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听音乐(全彩插图第11版)读后感锦集

听音乐(全彩插图第11版)读后感锦集

《听音乐(全彩插图第11版)》是一本由[美] 罗杰·凯密恩 / Roger Kamien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0元,页数:6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听音乐(全彩插图第11版)》读后感(一):听音乐

这本沉甸甸的书花费了太多太多时间,简直是一个编辑新手的血与火的洗礼。真的希望它能够为想读的人提供一些帮助。而且个人觉得,热爱音乐的人总是能从这本书里得到一些收获。

当我在六月末摸到样书的内封时,真的非常心动,里里外外摸了一遍,非常感激设计总监做出这款很有尊严的封面。顺手翻开,看到第172页,BWV 140,《醒来吧,一个声音在呼唤》的众赞歌。旋律、结构、唱词……全都清楚细致。

顿时眼泪哗哗流出来。

原来我自己编辑的书里对这首众赞歌分析得这么仔细,我却没记住唱词,三天前加迪纳邀请观众一起加入众赞歌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唱词而左顾右盼。一些我们以为自己很熟悉的东西,其实可以了解得更多更深入。不同时候看到和听到,会有新的触动。可能就像科普兰说的那样,除了在音乐厅里短暂地逃离日常性以外,还可以探入音乐欣赏的另两个更高的层面。对音乐的理解越深入,所能捕获的感触越多。希望这本书能够在我们探寻的道路上提供任何一点帮助。

《听音乐(全彩插图第11版)》读后感(二):迈进音乐殿堂

罗杰•凯密恩的《听音乐》在我心里是音乐的入门经典教程,学完之后会以一种与之前不同的方式来欣赏音乐。

从此音乐不只再分为好听或者不好听

本书在介绍完音乐基本元素之后,以大篇幅的历史发展顺序,介绍了从中世纪一直到二十世纪之后的音乐发展历程。站在较为宏观的角度,勾勒出整个音乐发展的大框架。读完后会对音乐整个体系有大致的了解,每个时期音乐的特点也被讲的很清楚。

但这本书就像给你推开音乐宏伟殿堂的一扇门,过了这扇门之后才只是对它有大致的概念理解,要想深入还需细细琢磨反复学习体会。

比如本书对乐理和和声方面的介绍可以说是一笔带过,没有详细解释,所以作曲或乐理等内容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学习。这本书更大的意义在于展现了音乐这个事物的美好,吸引人们进一步探索。

个人感受最深的一点是音乐在我耳中流过时,从扁平变得更加立体了。那些乐器的层次,曲式的结构在脑中更加清清晰,可以说是由另一个维度去聆听音乐。

最后强烈推荐阅读第11版,虽然价格涨了不少,但每首参考曲目都扫二维码听,很符合现在的学习场景,毕竟我们已经很少使用读取CD或DVD的设备了。

《听音乐(全彩插图第11版)》读后感(三):向美好再进一步

#7@2021#听音乐

这一本《听音乐》连豆瓣想读记录都没有,我很怀疑是中了后浪出版公司推送的毒。这本是与《聆听音乐》同时来读的,两本书在内容及结构方面有较大的重合,尤其是1945年之前的部分,在音乐作品的选取上都大体相同,两本书相互参照来读能够加深印象和多角度理解。此外,《听音乐》的音乐剧与电影音乐、摇滚乐、非西方音乐这三部分,是《聆听音乐》没有详细展开的,可以作为补充。

物体震动产生声音,震动的频率决定音高,有固定音高的音称为乐音。两个相隔八度的音,听上去相似,是因为后一个音的震动频率是前一个音的两倍,例如机械波频率为440Hz的a音是标准音,高八度的a1音频率为880Hz,两个相差八度的音同时响起,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听起来像一个音。

与前两个世纪相比,20世纪音乐变化极大,无调性音乐及“不协和音的解放” 使聆听现代音乐成为一种冒险。但对我来说,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也是极大的挑战,柏辽兹对自己作品的定位是“旋律的规模庞大,未经训练或不敏感的人可能没办法欣赏他们。”所以,书中介绍的 1945 年以后最具代表性的八首音乐作品中,阿根廷作曲家皮亚佐拉创作的《自由探戈》让我觉得更接近音乐这个词。当然《光与金》这部虚拟合唱团作品也很值得欣赏。

