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另一个爱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另一个爱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另一个爱人》是一本由[法]卡特琳·屈塞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另一个爱人》读后感(一):单向见面会文字vlog

她进来,她穿着火红的长裙,火红的围巾。三月暮了,这个颜色似乎过于绚烂,可当她坐在单向的椅子上,她就变成了那个坦坦荡荡的作家。

topic1悲剧 这是个典型的欧洲悲剧,俨然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希腊。不管是不是源于命运,悲剧都是最后的结局。 这是一个迷人的人,一个亢奋的、兴奋的、诗人特质的人,所有人都知道他闪闪发光,所以所有人都不知道他倦怠不堪。无根的知识分子脱离原生状况,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可是却都力不从心。 她并不认同托马斯这种自杀行为。最后托马斯朋友们的到场好像是未完成的夙愿,给了这场自杀以偶然的痛苦。绝境不一定是真的绝境。每个人都可能像托马斯一样自我期许过高,一直斗争,一直失败,但是死亡却不是个人能选择的。 对于失败的定义其实也是扑朔迷离,莫衷一是。可以说托马斯过度追求虚荣,但也可以说他是真正拥有理想。 topic2.找准生活的位置 托马斯游荡于美国与巴黎,如候鸟般。他不认同美国,美国自然也不将他放在体制内。 他是创作者,有自己的艺术追求 ,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在小城市里德俄勒冈只有庸庸碌碌的人和平平淡淡的日子。他找不到自己的同类。 相比于北京,卡特琳认为纽约更小,更吵。她无限怀念的仍然是在布列塔尼的房子“陆地的尽头”里的时光,与安静共处一室。 于是问起如何处理精神和物质,卡特琳笑着说出bonze(和尚)一词。 在一旁的剑桥大学的雷小姐为托马斯愤愤不平,北美科研制度教育体系非常注重影响英子(哪个国家不是一样呢?) ,所以对于托马斯这种个性强的人非常不友好。 topic3.欧洲人的乡愁 和作者本人一样,托马斯热爱古典学,热爱研究普鲁斯特,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古典主义精神的。 也许托马斯想尽可能保持中庸,这是一种法国式的辩证思维,遵循自己的内心对美和真诚的追求,但是他又不可能保持零社交的生活。而他真正的归属地,作者认为,在欧洲,在巴黎。 topic4.auto fiction自我小说 第一个疑问在于整部故事以“你”贯穿,第二人称的作品并不多见,而且大都着意刻画心理而晦涩纠缠,可拜读米歇尔·布托尔《变》。 她说,当她在游泳的时候,她总喜欢冥想,而有一次便仿佛在眼前看见了那个过世的朋友,于是便决定以“你”来塑造整个人物。 大概是因为有执念,因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悲剧。 卡特琳喜欢自我叙事,用自己作为素材讲述其他的东西,例如她的上一部作品《一个吝啬的女人的忏悔》,讲述自己与金钱。 人们经常会因为自我小说而凭借情节去评判作者本人。而卡特琳非常坦然地说自己尽可能诚实,自己对抑郁症了解不够,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也需要为托马斯的死亡负责。但是,自我小说并不是完全展示自己,而是展示作为个体的普遍性。

《另一个爱人》读后感(二):《另一个爱人》:“不要用文学警句掩盖你自己的话”

于是你引用卡夫卡那句著名的话:“文学是打破我们心中冰封大海的巨斧。” 她制止了你:“托马,不要用文学警句掩盖你自己的话。”

撰文/巴奴日,2019年2月16日首发于九久读书人微信公号

《另一个爱人》音频链接

(点击上方链接可进入《另一个爱人》节选播读界面,播读者:panalily)

嗯,上午好。今天是2019年2月16日,(又一个温馨美好的)春节假期之后的第一个周六,感谢大家打开最新一期的《小说耳朵》。

鉴于这周四是情人节,之前讨论本期《小说耳朵》内容的时候,便有同事建议做与情人节相关的东西,于是我去读了一部长篇小说,法国作家卡特琳·屈塞(Catherine Cusset)的《另一个爱人》。而我之所以想到读这本书,是因为看到责编在推荐它时所引用的普鲁斯特的一段话,这段话作为题辞出现在《另一个爱人》的最开头:

是不是让你想到了爱情?

这其实是《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开篇不久主人公马塞尔发出的感慨——引发他这番感慨的,并非恋人,而是服侍了他多年的女仆弗朗索瓦丝。但当卡特琳·屈塞把它剥离出来安放在《另一个爱人》的开篇位置时,它里面便有了专门言说爱情的意味。作为永恒幻影的爱人,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

这段话让我想起普鲁斯特写过的另外一段话。那段话是谈写作的,大意应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总有无法被人看透的阴影,但小说家在将他们变为自己笔下的人物时,应想方设法去除他们身上的阴影,以便让他们对读者而言变得透明起来。“用灵魂可以认同的东西来替换灵魂无法看透的部分”,普鲁斯特如是说。

“用灵魂可以认同的东西来替换灵魂无法看透的部分”,普鲁斯特如是说

听上去和上面讲爱情的逻辑是不是很像?

《另一个爱人》基本就是这么写成的——小说一开始,三十九岁的主人公托马斯(作者有意让他与米兰·昆德拉《生命中难以承受之轻》的男主人公同名)已因躁郁症自杀,小说用第二人称“你”称呼他,而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则是托马斯的前女友、一位名叫卡特琳的学者兼作家(与本书作者同名同身份)。整部小说事实上便成了叙述者“我”对“你”(托马斯)的缅怀与追忆——一个与《追忆似水年华》第六卷类似的主题。在这种追忆里,到底有多少想象和臆测的成分?被想象者身上的阴影又被多大程度地替换和抹除了?没人能说得清楚。

