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总体与无限读后感1000字

总体与无限读后感1000字

《总体与无限》是一本由[法]伊曼纽尔•列维纳斯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3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总体与无限》读后感(一):持续更新

随便翻到的//我对他人的脸的经验,拒斥对象化,you can not kill。 destitute:即脸上是完全什么都不遮蔽的,脸是一种脆弱的没有防备的是有一种“脆弱性”——这对你产生一种需求——一种destitute,一种请求——你要去回应他——这种回应是无限的。responsability原初地是一种无限的。是一种prefect duty而不是一种in prefect duty(意味着没有那么多责任)——但是列维纳斯认为你经验到的责任是无限的。——你得把你嘴里的最后一块面包给——这就是这种无限的责任的召唤。nature egoism ⚠️⚠️⚠️不是我先有主体性,而是你的主体性恰恰是在对他人的回应中建立起来的!因为我们有把别人对象化的倾向,所以上述经验会作为一种trace突然显现一下,作为一种trace留下来。即使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路人,你都会觉得你需要somehow response,即使只有那么一个闪念——随后很快就把他对象化了。对他人产生的一种经验产生了伦理的要求。列维纳斯认为经验没有对称性——你站在你的角度如何我无可思考。我永远是一个first-person真正的伦理经验永远是我对你有责任,而不可能存在任何“将心比心”之类的。而且伦理永远是两个人之间的。当超过两个人,就不是伦理学,而是政治哲学或是其他什么的了。

《总体与无限》读后感(二):重读列维纳斯

在鸡年和狗年春节衔接处写下列维纳斯的读后感,论外在性。

列维纳斯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很难想象他是怎么存活下来并在现象学说中犀利的批判了海德格尔而不落口舌。他的“同一”是如何到达的?海德格尔和黑格尔的现象学说被政治家裁剪以利于统治的“正义”,也就是道德奠基于政治之上,这种事原本不新鲜,但列维纳斯试图在“日常生活”中重新梳理一种哲学规则,一种绝对的无限。超越了海德格尔和黑格尔甚至尼采的虚无。

在那之前,新德国人甚至现象学没恰当的标准来建立价值判断。列维纳斯把伦理阐述为一切与众生之前的考量,这一点在黑格尔那里,可以看到犬儒主义,历史与物质的神话,个人的恐惧或者国家的罪行,都是巨大的后果产生的一种模拟两可的世界观。而列维纳斯把伦理和这种(黑格尔)由历史来判断价值与真理的方法描述成了无限的组成,并不需要虚构更多的不可思议的概念,对列维纳斯而言,只要无限是由不断前行的虚无的无限趋近,人类还是有获救的可能性。这是对海德格尔的死亡思想的彻底摒弃。

在除旧迎新之际,全体中国人倡导德孝团圆终身奋斗之际,让人忍不住思考什么是真实,甚至什么是真理。在2017这趟漫长的过年回家之路,我渐渐意识到:最终没有一个人不在从意识的基本水平开始,殚精竭虑地追寻赋予其生存以和谐一致性的形式或态度,这种一致性(同一)是我(也许是很多人)缺少的。

不论表现还是行动,为了存在,为了生存于这个世界,都渴求一致性。可以说,人对世界的看法比世界的现实要更好。但更好并不是说不相同,而是说它是统一的。人不能摆脱这个分散的世界,而使人的心灵超越于这个世界之上的那种热切的追求,正是对“一致性”的追求。这种追求不甘心平庸的回避。这里面包含着列维纳斯的“伦理”的可能性。这种伦理包括对效率,节制,爱的反思。

在一切反抗中都可以发现对和谐一致的要求,但个不可能拥有它,遂创造了一个替代的世界。

反抗是世界的制造者。祝愿文明远离历史上的形式的原则与堕落的价值,把新鲜活泼的美德置于社会思索的中心地位。

愿新年得到肯定性的自由。

《总体与无限》读后感(三):觉得

如果说海德格尔试图使得形而上学在完成之际获得转向,那么列维纳斯则走了一条不同的对形而上学的拯救之路,在他的眼里形而上学(或者哲学)根本没有完成,也不会衰落。他试图在与他者的关系中标划存在之源起,面容所揭示的他异性并不是对于他者的否定,而是多于这种否定的东西,是盈余,而这个盈余便是存在,或者给出存在,因而他认为本真的语言是教导,而非倾听,真理是对存在的敬重,也是对他者的敬重,自由是对于自我的自由的辩护。从他对于享受这一现象的分析,到他对于面死而在(在他这里,面对死亡而拥有的延续或者喘息之机,是无限延缓并展开时间这一纬度的契机),到他对于生育现象之中的间断性所产生的自我对于自我的占有和背离(开辟了生存的希望)的分析,都逡巡在形而上学的边际,大量的家庭方面的词语,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在家的等等,都标划着一条不同于海德格尔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真理更加的食人间烟火,真理不再是存在之解蔽,真理变成了对于存在的尊重,而在海德格尔那里,尊重蕴含在海所说的泰然任之的等待之中。

