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流浪地球读后感精选

流浪地球读后感精选

《流浪地球》是一本由刘慈欣著作,小当当 |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页数:1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浪地球》读后感(一):保护地球就是保护自己

看完了这本书,给我的触动很大。从没想到,地球会变成世界末日的样子,可能是我们人类能生存的时间太少了,少到只为自己这一辈子考虑,少到只有了‘人生苦短,需及时行乐’的想法。一代人类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人类的时间确实无限的,我们应该保护地球生态,让地球的寿命得以增加,让人类的寿命增加。对于外太空的勘探,我们现在能做的还有很多,好像地球,人类对于宇宙来说,只是很小很小微不足道的尘埃,可我们的使命与责任却是无限的。

《流浪地球》读后感(二):除了脑洞,我还喜欢大刘别样的语言美

看完《三体》三部,作为曾经的理科生,真的崇拜上了大刘。看了电影《流浪地球》,虽然有说各种剧情不合理的,但是国内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真正的科幻片呢,立意和画面真的很棒。

后来在买的大刘短篇小说合集《带上她的眼睛》里看到了《流浪地球》,不得不承认,最开始有点小失望。可能是因为电影中超燃的剧情和画面,小说原著其实是没有刻意强化电影中宣导的一些情节,原著会更平淡一些。但是这平淡别有一番风味。

大刘这些看似平淡的语言,需要我们静静地去品味。有时候明明可以感觉到大刘细腻的情感,但这些情感他一定要用貌似"粗糙刻板"的理科语言表达出来。而这种别样的语言美,也正是除了脑洞之外,让我崇拜大刘的地方。

一直想找个机会梳理下自己对大刘脑洞和别样语言美的理解,希望能有那么一个机会让自己静下心来整理自己的思绪。

《流浪地球》读后感(三):电影与书还是不同的

《流浪地球》当年在影院上映的时候我看过了一遍,貌似写过一篇影评。最近花了一上午时间把银火箭少年科幻系列版的《流浪的地球》书看了一遍,又花了两个小时时间重新看了一遍电影。我就是想看一下书与电影到底有什么不同,电影有没有很好的还原书的内容。书中有没有说地球逃离木星后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到达新的星系后如何生活。

初始我以为这本薄薄的书是只写了一个故事,就是改编成了电影的那个故事,以为书中交代了地球流浪故事发生的起始经过结果。但事实不是那样的,流浪地球只其中一个故事。其余三个是不相关的科幻故事,写的也很棒,但不是我关注的重点。

电影中有刘培强有韩子强有刘启有韩朵朵有等等一些列人物。讲述的是地球在逃离木星引力时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有空间站停转,有大面积发动机停转,有人们的救援,等等一系列的故事交叉。

书中没有这些人物,只有小星有小彬还有一个不知名的主人公。逃离木星的时候没有发生故事,但是在近日点和远日点才会有恐慌。只是在太阳接近大坍塌的时候发生了大动乱。那是因为太阳迟迟没有变化,让大家以为地球流浪这个决定是错误的。于是大家想回太阳系,回到原来的位置。大叛乱发生后,想回到地球的人也取得了胜利,然后太阳也发生了坍塌。

我是先看的电影再看的书,书中的故事让我对书略有失望,书并没有像我想的那样交代故事的起因,更没有交代结果,像电影一样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也或许是因为看的版本不对,下次有机会换个版本读一下。

看了这本书,我终于知道大家为什么说他写科幻厉害了。这四个故事各有不同,写的有都那么精彩。有虚有实,有已经发生的事情,有已经发生的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幻想。确实让人心服口服。希望作者以后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故事来。

《流浪地球》读后感(四):科幻难在世界观的合理判断

科幻小说,其实挺难写的。原因1,要合理科幻,要有“科”,不能全是“幻”,这要求作者要有相当的理工科基础;原因2,情节要精彩,这也是小说的必备要素,这要求作者有相当的文学素养;原因3,作品要有合理的“”时代观”,即小说中的人类社会要符合假想的“未来观”。原因4,要有巨大的想象力。个人认为四点中,第四点靠天吃饭,但第三点最难,因为在人类历史中,人类社会价值观是不断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的。人类的价值观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可能全然不同。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人生而平等”,从“三妻四妾”到“鲜肉文化”,每个观念的出现都有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秦始皇不能想象美国人可以随意批评总统,我们现在也很难理解以前女人为什么要裹小脚。

