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人生哲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的人生哲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的人生哲学》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一):第一章:我的人生哲学

开篇第一章,就很受启发。

先生强调:组织的美,秩序的美,才是人生的美。 提出:一切散步虽无目的,但要认清方向。 含蓄的点明:很多人的懒惰、很多人的逃避,都是借口。以洒脱、不羁、脱然、无累为人生哲学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只是疲惫的表现,是那一刻道德、责任松弛后的一种感觉,这自然是需要的,可完全不是必须的。

中秋假期,好久不见的姐姐来家里,一直羡慕我朋友圈里各肉肉的照片,亲眼看到后,发出如下的感叹:你养的植物,都呈现出一种自然地状态,放任而散漫地生长着。

她的话,一语道破天机,原来我也是这种状态呀。无序而散漫地走过每一天,其实只是自己道德、责任松弛后的感觉,这不是必须的!

《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二):摘句

◆ 第3章 人生有何意义

>> (一个人活下来真正的意义同价值,不过是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

>> 人与人的关系简单化了,必然会形成一种不健康的隔阂,猜忌,消耗。事实上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必然发展是分工。也就是分散思想到各种具体研究工作、生产工作以及有创造性的尖端发明和结构宏伟包容万象的文学艺术中去。

>> 人与人的关系简单化了,必然会形成一种不健康的隔阂,猜忌,消耗。事实上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必然发展是分工。也就是分散思想到各种具体研究工作、生产工作以及有创造性的尖端发明和结构宏伟包容万象的文学艺术中去。

◆ 第4章 一种态度

>> 永远不灰心,永远充满热情去生活、读书、写作。三五年后一成习惯,你就会从这个习惯看出自己生命的力量,对生存自信心工作自信心增加了不少,所等待的便只是用成绩去和社会对面和历史对面了。这也是一种战争!因为说来容易,作来并不十分容易的。说不定步步都会有障碍,要通过多少人生辛酸,慢慢地修正自己弱点,培养那个忍受力、适应力,以及脑子的张力(为哀乐得失而不可免的兴奋与挫折)!且慢慢让“时间”取去你那点青春生命之火。

经过这个试验,于是你成熟了,情感比较稳定了,脑子可以自由运用,一支笔更容易为脑子而运用了,你会在写作上得到另外一种快乐,一点信心,即如何用人事为题目,来写二十世纪新的经典的快乐和信心。你将自然而然超越了普通人习惯的心与眼,来认识一切现象,解释一切现象,而且在作品中注入一点什么,或者是对人生的悲悯,或者是人生的梦。总而言之,你的作品可能慢慢地成为读者的经典,不拘用的是娱乐方式或教育方式,都能使他人生命“深”一点,也可能使他人生存“强”一点。

◆ 第5章 一点精神

>> 战争不能用战争解决,正如一个勇士陷于淤泥中时,无从自己揪住头发掷出泥淖以外。

◆ 第6章 一些志趣

>> 就编者所知道的说来,任何编辑实在皆极愿意得到无名作家好文章,皆希望从一般青年作者中发现天才。但任何编辑,若存心把刊物办得像个样子,也就决不能用刊物篇幅无限制的登载自以为天才或才子的无聊作品。

◆ 第7章 第一期 署名沈从文

>> “家中有最好洋酒,并养了几只洋狗。”他和酒,和狗,竟俨如三位一体,惟入银行方能完备。

《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三):第七章

无意中读了沈从文先生的《我的人生哲学》,同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他却不同于鲁迅、老舍等人,他没有留学的教育背景,军人出身。在湘军中靠一本字典认字,一路行军,亲眼看到了老百姓生活得真实情况,他的作品更接地气!

