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黑白男女》读后感锦集

《黑白男女》读后感锦集

《黑白男女》是一本由刘庆邦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8,页数:2015-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白男女》读后感(一):实在是拖沓无趣!

看了中央电视台《2015年中国好书》,一时冲动买了这本书的实体书。用了整整一周才看完,因为实在是看得太痛苦了!故事情节拖沓,人物设计单薄,拼命地想突出歌颂国家安全生产的主题,却因作者的笔力不够,完全是说教式地凑字。所有的人物塑造都极其单薄可笑,因为缺乏对场景架设的掌控力,整个煤矿的背景介绍也显得苍白而无力。但因为我是勤俭持家的好孩子,自己花血汗钱买的书,再烂也要看完。于是,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如咽毒酒般终于看完了。真怀疑作者是不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直接穿越过来的,思想像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也就罢了,完全食古不化,写法、技巧皆无,让人一边看书一边想骂人!也不知道这种烂书是怎么被推荐成中国好书的!真是哔了狗了!!

《黑白男女》读后感(二):黑白男女

这是一本以煤矿为题材的书,这种类型的书我第一次看。井下是黑的,地上是白的,而井下只有男人,煤炭会把他们的全身染成黑色,井下干活的男人,成为黑男人。所以在旷工眼里,女人就是白女人。这就是黑白男女的世界了。  那一场井下的瓦斯爆炸开始转折,让很多家庭的命运陡然大变,郑宝兰,卫君梅,褚国芳,王俊鸟,杨书琴还有秦风玲都成了寡妇。成了寡妇之后,每个人的路又不一样了。 郑宝兰和卫君梅都对自己的丈夫有深刻的感情,二人都不愿意改嫁,希望守着孩子度过余生。褚国芳改嫁了却过得不幸福,王俊鸟傻傻的一直不愿意相信丈夫去世。杨书琴开始积极寻找新的对象,秦风玲嫁给了尤四品。  宝兰一个人还需要撑起两家人,娘家母亲眼瞎父亲偏瘫,夫家公公患癌小孩还小。生活给她的打击,让这个原本欢乐的女人失去了笑容,她可能市场会怀念有周启帆的日子,但是那样的岁月早就没有了。 君梅也是足够强大的女人,一人拉扯两个孩子,弟弟一家还容纳不了他们。最重要的一点,蒋志方这个有为青年,正在热烈的追求她,两人相差六岁,君梅还有两个孩子,她总觉得这个男人的短信和问候可以让她温暖,但是她什么都不能做。 褚国芳带着孩子走了,还拿走了一半的抚恤金。但是她过的不幸福,她还会跑到亡夫的坟前,哭诉这不幸的生活。 王俊鸟听见别人叫冯俊卿的时候,还会觉得那就是自己的丈夫,她幼时患病,智力不全,周围人拿她开玩笑她也浑然不觉,一心一意的寻找冯俊卿,最后被不良居心的人诱奸,想来也是可怕。 杨书琴自以为蒋志方能看上比他大六岁的卫君梅,自然也能看上只比他大三岁的自己,毫不羞赧的追求蒋志方,但是连字都识不了几个的杨书琴,蒋志方也看不上眼。 秦风玲嫁给尤四品之后的日子也很潇洒快活,但就是没有照顾好儿子,初中便辍学了。 还有一个蒋妈妈,蒋志方的母亲。她是一名教师,丈夫作为矿上的采煤队的跟班副队长,那天工作面冒顶,蒋清平担了“补天”的责任,最后更凶猛的落物冒下来,牺牲的只要他一个人。蒋妈妈自立自强,照顾起蒋志方,把蒋志方培养成优秀青年。她似乎是矿上的蒋妈妈,周遭遇难的家属,有问题都会找蒋妈妈寻求帮助,因为痛失亲人,感同身受,蒋妈妈的意见都很有效果。 蒋志方或许是因为爱,或许是因为同情,对这个养育两子的寡妇深深着迷。不管如何拒绝,他都没有放弃,去帮她掰玉米,给她买手机,在一个个深夜里,站在她家门口凝望......  矿上的生活跟农村的生活有所不同,矿上的劳动空间是井下,只有男人,井下一片黢黑,24小时都可劳作,黑白两班倒,餐厅也是24小时营业,矿上是一座城市,有楼房和街道,有超市和摊子,像周天杰,年老了还有退休金,他很荣幸的事情就是自己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在他这一代,成了城里人。可是矿上工作性质又决定了随时会有突发灾难,煤矿终究会采尽的,可是农民脚下殷实的土地是代代相传的。 这就是矿厂上的黑白男女

