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茶花女读后感锦集

茶花女读后感锦集

《茶花女》是一本由(法)小仲马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花女》读后感(一):世间还是太狠心

爱情是意外的,死亡是必然的。不被世俗接纳的爱情在那固化的时代背景下,终究是个令人悲伤结局。读起来太伤心了,真切地告白,也真切地告别。

“我亲爱的阿尔芒……假如世上还有什么能治好我的病的话,我刚刚收到的这封信的话语就会治好我。我不久于人世,又相隔千里,见不到您的面了……但愿上帝大发慈悲,让我死之前再见上您一面!我的朋友,十有八九要永别了……”

玛格丽特

《茶花女》读后感(二):茶花女

读的时候完全被作者和译者的文字感染到了,读的时候根本停不下来。读书的时候感觉到男主暗恋时候的小心翼翼,出入爱河的情绪多变,再到后来二人共赴乡间小屋的温馨,一步步将我带入了爱情的美好中。但书的后半段,父亲的介入、玛格丽特的悄然离去、男主的“复仇”让我感到非常的气愤与无奈,再到最后女主死去的悲哀,让我感受到的不只是一对爱人相处过程中、憧憬未来生活的欢喜,还有面对现实、面对生活的种种无奈。 书末女主的日记和回信让我想到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二人相互的拉扯、纠缠与回避,如同仓央嘉措说的一般:你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人生当得要尝受爱情的酸甜苦辣,相爱之中的恋人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却也害怕对方牺牲自己的一切。

另外吐槽一下最后有点虐心。

《茶花女》读后感(三):爱,并肩前行

明明很薄的一本书,拖了好久,才把它读完。当然,后期基本上是一口气看完的。

故事很真切,仿佛在听自己朋友的遭遇。两个相爱的人,最后都互相被抛弃。

书的结尾是流着泪看完的,引起我的联想,我想象自己是玛格丽特,最后一个人,凄惨的死去。

还好,我有我爱的人陪我在一起(即使我们两个是相聚2000多公里的异地),有时候精神支撑也好过没有吧。

从小到达,我就1个人。于是我心底渴望有人陪伴,希望有人关心疼爱我,所以一当别人对我好一点点,我就会做出很大的正反馈。

希望有人陪,但是也希望自己能够有能力靠自己的能力活得体面。爱不是成为附属品,而是并肩前行。

《茶花女》读后感(四):如果这就是爱

我们经历着生活,也需要经历生活对自己的评价。我们穿越在人海之中,也从人海中努力寻找自己。我们向往更好的生活,却也不得不拜沉与现实的生活。

世间万物同我们一般,经历,体验,感悟,成长。或有庆幸,或有遗憾,或有难过,或有欣慰。但或许谁也决定不了谁的生活。

《茶花女》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爱。世间所有人都爱连接起来,人们的关系或许加深,或许断开,这无疑是人类心中的爱。此刻想起了音乐剧《如果爱》。

故事中的茶花女,存在特定的时代之下。它本身就带着时代的印记。而身份的特殊,使她自带光环。同样也会成为众矢之。但她是一个真诚,善良,又充满人格魅力的人。她与阿尔芒之间的故事成为这本书的叙述重点。而开头处是作者以旁观的角度来评价。这种设计巧妙极了。故事性,也似乎更强了。结尾处,阿尔芒未能与茶花女见面可谓遗憾,作为读者会感到惋惜。而想到他之后却用走火入魔的行动来为这段故事画上圆满的句号,又会觉得在情理之中。

故事当中提及的那本书,可谓作者阿尔芒之间的联系之物。也由此引发作者对这段故事的叙述缘由。

但愿我们可以学会爱

学会被爱。

读《茶花女》有感

2017.7.27

《茶花女》读后感(五):爱情的天国太过于遥远,而现实的引力又太过于强大

好书!好翻译!怪不得小仲马可以凭借此书一战封神,里面的这种描述,情节,故事,人物简直让人欲罢不能,潸然泪下。李玉民先生的翻译也堪称一绝,完全没有一点法语的样子,完全符合了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却又完美契合了原著精神。

在学校图书馆中偶然拾起此书,想着最近刚好数次看到小仲马的传奇经历,那这本他的成名之作便不可不读。然而这一读之下便一发不可收拾,深深沉醉于这个凄美的爱琴故事。读到二十涨之后更是潸然泪下,喟叹不已。两个明明相爱到无与伦比的人却因为现实的种种阻力,而不得不分开,最终迎来最痛苦的结局。无论是玛格丽特的善良,高尚还是阿尔芒的忠诚,慷慨都让我为之深深感动。

正如小仲马在最后说的那样,玛格丽特的故事是个例外,如果这是普遍现象,那就没有必要写出来了。是啊,现实生活中,如此的爱情太少太少,前有张家界婚纱,后有山东服装学院为爱冲锋,他们有过爱情吗?也许吧?但他们最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背叛了当初的诺言 转而另投他人的怀抱,而这些现实的故事便又反衬出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爱情的可贵。也让我再一次相信爱情。

说回到小说本身,其实在初读的时候,我是抱着戏谑的心态看的,毕竟,故事情节的发展似乎就要印证中国的那句老话:男人自古有两大爱好:拉良家妇女下水,劝青楼女子从良。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我却发现,这似乎更像是一个“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似的故事,只是故事的最后并没有哪一方的抛弃,而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苦难。

正如杜瓦尔先生去见玛格丽特说的那番话一样,我们都震惊和感慨于玛格丽特的善良和高尚,然而她毕竟只是一个青楼女子,在那样的情景之下,假使继续和阿尔芒在一起,那他妹妹的夫家便要悔婚,毕竟这太不体面,更何况,两个从未从事生产劳动,也没有固定资产的年轻人,当世界发生变化,他们真的能保持住自己的初心吗?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约翰·克里斯多夫》里的奥利维和雅克琳,他们两段关系的发展不正有共同之处吗?这种不事生产的年轻的资产阶级对于爱情的美好幻想,总会被即将到来的“柴米油盐”所打破,从而坠入无尽的深渊,互相指责。

说到底,还是那个亘古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认识爱情,面对爱情,追求爱情呢?说到亘古,我忽然又想起一则趣言:在UCLA的“亲密关系”这门课上,老师曾提过一嘴,爱情这个词的具体定义是在18世纪才提出来的,也就是说,人类在18世纪才发明了爱情(大致意思便是如此)。那以前呢?以后呢?我们该何去何从呢?难道真的像《进化心理学》《欲望的演化》里做出的判断那样,我们只不过是高级的动物,我们的一切关于爱情的美好幻想,都只不过是千万年来基因为了更好传递所演化出的最优解吗?

爱情啊!如此迷人!现实啊!如此泼人冷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