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摘抄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摘抄

《包法利夫人》是一本由[法]福楼拜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包法利夫人》精选点评:

●翻译得节奏感一流。看到爱玛死的时候,终于能理解福楼拜为什么会大哭了

●这部小说里包法利夫人之外,可悲的人物太多了,世界终究是在势利小人的手中的。

●虚荣与爱情;爱玛爱得虚幻、忧郁、痴狂,查理爱得笨拙、懵懂、用力。一个渴望爱却不会爱的女子,追求的是独属于“上流社会”的昂贵爱情;和一个爱得深却无法得当表达的男人。浪荡的罗道耳弗、初识风月、善心未泯的赖昂,精打细算、充满市侩气质的有趣的郝麦。印象比较深的片段:爱玛还侯爵的舞会上、农业展览会上、爱玛与教士的对话、卢昂老爹得知丧女时的落寞、查理得知妻子的背叛后的猝死。P306"那些不能言喻的恋爱心情,她试着参照书本虚构出来的心情,她如今又多向往!她的新婚期间、她骑马在森林的漫游、跳华尔兹的子爵和歌唱的拉嘉尔狄……”

●有炒冷饭的嫌疑,不过这版书整体挺轻的。

●一切不过是一场梦。

●这么“作”的女人肯定有,可没听说过这么卑微的傻男人。

●4.5星吧,其实我觉得李健吾这个译本现在读来不太顺畅,大概时间太久了。人文新出的网格本用了轻型纸,封面和装订也显得很脆弱,不甚喜欢。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一):流畅的诗,艰苦地写

“流畅的诗,艰苦地写。”多年以后重读《包法利夫人》,更懂得了波瓦洛这句诗的含义。

行云流水的叙事,清澈完美的语言,没有拖泥带水,没有突兀的大抒胸臆。福楼拜始终秉承其所信奉的“科学胸襟”,心平气和地写着。

写一下爱情,再写一下金钱;写一下乡间生活,再写一下都市风尚。没有惊心动魄的交集,却又有山雨欲来的风声。终于,当“爱情”消逝,债台高筑,乡间与都市,都再无立锥之地,爱玛只能选择走向另一个极端。

福楼拜坐在自家门口涕泪横流。朋友问怎么回事。答曰:包法利夫人死了。

在福楼拜看来,包法利夫人就是他自己。其实,包法利夫人,也可能是我、是你,是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

人们常痛苦于环境的庸俗、生活的窒闷、理想的毁灭。对比当下,似乎“往常最坏的岁月,也像值得留恋”。——当时多幸福!多自由!多少希望!多少绮梦!现在什么也没有。

爱玛对于大巴黎的幻想,不禁让人联想起哈代《还乡》中埃顿荒原的美丽姑娘尤斯塔西雅,“她们”都觉得被“困住了”,去大巴黎才能解放自我。或许可以这么理解,“巴黎”并不是一个具体城市,而是一切遥不可及的、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远远超过了现实生活的代名词。

“最庸俗的登徒子念念不忘东方皇后,个个公证人心里全有诗人的残膏剩馥。”重读《包法利夫人》,向过往的登徒子、诗人的残膏剩馥告别[苦涩][苦涩][苦涩]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二):当我读书时,我读些什么

