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时间与他者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与他者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与他者》是一本由[法]伊曼努尔·列维纳斯著作,拜德雅 |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与他者》精选点评:

●本书既接续了1947年出版的《从存在到存在者》的论述,又预演了1961年出版的《总体与无限》的关键性思路,从而成为这两本重要著作之间的过渡,勾勒了连贯的思想发展路线。

●列维纳斯的代表作,也是入门列维纳斯的最佳选择。

●列维纳斯前言写的如此晦涩,但正文却很好读……有意思的是法语的思维方式和德语的区别,所以最根本的差异还是逻各斯(其本意为言说)

●这本列维纳斯的小册子,近似于随思录式的讲话。孤独、劳作、死亡、食物、生育、时间和他人……列维纳斯从他者伦理角度解读这一系列日常生活现象和概念,他认为这些都是可以给人类带来精神性满足的非实体元素。该书译者导读详细,写了几十页,译者分析列维纳斯的主要思想,并指出这本小书在“时间的他异性”和“生育”引出的性别问题上的争议。至少,我们在其中依然能够领会列维纳斯试图用“他者性”打开哲学坚硬封闭的内核、以及人与人的隔阂的,他作为哲学家的思想灵光。

●!

●主体从匿名的实存中实显出来,其实还蛮像后期海德格尔的本有作为历史性事件使存在者/存在差异化起来这回事的。但和海极为不同的是,对海来说无论是前期的存在亦或是后期的本有/αληθεια尽管总是“不”(Nichts)性在先,但这种不性却依然在遮蔽中是投递的(Es gibt)、向来我属(Jemeinigkeit)性质的澄明,而对列维纳斯来说,无论是死亡亦或将来与他者,绝不会向主体敞开任何海德格尔式的澄明并达到本真绽出,而就是绝对陌异的、无法被光所同一化的真正他者。可以看出,海德格尔向存在的跳跃总是“我”在跳跃,但列维纳斯事先便承认主体的物质性是辩证的自由开始与永恒孤独而非沉沦,却也正因为这一承认为总是向来我属的主体世界中留下了真正的他者的位置,这就是列维纳斯作为伦理学第一的形而上学。

●4.5 当然是列维纳斯最易读的著作啦。思路跟同期的《从存在到存在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演讲稿,由文字带来的惊涛骇浪就少了一些。译者出色的长篇导读可以加0.5分。

《时间与他者》读后感(一):雷锋同志在法国

列维纳斯令人动容。

我自然守护身体能够栖居在大地上,但也请让幽灵有一处可以纯粹伟大地死亡。没有任何人或任何物承担着实存,没有任何瞬间能够理解任何事情。但只要当我们在这荒原开始凝视他者那期待着言语的面容,便迷失般忘却了由大他者而非记忆残忍赋予的身份认同,开始交换弥赛亚式的悲悯与温柔。

多么珍贵啊,他者是宇宙的良心。“我们活着是为了一种比道德更深远的东西”,但道德,我是说良善——藉由他者显现而超越伦理的——合乎时空原始的本质,所有责任都是救赎的种子。我们孤独因为渴望,所以召唤,而故回应,就像用爱欲反哺匮乏。这是道德的胜利,是意义的虚空。

所有事物的不在场回归为一种在场,就像一个所有东西都沉没了的地方,就像一种空气的稠密,就像一种空无的满盈或沉默的窸窣。包裹在这非理性的矛盾的羊水中,永恒终于是其所是了。 另,把女性作为绝对他者这一历史局限性是唯一且最大的败笔。

《时间与他者》读后感(二):良心是珍贵的

列维纳斯令人动容。

我自然守护身体能够栖居在大地上,但也请让幽灵有一处可以纯粹伟大地死亡。没有任何人或任何物承担着实存,没有任何瞬间能够理解任何事情。但只要当我们在这荒原开始凝视他者那期待着言语的面容,便迷失般忘却了由大他者而非记忆残忍赋予的身份认同,开始交换弥赛亚式的悲悯与温柔。

