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莫称之为夜晚经典读后感有感

莫称之为夜晚经典读后感有感

《莫称之为夜晚》是一本由[以] 阿摩司·奥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莫称之为夜晚》读后感(一):纪念的线索

他偶尔也会感到恐惧,或者说是一种隐隐的忧惧,担心自己在这种感受不到苦楚的状态下,可能会错失一些永远不再回来的东西。不过就算真的错过了什么,他根本不知道那错过了的到底是什么。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忘记了应该记住的东西,但他搜肠刮肚,却发现自己已经将那些忘记了的东西遗忘。 ——《莫称之为夜晚》 西奥跟随诺雅回到以色列,定居在边境小城,诺雅的学生因吸毒身亡,男孩的父亲想在这里建一所戒赌中心纪念自己的儿子,诺雅被请来筹备计划,而这却像探照灯一般,暴露了她与西奥之间的距离…… 《莫称之为夜晚》是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所著的一本有点奇特的小说。说它奇特,是因为通常小说都会以对故事的叙述为骨架,但《莫》却不重视故事的完整性,故事在这里只是为了说明人的状态而存在。 在奥兹另一本著名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里,他讲述了以色列这个国家的建立所汇聚的希望以及建成后遭遇的迷茫,而《莫》实际上依然继续着这种探讨。他巧妙地将戒毒所暗示成以色列,一个看似充满意义但注定不被当地欢迎的实践。他写:“我们这个国家其实就是某种纪念”,他又写“但运作什么呢?又和谁一起?” 以色列建国后,虽然第二天就遭遇阿拉伯世界的暴力攻击,但特别是六日战争,催生了以色列民众的“构建”心理。但像是阿摩司·奥兹这样的知识分子却十分冷静地指出以色列需要面对的民族文化困境,并不是计划好就有结果好,是什么使事情真正拥有意义,并不是那美好的初心,而是事情需要促成一个值得拥抱的未来,比起沙漠的尽头昏黄的景色,眼前的人如何在生活更具影响。

《莫称之为夜晚》读后感(二):那,称之为什么?

情节寡寡几句,但描述与思考却无限蜿蜒曲折……有一些描写表达真的别出心裁,会有种似曾相识中的熟悉快乐。以及视角的不断转换和变动,让人猝不及防同时又时时觉趣,压倒语言和火光,表面上看是女中学教师和神秘的男规划人为建立戒毒中心的段段过程,但内里更多的在讲幽微的、不可摸索的人,事,物,以及人的情感。关于爱情,关于偶然,关于衰老,关于失落,关于空虚,关于目标关于真假,关于一切的一切……好读但又没有想象中的令人惊讶一声“哇”,而是有如突然被陌生人送上的一杯掺杂有威士忌的白咖啡,轻綴后见底。

在夜晚,让别人去享乐,去忙碌,去遗憾吧,而我选择心满意足的认可此时此刻,知道现在可以呼吸。那些看似无足轻重的伤害词句。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人根本没有一模一样的感受与想法,一切词语都是圈套、是荆棘,一切表达都挡了诗的道,他为什么不干脆沉默?但实际上主人一边设陷阱、一边纵身而跃。与世无争就是尽可能像山峦那样:寂静无声地存在。空荡荡。“人们期望的”这个短语不对。要么是期望,要么是和平:不可能同时存在。人在逃离与侵入之间循环往复,生命、理念、词句、人类行为是荒谬的、自相矛盾的事情,只能揭示出愚蠢和虚伪。唯一的帮助就是不要试图帮忙,怜悯本身就带有傲慢。没有火哪有烟。如过可能的话请你原谅我。我无法原谅自己,但是你还年轻。祝你晚安。愿众人皆获怜悯。老太太悲伤地评论道:爱。他们不吃。他们不喝。哼——然后脑子就出来了。每个人都待在自己的小岛上。流言无数,倒是真的。了解意味着脱离自己。至少尝试着。时不时的。

“我们该在何处闪光,何人渴望我们的光亮。”

《莫称之为夜晚》读后感(三):照见美丽心灵的两面镜子

《莫称之为夜晚》讲述了女教师诺娅和规划师西奥等人筹建毒品康复中心以纪念一个自杀男孩的故事。

如果必须纠缠于故事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这其实是一段“无始无终”的故事。诺娅最初担起责任是出于感动,并非男孩父亲的专门托付,甚至男孩的死亡是否真正因为毒品都并无确切答案;而最终设立康复中心的计划是否实现也并无交待,读者可见的只是消极的环境,以及主人公看似迷茫的前路。

