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好儿女花读后感1000字

好儿女花读后感1000字

《好儿女花》是一本由虹影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021-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儿女花》读后感(一):寻问的是母亲,何尝不是在找自己

你理想中的母亲是怎样的? 温柔地教会你这个世界的道理,给你毫无保留的爱,可以处成朋友,可以分享小秘密…… 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此幸运。 少年时,我们可以感受母爱,尽管有时候是争吵和矛盾;成年后,我们可以感受她的让步,小心地不再碰触我们的“领地”,仍旧保持热切地观望。 那一刻我知道,这丝线般牵绕在彼此之间的爱,是对抗世界繁杂最直接的力量。 但虹影在《好儿女花》中,塑造了不一样的母亲形象。 她敢于逃婚,能够在人言可畏的年代养大私生女,情感纠葛地复杂到让人惊叹。在母亲去世的葬礼上,“我”开始寻找母亲的生前,在逃离后又回到六号院子找记忆,关于“我”的、关于母亲的。 流言蜚语里的坏女人,被传有很多情人,但她在被人针对后没有记恨,被剃头后自己修剪,为了救人被迫献身,后来也只是与翦伯保持正常关系。 她坚持生下婚姻外的私生子“我”,后来她说一个女人在饥饿年代养活所有的孩子,太难。晚年江边捡垃圾的母亲,生活最苦的记忆刻得最深…… 受难的母亲、表达欲望的女性、困苦的底层人物,在母亲身上统一。虹影笔下的母亲,就是这样勇敢无畏、真切热烈存在过的女性。 * 说实话,读这本书的过程并不友好,中间复杂的分不清人物的情感纠缠,让人一度放弃。但看完后合上书本,又能体会到书中人物既定般的命运,以及在探寻中完成从女儿到母亲这一身份转变的意义。 “我没有想到,也未敢想,有一天我会再写一本关于母亲和自己的书,但我知道,只有写完这书,才不再迷失自己,并找到答案,即使部分答案也好。” 她认为自己在感情中的失败、人生里争强是出生时就带有的底色,因为亲生父亲的缺失,所以在情感中总是找一些父亲形象的恋人,《饥饿的女儿》里有,《好儿女花》里也有。 书中写到与小姐姐争吵、二女争夫、不惜自残来挽回情感,写到“我”在新书签售中邂逅的字母先生,这种极致的情感撕扯、放纵的欲望表达,让人震惊却又无比真实。 在探寻母亲的过往中,以为是被遗弃、被嘲弄,却发现也许自己是被爱着的,发现如母亲被误读、被恶意包围的情感,自己何尝不是重走一遍?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穿过恶意包围的生活,那个迷茫的、空洞的“我”,在抚平创伤、自我疗愈中,实现了自我和解,重建自我,这是母亲葬礼后对“我”来说最好的关照。 在探寻中完成自我重构,也完成从女儿到母亲这一身份的转变。 * 书中直白的写法,勇敢的表达,是合上之后长久挥之不去的印象。 阅读过程中的纷杂,阅读完后只有感慨,“她真的好敢写!”这种敢,是能够写出家族纠葛的情感,是能够表达直白的欲望。 当然,书的核心还是母亲,“对亲人爱和给予,对世界宽容原谅”的母亲。

《好儿女花》读后感(二):母亲的命,就是女儿的命

《好儿女花》是虹影的自传体小说,也就是说故事里的那些家长里短、复杂的情感纠葛,包括婚外情都是真实发生过的。第一次读的时候并不轻松,感觉自己像在窥探他人的隐私,会有强烈的不适感。

故事围绕母亲的葬礼展开。“我”是旅居国外的小女儿,听闻母亲病危后连忙赶回国,可终究没赶上看母亲最后一眼,只能带着无尽的悔恨与哀思怀念母亲。记忆与现实交织,母亲的一生、“我”的坎坷遭遇就这样一点点呈现在读者眼前。

母亲生有六个孩子,“我”是最小的女儿,却并不受兄弟姐妹待见,因为“我”是母亲婚外情的结晶,一个私生女。在别人眼里,包括“我”那些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们,都认为母亲是个不检点的女人。从小“我”的父亲就是隐形的、缺位的。为了填补内心这份缺失的爱,“我”找了一个老男人当丈夫,渴望在他身上找到父亲的影子。不幸的是,“我”遇上的是个渣男,多次让“我”堕胎,还给“我”洗脑,说要追求爱情和性的自由。