多么珍贵啊,他者是宇宙的良心。“我们活着是为了一种比道德更深远的东西”,但道德,我是说良善——藉由他者显现而超越伦理的——合乎时空原始的本质,所有责任都是救赎的种子。我们孤独因为渴望,所以召唤,而故回应,就像用爱欲反哺匮乏。这是道德的胜利,是意义的虚空。

所有事物的不在场回归为一种在场,就像一个所有东西都沉没了的地方,就像一种空气的稠密,就像一种空无的满盈或沉默的窸窣。包裹在这非理性的矛盾的羊水中,永恒终于是其所是了。

另,把女性作为绝对他者这一历史局限性是唯一且最大的败笔。

《时间与他者》读后感(三):chat

这种书应该多读,起码更新更新对常见词语的深层理解。 孤独是一种同一束缚。时间是一种关系。享受是一种感觉,主体被短暂包裹在客体之中但又与之保持距离。 我今天上午看完列维纳斯,被他的他者观念搞自闭了。人之主体同一性,最基本的状态就是孤独。他人,或一切他者都无法终结孤独,只能打断它。即便是死亡也不过是一种不可知的他者,它或许会压碎主体,但是却无法完全使主体脱离孤独本性。无论是处于爱欲融合,抑或生育后代,人都无法摆脱主体的孤独性。 海德格尔认为,即便一切不可知,起码死亡是必然的。所以以死亡和现在分为两端,我们都向死而生。有限之物也有所谓存在的意义。 但是列维纳斯直接拒绝了这个概念,他说死亡是光也照不亮的他者,是我们之外的他异之物,死亡不能补完我们,也不能提供所谓将来的意义。我们只是现在实存,我们唯一的身份就是作为实存的一种形式——实存者存在着。而我们唯一可以确认的时间就是现在,以及孤独。 他人是另外的时间,时间是一种关系。我们试图拥抱别的时间,但是本质上我们永远无法真正融合。 主体包容客体的欲望永远无法实现,我们永远被一种回归自我性束缚着。只能去靠近,而无法彻底回避孤独。 突然理解为什么列维纳斯的脸,强调我们看到别人的时候,其实也看到了自己的脸。因为他的哲学本质上就是一句话,人只能从自己出发再回归自己,只有孤独是实显的。感觉他完全不相信他人hhh 一般意义上理解他者多少包含了一些积极的意义,比如说我们同情他人身上的另我,因为彼此相似而好好对待对方。或者我们不能孤立地理解自己,只能在与他人的对话交流中理解自己。没有他人就没有自我。 但是也可以理解。列维纳斯是集中营受害者,在那里呆了四年。他者也好,死亡也好都是有别自身的东西。 王恒—— 在列维纳斯看来,“超越”永远只能是向自身的回归,它是不可能真正完成作为存在论本来所欲达成的存在(ex-ist,绽出性的生存)的。 时间不是独在主体的成就,而是与他人的关系本身。”[3](p.17)不过,这里有一个进路,就是“他人”(autrui)首先出现,因为关注的主题就是主体及其独在(solitude),而“他者”(autre)是在谈论死亡的异质性以后才引入的。他者控制的是存在者的存在,而不是存在本身,但也并非如存在者对存在的拥有那样拥有存在者的存在,如何控制是一个不可能知道的谜。

