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人的婚事》读后感锦集

《一个人的婚事》读后感锦集

《一个人的婚事》是一本由[英]伊莎贝尔·沃尔夫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人的婚事》读后感(一):忐忑的“游戏之作”

这是伊莎贝尔·沃尔夫的小说中最欢乐的一本吧。里面无数个小笑料让我这种hard nut也时时忍不住笑出声来。女主人公三十七,背负无数责问和质疑的大龄剩女,迢迢相亲路,好在与身边死党的友情始终坚固。全书浸满小幽默小温情,一个很适合改变成chickflick的有趣的小说。

遗憾的就是结尾是开放式的——当然也非常现实。女主人公好不容易找到她心目中的MR.right,而且对方也想跟她结婚后,她居然迷惑了。就好像,就好像奋力争斗许久,却发现结果就这么回事一样。人心的悖论?

女主人公是广告界人士,但也熟知许多文艺界名人,他的男伴们貌似比她还要熟悉……看得我很囧啊。难道就是因为玩这些风雅太多,才搞得持久单身的么?

批评一下这本书的编校,错误之处太明显。比如双引号中又用双引号、楼漏标点、”xxxx的强调(腔调)“、”向(像)xxx似的“;本书明明写于1998年,可是书中提到19xx年代的时候,编辑居然都改成了”上世纪XX年代“——哎呦喂,人家写这本书的时候就是我们的上世纪了好不?

《一个人的婚事》读后感(二):“结婚狂”,真耶?假耶?

最初我看到的是一个英国版“结婚狂”——蒂法尼,37岁,未婚。在她以为男朋友即将向自己求婚时,收获的却是男朋友的分手通知。就此可判断,这个女子过于大条,连男朋友如此重大的反水都木知木觉。随即,她开始了一连串屡败屡战,越战越勇的寻寻觅觅。首先自应聘征婚广告入手,给诸如“高大、健硕、充满激情、有房、高校教师……”回信,介绍自己等待约见。一计不成后,变被动为主动,自己登征婚广告,等待另一半送上门。再次失败了,立即换战术,遍访单身俱乐部,从中发掘优秀男性。最后直接拜访婚介所,查找适婚男性。

我真是为这个37岁的剩女累啊,她的所有生活就是围绕找结婚对象展开,走马灯似地与各色男性见面,哪怕出门旅游,也带着这一使命。她喜欢的男性,也跟中国女性差不多,都属于“高富帅”,唯一实际一点的是她自知年龄不轻,也只能和有过婚姻史的男性交往了。而所有的“高富帅”,即使有过婚姻史,也都属于紧俏商品,蒂法尼不得不面临众多的竞争对手,不断地品尝失败的滋味,“失望。不抱幻想。幻灭。沮丧。这就是当你置身满是单身男女的城市中的感受。”貌似心酸。

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我逐渐发现,表面在疯狂地为结婚而奋斗的蒂法尼,潜意识里并不想结婚。她有过数次结婚的机会,都被她自己以这样那样的理由而拒绝了。其中的一条理由是“我绝不会嫁给一个名字很难听的人。”着实能作。

所以,蒂法尼不是结不了婚,而是不想结婚,为此,故事无法大团圆,当一个十全十美,完全符合要求的男性向她求婚时,她却在想“我真希望成为一个家庭主妇吗?我不确定我真的需要这些。”于是,结尾时留给读者的是迷茫“天啊!我究竟该怎么做?”

没有标准答案,谁也帮不了她的忙。这是一个具有不完全女权主义色彩的女性形象。一方面她希望按传统的路子走,结婚生子,完成女性的社会角色。另一方面,她又十分抗拒这样一种角色按排,她不想结婚,但又想生孩子,无法抵御与生俱来的欲望。这应该是现代单身女性之所以单的类型因之一。

《一个人的婚事》读后感(三):极品相亲,诙谐有趣,非常逗乐

我在火车上看完了这本轻喜剧的小说,作者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欢乐的故事。主人公蒂法尼,广告创意自由撰稿人,梦想着结婚的大龄女青年(37岁)。各方面生活物质都如意,只是遗憾的是至始至终都没有成就一段完美如意的婚事。当她在全心意准备一场生日聚会时没想被交往了八个月的男友亚历克斯甩了。一心想寻找一份安定情感的蒂法尼失恋了,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寻找MR.RIGHT的相亲。一年光景,蒂法尼数着日子一边相亲,一边反省,思考自己为何会这样一直单着,她的这些思考虽然让人笑,但笑过之后也让人沉思。故事里几场极品相亲,诙谐有趣,非常逗乐。

伊莎贝乐-沃尔夫的作品,我从《古董衣情缘》读到最新一部的中文版。她的作品惯用一个套路:一个人对N个人,一条线中串起多个人的故事,最终又汇集成一个非常治愈,温暖基调的故事。《古董衣情缘》媒介是那些美丽的古董衣;《画中情缘》里换成了用心绘制的肖像画;《宠物情缘》里则是那些不说话的宠物们;到了《一个人的婚事》这里则是一场场相亲。不断变化的题材,让人惊讶作者对题材的驾驭能力。四部作品里,个人最喜欢《古董衣情缘》,如同一场场穿越,陈旧衣物之间沉淀的岁月情感让人时常心生共鸣,惜旧物,念旧情,感旧人。其次是《宠物情缘》,也许也有天生对动物的好感于其中,对于这些可爱生灵们的点滴捕捉,活灵活现,让读者时常乐不自禁。到了《一个人的婚事》则是对相亲诸人的白描,幽默俏皮又自嘲。一路读来,作者行文越来越放得开,笔调也越加轻松愉快。沃尔夫的笔下没有拖泥带水的情节,也没有故作玄虚的高深,平时,真切,自然如风。比如这一部中那些相亲中的调侃以及蒂法尼的自白。看着蒂法尼勇敢地各方面尝试,如我一般都市里的剩女们又有何理由懈怠与放弃呢。尽管经历这一系悲喜剧的蒂法尼还没有找到一个属意之人,但对比一年前后蒂法尼对男友的了解,从陷入“一个人的婚事”的臆想与慢慢可以脚踏实地试探了解对方的态度和意见,这样的进步,谁又能断言蒂法尼没有更了解自己,没有希望碰到那个对的人呢。开放式结局,最终还会是一个终偿所愿的故事。蛮适合休闲的轻松作品。

