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读后感摘抄

《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读后感摘抄

《《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是一本由朔方著作,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读后感(一):让我们笑着去流浪,家就在前方~

以前看同学做影视配音,用多种声音合成最好的音效,觉得很新鲜,这次看电影(其实看了三次)看到车撞到雪块那一声音效,就想到这又要用多少种声音合成? 看她改剧本,写分镜本,选景啥的,还在想"拍个电影这么复杂?"看了书才懂,"电影工业"的"工业"名副其实,这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业体系才能够支撑的现代产业。电影中的每个小细节:UI、音效、灯光、布景都有那么多的困难,都要做到极致才能呈现出令人满意的效果。 之前听吴京说"这部电影的制作团队培养了一批人"没太大感触,现在从工业的角度看,才了解这种人才积累多不容易、多么重要!先写这么多。

《《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读后感(二):匠心独具

这本书拿到之后用时一天读完,全书300+页,很完整的展现了流浪地球从构想筹备到拍摄成片的整个过程。

这本书的编写角度很独特,作者在这本书里的角色更像一名采访者,而每一章中大部分的内容其实都是各个部门的主创们自己的话,全书就是一个超长版的采访报道,除了真实,还是真实。

书中主要交代了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从创意构想到初期筹备,从开机拍摄到成片放映这一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部门所做的工作和遇到的困难,是一部非常大且详实的电影幕后全纪实。从这本书里你可以找到几乎所有电影中元素的出处和背后内涵,对理解电影中的一些没有交代清楚的地方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这本书中对于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的工业化制作流程,部门分工等描写的非常细致,对于影视从业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重工业标准化电影制作全流程的参考范例。

总的来讲,从这本书中能看出整个电影制作团队对这部影片的用心,也希望这部片子之后,会有更多的国产优秀影片涌现。

《《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读后感(三):看完更想看第二部了。

上映三年后,在柜子里翻出这本书,回过头来再看,是另一番风味。

吴孟达先生去世了,吴京是表情包头牌,屈楚萧现在网上还有黑料,赵今麦成了李诗情。

时间过的真快。

电影倒是因各种原因刷了四五遍,看书时还能时不时会想起电影里的细节。不知道怎么归类这本书的类别,传记、采访、回忆录似乎都不太合适。

平平淡淡的文字能透露出所有人对这作品的爱。

我仍然相信小破球会是国内科幻电影工业电影的里程碑,现在回头看还是觉得小破球

《《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读后感(四):过后尽开颜,无人晓旧难

这本书里的设定并不全,只有一些很基本的设定和大略制作过程。我满以为我打开书之后是各种各样的设定图,数字和各种小标识会把我绕晕。但书里主要的内容是部门之间的相互撮合和部门内部的自我改进。不过这些还是写了满满一本书,如果导演组真的想把自己的宝贵经验写成一本书,我估计厚度可能真的比人要高。 想到《爱,死亡和机器人》里面的特效,效果确实比《流浪地球》好出不止一个台阶。中国的特效技术真的很差,就像是当年的共产党,只有小米加步枪,但还是取得了胜利。从这方面说,《流浪地球》还真的是中国式科幻,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看完才知道真正的做实事的人有多么可贵。想出科幻创意容易,可是把它转化为光影真的很难。需要考虑电影市场,考虑各种特效公司、服装公司的性价比,考虑各个部门的调和,考虑时间的安排,各种各样的,乱七八糟的事你都要考虑,因为说不定有一件小事就会拖累你。

就这一点,我真的佩服导演郭帆,不仅有勇气做第一部中国式科幻大片,还有能力和毅力管理这一切。

最后,向中国第一批敢于攀登科幻电影这座大山的登山者们致敬!他们有七千余人,或许我们不会记得每个人的名字,但是这就像是滴雨汇成海,大海这么大,但是少了一滴,就组不成这样庞大的海!

《《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读后感(五):影评

电影一开场,就开启了一个宏大的叙事:人类在地球表面上装满发动机,推动这个星球在太阳氦闪引发爆炸之前,去往比邻的星系。而离家出走的叛逆少年,最终在父辈的感召之下成长,成为让地球从木星引力中挣脱出来的英雄。以宇宙为背景的宏大设定,配上太空场景、灾难景观、工业风格、热血少年,让电影颇具观赏性。

然而,在小说原著中,电影讲述的故事,只是地球路过木星时的几小段文字而已。这样一部小说,也给了“中国科幻”一个宏阔的背景。人类带着地球在宇宙流浪,距离将以4.3光年为计、时间将以2500年为计,其间该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性的故事,更是一个能够不断拓展想象力边界的舞台。《星球大战》已经拍了10部,《异形》系列也已经有8部,从这个角度看,《流浪地球》开启的,也可能将是一个新的电影世界。

而在这个电影世界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熟悉的中国元素。不仅是地下的北京、冰封的上海,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面对危机的人类,竟然带着地球这个家园一起去往远方。这或许也是很多人对这样一部电影开启的世界更为期待的原因。我们期待能看到更多中国价值、东方理念,在人类想象力的疆域里延伸,在更为极端与特殊的情况下处理人类面临的永恒拷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