记得初二那年暑假,学校补课,语文课上老师讲起了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常识,具体都学了什么已经忘了,可唯独记得老师提到过一句,如果你想知道人吃砒霜后的感觉,那你就去看《包法利夫人》,因此《包法利夫人》这本书就记在了脑子里,想着有朝一日读来看看,可直到今天才真正将初中时期留下的这笔文化债还清。怀念那时的补习班和语文课,除了学习不可避免的应试内容,语文课还是能做到文学启蒙的,也把我领入了文学的大门。对于现在的语文课堂,虽然我没有做过调查和了解,但参考现阶段教育的种种乱象,我猜是多半不如我们那个年代的。当时每册课本最后都有推荐的文学名著,虽然老师没有强制要求,自己也都会买来阅读,至今记得阅读的第一本文学名著是《爱的教育》,而周末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去书店街一家家的逛。对了,那时开封的书店街两侧的店铺还都是书店,里面的书也都分门别类,种类齐全。如今的书店街两旁充斥着快餐和小吃店,零星的几家书店显得那么不与时俱进,感叹这些书店老板的“不忘初心”,可走进去一看,书架上全都是花花绿绿的教辅资料。每当外地朋友问起来为什么书店街上没有书店还自诩为书店街时,自己也不免汗颜,只能打趣道开封的文化底蕴不在书店街,那在哪里呢,恐怕连我自己都说不清了。

说回《包法利夫人》,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情节,也没有现在流行的一百八十度反转,虽然福楼拜的法文原文有如音乐般跳动,可即使译者水平再高,也还是会损失原本的节奏,我们也体会不到法语的美丽。就是这样一部外表平淡的小说,被后世奉为经典,靠的是作者对人性的剖析,文中插图漫画的名字叫做“福楼拜在解剖包法利夫人”,福楼拜也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自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包法利夫人,读到一些章节,很难不产生共情和代入感。这样的文学,悬念并不在剧情,而是写作手法和结构,就如初读《包法利夫人》的前三章,女主甚至都没露脸,自己一度认为书中的包法利夫人指的是男主的母亲,直到后面才弄清楚。

《包法利夫人》还有个副标题叫做《外省风俗》,文中描写了大量19世纪法国的社会风俗和人文面貌,通过这些细腻具体的描写,后世得以一窥摄像机出现前世界的样子,历史以这种方式得到记录,这也是自己着迷于世界文学名著的原因,通过文字,对世界能够多一分认识和了解。这样的文学名著以他纯天然的营养滋养着人类的灵魂,如同我们吃的一日三餐,慢慢滋养人,将我们的精神塑造成如今的形体。对比现如今的网络小说或者网络爽文,犹如食品中的科技与狠活儿,即便添加再多的防腐剂,也终究敌不过时间。

标题中的这个句式最早出自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的短篇集《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雷蒙德·卡佛是村上春树喜欢的作家,所以村上也有一本书叫做《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里借用一下,当我读书时,最喜读的就是《包法利夫人》中这样的“外省风俗”。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三):女人死于浪漫

我之所以起这个标题,是我想大胆分享我昨天的梦,醒来会很怅然失落,我醒之前梦到一个我非常倾慕的男人,梦里记不清我是在上学还是上班,这个男人他只是一个模糊的具象,就像艾玛读小说幻想的浪漫爱情里的男主角,梦境是你所恐惧和渴望的,梦里的男人是我暧昧的对象,仅仅是那种暧昧的浪漫感觉,就让我真的宁可活在那个梦里,所以我明白了我为什么活在现实里不快乐。

艾玛在修道院的时候接受的教育是压抑少女天性的,而她读的书里都是有关爱情的风花雪月,哪个怀春少女不梦想一个浪漫的白马王子呢,可是如果你把浪漫当成生活的目标,那么人生就真的很悲剧。可能你会觉得我说得过于绝对,那你可以当作我就只是从一个女人的感同身受的角度来看。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评价说,“福楼拜秉承医学的冷静,解剖人性。”“他的小说人物都是些不三不四、无可奈何的角色。晚年说:我还有好几桶脏水(粪便),要倒到人类头上。”而我和艾玛就是他笔下不三不四的人物,我也有爱我的男朋友不离不弃很多年,可是我心里依然幻想浪漫,依然有我的不甘心,这些我都不敢告诉他,也不敢让他知道,我的心境也是如此:“可是她呀,生活好似天窗朝北的阁楼那样冷,而烦闷就像默不作声的蜘蛛,在暗地结网,爬过她的心的每个角落。”我有人爱可是我不快乐,因为我没有得到我想要的浪漫,而我曾经被我自以为是追求的浪漫伤得遍体鳞伤,但是我依然期待浪漫,我想就算艾玛知道,不,我想她其实一开始就知道她这么做是危险的,可是追求浪漫就是她的毕生所求,这已经注定了她的悲剧。

