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读后感1000字

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读后感1000字

《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是一本由Scott Adams著作,Portfolio Hardcover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7.95,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读后感(一):牛人心法

非常有趣,大叔一边在唠叨自己牛逼哄哄的成功历程,一边总结了一整套关于成功的心法,一边告诫你不要轻易相信一个漫画家的人生忠告同时不忘提醒人生就是full of mystery.

最喜欢的几条大叔谏言

1.激情什么都不是,目标是给loser的,建立并手握系统才是成就牛逼的关键

2.关注自己的身体,掌握提升和保持自身能量的各种trick,包括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减肥,大叔甚至还鼓励你manipulate your mind 让自己保持high。

3.掌握技能,大叔自己就是个疯狂的学习机器(牛逼哄哄的人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比如心理学、基础会计、商务写作、发音技巧,etc.

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那句:The only reasonable goal in life is maximizing your total lifetime experience of something called happiness.人生除了寻乐子之外都不值一提

《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读后感(二):个人成功经验分享

先说结论,一本非常不错的个人成功经验分享书籍。

其实很简单的可以将scott adams 和国内的李笑来做个对比,二者之间有很多观点有很多类似的地方,甚至有的地方,我都会有一种假想,李笑来不会是借鉴的scott adams的吧。

当然了 scott adadms 在一开头就已经说了,这些都是一些他的个人观点,其实任何人都无法能够客观的知道在其人生道路上是什么促使了其成功,任何观点与方法都是事主事后的主观的提炼与判断,重要的是,我们每个希望获得成功或幸福生活的人需要自己在生活中去发现和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scott adams在书里是提炼是一种简单,但需要很长时间来实现的方法,都是一些在他看来非常简单但重要的技巧和方法,通过使用这些方法来不断提升我们的赢面,通过时间和广度来获得更好的结果。

核心观点,个人总结如下:

1 不要害怕失败 多探索 增加赢的几率

2 身体是第一位的,身体好,学习、工作、婚姻自然会有好的结果,每天要保持好的状态

3 不断学习 尤其是一些关键和通用的主题上,每多一种知识的了解就增加了一分的赢率

4 成功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不要设定目标,而是要建立成功的系统,这个观点我觉得和李笑来所提出的的复利的观点很类似,可以对照着看。

《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读后感(三):朴实的人生经验

这本书是老板去年就推荐的,我现在才拿过来读,不过读得很过瘾。有的人能一天把这本书读完,当然很多是美国人,就像中国人读中文的畅销书一样。我自然做不到这一点,一个星期读完也算不错啦,完成了我一个月读两本书的任务。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鸡汤或鸡血,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都是朴实的生活经验和思考。我想说这是一个人人都想成功的时代,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功,成功的人自有其成功背后的理由。作者摒弃了“激情”论,说这无非是一个比说自己“聪明”谦虚点的理由,要成功就是要努力,失败了爬起来继续努力。我赞同这种坦诚。“先天”和“后天”的辩论,对我们没有什么实质的帮助,那是科学家的研究问题。对于个人来说,我们已改变不了“先天”的自己,能做的只有“后天”的努力。

作者还提到了“目标”和“系统”对成功的不同影响。对于个人来说,追求成功是一辈子的事,有一个“系统”最好,“目标”对短期来说可以,但长期使用,容易“伤身”。运用“系统”的人更容易“乐观”,而“乐观”的人更容易看到“成功”的机会。运用“目标”的人容易“悲观”,而“悲观”的人容易错过“成功”的机会。这一点也很值得学习。

作者书中还提出了很多对个人发展有用的技能和注意事项,比如外表衣着,比如说话和写作。这对我也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在外表方面,我属于后知后觉,但最近也开始意识到外表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开始慢慢捯饬起来。在美国工作,真心觉得聊天,演讲,和写作在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我需要更加努力。

有时在读到深有共鸣之处,真想写上两句旁注,可电子书这一点不方面。这是我又一次感觉到电子书的不方便。还是得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本书绝对值得重读,我接下来有机会要听有声。

《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读后感(四):万事不成,照样赢?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本有趣的英文书《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Kind of the Story of My Life》。作者是一位美国漫画家,《呆伯特》的作者史考特·亚当斯。

为什么要看英文原版书?事情的缘由有两个。

第一是我想尝试完整阅读完一本英文原版书,不想看那种缩写版。毕竟学英语的历史已经悠久了,没有完整看过一本原版书有点说不过去。而且这本书的名字就能吸引人,做事不成,还能成功?谁不想了解下?!

