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打造消费天堂》读后感精选

《打造消费天堂》读后感精选

《打造消费天堂》是一本由连玲玲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启微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4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打造消费天堂》读后感(一):百货公司的现代性

这本书是我大三那年看了一篇推文之后买的,但一直没看。今年寒假偶然在书架上瞟到这本书,又想到它是讲上海百货公司的,就有了要把它看完的想法。断断续续地看了今天也终于读完。书中的一些观点也算是让我对于上海的百货公司的各种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上海为什么会出现诸多百货公司到百货公司里各式商店游乐场再到百货公司所引起的诸多现代性的消费观,诸多描述不仅仅是展现了上海百货公司的发展历程,也让读者看到了上海的历史。 现代性这个问题是我大三上西方近代思想史(好像是这个名字)就很好奇的一个问题,到底何为现代性?很多时间过去,我断断续续地还是会好奇这个问题,也在间接性地去寻求答案。本书的尾声部分作者也提到了百货公司的现代性这个问题,作者的观点是:百货公司是现代性的最佳写照。随后的内容论述了百货公司现代性的几个特点。透过作者的分析,我理解的百货公司的现代性是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与观念的产生,它们会受到西方文化的诸多影响,但同样会有自身的特色与发展的趋势。

《打造消费天堂》读后感(二):近百年前的卖货策略,直到今天还在用

看这本《打造消费天堂》时我一直在截图,因为太熟悉了,谁能想到我们今天自以为很稀奇的博主推广,电商卖货用的种种手段早在上世纪就被百货公司玩过了。

种草的网红,堆满快递盒的开箱、购物节的打折促销和上海的报纸广告、百货台前的钢笔西施、百货商场天台的展销会游戏场又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呢?

小红书就像个24小时不停电的商品橱窗,形成了看不到尽头的可视化消费空间,以传播知识的名义向你兜售商品。

因为学术性较强,这本书前半部分较多史料的整理和概述,看到后面的理论分析就比较有意思了。我认为这是对想要通过自媒体变现赚钱的人十分有益的一本书。

当然也稍有不足,某个章节提到了性别权利对上海消费文化的影响,作者对其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我认为还是比较可惜的。

《打造消费天堂》读后感(三):随记

之前看的那本《一个犹太人的上海记忆》与这本《打造消费天堂》都是跟“旧上海”有关的,只是前者是回忆录,后者是学术著作,但后者系统研究的对象——百货公司,是前者没有或很少谈到的内容。 从消费主义的角度,以城市、商店、游乐场和广告、公司志、女性六个角度,解构百货公司,从百货公司出发,又不止步于百货公司,呈现出与别不同的旧上海生活面貌。与其说此书是研究百货公司的专著,倒不如说是社会史或文化史方面的巨著。 百货公司罗列出琳琅满目的华洋百货,显然其目标顾客是中上阶层人物;但为了扩大市场,不得不开辟廉价商店。而游乐场的开发,初期目标者还是上流社会人物,但是入场券之低廉,连工人阶层也能够消费得起,这是百货公司模糊阶级意识的一个方面。 说句题外话,解放后,滑稽戏演员杨华生、笑嘻嘻等在一次聊天时,感慨道,真怀念当时上海的“大世界(旧上海的一个著名游乐场,同期还有“新世界”,非附属百货公司)”,于是预备编排一齣跟旧上海有关的滑稽戏,此即后来的上海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而剧中重要角色之一的警察369,据说正是“大世界”各字对应的笔画数。

《打造消费天堂》读后感(四):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

17年,表孃孃过世时,我也去参加了大殓。结束时,表姐告诉我,刚刚豆腐羹饭时坐在我们旁边的两位就是先施公司老板的孙女和孙女婿。

这本《打造消费天堂》,史料翔实,让我有机会多了解一些百年前上海百货行业的情况。

感想是:

1. 屋顶游乐场这段,我想起来阿娘以前总和我说去百货公司屋顶游乐场玩,1角、2角甚至5分可以玩一下半日。刚刚和妈妈聊了下,她说她小时候也常去,直到才结束的。想阿娘了!

2.之前在某公众号上,有篇文章分析上海和广州的消费文化。作者偏爱消费文化一些,而不少读者都反映,更欣赏广州财不露富的文化。看了《打造消费天堂》,特别是看到四大中的三家都是先在香港、广州开百货公司,但在粤港的业绩却远不如竞争激烈的上海。好想提醒大家,工业革命后,销售就取代之前生产环节的核心地位了,然大家都在节俭的后果就是,缺乏消费带动的需求,经济不如人家发展得快。

3.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在四大百货公司之前,还有英商的四大百货公司。只是,英商的四大百货,那是远远不及华商的四大百货。再回想下七八十年代,李嘉诚为首的华商全面超越长久以来把持香港经济的英国洋行,我觉得中国人绝对要对我们的经商能力有信心!

《打造消费天堂》读后感(五):90,00年代的上海其实在跟30年代的上海接轨

又是一本海量引用文献的严谨性学术作品。当今商业促销手段原来皆处于百年前上海百货公司,手法并无实质性区别。(当然它们也很可能参考了欧美百货的营销手段),具体如下。

无怪乎看到一句话上说“90年代的上海其实在跟30年代的上海接轨。”

转:“B站up主,種草的網紅(女营业员),微信推文,各種購物節和打折促銷,上海百貨公司20年代就已經在玩兒了。十里洋場霓虹閃爍的先施、永安、新新;精心佈置的櫥窗;新新在屋頂裝設中國第一家民營電台;大新公司4毛錢一張票的自動扶梯……和現在的mall一樣,當時的百貨公司也有舞廳、餐廳、溜冰場,別具特色的屋頂遊戲場,因門票不貴受到大眾追捧,有戲曲表演,電影,還有魔術口技武術戲法,另配哈哈鏡遊戲機,天韻樓是典型代表,时装表演,肥皂制作过程演示;當時的廣告也已經開始運用各學科的研究成果推廣產品,永安公司在39年創辦的《永安月刊》就有不少介紹life style的營銷的軟文,推介企业文化,领导事迹的“报道”, (类似航空公司月刊的公司杂志)……哇哦,難怪南京路上好八連的解放軍叔叔瞄一瞄就學壞……”

可能是学术著作原因部分内容读起来有些抽象,明明可以用更通俗的话表达出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