我可以非常绝对地,没有任何余地地断定,如果你没有感同身受的相似经历和心境,真的没办法去理解这个人物,你只会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一个人物,我觉得这个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为我是和艾玛一样的恋爱脑,追求浪漫主义,所以我为她难过,但是我绝对不会批评她,因为我就是另外一个她,只是我没有碰到合适的机遇去创造更多我想要的浪漫,或者也因为我没有她美貌的资本追求我想要的浪漫,这或许帮我留下一条命安稳活下来,所以我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不幸。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里》说过:“人总归是人,当一个人激情澎湃,而又受到人性局限的逼迫时,他即使有点儿理智也很少能起作用,或者根本就不起不了作用。”我宁可做一个激情澎湃难以控制自己的人,也不想做一个时刻用理智压抑自己的无感情动物。而我最近的痛苦就是,我已经遇不到现实里让我激情澎湃的人了,或许我的眼光随着我年龄增长越来越苛刻,而我自卑感也在与日俱增,所以我就更不快乐了,虽然我活得很安全,没有债主,也没有秘密要掩藏,可是这种安全感只会让我觉得乏味窒息。因为“藏在我心里的一切痛苦之源也正是当初那个一切幸福之源。”

读了这部小说我不知道对我有什么帮助,或许帮我更加认清自己,但我依然对自己的心态束手无措,但是就好像你是一个迷路人,如果这条路上只有你自己迷路了你会很害怕,但是你看到很多艾玛这样的人也在和你一样迷茫,也就不会觉得自己太悲惨,这个算我读了这部小说的意义吗?人比动物高级就是因为人的情感更丰富,人类有思想,但是这也是人类的悲哀所在,动物只要吃饱喝足就快乐,但是人的七情六欲永远是欲壑难填。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四):狂热的爱情主义者

先说一下对译本的感受吧,粗略看过李健吾的《咀华集》,非常喜欢他对文学、对文字的感受和表达方式。读了他翻译的包法利夫人后,更觉如此。书中的一些景物和细节描写给我一种非常精美的感受,虽然不懂法语,但是看到了译文后觉得法语应该也同汉语一样,是一种相当精妙的语言,可以传达出丰厚的意蕴和感情。

我粗略将爱玛定义为一个狂热的爱情主义者。她不会掩饰自己的欲望,发现了查理的平庸后,她便经常幻想一段浪漫热烈的爱情,渴望能够找到像舞会上遇到的子爵那样的男子。她甚至会暗暗忌恨,那些贵妇人的腰没有她纤细,为何却能过上她向往的生活。爱玛充满了强烈的反抗精神,只是这种反抗不合时宜。被邀请去庄园参加舞会时,爱玛看见灯红酒绿的上流社会生活,看见贵妇人和男子之间暧昧的调情,她跳舞,她转圈,她离开,她眷恋。这是她生命中第一次和所谓的上流社会靠近,她是欢喜的,这就是她想要追求的梦,这幅景象在她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致于她后来给孩子取名为白尔特,因为她在那天的舞会上听见人这么称呼一个年轻的贵族小姐。以致于她后来落魄发疯时,眼前出现了子爵的幻象。爱玛的第二个爱情对象,是在永镇遇到的赖昂。她才生下孩子没多久,倾慕于这位练习生的外貌、才学、谈吐。如果说爱玛一生都处在苦苦追寻爱情的旅途上,那么永镇和赖昂的初遇,或许是后来充满了肉欲和算计的欺骗中稍微美好的记忆。赖昂送了她一盆仙人掌,她在窗子上搭了花架,他也在窗台养花。直到赖昂要离开永镇来对她道别,两人也没有做出越轨的事情。

