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恋爱与牺牲的读后感大全

恋爱与牺牲的读后感大全

《恋爱与牺牲》是一本由(法)莫罗阿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恋爱与牺牲》读后感(一):都挺颠覆的

第一个故事以前看过,第三个故事曾经听说过,不过还是觉得挺颠覆的。第二个故事、第四个故事都是第一次读,一口气读完,啧啧称奇。对王尔德的那句话,人生模仿艺术远多于艺术模仿人生,有了具体的体验。傅雷先生翻译得真是好。

《恋爱与牺牲》读后感(二):艺术与现实,艺术与爱情

这本书记录了四个真实故事,全书分四个小篇,第一篇讲的是歌德压抑自己强烈的爱情从而获得写《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灵感;第二篇写的是作者的一个同学的故事,这个同学因为爱情变得平凡,饱受苦恼;第三篇叙述英国著名女优西邓斯(Siddons)夫人的故事,她的两个女儿因为都爱一名青年画家却最后双双丧命,而西邓斯夫人却只能在台上才能表现出自己巨大的痛苦;第四篇讲英国著名小说家爱德华·皮尔卫-李顿(Edward Bulwer Lytton)爵士的故事,李顿爵士生性风流,他的妻子到最后过得异常痛苦。 傅雷以恋爱与牺牲作为书的译名,是想表达两个主题: 1.恋爱: “恋爱足以孕育创造力,足以产生伟大的艺术; 恋爱也足以养成平凡性,造成苦恼的纷纠。 书中四个故事,皆系真实史绩; 其主人公的一生,皆因一场恋爱而改变。” 2.牺牲:(艺术与现实) 幻想是逃避现实,是反抗现实,亦是创造现实。无效是逃避或反抗或创造,总得付代价。 因为总得付代价,故必需要牺牲:不是为了幻想牺牲现实,便是为了现实牺牲幻想。 彻底牺牲现实的结果是艺术,把幻想和现实融合得恰到好处亦是艺术;唯有彻底牺牲幻想的结果是一片空虚。 看完整本书之后再看一遍全书最前面的楔子,才能明白作者莫罗阿所说的“大艺术家都有创造另一世界的特权,那个世界,对于一般认识的人是和实在的世界同样的不可少。” 最近一直在思考看小说的意义,这本书给出了一种答案:“一个受着巨创的人,往往以为自己的苦楚是特殊的,故深深地隐藏着,有如一个羞人的伤口那样。但在别人那里发现有同样的情欲同样的悲苦时,他便觉得解放了,摆脱了。”

《恋爱与牺牲》读后感(三):四个爱情故事

【注:首读】

中心感悟:恋爱与牺牲,不是相对关系,而是因果关系。

在一个冬末初春的晚上,我终于读完了这本书。从来没有相媲美的故事情节让我读得如此酣畅淋漓。最后一章:《邦贝依之末日》,跌宕但又走向必然的故事情节让我唏嘘不已。

四个故事,四对迥然不同,但又曾真挚的,热烈爱过的情侣,最终他们的感情却都只剩残喘。

这让我脑海中又不禁回荡起那句话:生存,或者毁灭。

他们坠入爱河时是活得那么与众不同,那么为之瞩目,仿佛黑夜中耀眼的星子,与他们相比,其他人都是街角被堆砌糊墙的沙土。在此衬托之下,他们仿佛是所处时代里真正的主角。

他们中有插足于友人,形成诡异三角恋的歌德 ; 勾引已婚女人为情妇的德莱利伐 ; 爱上同一位风流画家洛朗斯的莎丽,玛利亚姐妹 ; 还有为爱从而向母抗争的爱德华,络茜娜夫妇。

但最后,却都以惨淡收场。

就像娇艳的花儿最终必会成为一捧烂泥。

“生存还是毁灭?”他们被迫生存,爱情因此必然毁灭。

结束时我想引用本书结尾,即爱德华恋上络茜娜之初写得那段话:

