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阿加莎·克里斯蒂阅读攻略》读后感100字

《阿加莎·克里斯蒂阅读攻略》读后感100字

《阿加莎·克里斯蒂阅读攻略》是一本由(日)霜月苍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4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加莎·克里斯蒂阅读攻略》读后感(一):2018-12-11

2018-12-11 阿婆粉和对侦探小说有兴趣的都可看,作者对阿婆99部作品的评价解析,很友善,不仅毫无泄底,连稍有影响阅读体验的剧情解说都能省则省。对于只读过阿婆几本名著的我,作者的评论也深得我心,比如,作者反复强调的,从《尼罗河上的惨案》开始,阿婆找到了一种自己的流派,即“由貌似缺少推理味的众生态剧引导故事,在其中注入欺骗成份的侦探小说”。阿婆对人物众生的描摹让侦探小说不仅仅停留在解谜上,而是一个个立体的人,这是独一无二的。

《阿加莎·克里斯蒂阅读攻略》读后感(二):无剧透的文论

作者基于横向纵览视角,以一人之力,将阿婆书一网兜收(以文库版为主),深挖Agatha作品family tree,如此集结书评,在文论类可算是前无古人,挣下第十五届本格推理大奖,殊为难得,实至名归。其勾弦织网,重布新局,信息浓度大,且愈钻愈深,亦为有心人铺设一条可借鉴的写作进路。尤其是对Agatha个人历史的考诠,向为研究者忽视,作者将至引入作品分析,不仅不可少,甚至绝对必要。因为作品总是部分地扭曲异化地投射了作者之现实生活,如中东之行和感情波折便深刻影响了阿婆,不若此,《东方快车谋杀案》及《尼罗河上的惨案》绝非现在的样子,极有可能湮灭无名矣。

详查Agatha近百部作品(本书收录99部),熟稔于普罗者,不过And Then There Were None等四、五作耳,此非在文学类印证Pareto Law乎?

Bug:若本作可按原版出版年份排序组列,或可避免翻译转换中的意义丧失,论说或更具说服力。

《阿加莎·克里斯蒂阅读攻略》读后感(三):死忠粉当然还是给四颗星

按照本书作者对阿加莎的作品星数评价,我觉得这本阅读攻略应该是三颗星吧(读了没损失)。很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对《帷幕》《五只小猪》《破镜谋杀案》《长夜》的极高评价,除了《帷幕》是因为波洛的谢幕之作,我一直不愿意读,其他这几本竟然都是在我心中留下极深的印象(《五只小猪》是至爱),却极少被大众认知且推崇的作品。区别于著名的《东方快车谋杀案》《罗杰谋杀案》《无人生还》这些以犯罪者的意外性所带来的惊叹,前面三本则是用毫无诡计的谋杀手段,揭开了深不可测的人性——杀人的心。这点在《长夜》(Endless Night)体现地淋漓尽致,我们需要平静地面对这难以让人平静的事实,无尽惘然长叹凝结在这无尽长夜中。诚然,我觉得这本书刻意保证不会泄底,反而丧失了一些趣味性;前半部分很多篇,就像在读说明书,强行告知你功能强大又有趣,即使如已经读过其中很多作品的我,也对这种不明就里的褒扬感到迷茫。随着进入到后半部分的更为详尽的陈述,就像增进了对阿婆的感情,才终于彰显这本攻略的作用——阿加莎的推理小说的特色及好看的原因。而对于作者直呼“赶紧去买”“没读过是不可原谅的”“如今我已是仰慕者”这种话,死忠粉简直感动得老泪纵横。除此之外,我也有被作者种草,以玛丽·维斯马科特为面目的阿婆,对女性情感主题的探讨,“是属于给读者下诅咒的小说”,大概是因为对被杀害了灵魂和尊严的女性充满悲悯,在难以避免又困惑挣扎两者间徘徊的凄然现实。事已至此,我还是要像说明书一样说明阿婆的妙处:从未以诡计胜出,但是掩盖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下,戴着面具的众人间相互交织的行为与故事情节,带你一同进入陷阱的旅途。而阿婆还会窃笑:我一直都与读者公平竞赛。

PS:《怪钟疑案》是作者为数不多给出半颗星的作品,如果大家有幸去看一下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翻译版本,简直就是无怨无悔的放弃治疗。

PPS:对比一下,王安忆写的《华丽家族》真的很没诚意。

《阿加莎·克里斯蒂阅读攻略》读后感(四):迷人的“阿婆”

莎士比亚之后,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作家。除了一版再版的作品集,不断翻拍的电影、年年叫座的舞台剧,也应证了克里斯蒂的观众缘,一声“阿婆”不是白叫的。人们通常把“阿婆”归入侦探小说家之列,可奇的是,今天迷恋本格推理的读者心心念念的作品“诡计”,并非“阿婆”的专长,比“阿婆”设计得更精巧、反转更惊人、逻辑更缜密的作品不乏来者,而“阿婆”小说里的高速列车、考古学、英式田园、心血来潮的探险等等,也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为何“阿婆”的作品仍长销不衰,未被取代呢?

