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肉食者不鄙的读后感大全

肉食者不鄙的读后感大全

《肉食者不鄙》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肉食者不鄙》读后感(一):和我想象的不一样

虽然也怪我下单的时候没有仔细看,只看了书名,以为是以肉食为主的散文集。结果荤菜只到了30页就结束啦。倒不是说不爱看之后的内容了,但是还是有点失落,毕竟我更爱吃肉呀,汪老写的素菜,各方小食也很好,但我还是更想要读吃肉呀。而“肉食者不鄙”这部分里,手抓肉好像重复了3回吧,不开心呀。我还没有看完全本,只是觉得这个合集的诚意不足。

《肉食者不鄙》读后感(二):肉食者不鄙

汪曾祺真好福气也,旅行和美食,尽尝四方美食,亦吃得苦瓜、傣族苦肠,喝得老北京豆汁。吃过这么多珍馐美馔,品过这么多好茶。我能想到“ 吃早茶”,清早洗漱完了,坐在茶馆,先是一盘干丝,接着热腾腾的蒸饺,一杯细茶,岂不乐哉。接着我坐在大草原上的蒙古包里,面前正煮着手扒肉,鲜香扑鼻,恨不得马上伸手抓来,不等剔刀来剔肉。我又飞跃中国南北,来到西南联大,吃高汤米线过桥米线,吃鸡香四溢的汽锅鸡,嚼没吃过的火腿月饼,吃一口菌种之最鸡枞,每天去泡茶馆,读书高谈阔论,广交朋友。接着我来到作者故乡,吃一碟炒米,吃颜色细而油多的高邮鸭蛋,蛋白柔嫩,蛋黄通红,余味悠远。吃他幼时吃的蒌蒿、枸杞、荠菜、菠菜、马齿苋、还有鸭子、螺狮、虎头鲨,喝一大碗咸菜茨菇汤。当然还要去北方旷野高寒中,种马铃薯,夜归,在火炉边上,画马铃薯,吃马铃薯,单以马铃薯为伴。我想吃一席豆腐宴,拌豆腐、烧豆腐、臭豆腐、炒豆腐、豆腐干、豆花、汪豆腐、毛豆腐,配以豆腐汤。再有,去夏日的果蔬园热恋,在葡萄架下讲故事,看漫天繁星,听蝉鸣蛙声。

《肉食者不鄙》读后感(三):会讲故事的老人有魔力

已经很久没有看散文了,看这本书好像忽然回到在朋友家蹭饭,围着她奶奶身边顺便蹭故事的时候。

明明就是非常普通的拉家常: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看了吃了什么。小孩子听了之后,总是情不自禁地憧憬想象,说到底是阅历浅薄的孩子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的渴望。

而现在想来,我更加怀念的则是听老人讲故事的那个氛围。不论听哪个老人讲故事,我都会有种特别的感觉:他们对自己的故事深信不疑,神秘又笃定,甚至有种莫名的安全感,听了故事的人不自觉地就深陷其中,久久都出拔不了故事的氛围,说故事的人倒是气定神闲没事人似的。这大概是讲故事的老人的魔力。

汪老先生的这本书,里面大多数文章写于八九十年代,那时他已经有六七十岁了,是回忆,他的文字又是这样朴素平实,就像所有老人讲故事的感觉,亲切遥远又实在让人渴望。

看这本书,我做了二十多页笔记, 又写又画的,认了很多不熟的字、植物、动物,甚至还按照汪老的菜谱做了“拌菠菜”,已经做了两次了,和以往吃的炒菠菜、水煮菠菜口味完全不同。我其实很难去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但是却很愿意听喜欢的作家的话:多尝试一些新的口味!

也喜欢他对家常小菜的看法:所谓家常小菜,一是要省钱,二是省时,三是省事。客人来拜访,意兴所至,卷袖下厨,一边切葱捣蒜,一边还能与朋友侃侃而谈,才是家常,如果主人措手不及,客人坐立不安,实在太煞风景!看到这里,我忽然懂了那些不知道干啥,只好频频来厨房特意询问是否需要帮助的朋友的心。

《肉食者不鄙》使我勾想出对老人的怀念。这些老人和写这些文章时的汪老先生一样年纪。也许我的记忆欺骗了我,会讲故事的老人虽然没有文化不会写字写文章,但个个烧得一手好饭菜,会讲一堆神奇惊悚又精彩绝伦的故事……

《肉食者不鄙》读后感(四):肉食者不鄙,吃吃喝喝也是正经事

近日多雨,漫步路上总会想到汪老写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此时的北京,像极了一年都是雨季的家乡,泡在湿漉漉的天地间。偏爱汪老,平平几行字,就把人带入一幅风景画中,有色彩,有滋味。

在平淡的语言里,也常常会出现尖新的意象,“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小学校的钟声》里几句:

“小学校里的欢声和校园里的花都融解在静沉沉的夜气里。那种声音实在可见可触,可以供诸瓶几,一簇,又一簇。我听见钟声,像一个比喻。我没有数,但我知道它的疾徐,轻重。我听出今天是西南风。”