《时间与他者》读后感(四):谢谢你送的礼物

送我的生日礼物,于是很快(雾)看完了,并对列维纳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要是《福柯/布朗肖》没有解决友谊的基本问题,而《时间与他者》似乎在这方面有非常重要的论述,再加上德里达一直受到列维纳斯的影响,我就读完之后又买了《总体与无限》,大概2月份会读吧(另外,拜德雅一定要给我打钱,我几乎把它去年出的所有书都买了)。 这本书本身的论点确实比较好理解。最开始批判海德格尔的此在-存在概念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从而展开了对实存(列维纳斯说更喜欢这么称呼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的一些“描述”,并从实存者对实存的把控中说明其形成了主体性,以及带来了主体性必然的孤独:自我被迫关注自身,以此把握其实存(part 1)。 但与此同时,因为我们可以享受食物,在享受中忘记了对自身的关切,从而超越了闭环的孤独。因此,在这之中,我们达到了一种对孤独的拯救,从这一无目的论的行为出发,列维纳斯再次批判海德格尔的人生理念及其对身体和物质性的忽视(part2)。 但是,从享受出发的主体性对客体的关注是一种绝对的主体化,它使得主体包容了一切,因而没有动力,虽然提供了超越的可能,但实际上还是孤独的。列维纳斯因而论述了死亡的绝对不可知性带来的对一主体化的打断。这种打断是由一种绝对属于未来的时间对一直处于现在的时间的插入(part3)。 最后,列维纳斯又列举了爱欲和生育两个方面,认为这二者也展示了一种不属于主体之现在的时间被插入了这一现在,但它们与死亡不同,是可以被主体承担的,这种可承担的他者就是他人。而又因为这些他人实际上都不是完全可以被主体化的,它们因此具有一种不可同一性,也不是二元性,在这里,列维纳斯初步地开始了其对同一性的批判(part4)。 正如列维纳斯所说,柏拉图(以来)的世界是光的世界,是研究主体如何将客体主体化的世界。实际上,列维纳斯之外的大部分哲学家依然在研究这个层面的东西。而其本人似乎很快就越过了这一问题,走向了如何超越,这几乎可以说是开创了新领域:它使得理性只能在其边缘勾勒某种轮廓,而不能深入超越的对象,研究其内部。 但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有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我这样的门外汉都看得出来,这里的现在概念依然具有线性,而遭遇死亡并不一定先于遭遇生育和爱欲,这就使得主体性如何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出现了问题。当列维纳斯说主体是因为遇到死亡才丧失了“男子气概”,不再试图征服时,他是否暗示必须要有一个主体不能承受的绝对他者作为提醒,主体才能顺从于接受“女性”和“儿子”的他者性质呢?如果确实如此,那在现在的绵延里,主体并不可能在某个原初的时刻突然同时接受死亡-生育-爱欲,它必然有一个过程,但整个论述都仿佛在说明主体从成为主体开始,就已经必须要把他人当做不能完全可知的他者来对待了。这显然既不符合现实,也不符合理论。作品的前言提到了这一问题,希望在《总体与无限》里能看到解决方案。里面对女性的论述也很成问题,说实话,我们并不能确定其“女性”一词是一个隐喻还是一个实体概念,他明显有混用的倾向,这一点德里达和波伏娃都批判过了,故不再多说。 尽管如此,列维纳斯的作用显然是明显的。他提供了一种乌托邦幻灭后对未来的期待,尤其当后结构主义已经将现实塑造的如此闭塞,而对未来的预测又不怎么可能。列维纳斯的影响是深远的,但后结构主义的几位大将鉴于对方法论的不甚关心,似乎都没有和他进行足够有机的结合。 不管怎么说,因为它在关注其主要思想的演进路线时确实不算太难(虽然我至今也不知道了里面哪里来的辩证法)。

《时间与他者》读后感(五):伦理先于存在

《从存在到存在者》

这本书是列维纳斯学术的起点也是其哲学框架的基石,即处理一个本源或基点问题:何为存在,何来存在者?经过列维纳斯的还原之后,只有实存或者只有纯有存在着,即il y a。这一开端如同黑格尔哲学的开端,将世界还原至纯无,即纯有,继而通过正反合的辩证法推出量、质等。列维纳斯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依据的是逻辑的同一性,而他的辩证法则是存在论的辩证法。列维纳斯此书就是将基点推至实存,并进而通过存在论的辩证法论述存在者如何从存在中实显,这种实显是一种瞬时实显,即置于现在这一场所,没有时间性和世界性,存在者是自我困于自身的同一运动。而时间的展开和世界的展开需要他异性,需要他者。他者是存在者的绝对他异性,开启了将来和世界,并进而拯救存在者的孤独和同一,这是伦理学的形而上学第一性。没有王嘉军的翻译精准,但问题不大。