“恨你?洛茜娜!此刻我眼中噙着泪,听到我的心在跳。我停笔,我亲吻留有你手泽的信纸。这样热烈的爱能变成憎恨么?你所说的美满的前程,如果没有你的爱情为之增色,亦只是毫无乐趣的生涯而已......你的宽宏直感动了我的心魂,请相信我,在无论任何人生场合,也不论尔我通讯的结果和若,我将永为你最忠实的朋友。”

如果那时候我们没选择继续活下去,而是选择在我们爱得最炽烈时为爱而死,或许,我们就不会牺牲我们的灵魂了。

或许因为我们不够聪明,又或许因为我们其实不蠢,我们都没有选择牺牲我们的肉体。

但恋爱,总是得有所牺牲啊。

就像朽烂的尸骨上总有新生,而与新生的一泥之隔下,便是圆寂的亡灵。

《恋爱与牺牲》读后感(四):希望你的牺牲 都值得

第一个故事里

为了文学而牺牲的夏绿蒂夫妇的形象 他们不明白文学 所必需的渲染和夸张 为此 责备歌德不顾情谊 可是曾经歌德受到的 那些爱情的苦楚 他们也无从体会吧

歌德将这些情感 寄托在少年维特的故事上 把往事写成书 亦牺牲掉了 自己对夏绿蒂的爱 所以说 不如意的爱情 也不都是坏事 至少还有文字来 寄托情感 当然也要感谢歌德对艺术的追求 和出于自爱的本能 否则他也不会是歌德 也许最后会悲剧的死去 也许再无追求和信念地过完了了一生 如第二个故事所讲到的勒家第安 为了探访书中令人神往的爱情 而撩拨丹兰士夫人的勒家第安 最终牺牲在巴尔扎克所创造的文学世界里的爱情上 更不消提及那些年 耗尽的锐气和才气

说他是为了恋爱牺牲 倒像是委屈了他 因为从一开始 他就不是目的单纯的接近丹兰士夫人 而他所牺牲的一个学者的前途 和读书时令人称赞的魄力 是如何也挽救不了了的

要说最惨的还是丹兰士夫人 如果她早知道放弃伯爵夫人的名号 放弃高雅华丽的生活 只能到外省当一名教员的妻子 稍后还被其遗弃的命运 死后一年 丈夫就公然另觅他欢 她一定会再三考虑 在第二个故事里 夫妻二人都无所得 牺牲掉的“财富”远大于 恋爱时的快乐 但他们输的还不够彻底 相较于第三个故事 西邓斯夫人 作为一名戏剧表演者 将所有的爱献给了艺术 如此爱它 以致失去了在生活中表达喜怒哀乐 表现激动或愤懑情绪的能力 像是 永远装在“庄严”的套子里 只有借助舞台上表演悲剧的机会 才能毫无顾忌地留下眼泪 实际上 她最大的牺牲是两个女儿的离世 悲剧的主人公 洛朗斯的善变和玩世不恭 玛利亚的嫉妒和轻佻任性 年轻的气焰 消耗了三个人的幸福 而莎丽自以为的牺牲和成全 不过是善变的人玩弄感情的代价

妹妹用担忧姐姐幸福的私心 逼迫她发了 永不和洛朗斯结婚的誓言 是啊 她本不该如此 可是 又有谁逼你答应了呢 你可以行使缄默的权利 又有谁逼你履行了呢 不过是你的心 过于迂腐和严肃 这无中生有的誓言 让莎丽的内心痛苦不已 她受困于此 明明心中有热烈的爱情 却不得不要牺牲掉爱情 在不接受洛朗斯求婚 并一再拒绝他的日子里 莎丽 假装他还爱着自己 直到得知洛朗斯又得新欢 并于剧院见过面后 她明白 她的爱终于过去了 再也不可能回来了 内心的苦涩和表面上的平静 是她这些年一贯养成的 从母亲那袭得的习惯

