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游戏与现实读后感摘抄

游戏与现实读后感摘抄

《游戏与现实》是一本由[英]温尼科特(D. W. Winnicott)著作,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6-11-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戏与现实》读后感(一):游戏至上

这本书属于知识体系内容,在此之前听过曾老师的精神分析学初级网络课程,有了铺垫后对这本书的理解有极大的帮助,先从简单入手,主动去看更深更难的书,听大咖分享他们的学习总结。 本书的阅读难度为7,期间疑惑: 1.译者对原著的理解程度如何? 2.温尼科特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 这两点都指向学好英语的必要性。 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通过大咖的精华学习,虽然是知识的二次产出,但是当没有能力看原著的时候,这个也是个学习的好方法。 《游戏力》像是小樱桃,一口一个,过程喜悦又美妙。 《游戏力与现实》像种水果的历程,有耕耘的辛劳也有成长的期待。 在阅读中这两类书互相补充,会让人进步更快。我们总对自己种出的果实更加珍惜和满足,因投注了感情。

……………………………………………………………………

1.婴儿与母亲分别的时候,依赖想象创造了过渡性客体,这期间婴儿有大量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这个分离很重要,婴儿与其他事物构建关系。逐渐脱离母婴关系的共生。

3.固着在过渡性客体的孩子可能发展为恋物癖,收藏癖等。

4.母亲离开的时间在恰到好处时,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超过这个范围,有分离创伤。

5.孩子从母亲到过渡性客体的期间也是一种游戏过程。

6.游戏是孩子的语言,他们通过游戏诉说他们的内心世界。任何流派的儿童分析都是围绕儿童游戏展开。

游戏让孩子有控制感,主动感以及创造力。

7.心理治疗是两个人在一起玩游戏有关,一定是求助者不能玩游戏,咨询师的工作是帮助求助者从不能游戏的状态进入可以游戏状态。

8.个体发展中,最初的镜子是妈妈的脸。治疗的时候咨询师是一面镜子,尊重、接纳、抱持的态度。保持克制和中立,期待越少越好。

《游戏与现实》读后感(二):珍爱生命,远离这个垃圾译本

我只看了个开头,就感到多处文字难以理解。找到英文原文之后,我顿时要骂娘了。原来,译者在前言中讲到自己“英文和中文水平有限”并不是自谦。真的有限!他们就是底限!

在群里吐槽之后,有不知名的朋友提供了台版的译文。我立刻决定把这本垃圾丢掉,改看台版。

让我们看一小段吧。

---------------------------------------------------------------------------------------------------

本书的译文:

关系中客体特质的小结

1婴儿设想自己可以控制客体,我们也会支持这种假想。然而,全能感(omnipotence)的消退是开始的一个显著特点。

2客体被深情地搂抱与被热切地爱和损伤是一样的。

3除非被婴儿改变,否则它绝不可以改变。

4它必须经受本能的爱和恨。如果攻击是一种特质的话,也要经受纯粹的攻击。

5它必须使婴儿感到温暖、可移动或有质感,或让婴儿感到这些物品是有生命的,是现实的。

6它不来自于我们的视角,也不完全来自于婴儿的视角。它不来自于内部,它也不是幻觉。

7它的命运是逐渐地失去婴儿的投注(decathected),在这几年的过程中它没有被遗忘,但可能悬而未决。通过这些,我意识到对于健康人,过渡性客体没有“进入内部”,也不必忍受压抑。它没有被忘记和哀悼,它只是失去了意义,因为过渡性现象变得弥散,它变得充满了整个“内部心理现实”和“被两人共同觉察的外部世界”之间的中间区域,也就是说,它充满了整个文化领域。

---------------------------------------------------------------------------------------------------

英文原文:

Summary of Special Qualities in the Relationship

1. The infant assumes rights over the object, and we agree to this

assumption. Nevertheless, some abrogation of omnipotence is a

feature from the start.

2. The object is affectionately cuddled as well as excitedly loved and

mutilated.

3. It must never change, unless changed by the infant.

4. It must survive instinctual loving, and also hating and, if it be a

feature, pure aggression.

5. Yet it must seem to the infant to give warmth, or to move, or to have

texture, or to do something that seems to show it has vitality or

reality of its own.

6. It comes from without from our point of view, but not so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baby. Neither does it come from within; it is not

a hallucination.

