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模型之家追凶谜案读后感100字

模型之家追凶谜案读后感100字

《模型之家追凶谜案》是一本由[日] 歌田年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模型之家追凶谜案》读后感(一):你见过纸张+模型的推理小说吗?

书封上说这是日本获奖作品,再加上现在日本推理小说热度不断攀升,所以一看到这个书和封面就产生了想读的欲望。翻开书果然不让我失望,见过从尸体找线索、从作案现场找线索,还没见过从纸和模型上寻找线索进行推理的小说,可以说角度切得很另类,但也十分有趣。推理过程清晰明朗,最后追凶的环节紧凑刺激,主角和真理子的故事也十分的耐人寻味。总体上,是一部很有意思,很特立独行的一本日本推理小说。

《模型之家追凶谜案》读后感(二):书名真不错

这个推理作品,首先我想说,结尾解谜不能这么干。我十分不喜欢以某种精神或身体上的疾病或缺陷作为谜底。比如前些日子读勒迈特的一部推理作品,以男人和母亲的不伦之恋作为谜底。这种无法改变的与生俱来的过于特殊的东西不应该作为谜底。这是对于读者的不尊重。我们怎么能知道凶手有病?!有病的人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出格事情都是有可能的,而且毫无章法可循的。这是不公平的推理。我们推理了一整本书,完了你说这个人是因为有病才这么干。这不是浪费我们时间么?! 读了一些推理作品之后我觉得,对于这类作品,谜底好一切才能好。就是说这个谜底在逻辑上是通顺的,但是又是非常隐蔽的,让读者在知道谜底之后会大呼“我怎么就没想到”、“我早该想到”!而不是“就只是这样而已吗”? 这个作品其实我一度以为模型大师土生井有问题。因为渡部最后到了掩埋巴士的地方,他一踩上去,“发现脚下的地面明显软绵绵的”。而前面,渡部在第一次进入土生井的家时,“不知道地板是不是坏了,一走上去脚就软了”。我真的以为这个土生井才是幕后黑手。而且他家里那个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老母亲也是增添了这个人的神秘感。到后来这个人竟然还真的是个大好人,sad。 此外作者一直在炫耀自己在“纸品”方面的学识是什么意思呢?就基本跟破案没有多大关系啊。可能他是想要在自己的推理作品加上一些有分量的干货,从而增加作品的价值含量?但是从读者角度来说,只能感受到作者炫技的渴望。其实这种过于专业的冷门知识并没有太多人想要知道吧。 再者就是作者写到快要收尾的时候明显过于急躁,加入了渡部的“梦中女郎”之后更显乱扯。其实读者读到最后也会有焦躁情绪,尤其是推理作品,特别急于知道最后的谜底。所以这时候作者的笔下就更不能慌乱,应该引导读者,耐心推理到最后。最后,这部书的书名翻译得这不错——《模型之家》。我一开始就是被这个名字吸引来的,以为是一个家庭伦理方面的推理故事。

《模型之家追凶谜案》读后感(三):纸模中隐藏的秘密,双重人格罪犯的癫狂计划

故事是从“我”这个第一人称角度来叙述的,有点硬汉推理的风格,但又不完全像,因为“我”(也就是男主),虽然是侦探,虽然也参与迷案的破解,可是男主并不是真正解开谜团的人,男主也是找人协助,去解开谜团,协助男主解开谜团的模型大师男二号,有点像是安乐椅神探这样的存在,故事的模式非常新颖,从来没有哪一部推理作品是案情知情人不断把案件的线索制成模型送过来,然后再由侦探方对模型中的线索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出凶手下一步的动向,这部作品呈现出来的解谜模式,无疑是让人耳目一新。 不过,说到瑕疵,这部作品也有很多,书中许多地方的人物关系非常生硬、牵强,诚然,最后的凶手身份是挺让人觉得意外的,可是作者这样设计,就有点让人感觉作者是为了意外而意外,非常刻意,从一起女孩失踪案,牵扯到一个孤儿院所有的孩子会被活埋的事件,案情的跨度非常之大,作者之构思,其实还算是比较成熟的,可以从头到尾完整的去建造这么一个完整的故事“模架”,不过,故事框架虽很完整,但是其中的许多细节,都还是有些不足的,就比如说失踪的女孩,为什么会突然去了孤儿院工作,看似是交代了,不过实际上却显得非常牵强,因为作者完全没有交代女孩失踪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按说在自己男友开的孤儿院工作,跟自己回去好像也不矛盾,而且为什么还不跟姐姐说一声呢,搞不懂;凶手杀掉失踪女孩的父亲,还有凶手要活埋那些孤儿,背后的动机其实都比较扯,甚至上升到了迷信这个层面,也不是说动机就不能这么设置吧,只是这么设置会让读者感觉,嗯,怎么说呢,或许还是那个字,扯;还有就是男主跟他的大胸前女友,二人之间的恩怨纠葛、分分合合,书中似乎也没有详尽交代。