文中有一段是对于社会中层分子生活状态的描写,很细腻,读后哈哈一笑,又难念悲凉。

“这种人一生的最高理想,只是有个安定职业混日子,养家糊口,头脑简简单单,衣服干干净净,待人诚诚实实,做事规规矩矩,年终得点例有奖金,即换颗金戒指,买双好鞋子,或储蓄给家中作儿女教育经费,或买几张银行存单,一家人就常常做无害于人有意于己的头奖梦。”

这不是我和我身边很多人的生存状态吗?好在 沈先生想表达的是,社会的稳定,是需要这些人的,因为这些人知足守分。

一段时间以来,我对于自己的生存状态是很不满意的,觉得枉费一生的大好时光,每天在重复着“无意义”的事情,在混日子!

其实,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我们,没有参与科技的进步,但至少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吧!

关于穷”和“愚”:

文中提到,敬佩孙先生,是因为 孙中山先生在30多年前就明白中国的问题在于穷和愚,社会的腐败和退化,无不由之而生。

治穷:

应当开发头地利,征服自然,好好认识地面所生长的,地下所蕴藏的,加之运用处理,在分配上复有个制度使之比较平均,或有种政策使之趋于平均。国民生活有了转机,整个国家也方有个转机。

治愚:

应当开发头脑,推广广泛而长久的教育政策,使得多数人的知识加深加多,对于新的时代新的世界,能有个新的态度、新的习惯去适应。普通人能够感觉到自己是个主人,同时也是个公民,对于国家关系权利义务分明,因之知自爱也能爱国。

如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经济都在高速发展,但是人们的幸福指数却不如从前,对于祖国的未来——孩子们,他们的教育的前景,更是令人担忧。础润知雨,从小可以见大,很对孩子的自私、无序的生活态度,真的令人担忧。若不知自重,不明大体,学历再高,教育也是失败的,也是不济于事的。

最后,我想说,我是一位普通的公民,也是一位普通的妈妈,我希望我的祖国能够强大,也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受到好的教育,生活得幸福。

《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四):请沈老指教

封面是原木色的,印着沈老的半身画像。他在微笑,气定神闲,像是在说:孩子,不妨翻开这本书,我来给给讲讲我是怎么过来的。一位八十岁的老人愿意分享他的人生经验,凑巧这位老人还是位作家。书里处处是金句,摘录几段我最喜欢的,回味沈老的指教。

我的脑子里绝对住着一个木匠,隐形的,但是很吵,吵得我静不下心来,睡不好觉。这个小木匠有规律的工作周期,一个月里大概工作十天,常常和姨妈拜访的时间重合,也许他暗恋她。小木匠受不了我压力大,我脑子想太多的时候他就拿起锤子工作,借此转移注意力,他才不会在乎是不是吵着我了,毕竟是我先惹事的:烧脑时大脑也会发出轰隆隆的声音。小木匠也受不了我脑中空空,我免不了周期性无所事事,他就开始叮叮咚咚,试图鞭策我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这个秋天,一堆事情抢着想把我淹没,我不知道该先处理哪件,索性无所事事,他很不高兴。沈老提醒了我,我需要清静。手机一边去,WiFi关闭,今天我跟沈老混。

斜了门,这普天同庆的双节中,我想了多次生生死死的问题,还以为过了青春叛逆期就不会这样阴暗了呢!或者,也许我根本没有搞定叛逆期。九月跟父母、跟俗事情切磋了一下,别扭到现在。睁眼闭眼总不免情绪低落,想跟人理论理论,可是我有什么好说的,只能沉默地抵抗。万幸是上帝给了我一双捕捉美的眼睛,这这那那美好的真不少,美把我从死那里拖回到爱身边。那就爱吧。

这句话真美。“最高的人”,另有版本是“社会上层的人”。忧郁的理想主义者,恐怕没什么人懂。

真是不留情面,被您扇了一个耳刮子。可是我没有您的骨气,无法脱离实际主义,我也没有您的才气,即使脱离了也无法养活自己。

哦不,我要爱情。

我是个有想法却不敢实践的人。久而久之,我就混迹在大部队里,人潮走得快时我驻足一时,走得慢时我快走几步,偶尔冒出些“我跟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想法,自以为自己就是特立独行、有思想有追求的人了。愚蠢!我只不过是个胆小鬼懒鬼,鞭子就要抽上身时我才火速奔跑,大喘着气追那些一直很努力、真正独立的人。所以听沈老的,救救自己。

沈老这篇文章发表于1943年,已经过去了将近四个廿年,谁知道还需要几个廿年才能实现?

