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小念头读后感1000字

小念头读后感1000字

《小念头》是一本由赵瑜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念头》读后感(一):《小念头》自序:至今心折沈从文

《小念头》封面

《小念头》读后感(二):《小念头》后记:那么,凤凰

后记那么,凤凰

赵瑜

《小念头》封面与内封

《小念头》读后感(三):爱情流露

5.30日——6.5日 《小念头》 阅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性深处的那种恣意妄为不加修饰的情感流露 1.当时,全家人天天坐在一起开政治会议,批斗沈从文的孱弱和不积极进取。这种被家庭和社会孤立的感觉让沈从文有厌世的情绪,一九四九年,沈从文曾两度自杀,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凭你这点胆气,就有资格在北京住下,学习一切经验一切。可是,我得告你,既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把信仰丢去。因为除了它,你什么也没有。 3.先是在一个小公寓湿霉霉的房间,零下十二度的寒气中,学习不用火炉过冬的耐寒力。再其次是三天两天不吃东西,学习空空洞洞腹中的耐饥力。再其次是从饥寒交迫无望无助状况中,学习进图书馆自行摸索的阅读力。再其次是起始用一支笔,无日无夜写下去,把所有作品寄给各报章杂志,在毫无结果等待中,学习对工作失败的抵抗力与适应力! 4.郁达夫劝沈从文当小偷的这段话实在有趣。当小偷本是被人鄙夷的,但从郁达夫口中说出来,倒是为他着想了,沈从文还应该好好的感恩戴德一番!着实有趣 5.因为生自己的气,仿佛不甘心与世界离开,又不愿与生活讲和,凡是一个男子应做的事我总不做,仅仅关到房门摔家伙生气,到把所有一点好东西毁坏完事,力气用尽,需要哭了。一个快到三十岁的人,成天就这样过日子,说起来也真是奇怪的事! 6.爱一个人,即使对方不回应,也没有关系,因为付出爱的人,是因为所爱的对象才打动了自己,才爱上的,并不是因为对方热爱自己才爱的。 7.爱不到人并不是失败,因为爱人并不因人的态度而有所变更方向,顽固执着,不算失败的 8.每次见到你,我心上就发生一种哀愁,在感觉上总不免有全部生命奉献而无所取偿的奴性自觉,人格完全失去,自尊也消失无余。明明白白从此中得到是一种痛苦,却也极珍视这痛苦的来源,我所谓的“顽固”,也就是这无法解脱的宿命的粘恋。 9.我现在是打算到你将来也不会要我爱的,不过,这并不动摇我对你的倾心,所以我还是因这点点片面的倾心,去活着下来,且为着记到世界上有我永远倾心的人在,我一定要努力去切实做个人的! 10.但是,不找一个人说说,张兆和的心里会装不下这些膨胀的感情的! 11.我的生命是芦苇,风一吹就可能会弯腰,然而,我的爱你的心却是磐石,风吹不动,雨淋不透!

《小念头》读后感(四):沈从文恋爱中的每一个小念头

赵瑜:《小念头:恋爱中的沈从文》,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年

20180811草就

沈从文之于我,熟悉又陌生,我对他的了解仅仅停留于《边城》和道听途说的爱情传奇故事。我没有去过湘西,那个被文艺青年男女无数次描述的凤凰城。如果有机会,我会带着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之类去看看,去那个美丽的充满诗意的乡村。我本属于乡村,和沈从文一样是一个乡下人,总是逃脱不掉对乡村的迷恋与不切实际的想象。我喜欢乡村,喜欢那个我自己想象中的乡居生活。

沈从文是孤独的,据作者所言,建国后,沈从文一家经常坐在一起开政治会议,批斗沈从文的孱弱和不积极进取,这种被家庭和社会孤立的感觉让沈从文有厌世情绪。1949年,沈从文曾两度自杀,后来在北京的某家精神病医院修养大半年,最终向现实投降,写了所谓的改造自我,为人民服务的宣言,发表在报纸上。我喜欢将沈从文与钱钟书对比,但似乎钱钟书比沈从文幸福,可能是杨绛比张兆和更懂得自己的丈夫。他们各自的爱情故事,钱钟书不存在沈从文那般苦苦追求的过程,他和杨绛是自然而成,或者说是互相爱慕,而沈从文与张兆和,是沈从文的一厢情乃至死缠烂打,最后似乎感动了张兆和,也可能是迫于无奈,但终究可能并不能真正懂得沈从文。我不揣谫陋,认为家庭出身也是影响他们的因素。钱钟书和杨绛家庭成长环境类似,而沈从文来自湘西,是一个所谓的“乡下人”,而张兆和成长于姑苏士绅之家,两者成长环境不同,沈从文敏感自卑,张兆和自信大方,所以,沈从文的一些小情绪可能并不能为张兆和所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沈从文是孤独的,他躲避世俗的方式,可能就是在自己的文字里驰骋。

