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你能每天晚上为我读书吗读后感锦集

你能每天晚上为我读书吗读后感锦集

《你能每天晚上为我读书吗》是一本由[美] 爱丽丝·奥兹玛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能每天晚上为我读书吗》读后感(一):为孩子朗读,让孩子热爱读书

这是一本儿关于朗读的书。书里记录着父亲每晚为女儿朗读经典书籍。一共坚持了3218天,直到女儿考上大学离开家。 朗读是一种与孩子聊天的特殊方式,与随意交谈相比,朗读则是一种更富条理性和组织性的方式,在长期养成的朗读习惯中,孩子会慢慢地注意到语言中所蕴涵的逻辑性与语法结构,特别是那些有韵律感的文章,同时配有简单明快的插图,适合孩子倾听和观赏。 孩子阅读就像学说话一样,并非一蹴而就,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很多父母会怀疑为孩子朗读的可行性,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朗读,就是为其6岁时学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你的朗读声中,他们会汲取到声音记忆,养成喜欢朗读的好习惯,为其今后主动阅读铺平道路。 为孩子朗读很重要,父母通过朗读创造了一个排他的,独属于你俩的时间段,并通过这样的朗读时间,你用你自己和朗读的作品塑造了孩子。就像书中所说,你的时间和心无旁骛的关注是送给孩子的礼物。 什么叫诗和远方?就是让自己更辽阔,而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一个过程。 要做个温柔且上进的人,眼里有光,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书中讲述了成长、蜕变、希望,当然还有书籍,在为孩子朗读书籍的过程中,孩子感受父母的爱和耐心。也让孩子变得自信和乐观。

《你能每天晚上为我读书吗》读后感(二):为爱朗读,父母们最值得坚持的一件事

如果你是一位爸爸,每晚为孩子读书,可以坚持多久呢?

1个月,1年,还是3年?

有这样一位爸爸,跟女儿的亲子共读坚持了十四年。当我读到这个故事,被深深地震撼了。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女,竟然把读书这件事坚持了十四年。

《你能每天晚上为我读书吗》这本书正是这位女儿在成年之后写的成长回忆录,书中记录了她和爸爸3218天的阅读马拉松故事。

书中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身为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你的时间和心无旁骛的关注。”很多时候,我们美其名曰陪孩子,其实并不专心,要么心里惦记着自己的工作,要么让孩子自己玩儿,家长在旁边玩手机。送孩子吃的、玩具,这些都不难,难的是全心身地投入到亲子时光中。而给孩子朗读书里的内容,既能让我们专注力集中在书上和孩子上,不分心,也能培养孩子从小阅读的好习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其他的方式也可以陪孩子,为什么为孩子朗读很重要呢?“因为你通过朗读,创造了一个排他的、全然独属于你俩的独特时间段,并通过这样的朗读时间,你用你自己,以及朗读的作品,塑造了这个孩子。这是每晚睡前朗读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都说“万事开头难”,这个阅读马拉松故事是怎么开始的呢?

一切始于一列去波士顿周末旅游的火车上,当时女儿九岁,正在上小学三年级。毕竟已经过去十几年了,当时也没有做记录,故事里具体的细节父女俩的记忆并不一致,但没有疑议的是都记得当时在火车上读的书是《绿野仙踪》系列里的一本。车上的乘客看到他们一起读书的样子很温馨但也觉得奇怪,但他们很骄傲。根据女儿的回忆,火车上的那夜是他们读书计划的第一夜。

他们的规则是:每晚必须读书至少10分钟,而且要在午夜之前。最初设定的目标是100天,这个目标完成后,女儿主动提出:再制订一个1000夜的计划比较合理。1000夜的读书计划,虽然比《一千零一夜》少一夜,但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当然,父亲也同意了这个计划。他们还给计划取名“连胜”计划。

其实在计划正式开始之前,父亲每晚都会为她朗读绘本和经典童话。九岁时,只是把读书计划明确了下来,形成了规则。在他们看来,坐火车看书跟平常在家里看书并没有什么区别。

我家宝宝从几个月开始,我就时不时地给她读绘本。最开始,她还不会坐,就躺着听我读书。后来,她会坐了,就把她抱在怀里给她读书。现在她一岁十个月,会自己挑选想看的书拿给我,让我给她读。书就像其他玩具一样,是她的好伙伴、好朋友。每当抱着她在怀里读书的时候,就感觉很亲密、很幸福。

我想,等宝宝长大一点儿,我会把这本书读给她听,希望邀请她一起制定一个属于我们的“马拉松阅读计划”,我们一起商量决定,这个计划要坚持几年。

不喜欢制定计划的人总说“制定计划没啥用,计划赶不上变化嘛”,比如临时有事要处理就是意料之中的变化,但吵架是我意料之外的变化,细想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吵架会严重影响人的心情,而读书也是需要好心情的。心情不好时只想自己待着,尽量避免和刚超过架的人接触。遇到两人吵架了,父女的读书计划怎么进行呢?