想象过甚,便容易招致被想象者的不满与抗议。

在《追忆似水年华》里,主人公马塞尔遭遇了恋人阿尔贝蒂娜的出走抗议(随后她便死于车祸,马塞尔自此永失爱人)。而在《另一个爱人》里,作者对这一点的揭示更耐人寻味:书中有一个细节,叙述者“我”是一位作家,在托马斯生前,“我”便曾将他写进自己的小说并拿给他看,希望得到后者的赞美,但托马斯看后很生气,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你知道,卡特琳,人怎么说都是有点内心生活的。”

被书写者对书写者的有力反驳。

这就是我偏爱“小说”这种文体的地方。自现代小说诞生之日起(想想《堂吉诃德》),它便不是以某种单一话语统摄全书的面目出现的,它有反话语的意味,在读者即将被一种话语所俘获的时候,告诉你另一种与之针锋相对的话语的存在。就好比在《堂吉诃德》里,有堂吉诃德的地方就会有桑丘,以便在堂吉诃德(以及读者们)要飘飘然飞离地面的时候,提醒你现实重力的存在。

有堂吉诃德的地方就会有桑丘,以便在堂吉诃德(以及读者们)要飘飘然飞离地面的时候,提醒你现实重力的存在。

本期节目的标题所展示的这一幕也是一样:

这一幕出现在《另一个爱人》行将结束的时候。作为一位普鲁斯特研究者和大学老师,主人公托马斯习惯于躲在文学文本背后、靠援引他人话语来发声(应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倾向),这是他与自己的理念世界保持联系的方式,但当他罹患躁郁症之后,便会有一位心理咨询师出现并告诫他:不要用文学警句掩盖你自己的话。

文学话语的诱惑是如此之大,但不要用文学警句掩盖你自己的话。否则你有可能陷入沉默压抑的境地。这既是小说里心理咨询师对主人公的告诫,也是小说家对我们这些读者的告诫。

重复一遍:不要用文学警句掩盖你自己的话。

最后要说的是,虽然小说里有主人公罹患躁郁症并最终自杀的情节,但希望大家不要因此将这部小说(以及任何一部小说)当作一个躁郁症病例看待——毕竟,“躁郁症”只是个冷冰冰的、概括性的医学诊断,而“人怎么说都是有点内心生活的”。

本期所要播读的小说片段便是主人公托马斯接受上面所说的那次心理咨询时的经历,播读者依然是我们亲爱的同事panalily。下拉页面照例会有小说片段文字版供大家阅读。祝大家阅读收听愉快。

P.S.《另一个爱人》作者卡特琳•屈塞将于3月下旬造访中国,在北京、上海和武汉进行一系列签售活动,欢迎大家到时关注。

本期作品

卡特琳•屈塞(1963—),法国作家,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曾在耶鲁大学教授十八世纪法国文学,当了十二年讲师。在美国居住二十年后,移居伦敦。她的作品已被翻译成十五种语言。著有《简的故事》等。

《另一个爱人》

《另一个爱人》

(法)卡特琳·屈塞 著 赵倩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九久读书人

2016年法国文学最高奖“龚古尔文学奖”入围作品

这是一部以第二人称叙述的小说。托马斯是“我”的好友,两人曾是恋人,分手后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托马斯高大英俊,才华出众,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文学,但两次毕业考试都以失败告终。他转去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研究普鲁斯特和古典主义,一边写论文,一边授课,教法国文学和文化。在美国,托马斯过了八年仍未完成博士论文。其间,他陆续申请了几所名校的职位,却总是被淘汰;谈了几场恋爱,也总是以痛苦收场。他的情绪很不稳定,最后得知自己得了躁郁症,才找到了悲剧的根源。他在平静中结束了生命。

以下为本期节目播读小说原文,请配合音频食用

《另一个爱人》(节选)

(法)卡特琳·屈塞 著 赵倩 译

你,一个口若悬河的人,从来都没想过要给某人付费来听你讲述自己。这个想法让你犹豫不前。怎么才能找到一个不会让你半个小时内就打道回府的治疗师呢?智慧和嘲讽既无法契合心理学的榆木舌头,也跟那些分门别类、各种标签、五花八门的解释和对话合不来。你一直坚信自己可以一个人走出来,坚信你足够清醒得可以进行自我治疗。

你破天荒地承认自己忽略了某种类似怪圈的东西,这不单单是别人的错,不只是出于在你生命中出现的不同女人身上有自我、恶毒、疯狂、年轻或者脆弱的事实。所有情况都导致了相同的结果:分手、失败。为什么呢?

这就像,随着时间,这种反复创造出一条让你在其中越陷越深的犁沟。一月你就三十八岁了,努力走出来还不算太迟。

你从精神分析师朋友那里问到几个同事的名字,约了时间见面。第一个不适合你。第二个你挺喜欢。为了问心无愧,你又见了第三个,然后回到第二个那里。

从你们第一次会见开始,你就感觉对这个身材娇小的六十多岁的老太太有一种出于本能的信任,她灰色的头发剪成方形,扁扁的下巴,生动的眼睛,就跟尼古拉一样。巧得很,她也叫卡特琳:一家人啊。在智力上,你觉得她比较有限。她说到理论的时候,很快就让你觉得无聊。但是她具有另一种智慧。她不会任你摆布,她毫不犹豫地反驳你、粗暴地对待你。你做什么也没用,她并不对你的诱惑屈服。正是这一点让你觉得有意思:她一只手牢牢地将你按在原地,很粗暴。

“怎么回事,怎么每次见面都迟到?汗津津的,您是跑来的。您不能准时出发吗?四点,就是四点。不是四点十分。”

你狼狈地为自己解释。离开那里之后,一个人坐在地铁上或是走在巴黎的大街上,想起她的声音、她皱眉的样子、她的责骂,你就发笑。她上了年纪,也不漂亮,但她对你说话的声音以及她对你以“您”相称有些挑逗意味。这就是所谓的移情吧。

一天,你给她递去你让巴黎自治运输公司(RATP)的工作人员签了字的文件,为了证明这次迟到真是因为技术事故,她摇了摇头说:

“托马,我们不是在上小学。”