倘若故事在此结束,爱玛和查理过完平凡而安稳的一生,那么整本书至多会萦绕一层轻淡的忧郁罢了。罗道尔夫出现了。相较于赖昂,他是一个狡猾的情场老手。他不爱爱玛,甚至觉得这个女人有一些蠢,但是爱玛年轻貌美,这就够了。查理早上会早早出诊,爱玛会趁着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就去同罗道尔夫幽会,或者是趁着晚上劳累了一天回到家的查理熟睡的时候,偷跑去花园的长凳上见罗道尔夫。爱玛还提出了要和罗道尔夫私奔,这是她以为自己和爱情靠得最近的一次,她一想到自己将通往幸福,对查理都温柔了起来,彷佛是为了留下告别前的最后一丝体面。精明的罗道尔夫固然是不想和她私奔,用各种蹩脚的理由,把指定的日期一拖再拖,最后竟然延迟了八个月之久。沉溺于爱情的爱玛竟然也相信了他的缓兵之计,置办好了斗篷和箱子,等了他八个月之久。厌恶爱玛的罗道尔夫托人去给爱玛送了一封道别信,彻底了结了爱玛的梦想。收到信的爱玛疯了,差点从窗台上跳下去。她深爱罗道尔夫,也相信对方深爱她。可是,她不过是男方泄欲的一个玩物罢了,只是这个玩物比其他玩物有着更好看的皮囊。爱玛差不多死了。

如果到这儿故事结束,失去爱情的爱玛和查理过完平凡而安稳的一生,整本书在浓厚的忧郁中会夹杂着一些悲哀的浪漫主义色彩。然而赖昂再次出现了。此时的他经过世俗欲望的洗礼,已经不再是永镇的那个赖昂了。他在剧院看见了包法利夫妇,就开始盘算着怎么把爱玛搞到手。查理给人做矫正脚的手术失败后,本来还在尝试着去爱查理的爱玛越发感到查理的平凡,以去卢昂学钢琴为由,每周四都去和赖昂相会。或许赖昂还存在一些在永镇的爱的遗憾,但我认为在得到爱玛之后,这点可怜的可以被称为爱的东西也慢慢消失殆尽了。赖昂想要去一家便宜的旅馆,而爱玛坚持要住条件好的那家,并不惜为此补钱。久而久之,爱玛曾经萌生的对赖昂的爱情,在遗憾弥补过后,也堕落成了欲望。她知道自己不爱赖昂,但是和赖昂在一起时,她觉得欲望得到了满足,那是一种在查理处得不到的东西。于是她不断向商人勒乐透支物品,将房子财产抵押完了,依然无法弥补债务的亏空。放债人看上了她的美色,却被她拒绝。这是她保留的最后一点尊严,是她的最后一丝清醒。她想要补救八千法郎的欠款,去找了富有的罗道尔夫,对方不愿意帮忙。去找了赖昂,赖昂也不愿帮她。她此时已经不再是那个为了爱情脑热的单纯女人,她看出了罗道尔夫的富有与吝啬,看出了赖昂欺骗她的谎言。她曾经最相信的爱情彻彻底底背离她了,于是她的信仰崩塌了。她需要爱情,没有爱情她不能活,可是现实告诉她,她希求的那种爱情,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是她不够美吗?她的光彩可以让很多女人都嫉妒。是她不够真诚吗?她为了罗道尔夫甘愿抛下女儿私奔。为什么爱她的是那个踏实蠢笨的查理?为什么爱她的不是子爵?为什么她爱的一切都抛弃了她?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才导致她终其一生,未曾拥有过理想中的爱呢?她想不通,她觉得叹恨。她吞下砒霜,了此一生。

她不是一个世俗道德标准中的好女人,但无疑她拥有称为一个好女人的所有条件。她所孜孜以求的,短暂成全了她,而后毁灭了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