哇哦,我只是看过许多次数的云,我没事就爱看剧或者看天,尽管不知道天上有什么稀奇。我还试着拍照,固定下每一次云层的形色,只是相片里永远没有眼睛里的好看。现在可好,雾霾季登场,带来阴沉的天色和几场雨,暂时认真看路吧。 当然,我也在爱着一个人,这算是他的最好年龄吗?是好年龄,但不是好状态,他正在经历人生转折。所以,我们还得指望接下来的几年。我想要一个心思单纯,行为成熟,厚实不浮夸的伴侣。We're so gonna fight for it! 偷偷看了看沈老的爱情。沈从文与张兆和:忘了去懂你

又是一个巴掌,沈老是被逼急了才说出这番大实话的。多亏您扇醒了我。我的灵感不少,最终能成文的极少,要么不写,要么胡写。我写文还极慢,鲜有一气呵成的畅快感。我对自己很不满意。怎么会这样?因为我虽热爱生活,对文字敏感,却思想贫瘠,格局不大;书本知识少,写作练习更少。所以我写文章没有逻辑,经常不知道下一句写什么;没有深度,文字像个小姑娘一样扭扭捏捏。要改造自己呐,要摸爬滚打。我最喜欢《情绪的体操》一文,沈老讲了怎么写文,摘录如下。

先生:

我接到你那封极客气的信了,很感谢你。你说你是我作品唯一的读者,不错。你读得比别人精细,比别人不含糊,也比一般读者客观,我承认。但你我之间终有种距离,并不因你那点同情而缩短。你讨论散文形式同意义,虽出自你一人的感想,却代表了部分或多数读者的意见。

我文章并不重在骂谁讽刺谁,我缺少这种对人苛刻的兴味,那不是我的长处。我文章并不在模仿谁,我读过的每一本书上的文字我原皆可以自由使用。我文章并无何等哲学,不过是一堆习作,一种“情绪的体操”罢了。是的,这可说是一种“体操”,属于精神或情感那方面的。一种使情感“凝聚成为渊潭,平铺成为湖泊”的体操。一种“扭曲文字试验它的韧性,重摔文字试验它的硬性”的体操。你厌烦体操是不是?我知道你觉得这两个字眼儿不雅相,不斯文。它极容易使你联想到铁牛、水牛,那个人的体魄威胁了你,使你想到青年会柚木柜台里的办事人,一点乔装的谦和,还有点儿俗,有点儿对洋上司的谄媚。使你想起“美人鱼”,从相片上看来人已胖多了。……

可是,你不说你是一个“作家”吗?不是说“文字越来越沉,思想越来越涩”?先生,一句话,这是你读书的过错。你的书本知识即或可以吓学生,骗学生,让人留下个博学鸿儒的印象,却不能帮助你写一个短短故事达到精纯完美。你读的书虽多,那一大堆书可并不消化,它不能营养你反而累坏了你。你害了精神上的伤食病,脑子消化不良,晒太阳,吃药,都毫无益处。你缺少的就正是那个“情绪的体操”!你似乎简直就不知道这样一个名词,它的具体涵义以及它对于一个作家所包含的严重意义。打量换换门径来写诗?不成。痼疾还不治好以前,你一切设想全等于白费。

你得离开书本独立来思索,冒险向深处走,向远处走。思索时你不能逃脱苦闷,可用不着过分担心,从不听说一个人会溺毙在自己思索里。你不妨学学情绪的散步,从从容容,五十米,两百米,一哩,三哩,慢慢的向无边际一方走去。只管向黑暗里走,那方面有的是炫目的光明。你得学“控驭感情”,才能够“运用感情”。你必需“静”,凝眸先看明白了你自己。你能够“冷”方会“热”。