还是不能清晰的区分爵士和蓝调,蓝调是爵士的来源之一,两者最具辨识度的特征就是切分音的大量运用。

最后,没想到音乐剧居然起源于美国。

《聆听音乐》的音频资料的标识及编号指引非常清晰,这本《听音乐》音频资料是下载的MP3文件,书上没有音频文件编号索引,听音乐很不方便。两本都是全彩印,如果二选一,聆听音乐性价比更高。本来想总结一下两本书都推荐的音乐,感觉工作量有点大。《聆听音乐》中亨德尔的《水上音乐》与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中的《芦笛舞曲》算是意外的收获。另外,德沃夏克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真的很好听,两本书居然都没介绍,伤心。

音乐是一种在时间中组织声音的艺术,从震动到美妙的音乐,感叹人类智慧的伟大。

《听音乐(全彩插图第11版)》读后感(四):去魅能手凯密恩

记得不久前,我和我的豆瓣友邻刚进行过一次关于“音乐是否可说”的讨论。我的几位专业音乐家朋友,认为音乐根本没有被阐释的必要。作为一个学音乐学的,这种观点不啻让我的饭碗受到威胁。于是我心血来潮写了一篇裹脚布日记,中心意思是我认为音乐可说,且可说的部分并不比不可说的部分少(裹脚布戳此)。然而,按现下流行的趋势看,我的立场非但算不上新颖,简直有废话之嫌。铺天盖地的公众号文章、层出不穷的知乎大V、无数“教你如何听懂古典音乐”的线上课程……其中不乏讲者的个人表演膨胀得比音乐本身还大的。总而言之,音乐看上去非但不是没人说,而是信息溢出,塞得人耳朵脑袋都要爆炸了。

在无数人对“说音乐”进行的尝试之中,凯密恩的《听音乐》(及其配套的线下课程)是目前我个人认为最好的成果。他把音乐“可说”的部分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全部讲明了。本书前五分之一关于音高、节奏、和声、调性等音乐参数的讲解对于爱好者来说极为友好。例子全部是耳熟能详的儿歌,配合扫二维码听音响,了解这些让人望而却步的“专业知识”甚至都不需要识谱。

书的后五分之四是音乐史的内容。不过凯密恩完全没有把书做成“xx通史”的野心,他对于作曲家和作品的选择首先取决于它们出现在演出和唱片中的频率,而非全凭历史地位。所以巴洛克时期直接从蒙特威尔第开始;20世纪有格什温和巴托克,但没有约翰凯奇和施托克豪森。在书写“历史”时,某时期音乐总体特征的总结永远安排在详细的名曲导赏之后,这使得音乐史化身成为作品的历史,并且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读者死磕音乐史后一堆概念和具体音响匹配不上的尴尬。

每章之后的“课堂之外” 为读者平时的聆听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引导性的问题。我尝试用相似的办法对我的学生进行聆听作业“布置”,效果良好。毕竟,主动地带着问题找答案远比被动接受要高效。

当然,书中也存在着某些“不平衡”,比如20世纪部分对于美国作曲家有明显的侧重。然而对于一门脱胎于美国大学线下课程的教本而言,这根本无可厚非,而且并不影响读者在读完全书后对于“经典-古典音乐”文献有一个全局的了解。

古典乐的普及工作我本人也干过好几年。我一向主张要对音乐“去魅”,没必要的神秘感要用知识去补足,这样才会无限接近音乐真正的“魅”,也就是那“只可意会”的部分。对于想要“揭开音乐神秘面纱”的爱好者,《听音乐》极为经济、高效和靠谱。译者韩应潮是与我同专业的前辈,亦是中国目前翻译速度最快(由翻译速度第二快的schonne老师钦定)、质量最好的译者。

总之,希望大家不要因为《听音乐》这过于低调和实在的名字而忽略这本实际上可以充当聆听者圣经的书。

《听音乐(全彩插图第11版)》读后感(五):配套音频链接404,客服让我注册后浪的网课平台去听。冲这个,我给一星

我的花大几百买个书,按以前都会附赠配套CD或磁带。

现在倒好,甩你个下载链接。

好嘛,下载链接404,回过头找客服,客服让你注册个后浪自己搞得网课平台才能听到配套音频??

你今天下载链接可以404,等哪天你后浪没了,这个平台也404了,我的权益怎么保证?我上哪听啊!

而且我怀疑这是你后浪的哪个领导脑门子一热,想着自己家的网站没有用户,变相给自己网站导流。

真就不把读者当回事吧。可以啊,市面上那么多出版社,为什么一定要买你后浪的书?

ok,我给一星。互联网时代,真的越过越过回去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