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的读后感大全

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的读后感大全

《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是一本由史军著作,文治图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元,页数:2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读后感(一):如何避免让吃货变吃祸

古人有云,食色,性也。 中国最不缺的,也就是各种吃货了。无论是经久不衰的八大菜系,还是现在层出不穷的网红食品,哪里有美味,哪里就有吃货,甚至还有的喜欢采野菜摘野蘑菇,觉得鲜味更绝。 也许他们都忘了,古亦有云,病从口入。吃货一个不留神,就成了吃祸! 最近读了植物博士史军的《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从科学的一面了解那些不能随便吃的植物的原因。 植物学家史军,曾经想当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于是下过广西的天坑,上过川西的高原,拈花惹草,捕蜂捉蝶,最终拿到一顶植物学博士帽。当过科普杂志的副主编,跟松鼠搭伙出了几本书。最喜欢干的事儿就是带大家一起用舌头重新认识植物学。 筷子,就是吃货的工具;银针,就是作者想要提醒的毒坑。作者用筷子和银针,告诉读者如何识别一道道美味无毒的盛宴。 书中作者用幽默生动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他珍藏的三大系列“警告”、“推荐”和“私藏”。从银杏到漆树油,从芹菜到猕猴桃,从肉豆蔻到调料,作者深入浅出,从它们的历史来历,到外形外号;从它们的毒素来源、含量和风险,到它们注意事项;从它们的治病谣言,到它们的美食锦囊,知识面之广内容之宽,却依然让你在觉得有趣极了的情况统统了解到。如果不知道作者原专业是植物学,还以为他学的还有历史、生物、化学、中医,甚至烹饪。 相信什么不如相信科学。《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就是用科学的态度来让你更好的认识各种有毒却又可食的植物。套用书中的话,“很多有毒的植物都是在饥寒交迫的时候进入人类食谱的,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能保住一时性命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当食品丰富的时候,我们大可不必冒这么大的风险,去挑战那些有毒的备用食物,就让它们在新的地方发光发热吧”。 最后,有个小小的建议,文中图片都是手绘版,如果以后能插入实物版就更好不过了,毕竟不是每样植物都见过。

《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读后感(二):是科普,也是吃货指南

《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这个书名就很有趣,开始时会有些不解,看完之后我才有点明白作者的银针应该是寓意古代银针试毒的梗,这样再回头看书名,筷子和银针就非常有趣,让人莞尔一笑。

作者是中科院植物所的博士,一个纯正的植物学家,坦白说没看之前我还有些担心会不会太深奥了看不懂或是看不下去。翻开之后才发现担心太多余,语言文字风趣幽默,虽然讲的是大量专业植物学知识,但作者在期间加入了大量的亲身体验,读着读着你就会发现,原来作者跟我们一样也是一个地道的吃货呢,不同之处就在于使植物学家,所以更会吃,更懂吃,也更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

作者史军在本书详解了超过50多种我们常见的及不常见的美食植物,期间很多都是我们餐桌的常菜,如菠菜、芹菜、薄荷、猕猴桃等,作者这个时候就会从真实经历出发,讲一些曾经在各地吃过的最有印象的一餐,然后引申出这道寻常菜的历史和营养价值以及可能存在的“毒性”。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看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很多我们经常吃的菜很多也是有毒的,但大多数时候经过处理基本不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只是看完本书依旧对这些植物产生了一些莫名心理,有些好奇,也有一些担心,虽然知道没有必要,可能我比较惜命吧。

书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野菜那一章节,记得小时候物质生活不是很丰富,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所以这些野菜即使现在有时在路边看到都有想吃的冲动,是一种融入到骨子里的喜欢。史军则主要讲了野菜的毒性,这也是我害怕的原因,也是从本书中才了解植物界的传承和历史,很多我们看来寻常的植物其实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跟随者人类的繁衍也在进化,自然界如此神奇,连一棵草都有那么多学问。

本书还在书中附录了很多插图,让读者可以在看文字的同时知道这种植物是什么样子的,当然可能大多数时候他们在不是专业人的眼中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每每想到即使很多相似的植物,其内在却天差地别就更引起我的兴趣了,本书可以说给我打开了一片天地,之前从未想过植物有如此多的学问,大开眼界。