7. Its fate is to be gradually allowed to be decathected, so that in the

course of years it becomes not so much forgotten as relegated to

limbo. By this I mean that in health the transitional object does not

‘go inside’ nor does the feeling about it necessarily undergo

repression. It is not forgotten and it is not mourned. It loses meaning,

and this is because the transitional phenomena have become

diffused, have become spread out over the whole intermediate

territory between ‘inner psychic reality’ and ‘the external world as

perceived by two persons in common’, that is to say, over the whole

cultural field.

---------------------------------------------------------------------------------------------------

台版译文:

客体关系特质摘要

1婴儿认为自己有权利任意支配自己所拥有的过渡客体,我们也同意这项假设。话虽如此,小婴儿对此无所不能(omnipotence)的力量,却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某种让步与弃守,这是特色之一。

2这个过渡客体会得到深情的搂抱,也被激动地疼爱和拉扯,甚至因而支离破碎。

3它永远不许改变,除非是小婴儿自己改变它的。

4它必须经得起小婴儿本能的爱和恨与不折不扣的攻击,假如攻击也算是个特色的话。

5然而在小婴儿眼中,它必须给人温暖,或者可以动,或者有质感,或者做点什么来显示它的活力,或是它自己的真实感。

6在我们眼中它是外来的,但在小宝宝眼中,它可不是这样的。它不是出自内心;它也不是一个幻觉。

7它命中注定要逐渐失去关注,几年下来,它虽不至于全然被遗忘,却可能暂时被搁置。我的意思是,如果孩子发展得很健康,过渡客体不会“退到内心”去,这份感情也未必会受到压抑。它没有被遗忘,也没有被哀悼,它只是失去意义,这是因为过渡现象扩散了, 扩散到介于“内在心理现实”与“人们共同感知的外在世界”之间的中间地带,也就是整个文化场域。

---------------------------------------------------------------------------------------------------

温老爷子真的会半夜从坟墓里爬出来朝这俩货怒吼“你们瞎译”的。

你们tmd瞎译!你们专心刷你们的抖音就好,别瞎祸祸温尼科特,他招你惹你了!

《游戏与现实》读后感(三):温尼科特客体关系理论的初探——基于《游戏与现实》

唐纳德·伍兹·温尼科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 , 1896~1971)是现代精神动力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英国客体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客体关系理论方面,温尼科特的理论主要有:足够好的母亲(good-enough mother)、依赖与独立(dependence & independence)、真我和假我(true self & false self)、过渡性客体(transitional object)(缪小幼,2009),其中,过渡性客体是温尼科特在《游戏与现实》一书中进一步介绍的核心理论。

1 过渡性客体与过渡性环境

自体是一种对“我”的感受和体验,客体与之相对,客体指是一个被被爱或恨的事物(自己,他人、物体、幻想等),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温尼科特认为,在注重对内部与外部的讨论的同时,还有一个领域在个体从内部发展到外部的过程中、内部与外部产生联系的发展中无法忽视,这是一种中间状态——“中间体验区域”,以“过渡性客体”与“过渡性环境”来命名这种体验的中间区域。

婴儿在认识“非我”的客体的时候,需要有一种中间的过渡,用以确定外部的世界以及外部的世界和内部的关系。温尼科特的重点在于“主观与被感知的客观之间的中间区域的第一个拥有物,这个拥有物就是一种过渡性客体”。值得说明的是,过渡性客体可以随着个体某一阶段不断成熟而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但是过渡性环境是一直存在的,一直连接着个体内部与外部的认识过程(郗浩丽,2017)。例如,一个孩子在4个月断奶的时候,会不断吸吮手指;在6个月的时候接受了“我的毛毯”,手指和“我的毛毯”都属于过渡性客体,只是前者已经过时。

为了进一步阐释“中间区域”,温尼科特对“幻觉”及其与过渡性客体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幻觉如何产生?

在最开始的时候,婴儿需要有一个“足够好的母亲”(可以是其他亲密抚养者),她会“对婴儿的各种需要做出积极的适应”这样婴儿才能顺利度过最初的一些挫折。但是随着婴儿耐挫能力增强,正常情况下“足够好的母亲”会相应地、逐渐地减少主动的适应,此时婴儿是处于对外界探索的阶段。在顺利的情况下,婴儿获得了挫折的经历,母亲对婴儿需求的“不完全适应”使得婴儿对客体更加具有真实的感受。但是当母亲没有相应地自然减少对婴儿需求的适应,而是持续“紧密”,婴儿就会对其外部的客体产生某种完美的感受,这种感受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幻觉。