日本推理小说评论家霜月苍颇感不解,决定分门别类地阅读“阿婆”所有的作品来找答案。逐一探究,《阿加莎·克里斯蒂阅读攻略》一书,可以带读者快速领略“阿婆”作品的迷人之处。高产的“阿婆”一共创作了近百部作品,有经常搬上银幕的赫尔克里·波洛系列、马普尔小姐系列,有探险小说汤米和彭塔丝系列,有短篇集、非系列长篇小说、一部自传和九部戏剧。这些作品本身良莠不齐,霜月苍分别打出了参考分,尽可能不泄底地介绍每部作品的价值。读者若光是追求单部作品的阅读体验,固然可以放弃阅读那些低分的作品。但了解那些作品为什么失败,更可以全面地解释“阿婆”的迷人之处。

譬如,霜月苍认为,《三幕悲剧》言语乏味、人物塑造单薄,却认可“这失败是一次野心勃勃的实验得到的结果”,作品展现的“克里斯蒂特质”会酝酿出更棒的作品。又如,在《底牌》里被霜月苍吐槽随便怎么解释都行的“心证法”却是“阿婆”的心头好,经过反复尝试,终于找到了正确的使用方法,也就是“故事的多义性”。“对多义性的解读”不仅成就了日后《H庄园的午餐》这类精彩的作品,在今日的推理作品中,也常常见到它的变形,像是叙述性诡计。就连“阿婆”不很成功的惊险小说或考古学背景的小说,也能看到她青春无敌的创作热情、个人生活的变迁对作品的影响,读者亦可从中窥见“阿婆”天性中的正义感,及对观察人类行为的本能兴趣。

仅仅以“诡计”评说“阿婆”的作品未免有失偏颇,霜月苍甚至总结,“阿婆”的杰作里“鲜少见到可作为单元部件抽取出来的诡计”,换言之,我们很难以30字之内的文字说明陷阱的要点,其中涉及太多基于人性的观察,或在特定环境诱导下出现的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因此,“诡计、诱导、伏线、线索不可拆分”,“阿婆”犹如在玩杂耍,一边熟练地摆弄着机关,一边窥测着观众的反应随时准备反其道而行。霜月苍眼里不甚可靠的“心证法”大概也是阿婆本人的拿手好戏,聪明的读者——尤其是在本格推理熏陶下,目光如炬的读者——或可识破诡计,而对于人性的揣摩、对自身的反思,才是永无止境的游戏。活生生的人物在“阿婆”的作品中可不只是布景,各人的背景、主线之外的互动、各自的机心撑起作品的骨架,这点亦是“阿婆”有别于以诡计见长的作家之处。

不妨以霜月苍心目中排名第一的《帷幕》一书作结。这是波洛的最后一案,仍以忠诚的搭档黑斯廷斯的视角叙述。“诡计”(姑且称其为“诡计”吧)本身无甚特别,值得玩味的问题却不少:看似无害的人可以信任吗?我们的理性可靠吗?心中之恶会被挑唆吗?法律管不到的由谁来裁决?何必窥探书中人的想法,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构成阅读体验中绝妙的块垒。抽身相视,值得伴英式下午茶与“阿婆”大抒胸臆。

——戊戌年读霜月苍《阿加莎·克里斯蒂阅读攻略》

《阿加莎·克里斯蒂阅读攻略》读后感(五):我为什么喜欢阿加莎(的小说)

日本素以匠人精神著称,就连看侦探小说这么一件轻松娱乐的事,也有人钻研成精,集成攻略一本。佩服。

我想看这本书,动机有二。动机一,学习需要。我近年来萌生了一个心愿,希望自己神农尝百草般看的那么多悬疑侦探小说不会白看,常常琢磨着要攒一个“指南”、“攻略”、或是“纲目”啥的。霜月苍是日本推理小说的资深评论家,从他那里学习如何写作侦探小说书评、如何安排和把握书评的架构、着眼点和用语,感觉收获良多。动机二,情怀需要。毫不嘴软地说,我们这一代侦探小说迷是看阿婆的书长大的,阿婆的小说塑造了我们最初的悬疑侦探价值观,看这本《攻略》,一面回顾梳理,一面怀个旧。霜月苍这本《攻略》收集了百部阿加莎小说(其实是98本+1本自传+1本秘密笔记),分门别类为六大部分,以作者固有的侦探小说专业思维进行解析,统一打分,统一评判,简直做成了一部辞典式的参考书,值得常翻常新。

