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阿提卡之夜的读后感大全

《阿提卡之夜》是一本由奥卢斯·格利乌斯著作,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提卡之夜》读后感(一):不如自学拉丁语看原文。。。给跪了,盖利乌斯也跪了

按照盖利乌斯风格的拉丁语,确实,白银时期的拉丁文有所变化,当然,塞涅卡除外,但是,盖利乌斯的拉丁语是很细腻的,细腻就在于修饰词和从句的复杂,但是译者把复杂翻译出来了,但是细腻却荡然无存,盖利乌斯变成了唐僧,阿提卡之夜便成了天竺之夜。

英译本和拉丁文校对后,发现英译本并非那么啰嗦,但不失精准,为什么中文翻译之后就成了七拼八凑英式中文,还谈不上拉丁式中文。敢问,译者汉语是否过关。

ps不要用“为了精准就可以牺牲辞雅”为借口,阿提卡之夜是笔记文学,达雅都需兼顾,可译者笔下的文学性在那??

《阿提卡之夜》读后感(二):骰子已掷出!

一开始一群人只是有意向把 Aulus Gellius 的那套20卷的读书笔记呈现给普通的中文读者,而我一向对文字相当不容易懂的白银时代作家(况且其作品是纠缠于拉丁语和希腊语字词分析的读书笔记,有20卷之多)敬而远之,对他们把整套书翻译的行动进行了“规劝”。然而那些人还是我行我素,记得最初和其中的两位译者当面交流的时候大概是四年前,当时我们在上海福州路附近的那家萨利亚(据说现在早已不在了)。当时有人已经调查过 AG 著作目前在市面上的版本情况,还有人从国外网站买到了目前较好的 OCT 版本,其他 Loeb 版和布袋版也都到手了。大家说做还就做了起来。

《阿提卡之夜》在西方古典历史、思想、文献领域的重要性不必言说了,因为作为一本帝国时代文化人自娱自乐的读书笔记,如它一样出自罗马时代人之手着重涵盖当时罗马人文化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的包罗万象之著,在现存的文献中找不到第二本。即便在西方,研究古典领域的学者也往往以自己从头至尾通读过《阿提卡之夜》而感到自豪,无需再说出版中文译本对于中国读者的意义了。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西方古典作家的作品本来都是非常通俗易懂的。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或是什么原因让柏拉图、西塞罗、塔西佗这些人的著作在中国读者的印象里变得难以理解了,以至于但凡看到这些印上古罗马古希腊作家的书,往往会令人心生“恐惧”。我觉得,这或许是当前正在翻译西方古典著作的译者需要担负的使命:我们需要经历一次“原本”——还原作品本来的面目,用最平常、最通顺的语言呈现作者最平常、最真实的话。通过不断译介或重新翻译作品也许能够改变这种刻板的印象。

回到《阿提卡之夜》的译本上来。虽然这是由四位不同的译者执笔完成的译作,但译文却浑然一体,语句通顺,注释详尽。需要真心感谢的是这些译者朋友们,是他们为大家种下了种子奉上了成果,而且可以说完全不图名也不谋利:虽然大家都是在“谋杀”业余时间从事翻译拉丁语和希腊语的事业,虽然这只是最初的前5卷,虽然对某些人来说点一根手指就可以抹杀他人辛苦付出而换来的成果,虽然翻译稿酬仍是那么微薄,但至少有人在做这方面的事业,而且还将继续做下去。我相信让汉语译本成为西方古典文献经典译本之一的目标终有一天会来临的。

《阿提卡之夜》读后感(三):【转】徐国栋:《阿提卡之夜》与罗马法

【作者简介】徐国栋,别号东海闲人。1961年生于湖南省益阻市。1978年至1991年,在西南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在江西大学、中南政法学院、厦门大学任教,在罗马第二大学、米兰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访学。主研民法基础理论和罗马法。任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副会长,民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代表作包括《地方论研究:从西塞罗到当代》、《优士丁尼<法学阶梯>评注》、《民法基本原则解释——诚信原则的历史、实务、法理研究》、《民法总论》、《中国民法典研究:徐国栋卷》、《绿色民法典草案》等。

