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国富论(彩绘精读本)》读后感精选

《国富论(彩绘精读本)》读后感精选

《国富论(彩绘精读本)》是一本由[英] 亚当·斯密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蓝狮子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富论(彩绘精读本)》读后感(一):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不愧是经济领域的基础著作,阐述了很多经济学的原理,这在当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让人们明白了劳动分工的程度,决定了社会发展的程度;论述了商品的价值与价格的意义;论述了国家的财富来源与增长的过程;论述了资本累积的来源与去向;等等。这是一部无论社会发展到如何程度,也必须符合它所描述的规律的经典巨著。值得细细品读。

《国富论(彩绘精读本)》读后感(二):关于此版本

《国富论》的全名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于1776年,也是美国人发表《独立宣言》的同一年。

重点在于国民而非国家,这是自己在读这本书之前最大的一个误区,后来对于作者所处年代的认识,也帮助自己对书中许多观点的认识。

此外这是个精读版本,60万字的原著删减至8万,不过就像是编者所讲:

希望广大读者能把这个选本作为阅读《国富论》全书的一个导引,一个走向亚当·斯密更加丰富思想世界的起点,而不是一个终点。

而自己本是为了偷懒,跑来看精读版,原著大部头可能短期内并不会去拜读,不过也算一窥大佬的风采,讲真这个版本部分语言还是非常绕人的,需要很强的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把句子捋顺,不过另一角度来说,也是其优点之一,当对于关键问题的反复阅读之后,会加强对观点的理解。

总之,是经典,不要问为什么,认真去读就对了。

《国富论(彩绘精读本)》读后感(三):精简本让我有读全本的欲望

亚当·斯密著,罗卫东译,15万字,19章,225页。

吴晓波去年搞经典重译计划的产物,这次没像《腾讯传》那样直接预购,消耗了张勋章券就入了,很值。

看内容量知道这是简略版本,或者说导读本。之前我挑战过汉译版,不得不说,换了译者的进步是巨大的,毕竟翻译汉译的时候实在是和现在太远了。(汉译应该是所有这类图书的标杆,但是商务确实在个别几本汉译方面偷懒了,拿着几十年前的译文来出版,现在人读起来真的不很舒服,当然,老一辈学人的治学精神是毋庸置疑的)

作为导读本,本书是过关的,作为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后世学人的事业建构在斯密为他们打下的坚实基础上,诚然书中浸透了经验主义,而且有些内容前后不合理,但这也是后世经济学人进步的出发之处,而本书中所展现的对现实世界的关怀,对经济运行背后原理的挖掘,对读者的启迪,则是现在大量经济学作品所不能达到的。而这或许正是后世科斯推荐人们回头再读国富论的原因吧。(是不是大神写经济学都不用数学工具?)

经验主义有一个意外的好处,面对着“故事”总比面对着“公式”更容易理解,而国富论几乎就是用“故事”堆出来的,关于市场,关于分工,关于效率,关于集聚,关于生产,关于资本,关于工资,关于地租,利用故事启发思维,更好地用经济学思维来理解这个世界运行的机理。不论自己生活的城市的选择,企业的发展,还是行业的变迁,行为的本质,都可以用经济学思维更好地指导我们生活。

这让我相信:分工产生效能,交换带来繁荣,更大的市场带来更充分的分工,每一个参与这个分工的人都能在这个市场中得到更大的进步。

《国富论(彩绘精读本)》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国富论》精读本-的第一篇是构建了一个分工与交换互动的经济体系的整体的静态模型。

定义财富,在斯密那里,财富就是一切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的总和,不论这个物品是来自于自然界的馈赠,还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劳动生产力的最大提高,以及在任何引导或应用劳动的地方的更高技能、熟练程度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一言以蔽之,提高财富生产效率的关键,就在于劳动分工。

因为劳动分工源自交易的力量,所以,分工的程度也就决定于这种力量的大小和强弱,这叫作“分工受制于市场规模”。

在分工的时代,货币的确定,使得人类有了表征物品交换能力的统一手段和标准。处在不同分工链条中的生产者,和其他人交换剩余产品所商定的比例,就是商品的价格。在斯密看来,决定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的情况,它的辛苦和麻烦程度以及应付复杂性和培训必要技巧所需要的付出。所以,归根结底,两者产品之间的交换其实就是两个等量的劳动付出之间的交换。劳动成为决定产品交换比例,即价格的基础,也就是产品的价值的来源。

由于任何实际的生产活动,不仅涉及劳动的付出,还需要有其他要素的配合,如工具和材料的投入、土地的投入等等。这些投入需要相应的补偿才能可持续,经济体系也只有在各种要素获得合理报酬的情况下才能够良好运行。一种劳动产品换得的其他产品,就需要分解成三个部分予以分配,它们分别是:劳动的报酬,即工资;土地的报酬,即地租;其他生产要素的报酬,即利润。在劳动产品中,工资、地租和利润以何种比例进行分配,决定了财富生产体系运行的好坏。

