突控制在互不伤害的范围,而人类则带着对自然的傲慢不断升级战争的烈度。直到我们有了可以毁灭一切的武器,对灭亡的恐惧才又上心头,一边默契的控制住了战争的规模,一边默契的追求更加毁灭性的新力量。

因为竞争所以没有信任,因为没有信任所以不会合作,因为不会合作所以互相疏远,因为互相疏远所以彼此恐惧,因为彼此恐惧所以加大竞争力度。然后再循环。

所以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道德,那是因为我们明明白白的知道我们缺失着什么。

只是我不知道,这是人类自进化之始就无可避免的代价,还是错误选择导致的蝴蝶效应。更不知道的是,我们未来会如何。

回到本书,第一部分里乔治·普莱斯堪称精彩的人生经历,进化论的纷争和社会科学的追求与实践,仿佛三条并行的河川在第二部分汇聚成了浩瀚的洪流,冲破了笼罩在进化学说上的厚重迷雾。对于乔治·普莱斯成果的价值,或许只有他的知己比尔·汉密尔顿的评价才最中肯。“乔治的这个公式极为重要,而他是全世界唯一认识到这一点的人。这个协方差公式让人们明白,虽然从表面上看各种学说似乎是从现代进化生物学的几个完全不同的峰顶上抛下的绳索,但事实上所有登山者都在沿着同一座山峰的不同侧面向上攀爬。”

他的成果让人们认清了行为进化的关键,但也会更加深刻的揭露出人类的本性。

正如冯·诺伊曼所深信的,人类的本性如奥威尔所言,是“深不见底的自私”。

这恐怕是关于人类世界前途最可怕的预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