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他者的消失经典读后感有感

他者的消失经典读后感有感

《他者的消失》是一本由[德]韩炳哲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1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他者的消失》读后感(一):翻译是不是没什么信心

不知道中文版里为什么会这么大量的出现括号德文单个词,导致读起来一顿一顿的,感觉不好,翻译是不够自信吗。

书的内容还是有一些吸引力的,会引导人对于社交,辩论进行思考,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也区分了数据和信息,数据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有分析才会蕴藏信息,对其反思后才有智慧。

想象一下同样的脸,同样的话,最可怕是同样的成功价值观,世界真的存在吗?

《他者的消失》读后感(二):孤独感就是整个世界自己除了自己还是自己

偶尔在网上看到一个博主推荐的哲学书,感觉作者的观念非常新颖,所以便找来了原书仔细阅读。我觉得作者提出的一些问题是非常真实又现实的。在当今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我们往往被推送的都是自己喜欢或是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内容,这样慢慢的每个人的世界就会越来越小,造成了他者的消失。同时,我们也缺少和自己观点不同的人的思维碰撞,这样就会更觉得世界的索然无味,引起抑郁或者焦虑的情绪。

《他者的消失》读后感(三):面向他者

他者意味着可能性,意味着不可知,意味着不可理解。他者所面向的世界于你是不可见的。 语言是解释的边界,我们无法通过语言触及他者。我们能得到的,至多是“适可而止”的误解,我们无法超越语言、超越思维,而想象,亦是生发于自我的世界,无法穿过他者的墙垣。 我们试图对这道无可逾越的巨大鸿沟视而不见,通过行动的模仿、观点的追随。既然无法面对他者,何不拒绝承认他者的存在?我们不必去刨根问底,同群体保持统一和相似就好了。 因为,承认他者,就是承认不可解的孤独,独自面对自我的命运。承认他者,就是直面存在。 处于逻辑链中的他者在此得以消解。

《他者的消失》读后感(四):评《他者的消失》

哲学爽文,地铁伴侣,理论资源丰富(海德格尔、福柯、法兰克福学派、列维纳斯……)。点到为止,但慧眼所见,一针见血指出当下现实存在的哲学问题——主要困境不再来自于他者,而反而来自自我;数字时代,人们看似自由,但这种自由是一种“假象”,我们不再被特定目光凝视,却已然无时不刻全然暴露,同时我们却误以为这是无上自由;自我膨胀,私人与公共边界几乎消弭,实质的他者随即消失:这意味着一方面私人将被彻底的暴露,另一方面公共空间又沦为个人展示舞台,真正的共同体趋于崩塌;人类愈发沉入自恋的湖潭,失去倾听的能力。人与人的关系沦为机械连接,而失去互动性。我们将各自在孤立隔间里自说自话、自娱自乐从而自生自灭。唯一的共识也许只剩下——个人如此有个性,如此与众不同,以至于不可能相互交流。

《他者的消失》读后感(五):同质化的恐怖

人们踏遍千山,却未总结任何经验。

人们纵览万物,却未形成任何洞见。

人们堆积信息和数据,却未获得任何知识。

人们渴望冒险、渴望兴奋,而在这冒险与兴奋之中,人们自己却一成不变。

人们积累着朋友和粉丝,却连一个他者都未曾遭遇。

海德格尔会说,如今的交际噪声、资料与信息的数字化风暴使我们在面对真相发出的无声轰鸣、面对其平静的威力时听觉尽失:“轰鸣:这是真相,就算是踏进人群当中,踏进隐喻的暴风雪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