她让你叙述你的童年。你发现自己没有六岁之前的记忆——在去将治愈你的伊夫林治疗中心进行诊断、开始集体生活之前的记忆。你跟她讲述了一次幻觉般的记忆,年幼的你爱过一个小女孩,后来她在车祸中丧生了,你不知道这件事是否真的发生过。你知道活下来的你一直在内心深处哀悼,这种心情在六岁之后便再也没有了。

某一次会见之后,你又回想起自己身体被切成两半的画面,肚子以下的部分一动也不能动,巨大厚重的石膏让两条大腿分得很开,你被迫躺着,看起来像是半人马。一整个星期你都在期待周六。你的父亲放下你母亲从图书馆为你借来的一堆画报和书,带着你三岁的妹妹离开,她要待的地方不应该是医院。你的母亲睡在你旁边的会客床上。你们花上两天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笑。她跟你讲这个星期办公室发生的事情。你注意到她的围巾、新裙子和鞋子、香水和发型。你们一起给周围的人起外号:“美人”是有一头栗色头发和甜美笑容的漂亮的女护士;“打扫(the sweep)”是妈那位蠢得像把扫帚的女同事(她向你解释道,sweep在英语里是“扫地”的意思);“驼子”是你们楼驼背的门卫;妈觉得一点也不讨喜的那位医生外号“加西”,也就是加西莫多,她最喜欢的小说(继《三个火枪手》之后她高声为你朗读过)中的一个人物;名叫拉吕的和善又糊涂的体疗师是“呆瓜”。

人们为你取掉石膏,你的腿又白又细,像两条长棍面包,没有一点肌肉,你得像一个婴儿一样重新学习走路,拄着两根手杖,走在诺曼底广袤的沙滩上,这里靠近今年夏天你爸爸买来供你病后康复的小套房,它后来成了你们度假的地方,你的爸爸经常不在你们当中,他在巴黎工作或者在其他地方旅行。回到家之后,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你父母之间的场景和妈的呼号,或者是她半夜钻进你的被窝、近乎窒息地搂着你时,从唇边蹦出的仇恨的字眼:“他还在跟那个婊子厮混!”

你曾经是个卧病在床、不得动弹、体弱多病的孩子。你躺在医院的那一年将你跟妈妈联结在一起,也让她跟爸爸分开,这一年在你的一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年让你成为炸掉你父母的夫妻关系的手榴弹。

你的心理治疗师在会见后说的几句话留在了你心里,你把它们记在了自己的仿皮笔记本里。

“您终其一生都在逃避死亡。”

“您需要直面痛苦,将其转化为创造力。”

“您是‘或’的囚徒,您需要活在‘也’之中,既是有活力的、强有力的,也是脆弱的。”

你明白:没错,脆弱是强大的一部分,是对创造力的迟疑。普鲁斯特也相信自己毫无天分,完全不是个诗人,非常平庸,让自己的母亲失望。为了完成自己的作品,他别无他法,只能呕心沥血。

“您是否注意到您分手时的暴力呢?归根结底您否定了另一方。”

“您什么都想选。您应该明白失去也意味着一种有利的选择。”

于是你引用卡夫卡那句著名的话:“文学是打破我们心中冰封大海的巨斧。”她制止了你:“托马,不要用文学警句掩盖你自己的话。”

她读懂了你。

《另一个爱人》读后感(三):致我们未能拯救的朋友——《另一个爱人》分享会

2019年3月22日19:00-21:00 于衡山·和集

P=潘妮洛蒲

C=卡特琳·屈塞

P:我们活动开始了。今天有点冷,感谢衡山·和集提供这样一个温馨的地方,希望我们能度过温暖的两个小时。先介绍一下,这位是《另一个爱人》的作者卡特琳·屈塞,她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91年到2002年任教于耶鲁大学,负责18世纪法国古典文学课程,为了能够专心投入写作,2002年辞去耶鲁大学教职,至今已写作14部小说,她的第一部小说名叫《罗马尼亚女孩》,之后2002年出版了《简的故事》,这本书获得了《ELLE》杂志读者大奖,并且进了法国美第奇文学奖终评,2008年发表《前途光明》,这本书是她最成功的作品,销量高达30万册,这部小说的灵感来自她早年移民美国的罗马尼亚裔婆婆的经历,这部作品获得了包括美第奇文学奖和龚古尔文学奖在内的提名,最终获得龚古尔中学生奖。凭借小说《另一个爱人》,她在2016年再次入围龚古尔文学奖。在座很多人应该也读过这部小说了,还有人可能刚刚拿到书,所以我想请屈塞女士先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部小说。

C:大家好,我相信大家法语都说得很好。所以我跟翻译说,今天晚上不需要很多的翻译,因为你们都会说法语。《另一个爱人》这本书讲了一个关于托马的故事,他是一个法国人,来自巴黎,他在23岁的时候,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留学生去了美国。这本书的主角叫做托马,他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人物,可以说是个天之骄子,他非常热爱生活,热爱生活当中的一切,比如跟同学、跟朋友去聚会,他非常喜欢文学,非常喜欢酒,喜欢享受生活,他身边有非常多的朋友。他刚刚到纽约的时候,也是非常幸福、非常开心。这样一个人,一个天之骄子,非常有天分,他的结局却是在39岁的时候自杀了。只要想到自杀,我们就会想到他应该是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所以最后才会走上自杀这条路。《另一个爱人》其实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托马的原型是我的一个朋友,他也跟书里的托马一样,在23岁的时候去了美国,然后在39岁的时候自杀了。通过这本书,我想尽量去理解这个人,他是怎样从A点走到B点的,也就是说,一个原本热爱生活的天之骄子怎样走向自杀这条路的,他是如何走到这样一个结局的。托马是因为无法适应社会,他自己的内心世界非常强烈,所以没有办法融入社会。

P:我觉得屈塞女士把托马这个人物描写得非常有魅力,我对他充满好奇。您之前说托马的原型是您的一个朋友,但又不完全是他,所以我想知道他们两者有什么区别。

C:首先呢,对于去了解一个真实的人物故事来说,这个过程其实是有难度的,刚刚主持人说托马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看过书的人对于托马这个人物形象,其实有一些非常相反的看法。有些人非常喜欢他,觉得他非常幽默,也有些人觉得托马让人难以忍受。其实人物原型的名字不是托马,他身边的很多人对他的评价也有两个极端,有些人认为他非常幽默、非常有魅力,有些人就觉得他的自我占据了太多的空间,没有办法忍受这个人。

