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阳光灿烂读后感100字

阳光灿烂读后感100字

《阳光灿烂》是一本由张稼文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4,页数:35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阳光灿烂》读后感(一):阳光灿烂 青春不及你的眉眼纤长

《阳光灿烂》有个副题:60年代生人的青春祭。我想到一句话:青春不及你的眉眼纤长。即使青春流逝,却还是不会忘记你的眉眼,青春的那些人那些事,一直在心中很久很久直到永恒。我们能够留住青春吗?能,于是就有了这本《阳光灿烂》。

我看过稼文老师的《江边记》,夜鸟啾啾,风冷月白,庭院外头忽然传来清脆、欢快的笛声;牛儿啃啮浅草,上天辽阔,云彩悠悠,在天地之间看云……自然与少年的交织,谱写的是一首诗。后来,母亲在半途中截住儿子的手,并轻而易举将其掳在她自己粗糙、宽大的手掌心里:“好喽,今后不消再受苦啰。”惊醒了所有少年的梦。

少年和青年,相遇到梦的河流,是懵懂与新奇的奇妙交织,是青春与心灵的碰撞。稼文老师离开乡村走向省城,探寻青春的奥秘。

银杏树下,天堂般金色的时光。春春的门一经推开,书中的你我他风华正茂,如同从晨雾中显现而来,清晰又生动。阳光灿烂,青春不孤单,总有某时某刻某事,让我们友好地相连。就像刘梦轩觉得的那样:银杏一树一树金黄,风吹叶落,遍地是燃烧的阳光。

慢慢翻着《阳光灿烂》,也慢慢唤起我的回忆,细心体察60年代生人的青春世界,也会在这过程中,发现一点一滴被自己遗失的过往。看看他们,也顺便看看我自己。在青春的世界里我们都曾经一样,沉静或噪动,在青春的世界里我们的眼眸,也澄净如洗。

虽然青鱼早就从青春里离开了,但稼文老师借青鱼说了一句话:“我心里有好些东西,我想把它写下来。”

与青鱼的关系很微妙,20岁的刘梦轩羞于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渴慕。“无限美好的黄昏,他和她,要么闲坐在柔和昏茫的暮色中,有一句没一句地说话,要么淋着下自习后的夜雨,悠悠漫步银杏道……”“他盯着青鱼看,又赶紧把目光挪开,他听见自己的心里涌起幸福的笑声。”

我想每个人都愿意好好珍藏这种情感,千万不能让它在现实里被丢失,刘梦轩的藏在哪里了呢?就在《阳光灿烂》里,他经历过青春期的噪动之后,决定把美好留在心中,对于过去可以放下,所以青春的行囊里,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丰富的收获。

青春是无法重来的,但是稼文老师很坚决地将青春重新组合、梳理,使它们呈现得如同正在进行时,好像我们的十八十九二十岁都凝固在里面了,青春那么短,却又那么长,离家上大学时带的行李箱,依然安放在家的一角。

蓝色的地球还在转动,而《阳光灿烂》这本自传式小说,什么时候翻开,都会有热烈、真挚和沉着的回忆,沁入我的心底。

《阳光灿烂》读后感(二):只想说说书里的青鱼

如果不是在这个假期还读了迟子建的《踏着月光的行板》,原本可能给这本书打3星,毕竟里面散落着许多明丽的景色描写,以及一些涉世之初的大学生单纯、稚嫩的心理描写,有人在豆瓣页面上记了许多《读书笔记》。

全书第一章其实特别好,文字风格洗练,有点废名,有点汪曾祺,有点阿城,有点明清散文,有种通透感。可惜这种文风没能保持下去。小说情节,读着读着就让人不是滋味了。这种不是滋味,主要来自女主(其实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女主,但她在书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人物中,着墨还算多)的遭遇。

女主青鱼,很美的名字,跟其他绝大多数实实在在的张王李赵比起来,美得像一个梦。在小说里,她的人也美,这种美,其实跟相貌关系不大,而以气质取胜,压抑、灰色还没完全散尽,保守气氛还在笼罩的八十年代,一个文艺范儿得紧,善舞又会演奏提琴,敢于对应试教育说“No!”的open女孩,很容易吸引他人。

青鱼追求者不少,不奇怪,一朵带着些卡门味道的鲜花,却偏偏偏心(钟情?)小说的男主,同班一个其貌不扬性格孤僻但喜欢文学的男生。古早的八十年代,“热爱文学”还算一种把妹利器的八十年代。可惜,这个本可以跟她耳鬓厮磨情投意合的男生的种种反应,古怪至极!