《时间与他者》

语言简练,思想丰赡,由此书可管窥列维纳斯思想全貌。列维纳斯基本是以一个集中营幸存者的视角来进行哲学建构的,他伦理学的起始点在于集中营状况所揭示的伦理学的形而上学第一性,即实存者的孤独以及实存者的一无所能。实存者的孤独是自我的自身复归和自我束缚,由此时间无法展开。而实存者的一无所能即是死亡的本真状态,死亡意味着绝对他者,是实存者权能的界限,实存者无法承担死亡也无法筹划死亡。死亡的他异性使得实存具有多元,除去实存者的瞬时实显而拥有了将来。将来不是现在所能筹划的将来,而是如同死亡一样是绝对他者。与他人的面对面关系就是面对一个绝对他者,与绝对他者的关系是无法把握的,无法认识、理解、奴役和臣服,是权能的界限。这一切观点都来自于列维纳斯集中营幸存者视角对于伦理形而上学第一性的设立,常人或许不能同意,或者认为有所欠缺不够圆融,但也道出了合理成分。由与他人的这种绝对他异性关系出发,列维纳斯阐述了情欲关系,其中男女同样是绝对他者无法同一的关系,但是却在这一绝对他异性关系中能够保持自我。而真正战胜死亡或者战胜他者的事件是生育,在父子关系中,自我可以不再复归自我,也就脱离了自我的孤独,而在他异性的儿子中保持自我。儿子是他人,但同时又是自我,我也是我的儿子,由此自我战胜了自我复归和孤独实现了对将来的迈进。“自由的产生和时间的发生就不是根据因果的范畴,而是根据父亲的范畴”。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被抛于世,除非向死而在否则日常生活即为沉沦。而列维纳斯认为,物质性的操持是实存者的自由,“日常生活是一种对拯救的关切”。

《伦理与无限》

在列维纳斯这里,存在意义的追问已经不是玄虚的存在论思辨问题,他从伦理的形而上学奠基处,从自我对纯无的实显中,从对他人的无限负责缔结而成的主体中走入了现实世界,一个自我与他人有着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最自然的成了最成问题的。存在意义的追问变成了:是不是仅仅只是存在,我就已经在杀人?列维纳斯尽管否认对邻人的爱以及真正的人的生活会导致自杀,但如果脱离形而上学反观世界以一切人对一切人的负起罪责的原则要求自我,那自我若非自欺则无法生活或无权活着。

47一个尊重自由的社会不能仅仅以“自由主义”这样一种关于社会的对象性理论为基础——自由主义声称社会在任由事情自由地运转时会运行得更好。这样一种自由主义会将自有系于一条对象性的原则,而不是系于诸生命本质性的秘密。

56我将责任看做主体(性)的基础性、首要性和根本性结构。正是在被理解作责任的伦理中,主体的结本身被缔造。

57他人并不是仅仅在空间中邻近我,也不仅仅是作为亲属邻近我,而是趋近我——在如下本质性的意义上,即我的自身觉知就是为他负责。

60“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因一切人和一切事,对一切人负起罪责,而我,相较他人,更是如此。”

76关于存在意义的最重要的问题不是那个后来被海德格尔大加评说的莱布尼茨之问——为什么有东西存在而不是什么都不存在?——而是:是不是仅仅只是存在,我就已经在杀人?

77最自然的成了最成问题的。我有资格存在吗?是不是我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就篡夺了某人的位置?这是对那种幼稚而自然而然的对存在的坚执饿质疑!

78我完完全全无意教导说:对邻人的爱以及真正的人的生活会导致自杀。我想说的是:真正的人的生活不可能是一种将自身等于存在的那种自满自足的生活,一种宁静的生活;这真正的人的生活会唤醒自身向他者,也就是说永远都会再醒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