有时候我们真的难以做到,可以说是不可能去描写另外一个人的真实生活,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成为他,所以没有办法把他真实的样子还原出来,有时候他就会说,你写的这个人根本不是我,跟真实的人不一样。因为我描写的原型人物已经去世了,所以他没有办法站在我面前跟我说,你写的这个人不是真实的我。我一直试着想去描写托马这个人物,也一直想理解他,希望能够跟最真实的他有一个最贴近的距离。

我觉得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可以说有一部分是成功的,因为我们,就是我和书里的托马,有非常相似的经历,我自己大概30年来奔波于纽约和巴黎这两个城市,也很清楚在纽约和巴黎之间生活和工作的情况。他之前在大学教过书,我也在大学教过书,所以对学术圈还是比较了解的。托马非常喜欢读普鲁斯特,我自己也去把普鲁斯特的作品全部读了一遍,试着去理解,或者说靠近托马在读文学作品时的情况,他也非常喜欢听音乐,尤其喜欢爵士乐,我自己之前不懂爵士乐,但是后来也是因为他才开始听爵士乐,我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去听爵士乐,还会写他的歌词,最后试着懂得了托马内心非常孤独的状态,也懂得了他的痛苦,是这种痛苦造成了他自杀的结局。

现在我来回答一下刚刚我的编辑提出的问题,现实中的托马和书中的托马有什么不同。当然,书中的托马肯定不是百分之百的原型人物的样子,因为我不能把我的朋友,一个真实的他还原出来。但是我觉得他们两个的共同点是幽默的部分,我的这个朋友非常幽默,而且也特别有才华,特别喜欢玩一些文字游戏。但是这部分,关于幽默的部分,我没有办法,没有能力去把它还原出来,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有一些人非常好、非常棒,而且非常幽默,但是要在写作中把这一点体现出来,其实不是很容易的。

P:我们知道,屈塞女士是从托马的高考时代开始写起的,我们知道他在法国高考失利,第二年又在帮别人代考的时候考了满分。可以说他在该成功的时候没有成功,该失败的时候没有失败,但是他的确是一个极有天分的人。我们许多人同样也遭遇过类似的挫折,我想知道,托马如此年轻,如此充满活力,如此热爱生活,他是怎么走向极端的呢。

C:有些读者会觉得托马是一个失败者,这也是有理由的,因为他最终走向了自杀,肯定没有办法去过成功的生活。但是,借助这部小说,我们也希望从对失败与成功的社会定义来看待这个问题。他也是经历过失败的,但是我们要记得他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在22岁的时候就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虽然他没有成功去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但后来又在巴黎国政学习过。他的人生当中有很多成功,也有很多失败,我想说的是,失败其实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也可以从失败当中去学到很多的东西。我不知道在中国,人们是如何看待失败的,但是在美国,人们把失败当成一件正常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时候。在美国,在大学入学考试的时候,有时候会给学生出这样一个题目,让大家写一到两页的文章,讲述一下自己失败的经历,以及从失败当中学到了什么东西。我觉得失败也是一个让大家去学习的过程。

关于失败,有一个问题。如果失败重复出现的话,我们就会产生一些疑问。托马在20岁、28岁、30岁的时候经历了一些失败,比如说在爱情上的失意或者丢掉工作,这些可能都是因为年轻,是非常正常的。但是他在35岁的时候,发现问题重复出现,生活中充满了重复性的失败,他就开始去想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因为失败好像形成了一个恶循环,他没有办法走出这个循环,走出这个圈。他一次又一次失掉工作,也一次又一次在爱情上失意。所以他在38岁的时候就开始去找心理咨询师,他之前其实不太想去看心理医生,因为他觉得这没有什么意义,他不太想去看这些医生。但是他在38岁的时候就开始思考为什么会这个样子,为什么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很好地进行,生活中的一切都乱掉了。他的心理咨询师就回答他,他确实是生病了。他在38岁的时候终于知道自己其实得了一种精神上的疾病。但是在整个社会上来说,精神上的疾病其实是一个禁忌的话题。精神上的疾病很多时候是抑郁,比如躁郁症,它也是心理疾病的一种。抑郁症、躁郁症和精神分裂这三种心理疾病中,抑郁症和躁郁症是可以治愈的,精神分裂是没有办法治愈的。要知道,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精神疾病不等同于心理疾病。躁郁症其实是大脑中化学层面的失衡,也是物理上的失衡,像是糖尿病,但是社会上很难去接受这一点。托马的问题是,他发现自己有精神疾病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为什么说太晚了呢?因为他得躁郁症已经很久了,但他自己不知道,他的整个患躁郁症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他因为不知道自己有躁郁症,所以就进行自我治疗,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治疗?就是喝酒或者吸毒。但正常的治疗躁郁症的过程中,他其实是不能喝酒的。小说主要不是讲躁郁症的,因为托马在38岁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得了躁郁症,而且这个时候已经是小说接近尾声的时候了。但是这个问题其实非常重要,因为托马自己也知道,如果他真的得了这个病,他有可能会丢掉自己的工作。他到了一个非常绝望的境地,没有钱,有可能失去工作,他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他这个时候能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没有任何希望,自杀的念头也就随之而来了,虽然他没有说,但是我对这一点是非常确定的,因为我之前在他死后在他的电脑里面发现了他老板发给他的一封信。这封信上说他有可能失去工作,在收到这封信的一个星期之后他就自杀了。如果我有这个能力的话,我也想去告这个学校,为什么最后出现这样一个结果。因为我是一个法国人,我也不是律师,最后就没有实现这个想法。我希望通过这部小说能够还原托马生前的情况,想为他讨回公道,因为他自己也想斗争,想要继续生活下去,但是没有人帮助他。

