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沈从文的前半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沈从文的前半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沈从文的前半生》是一本由张新颖著作,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沈从文的前半生》读后感(一):湘西雨后林水空

今日窗外亦有雨,早午饭都食米线,吃时味道极好,只是米线的味重,久久积于腑肺,不得畅快。隔壁宿舍没电了,故来我们宿舍“避免”。雨下得频繁,看这本书又大多时是躺在床上完成的,草率也。可是对于沈从文先生的喜欢可谓是宁肯百里不出门,亦不肯生不逢沈先生书。笔意畅快,写湘西便写湘西,杀头,苗寨,斗殴,阮陵,茶峒……吊脚楼上的细眉白面女,对着数帆成影的碧江卖弄风姿,那船上新鲜的生命赤着脚心头泛起情上的浪来……陈渠珍的军队里,有那样一名书记只,瘦削而身板挺直,眉关时而紧锁,时而又舒展着临帖,看河滩上行刑。小小石砾街上,沉闷的烟雨里跳动着不知怎样的脉络,屋檐伏街,片云积雨如墨汲水,前方是怎样的世界呢?

《沈从文的前半生》读后感(二):沈从文的前半生

见过那么多血腥与暴力的少年兵,却长成一副文弱书生相,有时还显得内向怯懦。然而,骨子里还是胆气十足的,看到喜欢的女学生表白、追求也很热烈嘛。

他“偶然”遇见几个女性,在生命中留下星光虹影。他会写文章闪烁其辞地自述他的“感情发炎”,还会告诉自己的太太,惹得张兆和心存芥蒂,他还特别委屈,又跑去跟林徽因求安慰。这是一派天真单纯呢,还是啥情况?

他对学生、后辈们的提携也是令人敬佩,他教习作课,很多同学的文章都是他改了抄了,并寄出去发表。那些年光邮资都是数额巨大的了。人生得此一良师,幸哉!

因为没有学历,混在文人堆里难免被鄙视,最不客气就算刘文典了。沈从文有自卑的一面,但也有自视甚高的狷狂。尤其发表各种文学评论、时也很直率,因之得罪了一众圈内人,特别是“郭老”,从此结下梁子,埋下祸根。日本投降之后,已开始遭到文艺圈的猛批。可是,这才哪儿到哪儿呢?

《沈从文的前半生》读后感(三):仅借引用的书信原文的字里行间,也能得以窥见一隅。

读完前半生再看后半生开头,"三月二十八日上午,沈从文在家里自杀,用剃刀把自己颈子划破,两腕脉管也割伤,又喝了一些煤油"那些在那个时代选择坚持的沦陷的尊严啊。

我看书可能更偏爱故事性的,所以读前半生有些兴味不浓,但作者细致扎实的历史类著作写法,冷静客观而不矫情,把遗憾惋惜痛心的余味留给读者去品,这是很耐读的。

虽说作者克制笔墨,并不投猎奇之心去描述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但「湘行书简」一篇,仅借引用的书信原文的字里行间,也能得以窥见一隅。与三三的信里,写舵手与水手谈论天气、写简家溪吊脚楼人语声、写校自己文章发现自己写得真细然后承认愿意人明白自己是个用功的人(不就是想让老婆明白嘛[doge])、写夜长水手玩牌……写尽热恋中的男子对自己心爱之人的思念,却又透过那些对历史的思考揉进了自我的确立。这一篇真是全书我最爱的章节。

"三三,我不知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

"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三三,倘若我们这时正是两人同在一处,你瞧我眼睛湿到什么样子!"

《沈从文的前半生》读后感(四):沈从文的前半生

沈从文在他的那个时代,可谓是一种“突兀”,不论是生活,又或是作品。当然这个“突兀”不是贬义词,只是想反过来说他的特别。试想一个出生于湘西乡下连小学都没毕业的人,如何以后能辗转于各大名校授课,并发表了大量受胡适和徐志摩等当时名流所青睐的作品呢?这难道不特别吗?粗粗的看,似乎不可思议,追根溯源,仿佛又是一种必然。

一个人何以做到可以逆时代之潮流,对于沈从文来说,源于他非同一般的经历。虽然书里讲得甚是详细,不过有必要再走一遭。他的祖父是湘军的一名重要将领,所以他从小也被寄予成为一名军人的厚望。他的祖母是苗族人,生了他的父亲沈总嗣,这是他许久过后才知道的。他的童年与常人甚是不同,他是在死人堆里玩大,见死人司空见惯。后来参军剿匪之中,见杀人砍头更是平常。《从文自传》里也详细讲了这段经历,讲得如此平淡,仿佛与自己无半点瓜葛似的。从外人来看或许是麻木,但是换个角度来说,这可能就是沈从文认识生命的出发点。

外人看来,这些大作家的职业之路都一帆风顺,但也并非都是如此,特别是沈从文,这一路走来甚是艰辛。最开始写作的时候,四处投稿无一不以失败告终。中途也在北大旁听多年,幸得有人推荐遇到胡适,徐志摩,才正式踏上创作之路。以后在青岛大学也好,战时的西南联大也好,也都围绕“创造”来授课。同时来来回回与人一起创刊,出版。(最开始的丁玲胡也频,后来的徐志摩,再后来的朱自清等等。)回过头来看,还是一份不忘初心的坚持吧。可能说坚持又不太好,因为这并非是用意志或是环境来决定的行动,而是一种自发的追求。然而在1948年以郭沫若《反动文艺》为主的对沈从文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让这种追求戛然而止。面对“凡是有利于人民解放的革命战争的,便是善,便是正动”,沈从文却变得不再回应,而是踏上了他后半生的另外一条路。

《沈从文的前半生》读后感(五):没有天才,只是忍耐

终于在五月来临之前,读完了《沈从文的前半生》。

“没有天才,只是忍耐。”

这是沈从文对希望写文的学生的回答。

似乎对于他来说,无论是文章还是人生,忍耐般的坚持贯穿始终。

真诚,真实,为人为文皆是。沈从文从自然与乡村生活中,感受到的朴素的良善,化为文字,超越了立场与主义,成为不为实现任何目的的文学本身。这些早期生活经历的滋养,赋予他生命沉隐的力量,使灵魂轻举,人格放光。

沈从文的美与善,不是无根的浮云。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对日常生活的描述中,深埋着对故土创伤和命运的关切,笔力非凡强健。

他反对为抗战而做的虚浮文章。这种反对文学政治化,主张恢复文学本身庄严与天真的立场,注定要为他的后半生添上许多苦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