文章风格的独具,你觉得古怪,觉得迷人,这就证明你在过去十年中写作方法上精力的徒费。一个作家在他作品上制造一种风格,还不是极容易事情?你读了多少好书,书中什么不早已提到?假若这是符咒,你何尝不可以好好地学一学,自己来制作些比前人更精巧的效率特高的符咒?好在我还记起你那点“消化不良”,不然对于你这博学而无一能真会感到惊奇。你也许过分使用了你的眼睛,却太吝啬了你那其余官能。真正搞文学的人,都必须懂得“五官并用”不是一句空话!谁能否认你有个灵魂,但那是发育不全的灵魂。你文章纵格外努力也永远是贫乏无味。你自己比别人或许更明白那点糟处,直到你自己能够鼓足勇气,来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承认,请想想,这病已经到了什么样一种情形!

一个习惯于情绪体操的作者,服侍文字必觉得比服侍女人还容易得多。因为文字是一个一个待你自己选择的,能服从你自己的“意志”,只要你真有意志。你的事恰恰同我朋友××一样:你爱上艺术他却倾心于一个女人,皆愿意把自己故事安排得十分合理,十分动人,皆想接近那个“神”,皆自觉行为十分庄严,其实却处处充满了呆气。我那朋友到后来终于很愚蠢的自杀了,用死证实了他自己的无能。你并不自杀,只因为你的失败同失恋在习惯上是两件事。你说你很苦闷,我知道你的苦闷。给你很多的同情可不合理,世界上象你这种人太多了。

你问我关于写作的意见,属于方法与技术上的意见,我可说的还是劝你学习学习一点“情绪的体操”,让它们把你十年来所读的书在各种用笔过程中消化消化,把你十年来所见的人事在温习中也消化消化。你不妨试试看。把日子稍稍拉长一点,把心放静一点,三年五年维持下去,到你能随意调用字典上的文字,自由创作一切哀乐故事时,你的作品就美了,深了,而且文字也有热有光了。你不用害怕空虚,事实上使你充实结实还靠的是你个人能够不怕人事上“一切”,不怕幼稚荒诞的诋毁批评或权威的指摘。你不妨为任何生活现象所感动,却不许被那个现象激发你到失去理性,你不妨挥霍文字,浪费词藻,却不许自己为那些华丽壮美文字脸红心跳。你写不下去,是不是?照你那方法自然无可写的。你得习惯于应用一切官觉,就因为写文章原不单靠一只手。你是不是尽嗅觉尽了他应尽的义务,在当铺朝奉以及公寓伙计两种人身上,也有兴趣辨别得出他们那各不相同的味儿?你是不是睡过五十种床,且曾经温习过那些床铺的好坏?你是不是……

你嫌中国文字不够用不合用。别那么说。许多人都用这句话遮掩自己的无能。你把一部字典每一页都翻过了吗?很显然的,同旁人一样,你并不作过这件傻事。你想造新字,描绘你那新的感觉,这只象是一个病人欺骗自己的话语。跛了脚,不能走动时,每每告人正在设计制造一对翅膀轻举高飞。这是不切事实的胡说,这是梦境。第一你并没有那个新感觉,第二你造不出什么新符咒。放老实点,切切实实治一治你那个肯读书却被书籍壅塞了脑子压断了神经的毛病!不拿笔时你能“想”,不能想时你得“看”,笔在手上时你可以放手“写”,如此一来,你的大作将慢慢活泼起来了,放光了。到那个时节,你将明白中国文字并不如一般人说的那么无用。你不必用那个盾牌掩护自己了。你知道你所过目的每一本书上面的好处,记忆它,应用它,皆极从容方便,你也知道风格特出,故事调度皆太容易了。

你试来做两年看看。若有耐心还不妨日子更多一点。不要觉得这份日子太长远!我说的还只是一个学习理发小子满师的年限。你做的事难道应当比学理发日子还短些?我问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