P:听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托马抑郁症发病,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关了一个月,然后“我”去敲门,他不开门。我当时在想,托马在最绝望的时候,要是有个人在他身边陪着他,或者他在自己的家乡有父母陪着他,结局会不会完全不一样?如果能回到当初,采取不一样的行动,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C:在小说里,其实存在一种宿命论的观点。我是通过托马的视角去写这本书的,如果他最后选择了自杀,那是因为他在整个人生当中看不到任何的可能性,看不到任何希望了。但是就我自己而言,我不是一个宿命论者,我不相信宿命论。

这个故事有可能是有另外一个结局的。因为托马在法国的朋友其实知道他过得不好,他当时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已经不接电话,也不回邮件,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了。他在法国的家人和朋友就聚在一起,决定一起去美国找他,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来,他其实是有很多朋友的。他的父亲当时退休了,家里也没有孙子孙女要照顾,他时间比较多,就说我这周末就去美国找他

当时托马有一个美国女朋友,负责把托马的现状告诉其他人,因为托马自己已经拒绝和外界进行交流了,所以他的女朋友把托马的消息告诉其他人。就在他父亲想去美国找他的时候,托马已经开始看心理医生了,心理医生刚刚给他采取一种新的治疗方式,用了新的治疗方式之后他觉得自己好像状态变好了。

他接受治疗之后能重新去上课了,所以他的女朋友就给托马在法国的朋友写信说,他现在好多了,都能去上课了,现在他的情况不是特别危急了。他父亲也收到了这个消息,说如果现在不是特别着急的话,我先不去了,因为对他来说从法国去美国也挺麻烦的,就决定隔一周再去。因为托马的情况好转,所以就给他的老板写信说,能不能把决定他以后工作的评估推迟一年。他的老板回了一个不行,不能推迟,他的意思就是你被解雇了,在他收到老板的消息之后他就自杀了。如果托马的父亲在上一个周末去美国找他的话,可能就直接把他带回法国了。我想说的是,悲剧就是在这里,一系列情况连在了一起。他的整个情况,其实是可能有另外一种剧情出现的,但是中间有某个事情的突然介入,导致了最后这样一个结局。但是我们永远都没有办法去改变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托马的自杀也让他的朋友有很深的负罪感。

P:我们永远都没有办法改变过去发生的事情。这本书的书名用的也是过去时,直译过来的意思是“我们曾经深爱过的朋友”。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小说的时候,跟同事讨论过这个书名应该怎么译,同事马上认出它来自一句歌词,是雷欧·费亥的一首歌,他介绍说这个歌手是一个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在“68革命”那阵子他非常有名。而且我的这位同事在1996年把这首歌首次翻译成中文引进中国的,十几年之后他回忆起这首歌说,还是会想起曾经终归会失去的一切。我想知道您使用这句歌词,当初您是不是有别的用意?

C:您刚刚说是有朋友把这个翻译成了中文,是吗?

P:对,歌词翻译成中文。

C:他之后用中文唱过这首歌吗?

P:没有,他不会唱歌。

C:这个书名其实还挺难翻译的,它是一首歌的歌词,这首歌在法国也非常有名,歌名叫做《Avec le temps》,可以翻译成“随着失去的时光”“和时光在一起”这样。这也是托马非常喜欢的一首歌。

关于这首歌,也有一段真实的故事。我也是偶然发现了这首歌。1995年,真实的托马和他的一个朋友,他们俩去参加一个音乐会,正好听到一个美国黑人女爵士乐手在唱这首歌。他的朋友说,这首歌非常好听,非常好,托马当时听到这首歌就哭了。我之后去谷歌搜这首歌,当然谷歌在中国用不了。我就在网上发现在1995年的时候巴黎确实有一个音乐会,但是我忘记音乐会在哪里举行了,美国有个爵士乐手,她叫艾比·林肯,她翻唱了雷欧·费亥的这首歌。这位美国的女歌手其实不会说法语,但是她用法语唱了这首歌。我觉得这首歌也体现了托马的两个部分,一个是法国部分,一个是美国部分。

为什么选择了“L'autre qu'on adorait”(我们曾经深爱的朋友)这样一个书名呢?法语当中“L'autre”(另一个)指的就是托马,他是一个不一样的人。“on”(我们)就是他的朋友们。书名的时态用了法语中的过去时,因为我们在他去世之后才爱他,喜欢他。

P:您因为托马去听雷欧·费亥,因为托马去读普鲁斯特,书中多出引用了普鲁斯特,小说的开篇就有这样一段话,我给大家念一下,因为这句话几乎可以说是这部小说的主旨。

我们面前的人,他的优点和缺点、他的计划,以及我们眼中的他的意图,并不像我一直以为的那样一目了然、一成不变(不像看一座花园,人们穿过栅栏,就能看到其中所有的花坛),而是一个我们永远无法看透的影子。关于这个影子,不存在直接的认知,我们需要借助话语、乃至行为极力相信的什么也只能为我们提供一些不充分的、甚至相悖的信息。对于这个影子,我们只能既爱又恨,力求真实地,一遍一遍地去想象。

小说中的“我”,虽然竭尽全力想再现托马生前的样子,但我们得到的依旧只是他的影子。您觉得这种不确定性,这种无法看透的现象是好是坏?