虽然故事的起因与结局显得并不明朗,但它却也无碍于我们相信故事,相信主人公的美丽心灵,因为相对于良善本身,对其来龙去脉的追逐显然微不足道。

作者阿摩司·奥兹采用的演绎方式似乎也在表达这种观点,他用两条线——男女主人公的内心活动——来呈现故事,让人一时间感觉仿佛在读有关男女情感纠葛的小说。那些心底的细节,那些沉默的对话,就像是经纬交织产生的效果,又像是禽鸟伴飞互视的情景,使小说看起来似乎是奔向遥远终点的旅程,目的一直存在,而过程尤其令人瞩目。

诺娅开启着感性的镜头,她鲁莽的决定,愚蠢的坚持,无不由直觉和情感作为导引,连她的委曲求全都产生于感性的大主题;而西奥则是理性的化身,他从最初的冷静旁观,到出谋划策,甚至再到明知不可行而为之的冲动,也始终带着理性的清醒。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不“兼容”,“声音”不在同一频率,但实际上,他们相互缠绕着旋转,发声也有着共同的指向。

诺娅和西奥就像磁铁的两极:他们有各自的标签,无形的“磁线”却将他们悄悄联系在一起;他们遵循着同一种规律,事实上还紧紧相依。他们在奥兹的笔下又如两面人性的镜子,我们从中看见美丽心灵的不同镜像,而两面镜子又相互摄取,感性的元素投射入理性的世界,理性的认知又徘徊在感性的空间。

以纪念早逝男孩的名义建立康复中心是触发点,由此开启了窥见男女主角美好心灵的窗口,而当我们进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会发现有时候某些事物的原委并不重要,感性与理性也并不重要,它们不需要界定和度量,它们的意义也不在于实现与否,而在于融入事物的心灵。如果那心灵是美丽的,那么照见心灵的镜子也自然带着美丽的光彩。

《莫称之为夜晚》读后感(四):白日之长

沙漠地区有着泾渭分明的白天与黑夜,烈日下的黄沙可以蒸干人的耐性,而冷月照在皮肤上,有如蝮蛇的爬过。将这样的白昼与夜晚揉得失去棱角的,则是平地里兀自生长起来的一座座城市。

城市抹消了昼夜的边界。很快,我们不再以太阳的沉没和天空的无言来识别黑夜降临的时刻,当人们经历了一天的工作奔波终于回到歇脚,丢下包袱做上一桌精致的饭菜并享用,这时他们才在心里对自己说,夜开始了。夜生活开始了。在《莫称之为夜晚》的开头,奥兹以极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对情侣的夜晚,让满身疲惫地回到家的诺娅接过西奥精心准备的晚餐。没有放松的脚步,只有日渐沉重的敏感在地板的缝隙间无孔不入,填满BBC广播电台的杂音造成的空洞。一切都真实,而模糊。仿佛无穷的白天通过黄昏延伸进了黑夜,无从安息。

《莫称之为夜晚》是一则奥兹所钟爱的家庭叙事。一方面,年龄相差十五岁的诺娅与西奥共同生活了八年,既无一纸契约也无膝下儿女的他们似乎正迎来“七年之痒”;另一方面,痛失爱子的阿弗拉翰·奥维埃托计划捐出一笔钱,在教师和当地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建一所小型青少年毒瘾康复中心。二者之间看似毫无关联,实则融合了家庭的两种最基本冲突形态:夫妻和父子。

“我发现家庭是最为神秘的机构,最不可靠,最为悖论,最为矛盾。”奥兹如此解释他作品中这一永恒的话题,而在《莫称之为夜晚》里,家庭作为一个完全开放的情境来描述,充斥着不稳定的因素。作为父亲的阿弗拉翰不可避免地与人们谈起他与儿子之间相处的种种画面,而所有的细节几乎都有关孩子的忧郁、孤僻和文学天赋;诺娅与西奥看似已经完全进入老夫老妻的模式,却在白天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在夜晚分享话不投机的沉默;市长巴特希瓦安静地守着她糊涂的老母亲,办公室的女清洁员离家出走留下整日打牌的丈夫和父亲,一个反对煎炸的姑妈,和一个坐在轮椅上从全世界收集明信片的老人……这些不应如此脆弱的关系似乎都正变得越来越虚无缥缈,变得像画上的风景,失去了有关温度的全部细节。他们之间不一定有什么不可解决的矛盾,然而彼此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仿佛身处不同的世界。而这一切,追问感情并不会有答案。

