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收藏家读后感摘抄

收藏家读后感摘抄

《收藏家》是一本由[英] 约翰·福尔斯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收藏家》读后感(一):对弗雷迪的疑问

尾声的两三页纸让我对弗雷迪抱有的仅存的一点点幻想消失殆尽,他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变态,“不过这一次已经不是什么爱情了,只是一种兴趣。还希望能比较一翻。”你不是一直认为自己对米兰达的是爱吗?你不是一直痴迷与她的美吗?你不是一直想走进她的精神世界吗?你的口口声声只不过是对自己空洞,乏味,无聊的生活以及精神世界的麻痹罢了。可是却让别人而且是最美丽的人儿去承受这个悲情的结果。

这样的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那,童年?父母?环境?还是不管哪种原因,社会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人哪,很疑问。

《收藏家》读后感(二):二战结束后的英国 病态与新生的碰撞

用了三天琐碎的时间看完了约翰福尔斯的《收藏家》,说一下看这篇小说最浅显的感受,看第一章速度很快,到了第二章就不得不降慢了速度,第二章有大量对艺术的描写与理解以及二战后新人的各种思想和意识形态。如果只是为了打发时间你甚至可以将第二章全部跳过,也不会妨碍你理解故事的梗概。但如果你真的想理解福尔斯的想法,第二章你必须认真仔细的阅读。

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的大背景下,二战后,英国的经济受到严重创伤。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国力严重削弱,使其再也无力控制其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从日不落帝国流落到二流国家。在经济上经济受到严重创伤,主要依赖美国的援助来恢复发展经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他们都渴望尽快回复令人满意的生活条件和社会服务。由于二战的持续之久,破坏之强,给英国人民带来极大的创伤,在精神和信仰上造成了严重的危机。人们对战争充满仇恨,旧的信仰和社会秩序开始动摇,传统价值观彻底瓦解。人性变的孤独、冷漠、可怕。此时也产生了很多新的思想,很多战后的新人们也都开始寻找寄托和归宿,并付出行动。

凯列班和米拉达正是典型的代表,一个晦暗,一个光亮。凯列班体现的是人们的自私、占有、孤独冷漠。米拉达则表现出了对自由、进步和爱情的向往。然而最终,米兰达在潮湿污秽的空气中患病死去,在死之前米拉达依然没有绝望,她还在渴望着自由和美好。

米拉达的死去,依然没有改变凯列班,又去寻找新的米拉达。凯列班是少数的,而米兰达必定像作者的希望一样,代表即将进化的精神和信仰,越来越多的存在于社会的统治地位。

埋于树下的米兰达不会消亡,她必定会在土壤里获得新生。然而,凯列班的自卑与孤独将如影随形的陪伴他死去。

《收藏家》读后感(三):我讲故事你来听

吃晚饭的时候我和他们说了这个故事。

我说最近看了一本书,是说一个银行小职员,他生性孤僻,总是自卑,暗恋着一个女神一样的女孩(一时间想不到用什么词来形容几乎完美的米兰达,只好用女神,但是当说出口这两个字的时候感觉这两个字简直要毁了这整个故事)。其实米兰达聪明,优秀,快乐,健康。

这个小职员平时喜欢制作和收藏蝴蝶标本,这是他唯一的爱好,后来有一天突然间他中了一大笔钱,变成一个有钱人,他动了把米兰达当作蝴蝶一样收藏的念头,并且几乎是真的这么做了。他买了一个带着隐秘地下室的偏僻别墅,将米兰达囚禁进去。听到这儿,他们才开始有了兴趣,我说,没有,你们想象的都没有发生。禁室培欲阿,他们说。没有。

他给米兰达她想要的一切除了自由,包括自尊。他崇敬她,热爱她,供奉着她,把她摆在他之上的阶级里,他自己则只是渴望米兰达能了解他,了解真正的自己,如果有可能再爱上他,那时候他就会还给米兰达自由。

可是他并不足够残暴而也不够魅惑让被囚禁者身心扭曲,让米兰达患上所谓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然后呢,结局呢,他们问,好像并不感兴趣了。