C: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我们也不能通过写作去实现任何愿望。我相信,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会有一个恶魔去掀开你被子的一角,我相信是有负罪感存在的。我在一开始写这个小说的时候,我自己也非常怕,我在想我到底有没有权利去描写我的这个朋友,在他去世之后描写他的生活。更难的是,我在10-12年之前写过一本关于我自己的朋友、关于友谊的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其中大概有25页写了托马。我写完了这25页关于他的部分之后,拿给托马看,他看了之后的反应让我挺受伤的。他说,你写这都是什么呀,特别荒谬,一点都不好。后来他又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你知道吗?卡特琳,我们每一个人多少都有一个内心世界,有一些内心活动的。

他生活中这样一种脆弱也给我在生活中上了一课。我后来也懂得了,我2004年写的关于托马的章节,是从一种社会的角度,社会普遍认为的失败和成功的角度去看他的。但那不是一种正确的对价值的评价,他比我更知道,更懂得生活当中的真理,他的真理比我的要更高一点。虽然说在这本书当中,我没有办法去重现托马真实的人生,他的全部,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够把他内心世界的一小部分展现给大家。

但是我觉得在书中我还是成功地还原了托马的一部分,那就是他的痛苦和他的孤独。他一直是一个非常开心、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但是如果一个人真的非常开心、热爱生活的话,他是不会自杀的。作为朋友,我非常爱他,也是因为这一份深沉的爱,我最后才能够懂得他的内心世界。我希望这段话能够回答刚刚提的问题。我因为这本书收到了很多来信,很多来信中都提到,他们在真实生活中也认识一个像托马这样的人,我非常震惊。这也散发出了一个信号,那就是我在写托马内心世界的时候,有一部分是成功的。

P:我们知道普鲁斯特的著作非常厚,一般人可能没有勇气读完,尝试过拿起来读,却因为太厚了没有读完。但是小说中的托马,他不仅喜欢读普鲁斯特,还去写专著,整日整夜地写论文。您是否觉得普鲁斯特给他起到了反作用,反而造成了他抑郁的结果?

C:我不知道有没有完全理解这个问题,因为我不知道在中国大家读普鲁斯特读得多不多,对他的作品有怎样的认知。普鲁斯特的作品一开始看上去比较难,刚刚潘女士也读了一段,他的句子看上去非常难,但是其实他写的东西非常简单,因为他主要是讲生活,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说他描写了19世纪初的社会,但他算是一个非常现代的作家,因为他描写了爱情啊,描写了一些人的壮志,等等,这些不会改变的感受,普鲁斯特本人也是非常幽默的。故事中的托马自己非常喜欢普鲁斯特,他的博士论文也写了跟普鲁斯特相关的话题,普鲁斯特可以说是他的一个榜样,问题是普鲁斯特真的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的榜样可能立得太高了,你没有办法企及他的话,对他来说,如果普鲁斯特没有那么厉害,他这个榜样立得没有那么高的话,最后他也没有那么多的痛苦,也可能不会自杀。

P:您因为托马去读他喜欢的小说,去听他喜欢的音乐,那我想知道过去这么多年,您还受到他的影响,或者说想起他是不是还会悲伤呢?

C:这个问题我还真的不知道应该怎样回答,但是我在写这个小说的时候,是非常喜欢这个过程的,真的非常喜欢。(翻译:我翻译到一半的时候,她说那不是真的,不是这样的。)刚刚我也提到过在书中说的一句话,也是当时托马说的一句话,“人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内心活动的,是有一个内心世界的”。我以前是一个好学生,托马也是一个好学生,但是对于托马来说,他可能超过了我们现在社会所定义的关于成功和失败的情况,我觉得自己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定义其实是错的,是没有任何依据的。

我接下来说的可能会有点消极,因为我觉得痛苦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可以从痛苦中学到人生道理,而且只有痛苦的感受才能让人产生对他人的同理心。生活需要这种同理心,活着其实是为了去感受。但是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比起充满同理心,更想要舒服地活着。刚刚说的这些清楚吗?表达得清楚吗?这样说是不是有点奇怪,就是说生活要去受苦。有一位中国的思想家也说过,生活当中很多时候都是要受苦的。但是在生活当中让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学习。学习什么呢?当然了,学习中文肯定是非常有意思的,但是我担心没有这个时间,对我来说有可能特别难。但是关于学习,我觉得应该学习一些新的东西,可能是学习一些关于自己的东西,对有些东西更加了解吧,不像以前耳朵被堵住的感觉。我觉得我可能开创了一个新的宗教,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过来,我现在已经开始总结新宗教的教义了。

P:我觉得您说得非常清楚,可能是因为您之前当过教师,我觉得您是一个非常好的演讲者,每句话都能说到我们心里去。

这部小说虽然不是关于爱情,但我们还是很好奇,因为托马在他生命中遇到了几个重要的女人,您在短短几页当中就可以把两个人的恋情描绘得很清楚,而且非常有意思,非常有活力。要是放到青春文学中,可能一段恋情就可以写出一本书。您的描写非常有张力,我在读他的爱情故事的时候,就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他这些恋情对托马产生怎样的影响。

C:刚刚你提了一个问题,就是书中的托马和现实生活中的托马有什么不一样。书中讲这个故事的话,永远比生活当中要更加简单。在托马的生活中,出现了两种女人,第一种就是他的四个女朋友,四段比较长的爱情故事。另外一种女人就是跟他有过性关系的女人,非常、非常多。因为他非常高,也非常风趣,跟人没有太多的距离感,如果你碰到他的话,可能5分钟之后你们俩就搂在一起了,一切都发生得非常快。关于托马,他在性方面的一些观念可能有点变态。托马和我两个人几乎无话不谈,没有任何不能谈的话题。但是我没有把这一部分体现在小说里,如果把这部分加进去的话,只会让托马的形象变得很粗鲁。人的真实生活会比书中的要更加复杂。我刚刚把提的问题忘掉了。

P:这几个女人对托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C:托马这个人还是非常浪漫的,但是他的每段恋情都没有超过两年,每一次恋情的分手都非常痛苦。可能第一次觉得很正常,第二次也觉得很正常,因为需要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慢慢在情感上更加成熟,但是如果每一段恋情都没有持续超过两年,而且每一段恋情都是以失败告终的话,我们就开始去问为什么会这样。我不知道托马自己是怎样去理解的,但是我在小说中可能给出了一点解释,就是托马太容易放弃了。他会在某一个瞬间觉得自己被他的女朋友放弃了。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他在6岁的时候就生病了,然后在医院里待了一年,也有可能是因为在他30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因为癌症去世了。可能是因为这种被放弃的感觉,所以他每次都没有办法去度过爱情中的危机,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在爱情中可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度过的话还是可以继续在一起的,但是对他来说每次遇到危机就表示这段恋情已经结束了。

P:虽然我还有很多问题想问屈塞女士,但是接下来的时间我想留给读者,让读者来提问吧。

读者:这本书我昨天开始读,我对这个男主角的爱情故事比较感兴趣,其实我对男主角谈恋爱时的个人想法我是比较了解,但是我对他处对象的那些女孩,她们的心理过程我是比较感兴趣的,尤其是在美国那一段,是跟美国女孩有过爱情吗?