《模型之家追凶谜案》读后感(四):谷歌地图追凶事件

传统的推理小说囿于年代特性,可能性往往局限在非常小的范围内(不存在稀奇古怪的科学机关,没有人工智能的参与,警察也只能验血型而无法采集DNA),凶手作案采取的诡计以及警察试图侦破的手段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正因为很多时候警察无法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抓住凶手,名侦探们才拥有了凭借其逻辑推理的智慧大展身手的机会。直到现在,很多推理作家仍然无法从容地在作品中拥抱现代科技,以至于会做出诸多的前提假设来限制现代刑侦技术的参与,如果不满足于这些假设则整个事件在逻辑上就无法成立。当然,并非所有作者都会摒弃会直接暴露凶手线索的现代科技,一些作品也开始逐渐与现代接轨。不仅仅是诡计的构成开始依赖于先进的技术,追凶的方式也有所创新。这本《模型之家》就在后者上有令人惊喜之处,

这本小说本身打着的是基于纸和模型作为推理工具的推理,然而在情节的展开过程中,实际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的却毫无疑问是谷歌地图。作者自己都在文中吐槽现代科技也未免太方便了,有了谷歌地图啥都可以做到。作为地理系的学生,看到本书每一章都在疯狂强调谷歌地图的方便有用实在深以为然。谷歌地球早已变成了集成了3S技术和海量大数据的综合云计算平台,且不说在科研工作中它可以发挥多大的威力,对于每一个普通人而言它都可以是百宝箱。本书中,男主人公在搜索地点时多次使用了谷歌地图的街景工具,这个工具是谷歌采集车跑遍了全球城市采集下来的真实街景图片,且能和任意图片进行匹配,找到你想要去的地点。男主人公不仅利用谷歌街景匹配出了模型对应的真实地点。甚至还利用街景图片中一辆车的移动和停驻,推理出了埋尸的行为。虽然谷歌街景不是实时的,但一般仍然具有比较新的年份,像文中这样的应用理论上来说都是完全可行的。此外,我们在之前的论文中也曾看到过利用谷歌街景和照片的匹配,结合照片中的阴影、方位、时间等信息迅速推理出一个人的行动轨迹的应用。也有根据谷歌的图片来分析阴影、采光和行人遮阴最短路径的应用。可见,谷歌地图的潜在应用潜力(包括应用于犯罪分析)有多大。

时代在前进,推理小说也在不断与时俱进。现代技术介入后本格推理小说已死?不,现代技术恰恰为推理小说提供了无限的崭新的可能性。新的技术带来了新的乐趣,而逻辑和诡计是永远不会消亡的

《模型之家追凶谜案》读后感(五):比较罕见的推理类型——模型推理

《模型之家追凶谜案》,用时六个小时,有点另类的推理小说。

看过法医推理,看过花粉推理,看过科幻推理,没想到还有模型推理,长见识了。从模型的种类、手法、材料进行推理,进而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再结合模型本身的场景,分析模型制作人的心理,还原真相。

故事简介:纸张鉴定师渡部圭,偶然间接到了一起委托,委托人是将纸张鉴定事务所误认为侦探事务所的女孩米良杏璃,委托事件是调查米良的男朋友,起因是其怪异的举动与那个奇怪的模型。为了找出模型隐藏的秘密,渡部辗转寻找模型建模师,最后找到了“传说中的模型师”土生井生,两人合力解开谜题。随后,深信渡部圭的“破案”能力的米良,为他寻找了一个客户,即她的朋友曲野晴子。委托事件是寻找曲野失踪的妹妹曲野英令奈,线索仍然是一个模型。渡部圭与土生再次合作,对模型抽丝剥茧,筛选出有用可行的线索。最后寻找到一具尸体,让一起不为人知的谋杀案公诸于世。

从推理上来讲,中规中矩。用模型进行推理的形式确实比较新颖,也容易让人产生好奇与兴趣。但纸张、模型的专业知识,会立马将读者的兴趣击碎,看不懂,看不懂就算了,还很枯燥,推理过程已经偏属于作者自说自话的,毕竟读者都看不懂,怎么知道作者的逻辑是否有误呢,只能说一句:“作者说是那就是吧。”当然,并不是硬杠,抛开专业知识不谈,读者明显可以看出书中的推理是存在一些逻辑漏洞的,而且有一小部分推理是非常想当然的,虽然很少,但逻辑的严谨性是必须的,即便不是绝对严谨,但也不可以想当然。

从故事上来说,后面的反转,跟没反转其实一样,属于“读者早已想到”的类型,主要是底过于明显,让读者看到的时候就已经猜到了,这就丧失了反转本该有的意外性。除此以外,整个故事都比较顺撇,就是没有逻辑上的递进,或者埋有伏笔,一切都非常顺,感觉有些流水账。事实上,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这确实是作者的处女作,比较生涩。

值得一提的是,故事本身还是很好看的,即便跳过对于专业知识的讲解,只看从模型上进行的逻辑推理,也能感受推理的乐趣与故事的趣味,前提是不要过于期待反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