《黑白男女》读后感(三):以社会工作专业视角看《黑白男女》

一场矿难,一百三十八名矿工,一百三十八个家庭。是毁灭,是重生,关键在于人性。死人已长矣,生活仍继续。 卫君梅,郑宝兰,秦风玲,褚国芳,王俊鸟五个失去丈夫的年轻女人,一样的遭遇,但不一样的选择。是改嫁,是迷失自我,是自强自立,对个人而言,没有对错是非,但社会期许和别人的眼光往往会形成道德绑架,来评判约束你的行为。 虽说题目是“黑白男女”,但其实作者写得更多的苦难中的女人如何自立自尊自强。卫君梅就是作者勾勒出来的一个理想人物。她美丽,聪慧,冷静,勤劳,果断,有骨气,跟秦凤玲褚国芳不一样她没有选择再次依靠男人,而是决心以自己的力量抚养两个孩子,作者也相信她确实能够做到。不难看出,作者是褒卫贬秦褚的,他给了秦褚悲剧。作者这样写,显然是推崇女权主义的,他鼓励女性要有自己的天地,不要一味依靠男人。不说情节写法怎么样,我也不是专业的,但在这一点,我是欣赏作者刘庆邦的。 ﹉﹉﹉﹉﹉﹉﹉﹉﹉﹉﹉﹉﹉﹉﹉﹉﹉﹉﹉﹉ 当然,以上只是前话,与我真正想讲的关系不大,下面正式入题。 估计是受专业课潜移默化的影响,越看这本乡村爱情式小说越觉得体现了很多关于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 蒋妈妈。她不去做社工就完全可惜了。这是除卫君梅以外让我最感动的一个人物,她是卫君梅追求者蒋志方的母亲。同卫一样,她的丈夫早前死于另一场矿难。因她善良真诚,乐于助人,充满人文关怀,懂得接纳那些有困难的人,大家都亲切地叫她“蒋妈妈”。可以说,小说所写蒋妈妈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充满社工智慧的。【A】最典型的是她对待来访的工亡矿工的妻子们。很多亡工妻子就是专门来蒋妈妈这儿大哭一场的,蒋妈妈受到启发,人是需要哭一哭的,哭是一种排泄。蒋妈妈接纳来访者的情绪发泄,尊重来访者的意愿,于是她就想法子让来访的人哭个尽兴。买了一些苦情的艺术光盘,同来访者一起看,甚至和她们一起哭。蒋妈妈并不是旁人一样反感这些来访的泣诉,也不像旁人一样一个劲劝说,而是与他们感同身受,认真听他们诉说。这大概是社工专业价值里面的接纳,自决,个别化,尊重的理念。而且还体现了保护当时人隐私的专业伦理。 【B】蒋妈妈对待精神病患者王俊鸟简直好过亲妈,母性爆发。不但不嫌弃这样一个痴痴傻傻经常上街闹腾遭人嘲笑的女子,还理解同情她的境遇,甚至把她接回自己的家,哄她抱她给她做好吃的。对于一个有缺陷的人,蒋妈妈能够做到平等对待,不用异样眼光去排斥她,反而走近她内心,让她不再那么孤独。社工正是需要这样的精神境界。 【C】蒋妈妈与卫君梅的谈话。蒋妈妈作为一个希望儿子有个好家庭的母亲其实是反对蒋志方追求卫君梅的。她去找卫君梅倒不是电视剧里恶毒的男主的妈,其实是想去摸下底看看卫君梅怎么想的,当然本质上还是希望他俩不在一起。蒋妈妈拜访卫君梅做好了准备的,给他们家买了一袋苹果,给她两个孩子买了投其所好的礼物,而且还帮助卫君梅的女儿成功解答了几道错题,辅导了一会儿学习。蒋妈妈一开始并没有开门见山问卫关于蒋志方的事,只是说来看望一下两个孩子。可以说,蒋妈妈与案主的问题建构是成功的,而且建立了与案主的信赖感,让卫不那么排斥。卫也是一个聪明人,她当然知道蒋妈妈是为何而来。蒋妈妈与卫这次谈话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蒋妈妈直接把问题讲出来,她不想让自己的话伤害到卫君梅,因此想法让卫自己把问题讲出来。同样聪明的人自然不会让另一个聪明的人失望。蒋妈妈知道了卫君梅今生不再嫁,当然包括蒋志方。蒋妈妈是尊敬佩服欣赏卫君梅的,卫也是和她最像的一个女人,选择一个人生活。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又想让儿子好,因此不得不这么做。这里还体现一个矛盾就是:蒋妈妈尊重新时期恋爱自由的新思想与自身面对类似情况时是否该坚持的矛盾大概就是社会工作里的伦理困境吧。 