《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读后感(三):推荐给业余吃货们的一本书

最近看了一本书勾起了我童年的记忆,那些应该属于八九十年代出生的我们的记忆吧,那本书里描述了一种植物,属于茄科,它会结出黑紫色的小果实,里面描述到作者孩童时代总是会找到这种植物然后吃上面结出的果实,还没有熟的果实是青色的,也是有毒的。 我想起了我的小时候,也总是会吃这种东西,其实现在想想它并没有什么味道或者说也并不是特别好吃,只是记得跟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说这个东西可以吃就会摘下来吃,会花大段的时间找这种东西吃,这大概就是那个时候的乐趣所在吧,没有熟的也不会认为是有毒的,只是知道没有熟的东西不可以吃而已。 想想那个时候的我们虽然什么都没有却很幸福,我想现在的小朋友应该都没有见过那样的植物了吧,因为从他们的孩提时代开始就被各种补习班各种的电子玩具所占据了,根本就没有了那个年代属于我们的乐趣了。 其实很久以前玩儿微博的时候就认识了植物学家史军老师,自己对植物还蛮感兴趣的,但是对于种类来说区分不是很多,会经常看到一些微博上的陌生朋友们问史军老师自己在生活中或者旅游途中遇到的自己不认识的植物这些话题,史军老师也会很专业的为大家解答,所以关注了很久。 在家里也会偶尔种植盆栽啊之类的植物,最喜欢的植物便是那种会好好活着,长大后会开出美丽的花朵,等到季节会结出美味的果实。 看了《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这本书之后,看了一下著作这本书的作者,史军,当时内心突然想到了微博里的这个史军老师,心里也是百感交集的想,这么多年真的大家都在向前走,只有我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因为书名让我对这本书更加感兴趣了,对于一个业余的吃货来说,我也更加想要了解一下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我们每天正常吃的蔬菜之外还有什么可以满足我这个吃货本质的美食呢?带着这样的想法看这本书的时候更加觉得有意思了。 书里讲到的东西都是很通俗易懂,也有我们日常中会遇到的植物,真的有好多东西都颠覆了我错误的认知,书中也会提到很多专业的植物含量,这些不懂也不会影响我们对于这个植物的理解啊,最后史军老师也会这个植物来一个小总结,加上配图真的是完美的点睛之笔,有的时候我们见过这样的植物,但是却不知道名字,加上配图之后我们很容易的就可以分辨出这个植物是否是我们生活遇到的。 如果你想要更加了解一些植物的可食用性,这本书应该可以帮到你一些。

《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读后感(四):关于植物食材的那点事,他想和你聊聊

这几年一提到抗癌蔬菜,恐怕很多人都会不自觉的想起西蓝花。据说十字花科的蔬菜所含抗癌成分很高,或许因为这个原因曾经一度菜市场上的西蓝花价格卖得不低。

可是十多年前我分明记得曾经有段时间看到的报道是说卷心菜是抗癌蔬菜明星,怎么这几年风水轮流转,一下子就转到西蓝花它们家了呢?再后来又看了一篇分析文,说是我们所看到的一些关于食材的所谓科普文其实是一些商家的促销软文。想想这也不无道理,毕竟卷心菜当明星的那一年,最初菜市场上的价格曾经低到几分钱一斤,然后渐渐开始一路走高,谁知道在当时这是不是一中促销的手段。

现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资讯的传播从未向今天这般传播的如此迅速,连我老妈如此守旧的人都开始使用微信朋友圈,在各种头条应用中看消息,网络信息几乎覆盖到了每一个人。飞速的发展固然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但是随之产生的一些麻烦也不少,各种忽悠人的谣言狼烟四起,弄得人防不胜防,似乎啥都是可以养生治病的,而似乎又啥都是不能吃的让人上菜市场买菜时总是不免要迷惑,今天到底该买点啥回去吃才是正确的。