第二是这本书在2017年出过中文版《我的人生样样稀松照样赢:“呆伯特”的逆袭人生》,但没有再版了,所以市场上正版书的价格快与英文版看齐了。我想:书名的翻译就让我不太满意。与其看翻译书,还不如看看原汁原味的。此外,据了解原版书写的幽默风趣容易读。何不尝试一番?

这本书是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朴实的生活经验和深刻的思考,给我们讲述了他对成功的认知与方法。有趣的是,他在书中反复提醒我们:不要轻易相信一个漫画家的人生忠告,因为人生充满了可能性。

作者虽然没有做过一万件工作,但他确实做过许多的工作。他在书中列举了很多他失败的经历,毫不掩饰,坦坦荡荡地说出来了。

他面试惨败,做过视频网站,写过程序,开发过游戏,在电话公司做财务工作八年,开过两次饭店,曾是银行中层管理人员,还是伯克利大学的MBA等等。他毫不讳言自己无所成就。

但为什么他转向漫画并且《呆伯特》取得了巨大成功?

这是史考特·亚当斯的中年危机,也是他的机遇。他厌烦了工作,想要自由,不想再要一个老板来管他了。他捡起了曾经的爱好漫画,尽管他的漫画水平不高,但他熟悉职场了解职场规则,而且市场上正缺少职场漫画,他填补了市场的空白。然而他的经纪人人并不认可他的漫画,直到这位经纪人心脏病过世,他的新经纪人非常欣赏他的漫画,帮助他把幽默的《呆伯特》推广到全美的媒体,他赢了。

我们不要以为史考特·亚当斯是一条“咸鱼”,成功只是他的幸运,尽管他承认他的成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可是,他在书中也说他是一个疯狂的学习机器。看来幸运只是他机遇到来时的加分项。

史考特·亚当斯在书中介绍的两个观点,我认为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

他说成功是要建立一个自己的系统,而不是设立目标。他激进的认为目标是为失败者准备的。我认为不能这么片面,建立属于自己的个人操作系统是绝对正确的,但目标其实是运行系统过程中的一个个里程碑。目标会带给我们成就感,也会带给我们系统的节奏感。两者并不能分裂。

比如说,今年我们的目标是要看多少本书?减肥多少斤?这很容易树立flag且量化。但仅有目标是不行的,它们会流于形式,最终成为我们内心的笑话。我们应该首先要建立一个读书的习惯和锻炼的系统。举个例子,每天阅读30分钟,每天锻炼10分钟,先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形成习惯。在每天的行为中,也要设定我们的目标,比如一周看完《幸福之路》。目标与系统并不冲突,它们是不可分离。作者提醒的是我们要有系统意识,而不要只盯着目标。

史考特·亚当斯推崇多样化的技能和知识,他认为这样可以增加成功的概率,这也是他的成功之道。他做了很多事情,即使没有给带来功成名就,但这些经历为他的漫画提供了积累提供了养分。所以,作者认为技能叠加的效果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所以,他在书中推荐了一些认为值得掌握的技巧和知识,如公众演讲,心理学,商业写作,财务,设计,沟通,克服害羞,第二语言,声音技巧等等。我们要做的是思考:什么是我们欠缺的?什么是我们需要的?什么是能帮助我们提高的?只要努力认真去做,就可以增加我们成功的概率。

此外,作者在书中也讲了许多其他内容和提示,比如吃喝、饮食、睡眠、锻炼、自信、幽默和幸运等等。这些作者的切身体会,没有居高临下,非常接地气,坦诚直白地告诉我们他的所思所想所建议。我认为只要读完这本书,它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我们尽力去尝试了,那我们已经走在自我成就的道路上了。

《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读后感(五):比较一般,缺乏深入分析

选这本书的原因,Amazon和豆瓣上,都评价很高。可是,读了之后,觉得实在没什么意思。主要的原因,大概还是缺乏深度,讲的东西太简单了,有时又过于啰嗦。同类型里,个人更喜欢Paul Graham的文章

不过书中还是有一些不错的点,拎出来讲讲

尽管作者是以Dilbert漫画作者出名,但是你恐怕很难想象,他还是伯克利的MBA,曾经是大银行的中层管理人员。你恐怕更难想象,他还会写程序,曾经自己做过个人游戏,网站等等。至于他开饭店的经历,相比之下已经不算什么了

那么他是怎么失败了这么多次(e.g. 互联网创业,开餐馆,大公司管理层天花板...)?,Dilert又是怎么让他获得成功的呢?

