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可能犯罪诊断书Ⅰ》读后感摘抄

《不可能犯罪诊断书Ⅰ》读后感摘抄

《不可能犯罪诊断书Ⅰ》是一本由[美]爱德华·霍克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可能犯罪诊断书Ⅰ》读后感(一):不知道这书好在哪里

前阵子想读短篇,看这个系列的书,评价不错,虽然是我个人不喜欢的吉林版的,我也买了。

果然让我失望了。

很一般的书,每个短篇,这个缺乏个人魅力的医生的自白和吐槽就占了一半,故事也没多大悬念,至于解开谜题更像是某种小聪明,也没什么转折的感觉。

另外吉林版图书的装帧设计永远是坨屎。

《不可能犯罪诊断书Ⅰ》读后感(二):关于07 圣诞节教堂钟楼谜案 没看懂 求大神指点

我不明白 沃尔嘉是在教堂把神父杀死的,可是神父怎么死在了钟楼,就算是在钟楼杀死了神父,那么卡伦扎哪里来的法衣去给神父换上,而且卡伦扎这样做的意义有何在?

剧情是 神父想在教堂强上沃尔嘉,沃尔嘉捅死了神父,找到卡伦扎,然后卡伦扎就带着神父的眼镜,穿着神父的衣服假扮神父去钟楼给神父换衣服吗?貌似我看到的整个故事就是这样的。

《不可能犯罪诊断书Ⅰ》读后感(三):分集评分(目录式)

《屋桥谜案》3.5星

《老磨坊谜案》 4星

《捕虾小屋谜案》 2星

《闹鬼音乐台谜案》 2星

《运务员专用车谜案》 3星

《红校舍小学绑架谜案》 3.5星

《圣诞节教堂钟楼谜案》 4星

《第十六号牢房谜案》 2.5星

《乡村小旅社谜案》 3.5星

《小投票间谜案》 3.5星

《县集市谜案》 4星

《鬼树谜案》4星

不泄底了。字数补丁。

《不可能犯罪诊断书Ⅰ》读后感(四):千万种变化

霍克本人总是喜欢先构思故事再设计诡计,这无疑说明,他早已将古典推理小说诡计融会贯通,并且运用自如,他的作品的伟大已不是仅仅一个词或一句话能够形容的了。

在他的笔下,不可能犯罪的手法似乎的确有无数种变化,以致我想写“千万种变化”都觉得少

早在黄金时代,就有专家指明,随着不可能犯罪的发展,密室等手法一定会被用完,但在二十一世纪,我们伟大的短篇之王霍克先生却仍然走着这条“不归路”,并且与往日同样精彩。

这本不可能犯罪诊断书里,全部都是不可能犯罪,其中的线索参差不齐的被埋藏在故事中,我常常会在一片看完后有所醒悟——“原来这样啊。”但即使明白了霍克的惯用手法,但到了下一个故事中我却依然会被几乎同样的东西所欺骗,而这,就是霍克的伟大之处。

《不可能犯罪诊断书Ⅰ》读后感(五):不可能犯罪诊断书Ⅰ(书评·微泄底)

1.雪地人与马车消失诡计。谜底不太惊艳,很普通的本格。动机有点牵强。 2.身份替换诡计,空保险箱里面的文件消失之谜。这两个谜面的解答都不错。作者太擅长铺垫线索,然后全部归纳起来。 3.密室杀人。利用提前准备好的钓鱼线,调整到死者脖子的高度,然后就可以在外面进行杀人计划。谜面不错,但是解答差了一点意思。 4.利用鬼神传说来杀人,凶手的作案手法实在是太靠运气了。连主人公山姆都吐槽。 5.密室杀人。作为共犯的凶手没用啥诡计,连作案现场都没进去就干掉了死者。 6.身份叙诡,用的一般。结果大快人心。 7.凶手误导,诡计一般。正如山姆最后说的,第一次以自身来审判,也不知道对不对。 8.密室逃脱。凶手有这随机应变的智慧的干哪一行不好。 9.突发杀人。凶手要是不费力再去证明一次自己就好了。纯纯的送上门的证据。 10.畏罪自杀。凶手就是死者,老婆就是他杀的,让然后让一名流浪汉顶罪,最后流浪汉的弟弟阴差阳错下让凶手选择了自杀。 11.两个可以嵌套的时间胶囊,死者处于下方的胶囊里面。被山姆发现真的纯属幸运。 12.这一篇的诡计在后来的许多小说中都用烂了,唯一不同的是死者的职业加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