《阿提卡之夜》读后感(四):读过,就算了。

此书到手后,在闲暇时看了一下,前中后各部分扫了一遍,心里掂量着这几位译者对此书的定位应该并非古典学方面的著作,而是法学或社科普及读物。首先声明,本人有拉丁文希腊文背景及西方古典文本考证注释的经历,自忖还是有评论资格的。而且盖氏的著作也略读过,盖氏文风颇不一般,先对译者的胆量表示敬意。

但我并不打算从西方古典学的角度来评论,而是想从一个普通读者来说说此书。当然,此书既然不是什么古典西学专著,那么这本书面向的肯定是普通读者,从西学角度评论,无此必要。

首先,从翻译学角度而言,译者似乎没有考究文本的特征,就下笔译之,致使翻译出来的文本特征和原文差距甚大。我抛下我的知识背景,以同理心为一般读者设想,读后必然有此疑问,盖氏要写些什么?他是要写一部传之后世的见闻录,还是一部自己看看罢了的笔记?当然这似乎又是一个文体学上的问题了,但如果这本译作的定位仅仅是科普读物,那就不必纠结。

其次,我还想谈一谈注释问题。其实,对于这种古典作品,如果译者能做点有深度的注,普通读者还是很欢迎的。可有些注释似乎只有相关知识背景的读者才能明了,那么对普通读者来说,这种注释就有点不足了。本书涉及大量那个遥远年代的异域文化,读此书,我们是隔着盖氏去了解希腊的,隔了几层膜。要让普通读者读懂此书,没点详细的疏证以及其他古典文本的采集摘注,更有甚者,译者需要参考蒙森(Mommsen)等人编著的浩繁的《拉丁文希腊文铭文集成》,因为铭文记录着当时最真实的文明,这都是西方古典小学功底了,当然,如果这本译作的自我定位仅仅是科普读物,那就不必纠结。(抱歉,又回到古典西学的角度,我从书中感觉到,译者对古典学的意义与范围不甚明了,对训诂考据校勘注疏笺注等古典学者的基本功底,几乎不了解,遑论掌握。就译者的知识背景而言,拉丁语希腊语阅读能力,我是不会否认的。但是,能读拉希,并不代表就能译书,就好比能读古文,并不代表就能翻译二十四史十三经。高三学生古文功底绝对不赖,但要是一个高三学生自称把《论语》译成白话文了,谁敢去读?同文翻译尚且如此,何况异文翻译。)

其实,我还想说,为什么在二十世纪,以至到今天,日本越来越敢在汉学上和中国学者一较高下,是因为日本学者事无巨细,小学功底极稳,所以在经学上,中国趋于黯然。而为什么古典西学在中国仍是忽明忽暗,就是因为没人敢坐西学最冰冷的板凳,从西方文献最根本的东西入手。买来外国版本,而后译作纷出,这终究不是古典学界皇盛的标志。

《阿提卡之夜》读后感(五):一點雜記

《阿提卡之夜》,是一位生活在二世紀的羅馬語文法學家 Aulus Gellius 的讀書筆記,類似中國文人寫的如《容齋隨筆》之類的,而本書受西方古典學家重視,在於作者保留了大量的語法學的記載外,還有很多關於羅馬法,甚至是十二銅表法的敘述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軼聞史事,內容相當豐富,具研究價值。全書幾近完整的保存至今,共二十卷,這次先翻譯了五卷推出。不過我一不懂希臘、拉丁噢,二不通羅馬法,所以只能把這本書當雜記看了。

Aulus Gellius記載了一些有趣或頗有意義的事情,我挑幾個覺得不錯的跟大家分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