这部分的个人历史,很有意思,值得一读

“Follow your passion” 和“Don't follow your passion”已经成为陈词滥调了。

作者说,不要去追求你热爱的事情

为什么呢?

银行在贷款的时候,一个人说,我很喜欢 Karate (空手道), 所以希望能够贷款来开一家空手道学校。这种人千万不能借钱, 因为他太热爱,而变得不切实际了,忽略了空手道学校客观的市场需求。相反,我们应该去借钱给那些开干洗店啊什么的人,他们对这种东西毫无热爱,但这个能让他们挣到钱

这很有道理,可是你怎么看Airbnb呢?

贷款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稳定。而并不是成功的结果有多大,这是VC和银行最大的差别。实际上,热爱,是让你更愿意去冒险。因此有更多追求热爱的人成功了,也有很多人失败了。这个,作者说的很有道理

但是,所谓的“热爱”,仅仅只是3分钟热度吗?(作者的另一个观点)

他觉得,我们热爱的,其实是我们自己擅长做的事情。做好我们擅长的,我们就会热爱这件事情。因此,我们应该做自己擅长的,而最后的结果就成了follow your passion

这个我不同意。确实,很多我喜欢的事情,都是我所擅长的,比如足球,魔术,产品。但是并非我擅长的,都是我所热爱的。我的英语水平比周围人都要好,但我并不是那些“喜欢英语”的人。对我来说,英语只是工具而已

我觉得“热爱”真正的特点,并不是你会喜欢上自己擅长的事情。而是你会主动选择这个事情。自由的选择,是热爱的前提。做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能赚钱,并不是因为别人让我来做。而是因为这件事情,它本身就是有意思的,我就是喜欢这个事情,这个才叫热爱。

而具体的做法,就更没有谈到了。像Antifragile里面提到的,如果热爱的是写作的话,是不太可能一开始就当职业作家的,比较好的做法是找一份日常消耗不大的工作,然后利用业余时间写作。《明朝的那些事儿》的作者就是这样的,本身是公务员,但是因为追求自己的热爱,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书。

关于这方面,我觉得有太多细节可谈了,并不仅仅是follow / don't follow这么简单的区别

作者说“Goals are for losers, and systems are for winners”.

一个人的目标是减掉XX斤,他现在可以做到,但是之后,又会反弹。如果一个人的系统,是健康的生活的话就不会。但关于系统和目标的解释基本上就止步于此了。两者的区别是什么,读起来很是疑惑。如果我的目标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呢?那我到底是loser还是winner?

我个人觉得,作者的意思是“讲究方法”

如果我们仅仅着眼于目的本身,很有可能就忽略了做事情的方法。比如,背10个单词,那么就下个手机App, 背完10个单词就行了,而不会考虑用更为系统的背单词,学英语的方法。比如,想要健身,就下去跑个步,而不会考虑,以后不再“心血来潮”了怎么去锻炼?或者目标就是每天做XX个俯卧撑,而不知道还需要做拉伸,怎么规划每天锻炼的部位,变化不同的动作等等

区别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失败了怎么办?”,即做了一件事情,如果仅仅关注于目的,而最终没有达到目标的话,那么什么都没了。但是,如果是注意方法的话,那么即便失败了,还学会了很多东西,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用到

一款产品,不管当初再怎么烂,但是一旦有人喜欢的话,那么说明这个产品是有搞头的。相反,一个产品,在早期的时候,没什么人在乎,那么可能以后也没什么人在乎。Dilbert最开始,就很粗糙,但是并不妨碍一开始就有人喜欢

作者回顾了在DIlbert漫画成功中,一系列偶然的因素,挺有意思

5 Skills + 5 points(Eat, flexibility, diet, fit, sleep)。多样的技能,可以增加你成功的概率:演讲,编程,心理学等等。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充足的睡眠,每天锻炼等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