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姨婆的春夏秋冬的读后感大全

姨婆的春夏秋冬的读后感大全

《姨婆的春夏秋冬》是一本由默音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3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姨婆的春夏秋冬》读后感(一):老上海的味道

默音这本书让我有点意外,跟以前不大一样。以前的《月光花》《人字旁》留下的印象是故事情节牵引小说的走向,《姨婆》给了人物更多的笔墨,或者说把更多的力道放在人情上,老上海的里弄生活那么纤细具现,如在眼前,对小时候住过那一带的读者来说,不能不有所感慨,相对而言,故事已经不那么重要。当然故事还是好看,一个通宵读完。不知道是不是选材的关系,作者一贯喜欢介入的玄幻色彩有所减轻,特别是前半部,我比较喜欢这样,“姨婆”和心墨的特异功能不要太落到实处,亦真亦虚地就好。如果后半部也能够保持前半部的旁观视角,那几乎就是完美了。

《姨婆的春夏秋冬》读后感(二):《姨婆的春夏秋冬》:上海调门,时光味道

在多数人眼里,上海是一座有腔调的城市,上海人往往也是有自己的调门的。于是无论置于怎样的时代背景,真正的“沪上风光”,都是一如既往的人不温不火、不疾不徐。这也就难怪为何这里会有那么多的故事了——这里容得下人们,静静地数落和自己有关或是无关的时光。

默音的这本《姨婆的春夏秋冬》是一本很适合夏天来读的小说。燥热沉闷的天气,总适合一些清澈淡雅的故事作为缓解,而在这本写满回忆的“昨日之书”里,字里行间渗满了有关一座城、一群人的兴衰喜乐。可冥冥中却似有一个定数,人们正在走向的,是早已写就的不可知晓……

小说共分成四部分,单从故事的布局上便显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其中“夏”、“秋”、“冬”三部分的时间点均是现代,以程勉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作为主要情节,“姨婆”的“神秘通灵”穿插其间;而放在“秋”、“冬”之间的“春”,写的却是姨婆的“民国故事”。聪明的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推断,为这个“春夏秋冬”理顺出其“前因后果”,而时过境迁、苍凉与聚散离合的情绪,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整部作品中久久萦绕。

生于大理,现居上海,文字温柔如水,却也可以对奇幻传奇驾轻就熟的默音,是个很适合,也很乐于讲故事的作者。人们总是喜欢不凡的,因为不凡的力量,仿佛可以逃开一切世俗庸常。但往往,一切不凡的“传奇故事”,却只有在世俗的流转下,才得以呈现其独特与意义。“姨婆”可以知晓未来,但这看似神奇的能力却无法真正逆转故事里的哀伤。仿佛所有天启都是留给人们事后作为感慨,至于局中之人,每一条将要走上的路,行将经历的情节,都好像“打来处来,到去处去”的无从改变。

参透将至之事却对改变毫无助益,这仿佛是所有行走世间的“先知者”的宿命。但这也绝非是说,如此通灵并无意义。对于人生而言,重要的事从来都不是得到或是失去,而仅仅在于要以怎样的方式,去接纳时光流转和颠沛流离。于是姨婆的每一个“春夏秋冬”,或许不会都如写成小说的故事一般有趣得让人流连,但就像是在这一组曲里插入的“春”的“变奏”——记忆太多,累积了过于丰沛的情绪,今日之事也就变得模糊了。剩下的不可忘却,使得今天的世态炎凉,并不难被从容收下。毕竟一切都有呼应,接纳与舍弃,过去与未来,刻意与释然,时时刻刻相携而行。

于是“时光味道”,也从来不会取决于一个人拥有了什么。它从来不会让人觉得“按部就班”——可是当你老了,老到足够可以回忆的年纪,你也会发觉,每一个早已逝去的“春夏秋冬”,都像是此刻一样崭新,只要还被记得,它们都安然无恙。

至于在春夏秋冬里,来了又走的每一个人,分分秒秒的相伴与分享其实都难能可贵。你要做的,是在某一刻轻轻回看每段值得珍藏的感念,再以自己的“调门”,去收纳时光独有的味道吧。

《姨婆的春夏秋冬》读后感(三):所谓命运

关于上海风情的书,之前只读过张爱玲笔下的若干故事以及素素的《巴黎情人,纽约沙发》。印象中的上海,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代,都流淌着洋气与时尚,是一个粉腻腻且浮动着情欲的都市。但是在读完默音的《姨婆的春夏秋冬》之后才觉得,她笔下的这个略带宿命感和奇幻味道的故事,与上海那“魔都”的称号,是多么地匹配,由此便又对这座城市生出了更多的好奇。

在这部小说中,姨婆是一个具有通灵能力的人,她能看到未来,但却极少对旁人透露出她看到的讯息。年老之后,她偶尔把自己看到的未来景象写到宣纸上,而且每每只写一个字,让人去猜。她和其他的老年人不太一样,喜欢散步看书,练毛笔字,尽管姨婆读书速度的极慢。书中描写姨婆的那些文字,透着一股子神秘感。她就像是隐居在曼妙都市里的女巫,轻易地就能洞穿很多事。