而科幻小说作为未来的历史,往往是作者对未来人类价值观的合理预测,这要求作者对人类发展历史进程有清晰的认知,并结合天马行空的未来想象社会推测出合情合理的社会制度、人伦观念、道德导向。其实是对科幻小说作者最大的考验。

这本《流浪的地球》其实是买错了。错买了一本少儿科幻系列丛书。但其中四个故事也各有特点。当然,写的最好的还是《流浪地球》这个故事。电影大家都看过,设定大家都知道。推着地球去流浪这个设定太逆天,以至于我除了顶礼膜拜外都没法发表什么其他观点(因为太牛所以学不会,这属于天才范畴,所以就关注一些还可以学的)。但作者对那个社会的一些伦理猜测,我觉得反而是可以提一提的。1,大家害怕太阳;2,生命不再平等,年纪越轻越值得活下去;3,艺术被抛弃;4,婚外情常规化;5,生育权靠摇号。以上这些伦理猜测虽与目前的道德准则不同,但确确实实是不变的人性在那个时代的选择,因此也显得异常合理,这也是大刘第二厉害的地方,这点在《三体》中更是提现到极致。(第一厉害的是想象力,但这真的学不会)当然,流浪地球的结局还是小说的点睛之笔,我认为他想表达的是:无论人类发展到怎样的科技水平,最后还是要靠精英而非大众来决定自身命运。一旦乌合之众拿起武器,那人类的命运则未在旦夕。(大刘这个思想还是很坚定的,在《三体》里也深刻提现)

《流浪地球》读后感(五):看完《流浪的地球》后的一点想法

大刘是个诗意的理想主义者,《流浪地球》的四个章节,我都各有各的喜欢。超新星纪元的山谷世界里,孩子的视角巧妙还原了国家间的合纵连横;流浪地球计划就更不用说,同名电影的成功已经足够证明他的优秀;诗云则代表着大刘对文化价值的思考,他们都很好。 但我最想说的还是圆圆的肥皂泡,这个故事好像一个美好的隐喻,改变世界的科技最初起源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如同凡尔如勒没有想到,《海底两万里》的很多幻想都变成了现实,鹦鹉螺号也变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的名字。好的科幻小说不仅仅是一部脑洞大开的文学作品,他还能照进现实,启迪儿童以科技的无穷魅力,激发人们对未来科学技术的无限美好希冀。如果我以后给我的小孩制定一份必读书目,那科幻小说必须榜上有名,我一直认为,所有长大以后的美好想法的萌芽,都来自于孩童时代的潜移默化,带着纯粹的、无忧无虑的对世界的美好幻想,因为爱好和坚持,最后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那一定很动人。圆圆的肥皂泡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如果真的有丝路市,那个城市一定会被狂风和黄沙掩埋,是圆圆不顾一切的追梦,反而用最天真的方式成全了爸爸在丝路市的付出过的青春和数年的梦想,挽救了丝路市。“如果我有两次人生的话,那我会分一次给责任和使命,可是我只能活一次。”圆圆曾经这么回答爸爸对用1亿元吹泡泡的质疑,但选择热爱和选择责任、使命最终殊途同归。 因为妈妈工作和我爱好的原因,小时候看了很多书,但大多都是杂书,没有对我的学习起到什么帮助,但是书就像一个窗口,我能接触到的世界太小,有的人用交流来了解别人的世界,我不擅长和别人交换对一件事情的思考和各种奇妙的故事,我选择用各种各样的书来了解我未曾触及甚至不会触及的领域,我和娜娜说自己总是花最多的钱做最无用的事情,但在这个过程中,仅仅触及到另外一个世界的边界就我收获到了最大的快乐。某个角度来说,世界就像一个娃娃机,我投币购买了抓娃娃的过程,而不是那个娃娃。我有很多爱好,也曾经有个很好的开始,但是坚持并不是我的天赋,让我错过了很多机会。如果我能再许愿一个天赋,请给我持之以恒的毅力,毕竟,我还是想要那个娃娃。 我要许愿所有现在不切实际的幻想,并为之努力,既然摸到过其他世界的边界,就要牢牢抓住不放手,勇敢追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