P:有。

读者:他在美国跟美国女孩有一段爱情故事,法国跟美国是有差异的吧,他们跨国的恋情,你是如何揣摩美国女孩,当初是如何喜欢他的,包括他的处的过程,他的心理状况,包括分手以后他的内心状况,我对这个非常感兴趣。

C:大家为什么都笑了?这也是因为文化差异吧。

确实,情侣之间的文化差异会造成很多问题,因为情况可能非常复杂,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期待。托马的美国女朋友是加利福尼亚人,这又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美国女孩。我们可以看出来,在托马的爱情故事中,他跟一个俄罗斯女孩在一起过,但当时也是因为文化差异太大了,所以他们有过很多误会。他还跟一个罗马尼亚女孩在一起过,其实这个罗马尼亚女孩跟他是最像的,跟俄罗斯女孩在一起就像灾难现场一样。托马自己是法国人,也是非常有魅力的法国人,但是法国人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喜欢自由,也可能是因为喜欢自由,所以给人一种自大的感觉,但是在其他的文化中,可能会更加注重谦逊。

读者:我想问一下屈塞女士对中国文学的看法,有没有比较喜欢的中国作家和作品。

C:非常少。我在很小的时候读过一本中国的小说。之后在美国读过一两部自传性质的文学作品,但是我也记不清书的名字了,讲的是期间一个家庭的故事。说实话,我对中国文学确实不是特别了解,但是我觉得中国的现代作家在法国和美国的知名度好像不是很高。我知道在法国有一位中国人,是用法语写作,他的名字叫做戴思杰,他的作品是《巴尔扎克和小裁缝》,大家可能知道。

读者:您好,听作者提到,主角这种性格的养成,是不是受他小时候生病的影响,他在医院住了一年,以及他母亲患癌症去世,是不是造成了他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还有他和他女朋友的爱情故事,这两件事情是不是让他有了一种宿命论?第二个问题,很多癌症患者因为没有办法治愈,他们会觉得自己被世界遗弃了,但作者觉得反而是患者的亲人被遗弃了。我想,如果您碰到这种难过的事情,是不是更会受到这种悲伤情绪的影响?谢谢。

C: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可能所有人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在生活中碰到困难的时候,会觉得自己被抛弃了。比如说,你发给别人一封邮件,但他没有回。我还听说一个观点,就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被抛弃的感觉。在职场上,比如说我们作家,女性作家把自己的稿子寄给一个出版社,但是被拒绝了,她可能更容易放弃,男性作家会继续把这个稿子发给他们,男性会比女性有更多自信。我想说的是,在这种情况下自信还是非常重要的。拿我自己来说,我在碰到困难的时候,比如有一个人不回我的信息,我就觉得他可能不喜欢我了,我自己比较害怕这种被放弃的感觉。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会反向发展,更加容易去接受。我会开始想,这可能是另外一个人的问题,而不是我自己的问题,但还是挺难的。我觉得跟其他人去产生联系一直都是很难的,你们不觉得吗?但是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了。每个人都是在电脑前面,面对着屏幕,跟自己的充气娃娃玩,这样可能就可以解决其他所有的问题,除了孤独。孤独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读者:我想问一下,您有什么比较特别的写作习惯,一般是在什么时间完成小说的写作呢?是在工作之余,还是会有一段时间?您会倾向于写哪一种题材的作品?

C:早上。晚上脑子也还是在运转的,早上醒来之后会有一个小时来想写作的事情,我很需要这样一段时间,在开始写作之前,没有任何人跟我说话,头脑清醒地去思考。写作需要精力非常集中。特别像预言家,面前有一个水晶球。在看水晶球的时候,我们精力非常集中,去看里面的东西,然后开始想象。我主要是早上来写作,一定要是在自己家里或办公室里,如果是在外面的话,是没有办法写作的。

我自己主要写小说,尤其喜欢写自传体小说。比如我之前写过关于我妈妈的小说,写过关于母女关系的,还写过一本关于我婆婆的书,讲她移民到美国的经历,还有我和我婆婆之间的关系。我之前还写过我自己的性生活,也写过自己接受的基督教教育,还写过关于美国、关于印度的书。我最近的一本小说写的是一位英国画家,他是一位真实的人物,现在81岁,依然坚持画画,他的名字叫大卫·霍克尼。这位画家也让我想到了托马,因为他也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也非常热爱生活,他的一生可以说非常幸福,有很多成功,可以说这本书是托马的另外一面,与他相对的一面。关于这位英国画家,去年秋天,全世界的媒体都在报道他,因为他的画以9000万美元被拍卖,这是在世画家中最高的价格了。

我下面再来说一下关于写作的话题。我从30年前就开始在美国生活,我没有生活在我的书出版的国家,也就是法国。所以我有更多的自由去写一些禁忌的话题,有一些话题在法国也是禁忌,比如性。我最近有一本书可能也是不太容易去出版的,是关于金钱的,这本书的名字可以翻译成《一个吝啬鬼的自白》。很多人都惊讶于我在写作上的自由。我比较喜欢去写一些禁忌的话题,别人不好写的或者说没有去写的,我比较想去关注这些话题,比如自杀,我是从自杀者的内心活动这样一个角度去写的,因为很多关于自杀的书,写的是生者对于死者的悼念,但是我的写作不是关注这一点,而是去关注为什么他会自杀,究竟有哪些因素导致了他自杀。