斯密认为,在理想的状态下,分工经济体系中的任何一个产品的销售价格都应该等于各种合理的生产要素投入(或其合理报酬)的总和,即这个产品的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相等。

第二篇就是讨论经济发展的动态方面。这两篇内容构成了斯密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主干。

在这一篇中,斯密详细地定义了资本的性质、种类与功能;区分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还讨论了资本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合理匹配,考察了影响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

第三篇虽然也讲到了某些原理性的内容,但主要是用历史材料来解释此前理论所阐述的内容。

第四篇则是以斯密自身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为根据,对他以前的两种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进行分析批判。

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斯密讨论了国家(或君主)的支出和收入。在这里,他把自然自由体系中政府的必要功能与其收支结构加以结合来予以讨论。支出分为:国防+治安+基建。

《国富论(彩绘精读本)》读后感(五):吴晓波:亚当·斯密发现了“看不见的手”

尽管亚当·斯密一生的足迹从来没有离开过欧洲——他常年定居英伦半岛,曾去法国游历三年,但是,他显然是一个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人,而这几乎全部来自于他的理论天赋。在《国富论》中,他推论说:“引起劳动工资上升的,不是国民财富的实际大小,而是它的不断增长。因此,劳动工资最高的,不是在最富的国家,而是在最兴旺发达或者说致富最快的国家。英格兰现今肯定是比北美地区更富的国家,可是,北美的劳动工资比英格兰任何地区更高。”

由此,在斯密看来,北美殖民地处于进步状态,相对富裕的中国处于静止状态,而印度帝国则处于衰退状态。

在《国富论》一书中,斯密用很大的篇幅讨论了从古罗马开始到英帝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在他看来,一个主权国家只有三个责任需要履行:“第一,保护社会免于其他社会的暴力和入侵的责任。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免于其他成员的不义或压迫的职责。并且,第三,建立和维持某些公共设施和公共机构的职责。”

从这些观点可以发现,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诞生,首先是现代意识诞生的过程,而不是其他。

在现代经济学史上,大卫·休谟与亚当·斯密是公认的奠基人之一,休谟比斯密年长12岁,他们在1739年相识,此后互相影响,共同构建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斯密还忠诚地担任了休谟的遗嘱执行人。

就如同当时代的所有著作一样,《国富论》并不是一本体系严谨的论著,它充满了经验主义的气质,很多论述明显地带有启蒙意味,但它确乎覆盖了所有的经济学基础性命题,在后来的时间里,“它在为某一学派的理论提供依据的同时,又为其反对派提供了同样有力的说明”(胡寄窗,《西方经济学说史》)。

亚当·斯密不是一个书斋型学者,在格拉斯哥大学当教授时,他就同时负责学校的行政事务,晚年,他还被任命为苏格兰的海关和盐税专员——他在这两个岗位上获得的报酬是教授年薪20倍。在这一点上,他与日后的理论劲敌凯恩斯倒颇为相似。在学术上,斯密是一个极度自负的人,尽管他的很多观点都博采自当世很多高人,可是他却避免引用他们的著述,这在经济学说史上非常罕见,当然此等举动也容易引起一些争议,譬如马克思就曾在《资本论》第一卷的注释中“揭发”说,亚当·斯密的一段话“几乎逐字逐句抄自贝·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或个人恶行,公共利益》的注释”。

亚当·斯密终生与寡母相依为命,世俗生活富足而单调,他把所有的人间荣誉都寄托于学术,到他去世时,《道德情操论》出了六版,《国富论》出了五版,他销毁了所有的未刊文稿,自以为已经解决他那个时代的所有经济问题。

《国富论》的全名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最早的中文译本是1902年严复的文言文版,名为《原富》,1930年郭大为和王亚南以白话文再译,定名为《国富论》。

就全书内容而言,似乎还是严复的书名更近本意,郭-王版很容易被曲解为这是一部关于国家富强或国家资本主义的专著——而这正是20世纪30年代的主流意识形态。恰恰相反的是,亚当·斯密是一位真正的自由主义者,他所开创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被认为是“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今天摆在诸君面前的这本彩绘精读本《国富论》,是吴晓波频道在2015年6月进行的一次共享经济试验的成果。

我们先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众筹,得到1588位素不相识的朋友的支持,筹得223118元,同时,向全国征邀合适的翻译者,最终由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主译,费一年之功,完成了这部译著。这一试验的本身,便有趣地体现了亚当·斯密关于分工、资本和利己利他的理论,真的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所驱动,协作完成了一件美好而有益的劳动。

—— 吴晓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