当然,令我既惊讶又不惊讶的是,同为资深书迷,各人的偏好与口味仍是千差万别。作者的打分与我并不完全重合。

本书最有趣的一个创意非常日式贴心:当书评内容严重涉及剧透时,作者将关键字句涂黑,既不影响书评的完整,又不破坏读者的阅读兴趣。涂黑内容留在书尾全部揭晓。

接下来,我借题发挥,谈谈我的私房感想。阿加莎小说的新奇构思、精妙编排与手法突破就不必赘言了;阿加莎小说本质上属于类型小说、缺乏文学性,这一点也不需要我重复指出。我特别想分析的是“我为什么喜欢阿加莎”。

这个可爱的鸭蛋脑袋小个子有很多大优点,也有一些小缺点。但我个人认为波洛大侦探最可贵的品质是他待人接物的平等意识。波洛探案多年,无数次地跟各色人等打交道,每次读者都会看见他对待那些女仆、男仆、厨师、司机、花匠、听差永远彬彬有礼、真诚尊重、专心倾听,他对待妇女永远绅士而仗义,他对待弱势人群总抱持着耐心和热心,而一旦遇见权贵,他却反而刚硬和疏离起来。——阿加莎通过人物塑造表现出她平等博爱的价值观,我由衷地赞赏。

英国老小姐是很英国特色的社会现象。大约始自17世纪,在大众文化视野里,spinster 这个词总是与阴郁、乖戾、刻薄、怨毒和不幸的未婚妇女形象紧紧相连。而 Miss Marple 让我们看到,老年单身女性不仅生活正常、精神健全,不仅亲切可爱、讨人喜欢,而且头脑敏锐、洞察世事。——也许并非出自自发自觉的女性主义,但阿加莎在玛普尔小姐的独身选择上至少强调了个人意志和独立能力,表现了多元价值观,这是文明意识的进步。

玛普尔小姐堪称“人性分析师”,她以“太阳底下无新事”为思维原则,每每将眼前的人事物与“我们村”的人事物进行类比和关联,找到现象背后的本质。随着年岁渐长、阅历渐深,我便愈加共鸣起来。归结到本质上,人与人关系无非那几种、那几类,其发展规律都是清晰可见的。然而,世人大多是陷于当时当地不自知,唯事后才会恍然大悟。

阿加莎常常描写各式各样的夫妻关系,有的表里不一而被外界误读,有的不般配,有的强弱对比鲜明、一方霸道一方隐忍,等等。很显然的是,阿加莎对婚姻关系中常常存在的恶意、偏差和不对等嗅觉灵敏、感悟深刻。——她在第一段婚姻中因丈夫出轨而饱尝痛苦、抑郁和愤怒,这道深切的精神创伤为她铺垫和滋生了无数创作灵感。

这里说个故事,曾经轰动一时的“阿加莎失踪事件”。1926年下半年,阿加莎的丈夫因外遇要求离婚,阿加莎陷入情绪低谷。12月3日夜,阿加莎驱车出门,就此音讯全无。后来,她的车在一处悬崖附近被发现。媒体顿时骚动起来,请了柯南道尔与多萝西·塞耶斯前来探查,无果。各种猜测纷纷出笼,有说是自杀,有说是丈夫谋杀她。直至11天后,阿加莎在英国北部旅游小镇Harrogate被找到。诡异的是,她入住旅店时用假名登记,采用了“小三”的姓氏。事后,阿加莎声称完全失忆,其晚年撰写的自传中也只字不提这段经历。有人揣测,也许阿加莎以其精密机巧的计划头脑,是在布局报复,她企图自杀,然后栽赃给“小三”。也有人揣测,阿加莎此番举动意在令丈夫难堪,但没想到造成媒体喧哗如此巨大。——我个人以为都有可能:失爱失婚的女人在急痛攻心之下,一时冲动想拼个玉石俱焚。所幸事件消弥于有惊无险,理智战胜了情感。——要不然,哪里还有阿加莎后来精彩纷呈的高产创作呢。1927年,阿加莎结束了第一段婚姻,时年37、8。1930年,阿加莎结识了一位考古学家,第二段婚姻幸福美满。

补记:阿加莎的第一任丈夫离婚后,便与“小三”结婚,两人生有一子、白头偕老。他与前妻的女儿保持着亲密联系,在女儿的描述中,父亲的第二段婚姻幸福美满。——所以,了结一桩不幸福婚姻,开启两段幸福婚姻,离婚是现代文明世界的纠错机制,不是世界末日。

最好的波洛,没有之一。鲜活、生动、完美。这套ITV版的波洛系列从1989年播到2013年,从波洛到黑斯汀斯、从杰普到柠檬小姐、从片头音乐到片头动画,我都觉得妥帖、准确、恰当,喜欢得不得了。虽然明明是一个个的谋杀故事,在我看来却莫名有种怀旧感和疗愈感。我立志发愿得把这套剧看全了。——无他,纯粹是种情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