在爱情和婚姻中,“我”的卑微退让换来的是一次次伤害,可“我”却无法从中逃脱,也不敢跟母亲说。因为“我”认定自己是一个没有父亲的人,注定是残缺的,要被牺牲的(读到这,真想痛痛快快地骂一场)。

在打理母亲葬礼的这段时间,“我”留在重庆,打听母亲的过往,意外得知母亲晚年常到江边捡垃圾。倒不是家里人虐待她,只是母亲老了,糊涂了,她的记忆回到了年轻时最艰难的那会儿,生怕孩子们生病、饿死,时刻想着要给孩子捡些能吃的东西。这个真相打破了“我”的幻想,“我”一直以为母亲在国内安享晚年,儿女子孙环绕膝下,幸福美满。通过邻里的讲述,才终于得知母亲这一辈子经历的那些苦难。所谓的风流韵事,原来是一个弱女子在饥饿年代的无奈选择。

“我”和母亲都是坚韧、美丽的,就像“好儿女花”,很好养活,却一直遭受践踏、伤害。这对母女本该是最亲密的人,可她们在父权社会下所遭受的那些苦难、伤痛太难以诉之于口,所以她们都将回避与隐瞒当作是保护对方。直到一方逝去,一方才悔悟追寻。故事的最后,“我”知道了母亲背负着怎样的遗憾和痛苦在自己的人生中前行后,终于鼓起勇气去过好自己的人生。

虹影说,母亲让每一个孩子感到自己来自何处。但这个道理我们似乎总要到失去时才恍悟,才追悔莫及。即便是血缘至亲,也会因为缺乏理解与关爱而形同陌路。说到底,我们都是如此独立自我的个体,所以注定了一代又一代的女儿会跟上母亲的步伐,走上那条相似的路,不断循环,没有终点。

《好儿女花》读后感(三):好儿女花

《好儿女花》是继《上海王》之后读虹影的第二本著作,对虹影勾勒故事情节、描述小说能力有一些基础的认知和理解。

这两本书有许多共同点,首先是文笔和写作风格一如既往,在故事构建和行笔上一如既往的干净、清晰。其次是构建主题故事的时候会反复夹叙夹议的回忆和写实的重叠,像很多镜头感十足的电影那样,在记忆、思考和现实之间来回穿梭,使得读者的代入感非常强,好似在看一部精彩的电影。再次是故事的主题都是在“找到你自己”上落笔,《上海王》中是小月桂到筱月桂到自我寻找,而《好儿女花》则是通过回忆、访谈、观察、侧面验证等多种方式验证“我不是好儿女”的结论;是“找到我自己”的升华。

当然,这本《好儿女花》与之前的《上海王》还是有比较多的不同。首先是第一人称的在写“我”的故事,视觉感和《上海王》有非常大的不同;在《上海王》的故事里很难看到“我”的影子,更多的是小月桂的思考和视角;其次是《上海王》中偏史实和考证的内容比较多,对很多故事和情节有验证;而《好儿女花》的考证就比较情感化,以非主角的视角表达来验证,并没有得到非常确切的信息;再次是《上海王》中的侧重点是一个人成长,而《好儿女花》则更多的是一代人的成长,兄弟姐妹六个人各自的儿时记忆、现实生活、未来探求等。

《好儿女花》讲述的是母亲葬礼前后回顾母亲的细腻而丰富的一生:母亲的一生是个人独特记忆拼凑的母亲的,也是兄弟姐妹们回忆里拼凑的母亲,还是邻里街坊们口中的母亲。母亲的感情生活丰富多彩,有头婚的大姐的父亲,有二婚后的母亲,有母亲出轨后的母亲,也有母亲撇不开关系的母亲…错综复杂的关系都在印证母亲的复杂和不堪。没有真假,母亲躺在棺材里也不会说话。虹影要一点一点的回忆,一点一点去佐证,葬礼的母亲,是她记忆中的母亲。