我们对沈从文的恋爱故事最熟悉的可能就是对张兆和的苦苦追求,以及那些似是而非难辨真假的的诗句,“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而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我们似乎很难理解一个内向自卑的“乡下人”何以敢于追求学校里的“女学生”,并且这个女学生还是“校花”一样的人物。懦弱胆怯的沈从文似乎除了“才气”一无所有,难道真的是所谓的“一见钟情”,但张兆和的确是“顽固地不爱他”。细思极恐,沈从文被拒绝后,一再给张兆和写信,甚至扬言自杀等,从一定意义上都可以说是“骚扰”,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我把一切做人的常态的秩序全毁了”。我至今不知道张兆和最后何以为改变主意?我除了猜测与臆想,似乎难以自我解答。沈从文对王际真的解释是,因为张兆和聪明,所以爱上了她。

本书似是而非地梳理了沈从文的爱情成长历程,我不知道作者是否言之有据还是作家的信马由缰,难辨真假的我只能当做野史一般,嵌套入我的认识论里,来理解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故事吧。

少年时代的沈从文似乎对爱情充满了好奇,曾经听人说爱情的美妙之处,故而当懵懂之初被一个女孩子喜欢,自己愿意付出一切,不曾想这场初恋竟然骗走了他的财物,不得已,只能远走他乡,躲避亲人关心又担忧的目光。“用尽青春期所有的热情熬制出的甜言蜜语,最终成了一个荒唐的笑话。”出走途中遇到表哥黄玉书,就替表哥代写情书,追求女孩子,最后黄玉书和女孩子的确结婚生子,儿子即黄永玉。想来这也是未来追求张兆和,不断激发创作灵感的练习前奏吧。当然,社会上的其他人物也对沈从文的爱情观产生了巨大影响,更让他好奇这个爱情似乎能人为之落泪、绝食。

北漂后,因为现代知识基础差没考上大学,无依无靠地开始过着紧巴巴的苦逼生活。“当时的沈从文,除了满腔热情和贫穷,什么都没有”,类似于现在远离家乡到北京寻找梦想的那些年轻人。在投稿无望混不下去时,沈从文开始给一些写文章的人写求助信。郁达夫接到信后来看望这个当年的“自己”——沈从文,回去后,郁达夫写了一份公开信发表在《晨报副刊》,虽未点名沈从文,但一部分文学圈子的人开始知道沈从文。在郁达夫的推荐下,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处女作《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在北京的孤独与贫穷中,他只能靠文字来打发寂寞,有时甚至是性的不道德——手淫来排遣压抑和寂寞。幸运的是,他开始认识论胡也频等文学上的好友,可是不久,胡也频和丁玲开始恋爱,在沈从文面前秀恩爱,并且撒了许多狗粮。沈从文却吃得开心,他憧憬爱情后的生活,胡也频讲一个琐碎又苦难的日常生活过得加了糖般,让沈从文羡慕又憧憬。浪漫的文人,年轻又矫情,胡也频和丁玲吵架总是会找沈从文倾诉,他成了爱情分析师,知道他们动人的内容,也知道他们的分歧,爱情的陪练人员虽然艰难,却让沈从文有了近距离接触爱情的机会。在胡也频遇害后,他不再需要担当爱情顾问,但此时,他却疯狂地开始了自己的爱情故事——喜欢上一个女学生。

在被张兆和拒绝后的每一次,沈从文都会自卑地想到自己的出身,一个从农村出来的,没有学历的人,他躺在过去的伤口上,抚摸着自己柔弱而可怜的命运,总觉得不论他如何努力,生命中总有一些地方正慢慢腐烂。追过女孩子的男孩,如果内向又自卑,在被拒后,似乎总喜欢思考,那么好的女孩,为什么不能理解自己的真心,往往会极端地否定自己,解剖自己的身份。沈从文情绪激动,在自己的寝室甚至发疯一般,乱丢乱砸东西,以此来发泄自己的不解,似乎会喊:“为什么!!??”人自卑就会敏感多疑,喜欢胡思乱想,沈从文像一个孩子一样,在给张兆和的信里,不是装坚强,就是装大人劝说张兆和不要长大,不要得他现在得的这种爱情的病。

后来,沈从文到苏州看望张兆和,得到了张家人的认可,这似乎成为关系变化的转机。张兆和最终接受了沈从文,与他共同奔赴一个关于爱情的练习场。

爱情开始的时候是冲动与盲目的,沈从文在婚后回湖南途中,依然给张兆和写了很多信,纸短情长,往往写的很多,把一个女人放在心上,真好,不仅仅张兆和感到美好,也感动了自己。很多时候,爱情感动是自己,为自己描述的爱情感动可能是文人的通病吧。

在这个夏天,在一个卖葡萄的摊位前,一个人读完了一个人爱情中的小念头,依然没有读懂这个人的爱情故事。也许需要和张兆和一般,深入阅读沈从文的文字,才能读懂这个“乡下人”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