作者在书中写道,他们从来不会故意去中断“连胜”计划,都想着赶快读完,然后各自退回自己的小角落,各怀心事。

在“连胜”计划开始前和计划的头几年,读书时女儿都会依偎在父亲的臂弯里,把身子转过去,认真当好父亲的“听众”。12岁的一天晚上,在读书前父女发生了争执,双方都没来得及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例行读书就匆匆开始了。女儿找了个离父亲较远的地方躺着,从那之后,再也没有回到父亲的臂弯。

尽管读书计划还在持续,但双方的身体距离已经变远了,原来属于父女俩的亲密也消失了。这可能就是成长的必然吧。我们随着长大会渐渐独立,渐渐拉开和父母的距离,不像小时候那样喜欢在父母怀里撒娇,让父母亲亲、抱抱。

《你能每天晚上为我读书吗》讲述了一对普通父女的阅读马拉松故事,其实也是父女的成长故事,随着父亲渐渐老去,女儿长大成年,虽然当年的读书计划没有继续进行下去,但读书滋养了他们的人生,也带给他们不同寻常的生命体验。如果你也想带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不妨从抱着ta一起读书开始。

《你能每天晚上为我读书吗》读后感(三):你的诉求我听见了,你的坚持我看见了,爱在朗读中流淌

俗话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可是真正能做到陪伴的父母并不多。父母忙着工作,忙着生活,却很少忙着陪伴孩子。

很多叛逆少年都是因为缺少陪伴引起的问题。在物质富足的今天,父母会想着给孩子最好的物质基础,却常常忽略了孩子的精神世界。

陪伴,真的那么难吗?

第一次阅读关于陪伴的书籍,是加瑞 洋·萨维的一本《陪安娜度过漫漫长夜》。

这不是一个温情的故事,里面充满战争、充满残酷。然而,7岁的小女孩安娜,在父亲被人抓走成为孤儿之后,是燕子男带着她流浪、躲避追捕,躲避战火,教她学会认识这个世界。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孤儿安娜是在燕子男的陪伴下成长为大姑娘,并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这就是陪伴的力量。

然而,这一次的《你能每天为我读书吗?》这本书,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意义。

01陪伴的奇迹

为孩子朗读书籍,一般家长可能会在孩子小的时候也许能做到,可一旦孩子学会认字、能独自读书时,家长往往会认为自己可以解脱了。

吉姆也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单亲爸爸,不会开车,不会修葺屋顶,他只是一名小学图书馆的管理员,喜欢书籍。

从女儿爱丽丝4岁起,他便开始为她读书。9岁那年,爱丽丝提了一个要求,“你能每天为我读书吗?”父女有了一个一生中重要的约定。

坚持一天、一个月、一年,也许可以。然而,吉姆就这样坚持了3218天,直到爱丽丝考上大学离开了家。

期间,他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嗓子病痛差点失声,他仍为她朗读;即使不在家,他用电话也要朗读;在学校深夜排练戏剧的间歇,坐上汽车发动机盖朗读……

3218天不间断地为孩子朗读,这是一场朗读马拉松,是一个奇迹。

02陪伴的力量

我们总以为给孩子最好的物质基础,不让孩子受苦,就是对孩子好。其实并不是。

一位平凡笨拙的父亲,一个图书管理员,在很多人眼中也许只是一个“失败者”,然而他却得到女儿深深的认同和赞美。

不是因为他做了多么励志的事情,而是因为他以真实的自己,全力陪伴了孩子。

不需要多么丰厚的物质基础,不需要多么伟大的誓言。3218天的每一次朗读,就是爱的传递。

3218天,期间,有过欢笑,有过泪水,但更多的是陪伴的力量、生命的力量。每天晚上的父女共读,给了女儿超越寻常孩子的丰富人生体验,也给了孤独的父亲极大的慰藉。

物质和能力并不是第一位的,真正重要的是那个全力陪伴的父亲。陪伴,并不需要时时刻刻在一起,而是父母能抽出一定的时间,专注、专心地陪伴、关注。

正如吉姆说的:你的时间和心无旁骛的关注,是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他就像一颗温暖的小太阳,照亮孩子的童年。

03爱是让爱的人拥有爱的能力

从爱丽丝的成长轨迹中可以发现,父亲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爱丽丝,让她拥有爱人的能力。多了对他人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以及对自己的理解和肯定。

因为有爱和理解,爱丽丝才有勇气面对窘迫的经济、克服车祸的恐惧,以及欣赏暴风雨的美感。或许生活有不甘、有低谷,但她相信自己可以战胜。

我们会因为爱着某人而为他朗读,也会因爱为他做其他擅长的事情。

曾听一位教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父母由于工作需要很忙,所以当他出生后,妈妈就把他送到姥姥家,直到上学前才被接到父母身边。

他一生和父母相敬相爱,但缺少亲密感。他说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梦见过妈妈。

“我经常午夜梦回,会梦到姥姥。妈妈去世多年,我也很想念她,但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梦见她。”

这真的应该是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了,而这样的遗憾无法弥补。

如果孩子从小最需要的是陪伴,那么,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让我们“不离不弃”,携手相伴而行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