事实上,情感故事的道理终究简单,末了总可以拿理性与感性的永恒矛盾来解释,奥兹对这个故事的拿捏也不在情节,而是在词句之间。死去的少年曾在课堂上发言说词句是个陷阱,而我们都不够小心。人们被搅乱的生活似乎正源于词句的缺失,他们在彼此的事情上放弃了有效的相互沟通,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懊恼、疏离与无力感。在这个以两个主人公的视角交替叙述的故事中,重复出现的比喻和句子构造出仿如地心说的无尽轮回,在苍白无力的日常后面,词句是终极的陷阱。单调、持续、琐碎,生活的真相不过如此。对话几乎总是单向的,当极富魅力的长句激起情感波动,大段大段的独白则将个人的存在拖入漩涡深处。夜晚是两个人无解的沉默。而沉默,制造了词句之外无垠的圈套。

《莫称之为夜晚》读后感(五):以爱情的名义

阿摩司•奥兹是20世纪60年代崛起于以色列文坛的“新浪潮”作家代表,他的写作主题只有一个:不幸的家庭。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奥兹为读者奉献了一系列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说集《胡狼嗥叫的地方》、长篇小说《何去何从》、《我的米海尔》等,多部中短篇集及论文集。《莫称之为夜晚》仍然继续奥兹一贯的主题,讲述了一对中年男女的爱情危机。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严格说来,西奥与诺娅组建的不是家庭,而是搭伙过日子的同居。西奥六十岁,而诺娅四十五岁,两人虽然有着巨大的年龄差,却从不缺乏激情。两人八年前相识于南美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因互相倾慕而走在一起。之后,在诺娅的建议下,定居于以色列沙漠小城泰勒科达。以城市规划师为职业的西奥在城里开了一家规模不大的规划公司,诺娅则任职于学校教授文学。一场意外事故夺去两人之间平静的生活。暗恋诺娅的学生伊曼纽尔,生性腼腆,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吸毒坠崖身亡。由此在这座沙漠小城发生了一连串的故事。各式人物相继登场,伊曼纽尔的父亲阿弗拉翰——一个尼日利亚的军火贩子,生性风流的穆奇,乐观的离婚女子琳达,充满正义感的路德米尔,咖啡馆的芸芸众生,甚至伊曼纽尔的贝都因犬。

故事围绕伊曼纽尔意外身亡之后,其父阿弗拉翰悲伤之余生出在当地建立一个青少年戒毒所的想法,他委托诺娅运作一个类似理事会的组织。在草创过程中,诺娅与西曼意见相左,生出了摩擦。单调而和谐的家庭生活从此一去不复返,再也回不到从前。

小说人物不多,却都描写生动,有血有肉。众人在生活的漩涡中挣扎,不管是直面变幻的前景,还是追求单纯的享乐,抑或坚守如一的信念,都是生活最真实的再现。奥兹的叙述不瘟不火,不紧不慢,语言舒缓而细腻,善于通过人物心理独白揭示人物内心的挣扎。小说一开始,就借助西曼的眼睛,以大段的沙漠夜景描写,期间夹杂着他的动作。让读者看到一个内心平静的人,迅速切入故事背景。而故事结尾还是发生在夜晚。在夜的静谧、包容下,诺娅的心理活动暗示着结局。

小说以西曼和诺娅交替第一人称的手法,把这场无形危机中的两人放在一个平等、对立的位置。在来回切换中,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成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同时,人物的内心独白使得故事冲突更清晰。在两个主要人物之外,其他次要人物也都栩栩如生,形象立体丰满,各具特点。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符合其身份,毫无违和感。

奥兹的文字有种魔力,在阅读中总是给人以愉悦感。他的句子通常都不长,读起来十分流畅,丝毫没有滞涩之感,也绝无理解上的障碍。他对于夜景观察细致,描写入微,文字又极优美生动,十分感人。

《莫称之为夜晚》把人人可感的家庭冲突写得这样好,既不枯燥,又不生硬。故事虽发生在异域,设若变换至我们身边,也会一样成功。对于读者,应该放缓阅读的速度,去慢慢体会它的好。

勘误:

1.P23 阿弗拉翰•奥维埃,埃字后少了个托;

2.P171 如过可能的话,请你原谅我。“过”系“果”之误;

3.P223 仿佛他不我身边。“不”后少了个“在”字;

4.P233 收取三百元美元的支票。三百后的元字取消比较合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