读者:因为您是一个作家,我想听听您对于婚姻跟爱情的思考,包括法国的婚恋关系。

C:我现在已经结婚大概有30年了,27岁的时候结的婚,在教堂里,婚礼非常浪漫,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婚礼能够发生在我身上,当时真的陷入爱情了,我跟我爱的人结婚了。发生过一些复杂的故事,我甚至写了一本关于他的小说,他在里面是一个坏人的角色,是我的第一本书,之后我就跟他结婚了。我自己其实非常害怕分离,也非常害怕关系的破裂。在碰到这个美国人的时候,我跟一个法国人订婚了。我没有成功地去离开这个法国人。我非常害怕,害怕受伤,害怕自己一个人。我觉得所有人在结婚之前都有这样的担忧。在结婚之前应该都要有一个孤独的经历,这个非常重要。在跟另外一个人一起幸福生活之前,需要学会跟自己相处,不害怕孤独,能爱自己。

我不知道这种对婚姻的看法算不算一种理论,但是这种理论实际运作起来还是挺好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欲望,但是在真实情况下没有任何规则,每个人都可以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刚刚讲到托马,他遇到了很多在爱情上的危机,但如果能够度过危机的话,后面的路就会比较平坦,就会有比较好的结局。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想的更多的可能是激情,现在还不知道,现在老了。很多人因为爱情而结婚,但是以离婚告终,所以我在思考,怎样才能让两个人能够一直走下去。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要学会跟自己相处,找到生活当中的乐趣,去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有热情,我觉得这是比较重要的。

读者:您好,您刚刚讲到,您写的是自己身边朋友真实发生的事情。我是一名影像工作者,我自己经常也会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人产生联想,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或者是身边发生怎样有趣的事情。您在创作过程中是更追求艺术方面的戏剧性,还是更追求生活中的真实。您是更追求加一些戏剧冲突,或者说只描写这方面增加观众的喜好,还是满足自己的这种对真实的渴望呢?

C:首先我想说,以自杀作为主题的小说,肯定不是读者会喜欢的话题。出版人和我们的读者可能更喜欢一些让人有愉悦感的小说。写这本关于自杀的小说,我可能更注重真实的部分。同时我也要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考虑一下形式,要吸引读者读这本书,有一点有趣的部分。我觉得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节奏的问题。我在写完这本书的六个月之后重新读了一遍。当时我读着读着就走神了,就会在那个地方的空白处把它标出来,或者干脆把整段删掉。但是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更多的不是讨好读者,而是讨好我自己,让我自己去喜欢这本书。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希望书能有一个比较好的节奏,情节可以往前推得比较快,让读者去看这本书。我也希望这本书是有活力的,这样读者才能去喜欢它,但是这种希望并不是刻意的,并不是刻意去讨好读者。

读者:您还是以自己对真实的渴望来描写故事。我想问一下,您在描写这个朋友的真实故事的时候,除了自己对他的了解,他的朋友对他的描述,或者您刚刚说的听他喜欢的歌,看他喜欢的书,这样来了解他,然后尽量描述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除了这些方法,您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更加还原您所追求的那种真实?

C:首先我想说的是,去听托马喜欢的音乐,去看他喜欢的文学作品,都是在写完这本小说之后才做的事情。我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其实是跟着自己的直觉走的。我想去看一下,托马走过这条路,是怎样一直走到前面,有一堵墙把他给挡住了。我在写完这本小说之后,去听托马喜欢的音乐,去写他的歌词,去问一些朋友关于托马的事情,其实是为了在小说当中加入更多的细节,能够更好地还原托马的内心世界。举个例子,我在写小说之后,去想托马其实是一个对政治蛮感兴趣的人,他对整个世界也非常感兴趣,看很多报纸,读一些书,但是我没有在小说当中谈到政治。我后来想了一下,他在美国生活,需要把他放在一个大的时间背景下,不然就会有一些东西是缺失的,所以我后来又在谷歌上搜了那个时间段里谁是总统,发生了哪些重要的政治事件,把这些细节重新加入到书里面,加入了很多支线。

读者:女士您好,我想以一个读者的角度向您提一个问题。关于这本书,您有什么比较推荐的阅读方式,比如说在某个时间段,像您写作是在早上,我们是不是也在早上,或者说是在哪个环境下,看书的时候喝点什么东西。另外,听您说您的很多书都是围绕自己生活中的人、朋友,这本书里的人物有没有穿插在你其他的书里面,或者有别的故事,让我们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形象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立体,我们看的时候会有更深的印象。

C:在这本小说里,托马最好的朋友叫做尼古拉,他其实是我的兄弟,他也在另一本写我母亲的书中出现了,这是回答刚刚最后一个问题。但是他非常讨厌自己在书中的形象。他在《另一个爱人》里尤其讨厌自己的形象,因为他在里面是一个非常吝啬的人。他以为这就是我对他的看法,所以有整整一年没有跟我讲过话,他以为我觉得他是这样的人才把他写在小说里,我非常伤心,因为我很喜欢我的哥哥。但是他没有理解,他在里面的形象其实是从托马的角度看的。因为托马在书中有一种被别人遗弃的感觉,所以他觉得其他人都对他不好,其他人的形象也都不是很好。所以有的时候写自己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会有一些比较复杂的影响,不好的影响。但是如果你们不想在生活中再看到那个人的话,可以把他写进你的书里,这是非常快速的方法,不让他在你的生活当中出现。我教的可能不是看这本书的方式,而是快速摆脱你不想见到的人的方式。首先,如果您现在还是非常喜欢读书的话,做得非常好,对于作家来说也是一种感谢。你在早上还是晚上阅读,自己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喜欢晚上看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晚上看书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阅读。我在白天会重新拿出这本书来看一下,了解一下自己对这本书究竟是怎样一种看法,白天的时候会更清醒一些。

读者:您之前说过,如果托马可以坚持一下,他的感情就会有一个结果。我们如果希望一个事情有结果,一般倾向于要有一个好的答案。您更欣赏经历还是结局?

C: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怎样去看待经历。我刚刚也讲到学习非常重要,看你在这个经历当中能学到什么。还有,对于生活要有一种比较开放的态度。

主办: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合作处

合办:上海九久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衡山·和集、星期天读书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