结局呵,米兰达生病了,他在去敲医生门邀请他去地下室给米兰达看病的那一刻犹豫了,他回到家,眼睁睁看着米兰达病死了,把她埋到树下,本以为会和他的美一起,可是却没有,他认为将目标定的太高(他认为米兰达太过优秀阶级太高)才是他所有尝试失败的原因,他应该去找一个更为普通的女孩,他又去寻找下一个目标了。

“我裤子都脱了,结果你就让我看这个。”其实他们说的是,不知道你想说什么。

我则感觉自己像是在谈论一场莫虚有,一个没意义的故事,忽然之间我觉得我好像不会表达,只是描述了苍白的架构,该说的好像一句话也没说。就好像“凯列班”一样笨嘴拙舌,虽然有着“深沉的感情”却无法表达,沉淀沉淀,“凯列班”最终找到米兰达将她囚禁在这“深沉的感情”里,他想让米兰达懂他了解他。而我,我的米兰达,我永远也不会有米兰达。

和《法国中尉的女人》同一个作者,也被翻拍成了电影,便特意去找了电影看,1965年上映的,认不得男女演员,但是可以看的到他就是“凯列班”,她就是“米兰达”。他们在密闭的地下室里谈论画作,谈论艺术,争吵的时候也像个绅士和淑女,暴力镜头少的可怜,但在言语中,在情境里无时不刻不充满着隐形暴力,整个事件都是畸形的,卷在里面的两个人也是,爱情从何而生,艺术从何而生,美从何而生。

跳跃出来。如果一直被嘲笑默默无闻的你,突然间得了一笔巨款,你会如何处置。如果你爱的女孩,你追求的梦,就在身边却无视你,该怎么办。约翰福尔斯将这些事情寄托在一个不成熟思想单纯的小人物身上,看着他怎样承受怎样曲扭。但愿我们,我们能永葆自我,心有明亮。

《收藏家》读后感(四):收藏家的爱美与自私(读《收藏家》)

收藏家的爱美与自私

——读《收藏家》

滁人也

光看书名,不看作者,肯定会以为此书是写马未都这些收藏家的故事。呵呵,千万别这么想,我们看看此书的作者就明白了。

约翰•福尔斯(John Fowles,1926-2005),1926年出生在英国埃克塞特郡,毕业于牛津大学。先后出版过多部小说、剧本、诗集,也从事翻译工作。代表作有:《法国中尉的女人》《巫术师》《收藏家》等。其中《法国中尉的女人》影响非常深远,还被搬上电影荧幕,深得观众喜欢。

《收藏家》是福尔斯的又一力作。小说名为“收藏家”,讲述的是一个原本以收藏蝴蝶标本为乐的男人——费迪南德“收藏”美丽女孩米兰达的故事。这是个悲情的故事,费迪南德在地下室囚禁了美术学院的女学生米兰达,却并不“伤害”她,而是把她当作一只美丽的蝴蝶收藏起来。米兰达想尽办法要逃出去,但是都没有成功。她甚至想用美色获得自由,却意外地被费迪南德认为她玷污了圣洁。最后,米兰达被肺病夺去生命,“收藏家”因少了这件珍贵的“藏品”而准备自杀……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收藏家们也许都爱美,各式各样的美:古典的,现代的;朴素的,华美的。但是,往往在那些美丽“藏品”的背后,却隐藏着“收藏家”一颗无比自私的心。这一点,在世界文学宝库里不乏典型形象。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里的葛朗台应该是位黄金“收藏家”,只要有金子,他什么也可以不要,包括他的女儿,甚至是他自己的生命。他生命里见到的最后那个金色的十字架甚至要了他的命;俄国作家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是又一个畸形“收藏家”,他什么都“收藏”: 尼绒、麻布、生熟羊皮、干鱼以及各种蔬菜和果子,包括平日里吃的面粉,可是,这些东西他自己不舍得吃或用,更不会给别人吃或用,当面粉硬成“石头”,鱼干等露出恶臭时,他依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

《收藏家》里的费迪南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心灵扭曲的人。看到美丽的米兰达,他就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就像所有的收藏家们看到自己中意的藏品一样。他费尽心机将米兰达囚禁在地下室里,却希望米兰达高洁得如圣母一般,不能有半点儿肮脏。可是,他自己的灵魂深处,却如蝴蝶的幼虫——毛毛虫一样,丑陋无比,让人恶心。