感觉列维纳斯对于海德格尔有许多误读的地方(这些误读并不标志着一种不相即的误解,而是语言本身造成的理解困境,也许德语本身更加亲和于形而上学,也许只有在德语之中人才能在形而上学的领域内彼此认出面容),比如海用被抛状态来描画此在之存在,列认为人首先是在家的,海的向死生存在列这里变成了面死而在,真理在海那里意味着存在之解蔽,而在列这里意味着对存在的尊重。列在形而上学之中认出了面容,面对他人的关系,并且认为这种关系开启出了语言,而海并未明言,"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其实在海那里并不存在对于语言之中的面容的无视,这个已经被开启出的向度向来已经言说着他者,而被言说的他者是否是语言本身的条件,"他者"一经言明,则已经步入沉沦之境,而拯救总是在堕落之前,倾听的道路上面对存在泰然任之。此在并非是以一个受统治的身份临显在倾听面前,正因为此才要泰然任之(这个给海的辩护只能把二者的不同推入寂静之中)。

列的真理在 你走出家门,握着孩子的手 迎向邻人的笑脸之际 存活在遗忘之庇护中,海的真理在 异乡人浪游在没落与沉沦之间的缝隙里 为蓝色的小路所安抚之际 醒转于等待的澄明里。

想起存在与时间里海说此在首先并且总是沉沦的,处于被抛状态的。是否这一首先开启出了存在,抑或这一首先标划着追问的起点?

《总体与无限》读后感(四):【转】伊曼努尔·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前言

【译者简介】朱刚,1972年生,江苏宿迁人。1987-1992年就读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1998年于武汉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2004年北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07-2008年访学于巴黎第十大学(Nanterre)哲学系。现任教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法国哲学研究所。以德国哲学、法国哲学和现象学为主要研究领域。著有专著:《本原与延异——德里达对本原形而上学的解构》,(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开端与未来——从现象学到解构》(商务印书馆,2012)、《多元与无端:列维纳斯对西方哲学中一元开端论的解构》(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译著:《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德里达,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列维纳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等,已发表论文数十篇。

《总体与无限》读后感(五):摘抄与总结

1:陌生者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自由。即并不能把我的权能施诸其上。因为陌生者并没有与我处于一种关系中,进而无法施加权力。 2:西方哲学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存在论,寻求事物的本原,把他者还原为同一。 3:占有虽然肯定了他者的“有用”,但却是对其独立性的否定中进行肯定。因此“我思”归结于“我能”——归结于一种对存在之物的居有,归结于对实在的开发利用。 4:欲望是一种被激发起的渴望,它源于“对象”,是对他者的呈现。 5:理性的本质在于对人进行质疑,在于追求正义。 6:景象只有在它有一个意义的情况下才被观照到。 7:享受不是一种心理学状态,不是感受性的心境,享受是自我的战栗本身。享受由对其渴求的回忆构成,它是一种解渴。 8:“生活是对生活之爱,是与这样一些内容的关联,这些内容并不是我的存在,而是比我的存在更珍贵:(它们是)思考、吃饭、睡觉、阅读、劳动、晒太阳等等。这些内容有别于我的实体,但又构成之;它们形成我生活的珍贵处”。 9:幸福是由需要的满足实现构成 10:需要建于欲望之上,即先有一个欲望,再进而产生需要。所以在欲望中,则并没有对存在的啮食,没有满足,而是有一个无尽的未来在我面前展开,需要中,我可以啮食实在的事物,通过吸收他者来满足我自己。这样需要就有时间通过劳动把这个他者转化为同一。 11:在享受中,我绝对是为我自己。我是唯一的,但却并不孤独。 12:“我处身其中的这片土地,我由之出发接纳或朝向感性对象的这片土地,满足着我。那支撑着我的大地在支撑着我,而我同时并不关心是什么在支撑着大地。世界的这一角落,我日常活动的范围,我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座城市、这片区域或这条街道,我骋目所及,所有这些,我满足于它们提供给我的这一面,我并不把它们奠基在一个更广大的系统之中。是它们在为我提供基础。提供基础。我接纳它们而不是思考它们。我享受着这个事物的世界,把它们作为纯粹元素来享受,作为无支撑、无实体的质来享受。” 13:在面容的呈现中,比如把穷人和陌生人的贫乏呈现给我,但是这种求助于我之权力的贫困和流放一方面注视着我,同时却又并不把它们自己作为所予物交付给我的权力,即我不能把权力施于其上,无法化为同一,因此始终保持为面容的表达,始终保持他异性。 14: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催生了国家法律等普遍根源,在对之后的他者的欢迎中,是自由对这些普遍很远的服从 15:死亡不可把握,永远无法被经验。是绝对的他者,但仍然使对他人的呼唤成为可能,因为害怕进而信任 16:“抚爱就爱就在于它不抓住什么,在于它撩拨起那不停地摆脱其形式而走向将来——永不足够的将来——的事物,撩拨起那逃走的事物,仿佛它尚未存在似的。它寻求,它挖掘。这并不是一种解蔽的意向性,而是一种寻找的意向性:向不可见者前进。在某种意义上,抚爱表达着爱,但却承受着一种无能诉说之苦。它渴望这种表达本身,在一种不断增长的渴望中。因此它走向比它的终点更远的地方,它追求超逾存在者,甚至是未来的存在者,后者正是作为存在者已经在敲打着存在的大门。” 17:在列维纳斯看来,西方哲学的主体一直都是在寻求某种同一,本原,这种同一本原的思维构造出来的各种同一性总体,比如国家、历史、民族、种属、概念等等都是在压制他者。进而列维纳斯对这种同一哲学进行解构,认为个人性不能抹杀,认为每一个存在者都是独一的,认为每一个自我都有其内在性和不可还原性。即维护和尊重他者的他异性。这里他提出更为具体的说法,即面容的显现,面容不依附任何关系,也不被权力所把握,因此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唯一的。 18:太难读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