莎丽说 她一生只为两个人唱歌 一个已经死了 一个把她忘了 到底是 用死亡交换来的爱情 又怎会有千般好? 但有一点 他们的确赢了

爱真实存在过 第四个故事 少了戏剧化 更像是人间真实上演的戏剧 讲述皮尔卫夫妇 是如何背离各自的婚前誓言的 因工作忙碌 而疏忽的妻子 因言辞激烈 频繁争吵 而失去的丈夫 依靠虚荣而活的 脆弱又敏感的丈夫 由孤单 到怨恨 最后疯狂的妻子 破镜 终不能重圆 二人共同决定 分居是最后的解决办法 皮尔卫说 “我不糟蹋你的幸福 亦不拘束你的自由 我只求你不要牺牲了我的” 多么可笑 过去的这些年 她本可是一位自在的少女 轻易就能有无数奉承者和追求者的人 如果当初不是他的言辞恳切 斐娄夫人可能还会活得幸福些 只是 既然已经失去了那许多的 自由灵魂和善良的脾性 婚姻还是走向句点 也着实可惜 恋爱与牺牲 似乎成了固定的主题 但其实幸福与不幸之间 只差一个选择而已 希望你看清现实 亦能看到未来 做出正确的选择

即便有牺牲 也值得

《恋爱与牺牲》读后感(五):爱情是门艺术

此书通过四段爱情故事展开对爱情的描写。

#少年维特之烦恼#

>幻想是逃避现实,是反抗现实,亦是创造现实。无论是逃避或反抗或创造,总得付代价。

因为总得付代价,故必须要牺牲;不是为了幻想牺牲现实,便是为了现实牺牲幻想。

因为两者不能独立,故或者是幻想把现实升华了变作新的现实,或者是现实把幻想抑灭了始终是平凡庸俗的人生。

我觉得译者对幻想和现实的描述很接近于我的感受。没有了幻想的生活会是很平庸的生活。

>彻底牺牲现实的结果是艺术,把幻想和现实融合得恰到好处亦是艺术;唯有彻底牺牲幻想的结果是一片空虚。

忽然想到了责任,欲拒还休,因为给人幻想的余地,所以追求的过程虽然得不到但仍是美好的。当得到了,没有了幻想,变成了责任。责任不一定会让人欢乐。

到底怎么样的爱情真的会使人幸福?

是两个人平庸携手走过没有波澜的争执?到老年的时候携手一起前进?这样重复的生活是单调还会是幸福?

对于每一个故事,作者将主人公性格刻画的我觉得至少很符合故事发展。

>如浮士德般的签约,我签字不签字呢? 可以为了求知而签约,但不能为了占有世界……好奇心太强了,朋友。

下雨了,他走下狭窄的螺旋式的梯子。他想:“写一部浮士德么?已经有好几部了……

>用波澜壮阔的局面,把自己当模型,描画出种种英雄;再用他内心的气息度与他们,赋予生命

>权利?在爱情中也有什么权利么?

>诡辩啊!即使你要欺弄人,至少得坦坦白白地欺弄。

>娶她,无意把自己限制得渺小。人生的第一要义,在于发展自己所有的一切,所能成就的一切。

这是逃避应该承担的责任,但同时也是事实,吐过真的娶她,可能被束缚,也缺少以后会遇见绿蒂。不会有少年维特的烦恼。

看第二个故事时,我也曾经天真以为嫁给这个注定在演艺生涯不会有何成就的丈夫,是不是还不如嫁给一个更有权势的。我发现了我的势利眼。还会为这种势利眼找借口。

>青年的狂热和社会的消沉对比之下,产生了一种烦躁厌恶的情绪,那时每个过渡时代常有的忧郁,人们统称之为世纪病。

为什么我觉得这个时代青年有那种狂热么,还是我周围的人根本就不会去想狂热这个问题。匆匆忙碌去追求名和利,美名为之追求事业和美满生活。但是却没有静下心来思考,那真的就是我想追求的值得为之狂热的事物么。为什么我总是觉得那样的时代大家在剧场看剧,在舞池跳舞交谈,更是我所感兴趣的时代。而不是现在的科技很进步?