图二体现出,在幻觉及幻灭过程中,过渡性客体起到的作用。过渡性客体处于婴儿和客体(母亲的乳房是一种象征性的客体)之间的一个“不会被挑战的中间区域”,在这个区域中,母亲不仅仅可以提供幻觉,也需要去打破幻觉(幻灭),幻灭的过程或许是过渡性客体代替幻觉的过程。以断奶为例,在婴儿吮吸母乳的时候,婴儿吮吸乳房的需要与母亲所提供的乳房、哺乳欲望刚好存在交叠,一种“外部世界是婴儿自己创造的”幻觉产生了;断奶的阶段中一些婴儿会喜欢上吮吸手指,奶嘴等,将它们看作过渡性客体,这些过渡性客体会让婴儿觉得即使他们与母亲的乳房之间存在了一定的距离,但是他们也相对是安全的,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断奶的焦虑。幻灭的过程是个体发展中需要重点照顾的复杂反应,以便婴儿顺利度过。

2 客体的使用以及通过认同产生的关系

这一部分的内容重点有两个方面:1、理解客体如何使用。2、理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温尼科特假设,客体关系的概念里存在“与个体的主体有关”,但是提到使用客体需要满足一些条件及顺序。首先,使用客体的主体需要在个体成熟过程中发展出一种“使用客体的能力”,这也代表着客体的使用能力发展是个体成熟的标志之一。

“客体关系”与“客体使用”分别是是最先与最后出现的,二者之间出现的复杂过程是心理治疗治疗中修复的重点部分。这个复杂过程是主体需要感知到客体是“主体的外在现象”,客体脱离了主体的“全能控制感”——客体可以独立存在而不是主体投射的一部分,这种独立性一直被保存,且“被主体承认”,是一种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客体被主体摧毁,摧毁后的个体如果存活,它会有“自主性”,从此主体生活在客体的世界中,使用客体,并从中收获。主体与摧毁后存活下来的客体世界,建立了一种更紧密和坚实的关系。

其中需要注意区分的是主体在客体上的投射只是帮助“注意到那里有什么”,而并不是“客体在那里的原因”,这也使人进一步理解了投射这种机制在客体关系中的作用。

3 游戏治疗与客体关系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难点,笔者认为困难在如何理解将客体关系融入到游戏治疗的理论中。

温尼科特关注的是儿童在游戏中自身发展的过程,认为游戏过程是有疗愈作用的。在他的个案中,一个儿童在游戏中曾多次靠近母亲与母亲亲近,在母亲充分回应之后,接着继续玩游戏。她的玩具是她的过渡性客体,她在游戏中创造。

温尼科特认为游戏的过程创造了一个过渡空间,沟通着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会在游戏中对客体进行试探性操纵,在其中体验不确定性。

但是对于温尼科特所提及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似乎与前面的论述有所不同,此部分还需补充研究。

4 后记

童年期与母亲分离、恋旧、姥姥(主要抚养着)的小手帕、姐姐走后的牙刷,这些与客体关系联系紧密的亲身经历,让我在对这个概念还一知半解的状态下读了《游戏与现实》,读书的过程,其实最先发生的是探索自己的过程,看见自己并与自己和解。

本书最震撼我的一段话是:“主体对客体说:‘我摧毁了你’,客体在那里并接受这种通告。从此主体会说:‘嗨,客体!’‘我摧毁了你’‘我爱你’‘你对我有价值是因为你能从我对你的摧毁中存活下来’‘当我爱你的时候,我一直在(无意识的)幻想中摧毁你’。”这是一段破碎又重建的过程。当我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突然回忆起我的上一段亲密关系。亲密关系中我的退行性表现、每次分离后的强烈不安全感、分手后的各种不适感······这些亲身经历与感受让我思考:亲密关系中的成长中,或许需要我(主体)将与我即将产生关系的客体(男朋友或潜在男朋友)摧毁,当客体能够存活(利用能够给予安全感的过渡性客体),并不再受我的投射所支配,那么这段关系就变的更稳固了些。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成长过程。

本次书评,是在初学客体关系的基础上所作评述,对温尼科特的理论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例如在理解游戏治疗与客体关系的部分时,无法完全领会“患者的游戏和治疗师的游戏的重叠之处”;在理解“幻灭”的时候,在理解后我认为“幻灭的过程或许是过渡性客体代替幻觉的过程”,这是一种个人主观的理解,正确性仍有待指正。

最后,感谢温尼科特这位“最温柔的男人”。这是一次新手咨询师自我探索与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缪小幼, & 李鸣. (2009). 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理论观. 精神医学杂志, 22(3), 221-223.

温尼科特. (2016). 游戏与现实PLAYING AND REALITY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郗浩丽. (2017). 温尼科特过渡客体理论的发展线索.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3), 99-106.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