朋友圈上传来传去的那些伪科普终究还是不靠谱的,想真正的了解一些有关于植物类食材的知识 ,还是要找个专业些的人来讲讲明白的好。植物学博士史军将在他的这本《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一书中与我们聊一聊那些可以用作食材的植物的那些事情。写书的人虽然是专业的植物学家,但是他在书中所运中的语言可并不象想象中的那样满篇专业术语,处处皆是枯燥语句。其实恰恰相反,作者的写作手法相当的接地气,就像是日常聊天一般讲自己与这些植物所发生的故事讲述出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各种植物食材的特性、用途、禁忌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前世今生。许多曾经广泛流传于朋友圈的有关于食物的谣言以及不正确的用法在此书中都所有纠正。看完之后不由感叹,原来事情的真相竟然是这样。保证当你以后再遇到有人在朋友圈中传播各种小道消息时,非但不会轻易上当,反而可以义正言辞有理有据的用书中的知识来反驳他。

古时宫廷皇帝后妃用膳之时总会有人事前用银针试毒,确认安全之后方敢让其食用。如此看来这本名为《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的书的名字取得还真是巧妙。此书便是我们试菜的银针,它可以帮助我们辨别哪些植物食材不宜使用。同时它也是我们手中的筷子,通过介绍那些对人体有益的植物食材的知识来丰富我们的餐盘。不管你是不是一位资深的吃货,都应该读读这本书,毕竟民以食为天,多掌握一些正确的有关于食材的知识,好处还是很多的。

《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读后感(五):《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两手抓,两手都要······有准儿才行!

近些年来,社交媒体的兴起让那些在工作中终日嚷嚷“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人,不知不觉地发现了新的乐趣:那就是吐槽自己在别人眼中“光看名字就觉得或风光无限、或不知所云的专业及职业”,让许多年轻人得以成功“避雷”。这好比一个人之前知道“开水足有100℃”,也知道“要用开水煮饭”,但不联系起来想“为什么刚做熟的饭要凉一凉再吃”,就很容易被烫到舌头。然而,直到几天前,个人也还无法把愿意为植物取很长名字的植物学家,和吃遍天下的老饕们联系在一起。阅读本书之后,却当即“虎躯一震”,简直无法再把神农和李时珍对着一堆草、举着筷子笑的一脸灿烂的画面从头脑中抹去了。

自古以来,中国人口众多,相应的,对能果腹的食物和药材的需求就更大。“达尔文奖”一般是由不在人世的人获得,是因为大家只能用一句褒贬参半的“他们用生命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好好活着”的经验,而中国有过类似举动的无名英雄群体,也尽可能地为后人们留下了特殊的“种菜技巧”--一般的中国人无不略通养生之道,并在每一点能利用起来的土地上栽培植物,或者开发植物们自带的药效。只不过,先民们的经验就真的全都对吗?

银杏如果不经过仔细加工,去掉其中的氰化物和白果酸,还是会有毒性,不能随便吃或者吃过量;甘草虽然在药物里历来信用记录良好,却与很多西药存在配伍禁忌,还会升高血压;荠菜、蕨菜、竹笋等野菜栽培不易,拿着植物图谱随便采摘,还可能会采到毒物,更不能迷信有苦味的植物都能去火保健······这都是《植物学家的警!告》部分里,作者原原本本道来的科学研究成果,不是各种“偏方”所能提示得到位的。而《植物学家的推!荐》部分里,作者则将一度引发大众误解甚至恐慌的家常蔬菜、水果的“七宗罪”尽数进行了剖析,有科学引述,也有实际经历,读过关于芹菜、核桃等食物等章节,并对这些食物有所偏爱的人,很快就能“解禁”了。《植物学家的私!藏》部分则更有趣味性--一般情况下,被称之为“私藏”的东西,自然都有着特别的好味道,只不过这美味是把双刃剑,不能被主人或植物轻易拿出来示人而已:芥末、大麻、槟榔,甚至罂粟······所以,不在心里准备好一根明察秋毫的“银针”,还是不要冒冒失失地举起筷子的好。

现代人们因为养生“吃草”,还想两手抓,兼具饱腹和医疗的功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特别的“野望”了。因此,越是对自己负责的人越应该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甚至在拿出筷子之前,先找出头脑里的“银针”检测一下,再大快朵颐。更重要的是,难得能找一本趣味性和科学性兼具的读物,带着全家人一起回忆那个曾经漫山找吃草的年代,从回忆里寻找那些久违的温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