这本书书比《红楼梦》好看,故事的真实性大过艺术性,父母的丰富情感生活在那个历史背景中让人迷惑,作者自己的情感经历从“寻找父爱伴的伴侣”到“寻找丈夫般伴侣”的成长,凸显女性的自我成长和成熟。每个人的最终归宿都是死亡,但有的人会选择重生。《好儿女花》似乎在讲述主角“我”的自我反省和重生。“我”不断怀疑母亲的晚年过的不幸福,想要去确认母亲的晚年生活,想要去怪罪谁,最后即使知道母亲过的不幸福,确认了母亲过的不幸福,“我”也似乎做不了任何事情。这种自我的反省和承认,让自己看清楚了自己,也同样不得不原谅别人。

这个情节让我想起来《红楼梦》的很多事情来,《红楼梦》被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早已被“真作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给润色掉了,红学考究不出来真假,真假自在人心。曹雪芹的难处在于,晚辈写长辈的复杂情感故事有极大的道德风险,真假本难辨,故事深入人心,且不说艺术手法,就现世的人如何去辨别现实与记忆中的故事呢?

虹影在《好儿女花》的前半部分在挑战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难处,真假从来不需要科研般的考究和论证,以母亲小桃红的多段情感经历为起点,通过历史人物挖掘,个人的回忆和哥哥姐姐们的记忆,拼凑或还原了母亲的一生。母亲为了子女们的幸福不顾一切、装聋作哑、不喊一声苦、不叫一声累;母亲的人生经历中给子女带来过困扰、痛苦的经历,即使在母亲的葬礼中依然不被大女儿、儿媳、大哥们理解,两相对比,母爱何其伟大!

扬名立万的“我”纠结的是,财力丰厚的自己面对一个捡破烂的母亲的现实,如何去辨别《红楼梦》第一章最后一段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读书人的虹影无法接受母亲晚年捡破烂,她也无法以此去诉说十几个哥哥嫂子姐姐姐夫竟然允许自己的母亲在晚年是这样度过…她心力憔悴、多方打听、反复验证,直到最后验证母亲不幸晚年生活的同时,虹影最后也无力诉说什么,小桃红如同好儿女花,反讽与自恨同样让人厌恶。

虹影最终也不得不承认,曹雪芹处理《红楼梦》的手法是一种别无选择的最佳选择。下一辈人写上一辈人的情感故事、功过得失本就无法用对错、好坏、道德去评判,如实呈现他们的人生经历总因为记忆不清和证据不足而显得艺术创作大过真实。

《好儿女花》是养老问题讽刺的极致,与《好了歌》有一拼!儿女对父母通常并不好,至少没有父母照顾儿女那般真诚和无私。像《好了歌》里唱的那样,古往今来皆如此:但凡有一点孝顺的子孙,一定要去扩充“二十四孝”的名单,历史的朝廷还单独把“孝顺父母”作为科举入仕的核心竞争力参考指标,可见“不孝”是常态,“不肖子孙”是绝大多数子孙的现状。焦大在《红楼梦》里骂了贾府上下,其实是用父母长辈的视角去看子孙的问题,咒骂再大声,子孙都不太可能按照父母长辈的意愿过自己的一生,父母长辈绝大部分时候是知道的,这是一笔呆账,生命的尽头亦无法消账。

养老的困难通常都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作为子女,可能一直也很难长大、很难独立、亦很难能有能力或精力把父母带在身边,大城市的房租是农村父母无法理解的最大开销;日常996的生活总会被当作借口而诉说“不肖”,可是,一个农村的打工人如何陪伴自己农村的父母呢?依靠一年7天的年假,累成狗的职场人希望回家休息、补觉、充电……这和父母期望的养老相差十万八千里,更别说孝顺的回家做农活、挑担插秧劈材种地了。

养老的最佳方案也许是孩子不要读书,父母不要求孩子成龙成凤,父母和孩子不用分离;在老家相依为命,把时间与陪伴留给父母,把想要出去闯荡的心收一收,把更多的精力留给自己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安静的照顾双亲。这很难,对那些读过书又没有做成人中龙凤的人而言,这无异于把一只爬到井口的青蛙再次踢到井底之中:他会不停地往上爬,但也会再次掉落到井底之中。

虹影在书的最后反思说,自己生了孩子,就彻底明白了母亲的伟大。母亲在最后的岁月是体谅虹影的,对儿女的体谅在她自己生命受到挑战的时候,她选择了自我委屈和隐藏。她什么都知道,她什么都不说。

好儿女花,像儿女那样仰望父母、陪伴父母的一种花,被虹影写的如此美丽。情感的真实,透露出真情的难得:悔恨自己,也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虹影做了母亲,准备好改变世界了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