像这位程勉姨婆这样带有通灵能力的人还有两位且都是女性,一个是姨婆年轻时结识的姐妹、生活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女医生程心墨,另一个是生活在现代、供职于某报社的欧阳熙。但略有不同的是,欧阳看不到未来,却能看到每个人的过去。但无奈的是,不论是能看到未来的程勉姨婆和程心墨,还是能看到过去的欧阳,她们在命运面前都有一种无力感。即便知道某些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也一样无力去阻止,比如,姨婆曾暗示给程勉,他的某位朋友将死于非命,程勉也尽力地去避免这场悲剧,但终究还是没能使他的朋友小辉获救。再比如,住在老上海弄堂的程、吴二姐妹,能够预见到种种不测,但依然没有从命运的手掌中逃脱。

这种宿命感的气息,贯穿了整部作品。从头至尾,都能读出在命运的捉弄下人的无力与失望。新时代与旧时代的人们在命运的设计下相遇、相爱、相恨又相杀,而操控人们命运的那只巨手又在哪里呢?默音在本书结尾处写道:“所谓的命运,有时是过去的光照向未来,或是人心最幽微不可测的一转念。”正是因为作者种种的“一转念”,故事里的这些人物便有了种种不同的命运和结局。所以,这本书里虽然为读者呈现出上海弄堂里再寻常不过的生活场景,可实际上却描写出人们在命运操控下的悲欢离合。即便能看到未来又能如何?只要未来尚未到来,那么所谓的预见便只能是预见,丝毫不会使人们避免命运中早已被设定的悲喜剧。也正因此,在读完之后,我留下了长长的叹息,——虽然作者在故事结尾揭秘出主人公程勉的身世,但并没有给出一个足够圆满的结局。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往往需要读者自己去想象、去填充,好的故事,总是诱人深入的。

这个故事,在设计上常出人意料,千回百折、波澜起伏却又在情理之中,而作者的一支妙笔,既饱含着灵气,又散发着幽香,将上海弄堂里发生的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故事柔软地铺展出来。因了这个女巫一般的姨婆的存在,整个故事充满了诡谲和奇幻,虽然宿命感十足,却也是不乏温情和烟火气息的。

《姨婆的春夏秋冬》读后感(四):走过四季,走过人生

文/夏丽柠

“所谓的命运,有时是过去的光照向未来,或是人心最幽微不可测的一转念。” 默音以这句话结束了她的新作《姨婆的春夏秋冬》。人生兜兜转转,只要提及命运,便仿佛一切都尘埃落定,写什么都定了格。

可这本小说偏巧像默音在一片埃尘里投射的一束光,照亮了一个“会走”的故事,将时光都发酵成字符,越过春日触碰冬阳。人生苦短,冷暖自知。她用“夏日惶惶”、“弄堂里的哈姆雷特”、“春去春又回”和“空寂之城”四个章节的故事来诠释人生四季,让读者得以跟着她的笔去窥看一个上海窄小弄堂里居民们的前生今世。 书里的柴米油盐日常细琐得平凡,却让我们见证了活着的故事。即便书中的某些人物带点“神性”,那必定也是命运使然。

“弄堂外的蝉声静了一静,又攒足了劲头似的哗然响起。”开篇的暑热使小说的男主人公程勉显得有点颓废。这样一个身世不详,由姨婆养大,迷恋画漫画却又是色盲,不得不在商场站柜台的二十出头的后生,从小说伊始便像被命运之神当头给了一棒。作者默音用他与高三女生张方敏之间交集的几个小片段,便将青年程勉的孤寂与惶恐跃然纸上。弄堂里“鸡飞狗跳”的生活是一支奏不完的交响曲,可越是这样,“死水般宁静”的姨婆越显神秘。

第二章里有关的“哈姆雷特”小辉的故事,依然延续着“在青春里出走”的戏码,从小辉的身世到他的死,就像一部青春的偶像剧,都是在细碎里收集起来的成长。默音把小辉塑造成一个反抗“宿命”的斗士,“小辉烦透了这种生活,人就像被压扁了按在画框里,好也罢坏也罢都那么挂在光天化日底下。”这好像龙应台的诘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活在当下,究竟有多少沉默的“哈姆雷特”?他们都坦然地接受命运,就像站在窗边遥望“命运”的姨婆。

读完前二章,我以为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青春小说。默音只是把“姨婆”当作一支风向标,在命运之神来袭时摇一摇,因为“神性”是放逐一切命运的解药。青春总是在燃烧,故事可以由着性子写。谁知默音的笔法老练,沉得住气似的让青春的姨婆从“春去春又回”中向我们走来。那是一个带有尘封记忆味道的故事,宛如我们推开一扇古老的大门,跨进了“心墨和娟儿搬进弄堂拐角的房子,是在民国三十一年,也就是一九四二的年末”。