>既然爱情业的再来一遭,足见人生只是一场平凡的喜剧罢了。

>但即在最可怕的绝望的时间,他也知道在这些真切的悲哀之下,另有更深奥的一层,另有一番清明恬静的境界。将来有一天,他可把那里当做心灵的避难所。

>在描写烦恼的时候,或者凡能感到一种辛酸苦辣的乐趣。

>但他艺术家的心灵,对于那么单调的情感已经厌倦。此次的逗留使他的内心生活更加丰富,美妙的感情境界也认识更多;但精华已经汲尽,收获已经告成,应得动身了。

作者对当时歌德的心境描述好像就是他本人,把歌德的想法描述得很自私但是又符合艺术家会厌倦平凡生活的状态。

>因为一切习惯都是家庭造成之故,他自然与不到多大的冲突。

即使我们逃避家庭的影响,但家庭就是潜移默化对我们影响巨大。

>歌德的出走是因为他艺术的召唤与创造的意志战胜了他的爱情。

他愈觉得题材的平凡浅薄,愈觉没有传出自己的故事的能力,同时对于一切文学工作也愈觉得憎厌。

一个少年失恋了这样的故事真的很平凡,但是在歌德的笔下就可以塑造如此生动。

>这种厌恶人生的征象,在爱思想的人心中,尤其来的频繁。

人生还能给我带了什么。

>他探求他不顾一切地还想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缘故。

最后是一种暧昧而强烈的本能,使他窥伺着胸中神秘的创造物,他觉得它正在慢慢的酝酿成熟。

我活着是为了什么呢?每天的日子是如此单调在重复。我胸中有任何创造的本能么。

>他觉得在刺激旧日的创痛时,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因为决意要描写这场烦恼,他索性把烦恼激成绝望。

很久很久以前认为,烦恼和快感是互不交叉的,但是人的本性是如此奇怪。

>他的文辞把他们固定了,浸透了香味,他觉得他们已不完全是实在的人物了。

>每个人都在对方的目光中看了惊讶的失神的情态。

******

#因贝尔扎克先生之过#

>人生模仿艺术

远过于艺术模仿人生

——王尔德

>一个黄昏在抽着烟卷中消磨过去,大家以毫无好感毫无根据的态度,批评着人们与作品。

**巴尔扎克先生之过** 开头第一句。我觉得那样的黄昏也挺好的。那时候的生活很悠闲,大家不是在即使吃饭时候也是捧着一个手机。人们看书,讨论,批评,这样才会推动艺术发展。作家等也是座上宾。

>但像我这样从无信仰亦无恋爱的人,倒是靠了幻想之力才达到均衡状态……幻想,是的……我在精神上描画了一个在理想中使我满意的人物,然后努力去学做这个人物。于是小说啊戏剧啊,全赖祝我造成这副面具,唯有靠了它我方能得救(这里所谓的的就当然没有宗教意义)。

真的,和我好像。我厌恶周围的人那样庸俗的谈话,但是我到底怎么样才能做得和他们不一样呢。只能依靠我的幻想,塑造一个使我满意的人物。但是我的想象力有限,我需要依靠文学作品来评判那些是我厌恶的人,哪些是我满意的人。所以文学作品帮助塑造了我的幻想。

>当我自己觉得平庸可厌的时候,我拿起几种心爱的树,寻觅我过去情愫的调子。书本中的人物不諦是我的模型。我对着它们沉思默想的当儿,竟重新发现我往日为自己刻画的理想的肖像,认出我自己选择的面具。

>伟大的作家所描写的人物,是他的时代所期望的,而非他的时代所产生的。

连你幻想人物的举动也有一天会变成血肉的真人的举动。

所以小说可能对人本性负面影响也会很深。

导致勒加第安失败最重要的因素我觉得他以为他看明白了所谓的学术,注重精神都是一场空。为了摆脱野心的诱惑,唯有满足这野心。美丽出众的情妇免去十年的失败,少费十年无谓的心思。不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取成功,想一些旁门左道。他的根本的人生认识错了。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巴尔扎克书看多了,影响了他对爱情权势的认识么。