如果说之前暧昧、试探阶段的卑怯退缩还可以理解,那么,在西双版纳罗梭江边两人差一点点自然而然发生关系,分明已捅破了那层纸后,男生在次日一觉醒来便冷淡(冷酷!)至极的什么“顺其自然”的表现,只有四个字——逆地球人。

然后,青鱼在情路上漂泊,懵里懵懂着,也好像序言里提到的出于好奇地探求欲望、灵肉奥秘地辗转于一些男性——八十年代可怜巴巴的性教育啊!——结果,还是被工作后的男主一时兴起地占有了。然后,青鱼独自堕胎,跟男主永诀。读得人心塞不已。

书中青鱼的表现也显得古怪,因为这是一本男性视角小说,女性言行表现背后的心理被略去了,不过,有首老歌可以填上这个窟窿:“谁让你心动?谁让你心痛?谁会让你偶尔想要拥他在怀中?谁又在乎你的梦?谁说你的心思他会懂?谁为你感动?……只是女人,容易一往情深,总是为情所困,终于越陷越深,可是女人,爱是她的灵魂……”

四个字——遇人不淑。

结合阅读感受与序言里诊断男主的几个关键词“脆弱”、“自是”、“怯懦”,青鱼的古怪遭遇,在于她喜欢上了一个脆弱的自恋狂。

这个脆弱的自恋狂,自卑地在感情方面表现得挺渣。所以,不能让人EQ提升、让人心灵健全的热爱文学,就是一件虚荣、虚伪的塑料饰品。

总而言之,这本小说里浓郁的“八十年代”情结,是一种在今天被神话了的深入骨髓的文化自恋。“阳光灿烂”这个书名,对于貌似以一张明信片上留言为这本书命名的青鱼来说,更像是一个巨大反讽。

《阳光灿烂》读后感(三):青春和夏天在八月消失

很快,就将立秋。夏天也即将结束。

八月,丰盈的雨水、炎热的夏天,以及青春,都会消失。

中国学生惯常不变的寒暑假时间,以及毕业时间,造就了很多特殊时间段里的故事。比如,小学生会在暑假游泳时,在水塘发生意外。刘梦轩的同学,在寒假回家过春后不再回来。大学的恋人,在七月毕业后就分手。过完八月,我那些教书的同学,又将回到岗位重复过去说过的一切。

《阳光灿烂———60年代生人的青春祭》,稼文老师的这本新书,在大学时光的回望里,再现那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关于成长、爱情、友谊、责任等,每一代人又都无法回避而绕不过去的门槛。所以,这本书,不仅仅是写刘梦轩的,它是跨越时代、年龄,共同触及我们每个人生命历程的一段故事。

大学时光在宿舍、班级、学姐学长、老师、老乡,迎新晚会、平日里的课堂、期末考试、寒暑假的环绕中,在平庸、无聊、开心、激动、新奇的日子里开场、渐进、循环往复,而后又戛然而止。《阳光灿烂》里的刘梦轩,从不善于人际交往到成为学校文学社的负责人,从不懂男女情事到最后成为社会性的男人,从融入而又在别人忙着找工作时突然想出去走走、静静,而也就那样任性、义无反顾地去了杭州、上海。即便工作了,他依旧不安分,还想逃离,像个作案潜逃的罪人。

心智不成熟,不想过早承担责任,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任性。有些爱也不知道如何开始,结束也是那么毫无征兆。由此而导致的很多麻烦,写诗成为刘梦轩情绪的出口,喝酒、读书、忙于工作,故作轻松的遗忘,以为这能让自己从那场杀死青春的作案现场逃离出来。不想,这又成为刘梦轩的心魔。

情绪总体而言是个坏东西,和刘梦轩的喝的酒一样,但又不时的在书里跳跃、流窜、捣乱,不断的代入,又不断的抽身而出。“混蛋!”在青鱼一次次的出现在刘梦轩面前时,作为旁观者,心里忍不住要说这么个词。如果时间能倒流,我只想把宋小君的《玩命爱一个姑娘》这书甩过去给刘梦轩。而书快读完时,我突然合上,把电影《致青春》翻出来又看了一遍。我承认,无论是电影还是这本书,某些情节都击中我的泪点。

想起很多关于青春的话语。但终究,青春都会像个过客,在生命中出现,最后又消失。如同人的生命,由父母给予我们,最后也得还回去,世间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刘梦轩那位从弥勒寺天桥跳下的同学,青鱼沿着盘龙江离开的那个早上,刘梦轩决定要和一位姑娘结婚的那一刻,其实,青春已经结束,也像是什么事情都没发生。

青春,像带着情绪和某种力量的石块,砸中静谧湖水后荡起涟漪或波浪,但最后还是会恢复平静。最后,刘梦轩也变成“懂得多”的老男人,生活在继续,同时也知道,没什么地方要去。那会的孤独、爱过的人、以为是天大的事,都不再被裹挟着情绪,遇到,也能安然处之。青春的结束,也是个体生命的成长,由此而迈向新的台阶,跨过又一道门槛,打开另一扇窗户。

刘梦轩是《阳光灿烂》里的刘梦轩,也是书外的你、我、他,是每一个跨越或正在跨越青春、成长的生命个体。

至于,书里铺陈的时代背景、新闻话题、昆明旧事,如此一看,其实和稼文老师讲述的青春故事关系并不大,这个舞台的大、小,搭建得是否有绚丽的灯光并不重要,因为这些并不影响《阳光灿烂》是个值得让人坐下来安静倾听的故事。它能让你和自己再度对话一次,关于青春和成长。

蒋培的序说,写下,就是永恒。其实,我想问作者,写下,是否也是释怀?初看,阳光灿烂,这四个字,像是刻在一块墓碑上,刺眼得狠。再看,又不觉得如此,看书时所激发出的情绪,也已随着秒针、分针、时针的转动消失。

读完,文末的空白处记下:青春和夏天,在8月消失;当一个人萌生要结婚的念头时,青春也就结束;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也是青春的坟墓;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条鱼游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