当然,小说没有脸谱化费迪南德这个人物,他并不像某些粗制滥造的作品那样,凡是英雄都是高富帅,凡是反面人物都是怪奇丑。相反,这个人物时不时的内心挣扎,让读者不断地窥视到卑劣者的内心深处那善良的种子,激发读者不断反思人类的所有言行举止。

莫非,“收藏家”爱美之心背后,都毫无二致地长着一颗自私无比的心?这话,肯定会得罪很多人的,特别是如马未都先生这样德高望重的收藏家们。但是,《收藏家》这部书里,的确有不少能激发读者去探索人性的因素,至于结论,还是留待大家一起讨论吧。

《收藏家》读后感(五):让我住进你心里

爱情总是被幻想成粉红色的,似乎还飘着流光溢彩的泡泡,以及装满彩纸的心形气球。

可是一份不被渴望甚至是排斥的爱情总是被人们忽略,好似一个单身男人在淘宝买了件衣服,结果店家送了一根红色的头绳。头绳没用无非和快递箱一起被丢进垃圾桶,可是一份不想要的爱情要丢在哪儿呢?

周一,当我登录工作QQ以后,我的一个实名制工作QQ群弹了三条未读信息,三条未读信息都来自一个隔壁部门未婚小姑娘的QQ号。第一条好似一篇战斗檄文,小姑娘的前男友细数了小姑娘脚踏两只船的种种不堪;第二条有好似一篇求降书,前男友又跪求小姑娘的原谅,希望重归于好;第三条终于是小姑娘自己发的,冷冷地说自己QQ号被盗,给大家带来困扰,敬请谅解。

没有人在下面回复,也没有人知道应该怎么回复。但是我们都私下感慨小姑娘遇人不淑,为之叹息。

这已经是一份不被渴望的爱情了,甚至是一份被女方唾弃的爱情。

这样的爱情能被称为“爱情”吗?

米兰达在囚禁日记写道:爱情的根基是两情相悦,你一直在给予,但是我不想要,这不是爱情!

可是,这个中了彩票的疯子就是疯狂地爱着她。

我一直没有想明白,看上去稍显有些智商不够的弗迪南德怎么能设计出看似完美的囚禁计划。他跟踪米兰达,买下了偏僻乡村中的一座老房子,精心设计了一个地下室,在一个暴风雨过后的夜里,他很巧合地偶遇了落单的米兰达,竟然能编造出“哪里能救被压死的动物”这样的谎言来吸引对小动物完全没有抵抗力的女孩。

当然,这一切都基于他中了9万磅的彩票!不禁吐槽:有钱,真的就是这么任性!

为了爱,我把你囚禁在我的世界!

这就是弗迪南德的宣言。

就像那一个个漂亮的蝴蝶标本:豹纹蝶、黄斑玉蝶、白垩丘蓝蝶、还有一个畸形的阿多尼斯蓝蝶……原本振翅飞翔的美丽,落入收藏家的手掌,成为盒子中的标本。即使栩栩如生,可是却少了灵动的魂魄。

当然,收藏一个挚爱的女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不仅仅要将她所在盒子里,还要照顾她、关怀她、娇宠她,唯独不能放了她。弗迪南德为米兰达置办了绘画书、华美的衣服、精致的香水,甚至还有一条昂贵的项链。他只想让她觉得舒适,让她心甘情愿地成为自己的藏品,也许还苛求换取她的爱。

钱,究竟能不能打开一个女人的心房?

奢侈的生活,究竟能不能令一个女人舍弃自由。

米兰达时时刻刻都在想着逃跑,离开这个金色牢笼。

如果弗迪南德换一种方式去追求,会不会赢得米兰达的芳心?

如果是米兰达深爱的G.P.囚禁了她,她会不会对不见天日的生活甘之如饴?

如果米兰达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拜金女孩儿,会不会和弗迪南德终老一生?

我们都希望能够把“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绑在身边,希望自己永远沉醉在粉红色的梦中。可是现实却一次又一次将我们拍醒,告诫我们生活要在冷静中进行。错过了我爱的人,就当曾经的他是虚无;凑合了爱我的人,就试着提升他的品味;知遇一个陌生人,就卸下自己的武装……

童话太少了,疯子也没那么多,现实中的爱情不过是“且行且珍惜”。

敬告姑娘们:不要成为男友硬盘中的“女一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