《一个人的婚事》读后感(四):不建议读

看着之前豆瓣的评论,让我越发焦虑。坦白地讲,我在这本书里看不到任何幽默,只是一个高龄剩女嫁不出去的啰里八嗦,实际上,我甚至都没有兴趣把它读完。掐指一算,从翻开它到现在,已经过去8个月了,它现在被我扔到哪里我都记不得了。

我不得不说,中信实在不是做文学书的料,相比它家的经管书,这本书简直弱爆了。没有新经典那么好的装帧,也没有上海人民的质感,妄图描写出《欲望都市》的氛围,实际上却是无意义的叙述。可能,我的年龄还不到,体会不到这一切。也可能,我的爱情之旅也不错,感受不到这样的孤独。或许,译者的语言功力欠佳?总之,这本书对我的意义,就是明白自己的阅读类型,就是以后绝对不会涉及中信的文学书,至于其他的文学书,我也尽量敬而远之。

其实,对于文学书而言,最好卖了。不同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对于《红楼梦》,鲁迅先生就有言: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因此,对于这本书,有人看到孤独,有人看到笑料,有人看到讽刺,有人看到男友选择标准,可能,这就够了。

这本书给自己的定位是英文版《欲望都市》,英伦治愈系持续升温。其实,谈到治愈,压根就和英国文学没多大关系。英国文学的发展至今,我个人觉得是在走下坡路。之前,弥尔顿的文采,行文自由灵动,平淡中见雄奇。后是19世纪现实主义那一批优秀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发人深思。《德伯家的苔丝》、《简爱》那是我读到把书翻烂的经典。当时的哭,当时的内心寒冷,至今都历历在目。当然,还有王尔德。我是他的忠实读者。拿王尔德的文章来说,要么是唯美到极致,要么是讽刺到极致,请问,这些英国文学的榜样,都要成为永恒的经典了吗?除了叫得响的《哈利波特》,我实在找不到任何英国文学的可圈可点之处。

这么多年的发展,英国文学没有变的,是它的贵族文化。高雅、精致的气质,是它的标签。我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去附庸美国呢?还提到什么英文版《欲望都市》!英国文学恰恰与美国文学是对立的,这样的附和,只能让我认为是,自以为是、矫揉造作。

很抱歉,对这本书,我实在不能苟同。

《一个人的婚事》读后感(五):都市女性爱情之路

“如果你结婚了,对感情有些焦虑,或者觉得生活太古板,不如读一读《一个人的婚事》。 我保证你会发现,自己身边的Mr. Right不是个极品,该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如果你单身,你一定会爱死了蒂法尼的故事,每个女人在找到真爱之前,都要经历过无数个Mr. Wrong。他们是过客,但让你成长。”

之前从来没有看过伊莎贝尔•沃尔夫的作品,对她本人自然也一无所知。所以,我是冲着上面这段评论翻开《一个人的婚事》这本书的。虽然我已婚,对感情也并不焦虑,我还是想看一看,别人的“婚事”是怎样的。

蒂法尼,一名广告创意撰稿人,大龄未婚女青年。在三十七岁生日时,当她沉浸在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幻想中的时候,被已经交往了八个月的男友亚历克斯甩了。在那之后,她虽然嘴上说着“我对男人一点儿兴趣都没有,从哪方面来说,我都不需要一个丈夫”,一边又开始寻觅合适的结婚对象。她开始关注报纸上登的征婚广告,但是,高大健硕的男人其实只是一个瘦小猥琐声音像女人的男人,还因为嫌弃前妻不是一个够刺激的伴侣而与对方离了婚;优雅的高校教师其实只是一个像拳击手一样好斗、经常与女人争吵的在读博士生;一个富于冒险精神的、非常成功的总经理不想与妻子离婚却想找一个能“兼职”恋爱的女朋友……蒂法尼遇到的相亲对象,可谓都是“极品”。即便如此,她还是像一个“圣斗士”一样,一次又一次地与不同的人见面,试图找到那个“彼此有爱,有共同话语空间”的另一半。但是到最后,当她一直心仪的男人离了婚,想要与她一起共同生活的时候,她却犹豫退缩了。谁也不知道最后的结局怎样,故事到这里便戛然而止,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不得不说,这本书颇具喜剧色彩,有时候沃尔夫的语言总是让人忍俊不禁。比如,“一个女人超过三十三岁,男人就不能独占她超过六个月而不把自己的意图讲清楚,否则就要被罚款,像菲利普这种屡教不改者就要被送到五彩纸屑厂进行改造。”

除此之外,《一个人的婚事》也非常有时代感,跟当下的都市女性经济独立、生活独立、内心孤独、缺乏安全感的现状很是契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