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读后感100字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读后感100字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是一本由[法]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17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读后感(一):与书为伴,总有惊喜

在地铁上读书,本身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当然,我也很欣赏这种读书的状态。《地铁上读书的女孩儿》是一本能让你安静下来的书,让寻常的午后变得美好,我经常坐在窗前,一边读着这本书一边享受着这阳光灿烂的午后和这些许的宁静。主人公朱丽叶就是一个在地铁上读书的女孩,只不过相较于打开自己的书阅读,她更沉溺于观察周遭那些喜欢读书的“同类们”。书中很多句子和朱丽叶的想法,会引起我或者每一个喜欢读书的人的共鸣,比如“与书为伴,总有惊喜。” 这句话。有人说过,这句话适合挂在家中有书的地方,因为那是一个家的灵魂栖息之所。一个情节性不强的故事,却能够让人从中汲取到有益的养料,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见识——与其说这是故事的力量,倒不如说这是书的力量!正是一本本好书,才有利于人们去开拓更为广阔的人生天地。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读后感(二):成为“朱丽叶”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是经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由法国作家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所著,张昕翻译的一本书籍。

作者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曾在法国著名的伽利玛出版社工作,后成为全职作家。自1991年开始,克里斯蒂娜已经出版了五十余部小说,获得安提戈涅奖等近九十项奖项和提名,受到各个年龄层读者的喜爱。她本人狂热喜欢阅读,同时也喜欢尝试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

译者张昕,法语语言文学硕士,翻译学博士在读,擅长儿童文学翻译及影视翻译。主要译作:《冬日之歌》、《蓝精灵》系列、《臭狗普利》系列等。因此,本书完全能够通过译者传达作者的思想。

故事的主人公是朱丽叶,一个房产中介小职员,每天都在同一时间搭乘地铁。她喜欢观察周围读书的人:上了年纪的女士、珍版书的收藏者、在247页落泪的姑娘……

一天,她决定提前两站下车并偶然进入了一个图书站,了解到一件新鲜事儿——把旧书送给适合它的人。朱丽叶惊讶地发现,这正是自己想做地事。

越来越多地人在朱丽叶传递地书中,发现心中被遮蔽地梦想,获得改变生活地力量。然而,当有一天,图书站地全部责任落在朱丽叶一人肩上,她勇敢地承担起责任,把一切全都整理好。

“这个故事能说服所有人变成热爱读书的人,即使最懒散的人。”法国《优选》杂志这样评价道。同时,英国《书商》杂志也给出了高评价:小说表现了文学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讲述了人们是怎样出于对书籍的热爱而彼此紧密相联。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读后感(三):心灵药方

我是一个只看纸质书的人,从小到大没看过电子书,就像看好的电影,我从来都要去电影院看,用电脑看的只能叫视频并不能叫电影,这是一样的道理。当我第一次坐地铁的时候是我考上大学第一次前往上海时,当时觉得很新奇,不过没过多久就没那么好奇了。不知不觉我就发现了地铁里每个人都插着耳机,低头盯着自己的手机。有的是玩小游戏,有的是看电子书,有的在发微信,因为在地铁上的时间很尴尬,由于大多数时间都是站着,所以一只手能够拿的消遣工具也就只有手机了。

其实我有想过在地铁里看书,不过真的是太麻烦了,如今我已经做了5年地铁,在我印象里一共就看到过两个人在地铁上看书的。我不知道国外的环境怎么样,不过看这本书我就觉得法国确实是一个很适合生活的地方,我很羡慕这本书中的主人公朱丽叶,她能够在地铁上发现更多不一样的风景,观察别人手里的书可比观察别人手里的手机型号有趣得多。

如何选择适合一个人的图书,在书中有这样一个机构,通过观察得知身边人所需要的书。当朱丽叶从茫茫人海的读客当中的一员,转变为传递者的身份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同样是和书打交道,但后者更多的是要了解活生生的人。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座巨大的图书馆,哪怕只是摘出一个片段,信息量都是巨大的,因为一切都有上下文的承载。读书的意义自始至终都那么重要,学校里还是延续着纸质的课本,语文课依然会给大家更新最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写书的人也越来越多,不过从质量就能够看出,现在写书的人都不怎么看书。

朱丽叶的职业是我所向往的,能够通过书籍救赎自己,更能够帮助他人,与其让那些书摆在家里落尘土,不如交给需要它的人。我们每天都在寻找答案,而答案往往就在我们身边,有时只是差一个理解,有时可能只是差那么一瞥,做一个心灵上的医生,把书籍当作药房去治愈身边的病人,找到共同的精神家园。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读后感(四):传递书,也传递一份温暖和力量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朱丽叶的女孩,经常在地铁上读书,作为一个图书传递者她还肩负着把大量流转图书送出去的任务,所以有时候你常常看到一个捧着一本书坐在地铁上,却并不阅读常常凝神瞩望每一个人的女孩,常常被人误以为传销,骗子的女孩。