勒加第安是一个很聪明的会使用他的目光挑逗的人。他的运气不好以为靠着权势可以获取成功,其实只是被利用。他如果不被调出巴黎,也许可能还会成功。但是被调出巴黎在一个小城当一个老师,没有上升空间,造成了他的悲剧。他不该把精力用在追求女人身上。他一直揣度这女人的情绪,如果可以把这样的经历变成一个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很值得。同时他的悲剧也在于他的负责,他就这样和德莱利伐夫人在一起了。当然负责是一个人必须做的,但真的有时候是没心没肺比较容易成功么?比如歌德假如真的和绿蒂在一起或者和他第一个情人在一起,就不会有维特了。

>男女谈话中诙虐的语调只是用来遮掩强烈的欲望?

于是一切言辞都含隐喻,一切句子都是试探,一切恭维都是爱抚。

>冥想之士爱好天真,力行之士厌恶天真。

>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到底是靠了什么?

>一朝放逐之后,他爱慕权势的心情会使他去追求平庸的成功。

>勒加第安慢慢地让步,消沉,那时可想而知的。不久,她老了……她却血气方刚,肉欲未衰……

所谓人生,只有无聊的恼人的争辩……随后由于疾病,由于想忘怀一切的愿望,犹豫什么都习惯了之故,由于野心的相对性,他居然在小小的成功中感到满足。

>他们所说的尽是空洞的废话,唯一的作用是避免意料之中的袭击。

一个天才就这样甘心在小城没落生活着。害怕去回忆曾经的梦想,变成了曾经所讨厌的人。这真的好可悲。逃避可以让活着容易些,但是梦想呢。

*******

#女优之像#

>一个天才在人生中常常获得唯暴君才能获得的宽容。

常和小乖说,因为你那么聪明,所以我会一直宽容你。才发现我原来真的不够聪明。

莎丽、玛利亚、洛朗斯三者的爱情中每一个人都有痛苦的时光。爱情真的是一段折磨人的故事。

>我们这些人最易把兴之所至的妄念当做真实地意志般去实行,我们比任何人都更易受意气得役使。

我觉得莎丽是对爱情最执着,会牺牲的人。但真的,她的牺牲真的让她牺牲了她的所有幸福。看着洛朗斯和别的女人结婚,但是仍旧爱着他。只是因为对妹妹的承诺,而拒绝见洛朗斯。相比,玛利亚真的有点自私和自以为是,不顾姐姐已经和洛朗斯订婚,还要插足当第三者。死去之前,以为让姐姐对自己下承诺不嫁给洛朗斯是对姐姐好,但是却造就了莎丽悲惨的一辈子。莎丽那么爱洛朗斯,当洛朗斯出尔反尔都全部接受。玛利亚就几乎不明白莎丽那深层的爱。人为什么要那么无私为了承诺造就自己悲惨的一身。而且要对会抢自己所爱人的人下那么狠毒的承诺。那样的无私和承诺到底有什么意义,为了给死去的人以安慰而折磨活着的人么。

洛朗斯就是一个花心的但是同时也因为艺术家受情感控制的例子。

***********

#邦贝依之末日#

为了爱情放弃家族的金钱支援,只靠自身努力去获取名誉金钱。但是爱情却没能一直那么长久,两个人发生矛盾,分离吵架发神经病。年轻时候追求爱情并为此放弃荣誉勇气可嘉,但最后仍是不能敌过现实的压力。当谈恋爱的时候,是那样情意绵绵。

>如果没有写作的野心,他很可能纵情声色,流连忘返。然而他这种豪华的生活为她共给了第二部小说的材料。

天才总是可以被宽容。

**********

看来这四个故事中还是对前面两个更有感触。是因为第二个故事是一个失败者的故事?书对我们影响造成了我们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了失败的人生?第一个故事是一个作家的创作过程。但第三个故事是三角恋,第四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终究会在现实面前屈服?

对于爱情,是一个经久不息的写作主题,如果还要描绘爱情,应该描述一些什么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