文如其人,汪老与这条中国传统尺度十分契合。我想,只有这么可爱、通达的人,才有这样透亮的文字,才会把吃吃喝喝写得这么趣味盎然。我那成天加班的朋友说,看汪老的书,觉得生活还是蛮轻松的。

看这本汪老吃喝大全,总会被他逗笑。到内蒙吃手把肉,立马说:如果我要给他一个评语,那就是无与伦比!汪老对昆明的偏爱更甚,昆明汽锅鸡是第一,昆明吉庆祥火腿月饼天下第一,昆明的糖炒栗子,天下第一。

怪不得有人说,文人中写吃的那么多,多则借吃写雅兴,而汪老是真的爱吃!

汪老笔下的泡茶馆、跑警报、觅食、赏花赏雨,都让人差点忘了那个年代的大背景。一个污浊而混乱的时代,生活又穷困得近乎潦倒,但是很多人却能自许清高,鄙视庸俗,并能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不颓丧灰心。

现在许多公号的文章把汪老塑造成一个闲适的生活消费美学代言人,学术研究则把他奉为“士大夫”,强调他的文化意义是对文人性灵的缅怀、情趣的守护和在边缘外审美人生。

于一个普通读者而言,并不愿意鼓吹他闲适的一面,也不认为他在刻意地维护“士大夫”形象。他始终是独一份的可爱!早年风格似乎还透露着凛冽,晚期风格渐平和冲淡,正如这本书中那些写吃喝琐碎事的文字,通透凝练地记录了一个最真实的状态。

看汪老写的四方食事,就是在在寒冷、虚无的风中无中生有地创造出点滴暖意。这一境界,让我想起汪曾祺激赏的宋儒名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四时皆有佳兴,生之肯定,当以此为最吧!乐生并不是闪避生之苦,而是接纳苦、包容苦、消融苦,不是否定生之污秽,而是明知世间有太多污秽仍紧紧地把攥它、拥抱它。

所以,汪曾祺又喜欢另两句宋诗:“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不知“苦人多”的生意是单薄的、脆弱的,没有满满生意的“苦人多”又是苦涩的、怨艾的,既觉“生意满”又知“苦人多”的生活态度才是多情的,美的。

《肉食者不鄙》读后感(五):爱美食爱生活

他叫汪曾祺,我曾在多处看到过他的名字,只是没有细读研究。他是“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都说他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那么这本书我觉得充溢着“香气儿”,是他对美食文化的热爱。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便是汪曾祺的家宴,有凉菜、熟菜、点心,每一个菜都感觉简单而不失精致,在一个大院子里,天还亮,拼凑成一大桌子,一家子人坐着吃,有说有笑。 汪曾祺热爱美食,他喜爱吃,懂得吃,会做吃的,更会写吃的。这本书容纳了汪曾祺所有关于吃的文章,每一道美食都有一个故事,每一道菜肴都有美好回忆。美食里蕴含着汪曾祺的所有心情,对对美食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这本书分成五个部分:肉食者不鄙、素食故事、故乡的味道、四方食事以及吃喝也有文化。汪老写了美食的做法,美食的吃法,不同地区不同人文,还有不同的吃法。因为对美食的热爱,所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个个文字拼凑起来的句子,而像是一种种食物结合在一起的佳肴。看肉有肉香儿,看菜有菜味儿。 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制作过程的就会跟着流程“做”出一道美食,没有过程的时候想象着“变”出一道美食。想要吃上书里的众多美食,想要跟汪老一样体验不同的生活。汪老说最爱的还是家乡菜,故乡的味道谁都比不了,他乡的味道实在瞧不上。走过很多地方,尝过许多美食,体验过许多风情,还是故乡的云比较白,还是故乡的树比较绿,还是故乡的味比较正。想想自己也是一样,常年在外漂泊,偶尔翻开相册,翻到之前拍过的家乡美食,心中油然而生出自豪感,即使是最最简单的蒜蓉青菜、蛋花汤,仍然感觉这就是世界最美妙的味道,是心中心心念念的故乡的味道。在不多的时间里去到别处旅游,我们都会尝尝那里的特色菜、特色小吃,只为了尝尝不同的生活的味道。我国的菜品多种多样,同样的材料制作的方式与方法也不同样,不同地区千差万别,甜口、辣味、咸口、清淡的,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味道,你更热爱哪一个呢? 汪老是极其热爱美食的,他人生经历丰富,尝遍了各地菜肴,体验了不同风情,对生活高度热爱。汪老笔下的美食无一不吸引人,无一不让人垂涎。他乐观、他豁达,他对美食倾注了心,对生活充满着爱。曾何几时,我也爱上了美食,从卖相开始,反着回去看制作,看原料。曾经喜欢用美食奖励辛苦的自己、劳累的自己。美食散发着的光芒照耀着我,唯有美食不可辜负,唯有生活可以持久热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