朱丽叶的人生轨迹从遇到苏莱曼开始转变,其实整篇书也没几个人物,一个同事,一个苏莱曼,一个小女孩,一个朋友,如果苏莱曼的妻子和那个自杀的也算的话,也就七个人。朱丽叶最初有一份自己的工作,后来辞职了,专注图书的传递工作。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当你为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犹豫不决时,你碰到了同类正在做着你羡慕的事情,犹如一针强心剂。

朱丽叶逐渐感受到了苏莱曼为了书籍做出的努力并深深地为之吸引,那个自杀的姑娘让她深受震撼。她从图书的最初传递者,慢慢的成长为像苏莱曼那样。把心血和努力付诸于书籍,并当做终身的事业来做。

书中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环节“图书漂流”,百度之后发现这在北上广有少量流行,在内地普通城市根本没有。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书籍以这种方式传递出去,很有趣。很想效仿这个方式,但是想想具体的工程,图书的选择,分类,发放,放置地点,图书的追踪,网站,联络等等。一想到这么多困难,又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只好作罢。这不是一件小事,需要有全身心付出的人来做这个,目前看来,我还不满足条件,至少我不能放下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这个行动中来。跟朋友提了一下,朋友更是当头浇了一盆冷水,说这不现实。

转而想到书籍,有关书籍的至理名言数不胜数,书是伴随人类成长和发展的最重要工具。在儿子小学语文课本上的第一条名人名言就是高尔基的那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还有后两句,那就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朱丽叶用一本书影响了一个同事,甚至还创造了业绩。但是她更想给每一个人选一本适合他们自己的书,或许可以早些帮助到那个自杀的女孩子,或许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哪怕只是能让人读下去,打发一点时间就可以。

这个世界上一切愚蠢和错误的行为都只能归结为,好书读的少,没有足够丰富的知识和内心,人类的思想就会局限于一隅。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个人的发展和进步都跟你所获得知识和技能息息相关。这些知识和技能从哪里来?从人类文明的结晶“书”中来。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读后感(五):《地铁上读书的女孩》:你有多久没读一本书了?

你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一本书了?在每天上班坐地铁时你又在做什么呢?在无聊的时候你又在做什么呢?有没有想过碎片时间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你有没有想过要从此改变。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做朱丽叶的女房地产销售员性格孤僻却酷爱观察地铁上的车乘客,车上的乘客都手握一本书,有看昆虫科普的神秘男子,也有看到固定页码的就会泪流满面的女孩,最终朱丽叶却参加到一个神奇的书籍传递组织。 在这个书籍漂流的组织里,朱丽叶逐渐找到了自己与书之间的神秘联系,她曾经在辞去房地产销售职务的时候送给昔日同事每个人一本书,因为一本小小的书籍改变了其他人的命运。当她开始意识到书籍的魅力,她开始认真从事书籍漂流工作。 可书籍漂流的组织者患病去世,朱丽叶先帮助他的小女儿找到母亲,又开始组织一场浩浩荡荡的移动书房漂流活动。其实书籍漂流这种公益活动在现在社会已经存在了,但是这种活动仅仅是将书放在某个地方,等待着被人发现,可是看见这本书的人未必真正的适合。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故事都有它所适合的人,《地铁上读书的女孩》提供了一种新的传递方式,要求传递者能够近距离观察被传递者的生活,选择出适合传递者的书籍与故事,让他们能够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这样才能将书籍真正的作用发挥出来。 书其实是有灵魂的,它集结了作者的智慧和心血,看书的人只有经历相同才能体会到作者的苦心孤诣,读书本身就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虽然两者不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但作者单方的倾诉,读者自身的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上的交集。 我一直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本无用的书籍,只不过是不适合而已,所谓开卷有益就是这个意思。读书漂流的活动将合适的书送给合适的人,像《地铁上读书的女孩》提供了一种新的公益方式,发现了现有的漂流活动的弊端,并提出了真的改进,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可以被大家采取的方案。 公益自身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需要的人,现在的漂流仅仅是提供了书籍,并不能保证书的作用究竟能够发挥多少,这种近距离观察然后进行有的放矢的赠送,才是真正的公益,不图回报也要将注重公益的效果,这样的公益才不是一句口号。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样子,读书时这个世界上最廉价的增值方式,也是成功最简洁的道路。如果人生路上感觉孤独,可以去书里看看那些与你有相似经历的人是如何自处,如果感觉迷茫,也可以去书中找寻前进的方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