【D】蒋志方知道母亲去找了卫君梅后,是生气的。蒋生气就采取冷暴力,有一两天不理睬蒋妈妈。蒋妈妈极力想打破这个僵局,她没有想着把卫君梅的事草草糊弄过去,而是决定与儿子好好谈谈,把儿子新疙瘩打开,而怎样才能让冷战中的儿子同他坐下来谈呢,蒋妈妈是这样处理的:借用别人的手机(蒋妈妈没手机)给儿子打电话。电话接通后,没问儿子是不是下班了,没问儿子这会儿在干啥。蒋妈妈知道,在很多时候,不要轻易向人问话,发问往往会给人造成被动,甚至会招来被问话人的不高兴。对自己的儿子也是这样,特别是在儿子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可以家长自居。蒋妈妈说:志方,晚饭我给你擀杂面条,放黄豆芽,炒了鸡蛋辣椒,都是你爱吃的,早点回来吃吧。在这里提现的就是与案主建立关系的技巧了,关键在于沟通;在社会工作者干预过程中切忌家长制作风。 卫君梅。前文也说了,聪慧,冷静,新潮,识大局,最重要是有志气。她是个让人愿意信服愿意找她出主意的人。 【A】最突出的是她给了想留住儿媳妇郑宝兰的周天杰一个关键性的建议:让宝兰出去做事,找个工作。而周天杰之前的想法是让宝兰待在家,不与社会上的男人接触,封闭相对来说安全。现在周天杰想明白了,要留住儿媳和孙子,也许最好的办法不是关门,而是开门;不是封闭,而是开放。从这个方法的效果来看,对宝兰来说,让宝兰找到人生的存在价值,心情变好,对周天杰来说,确实留住了儿媳和孙子。卫君梅这样做,不仅仅是帮助周天杰,更重要是她想帮助好姐妹。这也可以说,社会工作者的思维是开放的是具有系统思维的,有时候帮助的不仅是案主本身,还可以附带帮助了与案主相关联的人;另外,让宝兰自己找工作也体现社工“助人自助”的理念。 【B】在秦风玲准备跟尤四品相亲之际,秦风玲恳求卫君梅和她一起去把风。开始卫君梅是拒绝的,但又拗不过秦风玲,只得答应。卫君梅是个不轻易答应别人的人,但一旦答应,就会认真对待。卫君梅深知自己此次的身份和扮演的角色,努力做到不喧宾得主,抢秦的风头,将自己打扮得简单朴素,反之,将秦打扮得花枝招展,楚楚动人 。而且在关键时刻,还理性对尤四品提出一些重要问题和要求,让秦能更顺利的与尤结婚。这个小小的事件对社工的启示是要将案主的利益放第一位,切记自己是一个服务者,不是主角。 蒋志方。小说中塑造的是一位积极争取爱情上进的痴心青年,卫君梅一次又一次决绝的拒绝,蒋志方一次又一次的爬起,似小强般百折不挠(我想说,现实中给我这样一打蒋志方QAQ)。其实在小说前面并没有体现蒋志方的服务精神,亮点就是小说的结尾。被卫君梅最后一次拒绝后,新进小生蒋志方被调到团委,在他的建议下,矿团委成立了一个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主要服务对象是矿上有困难的工亡矿工家属。蒋志方的想法和做法与蒋妈妈一脉相承,只不过,服务由个体行为变成了集体行为,服务对象的覆盖面扩大了,服务的力度增加了。这有点像社会工作实务中个案到小组、社区的发展历程,蒋妈妈和卫君梅代表的是个案工作,蒋志方的青年志愿队是小组。志愿队确实给矿难家庭带来了人文帮助。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读后感。不喜勿喷。 ﹉﹉﹉﹉﹉﹉﹉﹉﹉﹉﹉﹉﹉﹉﹉﹉﹉﹉﹉﹉ "黑男人也罢,白女人也好,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无外乎两种方式,一种是醒着,一种是睡觉。有人醒着的时候多一些,有人睡觉的时候多一些。不醒着无法生活,不睡觉无法继续生活。 与醒和睡相对应,每个人生来分为两阶段,一个是生,一个是死。拿生和死做比较,人的一生总是很短暂,还没怎么过呢,就完了。而死总是很漫长,一死便是永远,永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