护士程心墨、裁缝吴素娟、名角皓雪(王三白)以及李云德、张汝民和霍剑存等共同演绎了一场三代人的梦呓。战时后方,人性裸露。众人缠绕在一起的命运像梦却又疼得真切。吴家姨婆就是在血与火中占卜未来的。也许因为默音擅写科幻小说,她浓墨重彩地详述这段过去,让我知道她是特别迷恋文字游戏的。她敢于用微薄的细节去撬动沉重的人生。其实,回头再想想,性命仿若苍海一粟,所谓爱恨情仇只是瞬间感受。就像她在书中写道:“过去的阴影……也不具有影响此刻和未来的力量”。

由此,我们便理解了为什么默音的整部小说都显得寡淡,叙事口吻淡淡的,实属波澜不惊的调性。或许,在她的眼里,四季更迭,从不为命运所牵绊,哪怕那个四季叫做“人生”!

转载请豆邮联系

《姨婆的春夏秋冬》读后感(五):人生如戏,命运迷城

文/宋薇棠

“雨水哗哗地打在屋瓦上,又有铮淙的声响,来自屋里接水的盆。滴答。啪嗒。的的。家具潮湿的木味儿钻入鼻孔,靠墙的雕花梳妆台闪着乌沉沉的光。”这是默音在《姨婆的春夏秋冬》中第三个故事的开场——旧上海里的深幽小巷,如同电影里的旧镜头,碎片般的剪辑,记忆混合着气味扑面而来,而这场戏才刚刚上演。

在上海,“姨婆”有外婆的姐姐或者妹妹的意思。但在这本书中的“姨婆”吴素娟则更有些“巫婆”的意味,她神秘莫测,带着点神性和鬼性;她是这些故事的过路人,却又是整场戏的核心,命运她早已看透,白发苍苍的容颜背后,只剩下沧海桑田的人生。而她到底是不是 “小男偎”程勉的姨婆,似乎也已经模糊到不重要了。

人生如戏,是默音笔下来来往往的男男女女;而命运如迷城,则是她笔下的这座充满味道的老上海。

上海很多人写过,比如张爱玲,比如王安忆,带着几分痴、几分情、几分虚伪、几分无奈,最后命中注定般的逝去,迷离在尘埃的烟影里。但默音给人的感觉终究是不同的,她没有那么多的魂牵梦萦,也没有那么多的爱恨情仇,她的故事充满了市井百态淡淡的烟火味,连初恋都是那么淡,淡到让我有种回到高中时光的错觉,第一篇“夏日惶惶”里程勉的那段朦胧的暗恋,美好真实得都能揉出水来,却又被姨婆卜的那个“钗”字熏染了光晕,看不真切,仿佛一切都只是一场梦,那些痴男怨女只是在命运的迷城里兜兜转转。

除了她故事里的人间烟火味,会讲故事也很关键。如何营造出如戏一样的人生,如何反应命运的无常、人生的迷离幻象?默音只用了一个动作“改变”,就像俄狄浦斯王注定要背负弑父娶母的命运,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古希腊悲剧大师们所信仰的神条。于是第二篇“弄堂的哈姆雷特”中的小辉离开了黯淡陈旧的小巷,试图去改变中的城市里改变自己被定格的命运,带着一种没有明天的稚嫩洒脱,却终究是看不清方向,会走向失败深渊的。默音的笔下有一团雾气,遮掩了一切,也迷失了一切,只有那关于接水的盆、潮湿的木味儿、雕花梳妆台的记忆永远不会变。

这些珍贵的回忆被储藏在第三篇“春去春又回”中,也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篇,脱离于之前的亲切,这一篇更觉年代的久远与历史的深重,当故事的聚光灯终于打在“姨婆”吴素娟的身上,却更像是打在无常的命运身上,那些曾经在吴素娟身边逗留过的人,和吴素娟一样受命运摆布牵线普普通通的人,如流水般倾覆又退去……读到最后,竟然只剩下怅惘与迷离。这样的感觉一直持续到整本书看完,包括最后一篇“空寂之城”里的程勉,均是淡淡的化不开,化开就没了。

人生如戏般匆匆上台又退场,命运是所有人的谜团,而谜团的另一头却在姨婆的手中握着,想象《百年孤独》最后一任传人终于解开诉说着命运的羊皮卷,却是开始,也是结束。命中注定的孤独是何等相似,只不过姨婆的身上还有着点点温情,那是对旧时的怀念与感伤。

而这份没头没尾、不知从何起的怀念与感伤,就像书里的故事,没有真正的开始,也没有真正的结束。姨婆过去的过去,程勉未来的未来,一切还尚在命运的迷城里打转,人生亦如戏般咿咿呀呀地唱着,而你我皆在其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